歐洲工業革命

歐洲工業革命

歐洲工業革命是指歐洲資本主義的機器大工業代替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的革命。亦稱產業革命。它既是生產技術上的革命,又是社會生產關係的重大變革。始於18世紀60~80年代,結束於19世紀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歐洲工業革命
  • 外文名: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urope
  • 內容:機器大工業代替以手工技術
  • 又稱:產業革命
  • 始於:18世紀60~80年代
  • 結束於:19世紀末
革命形式,各國革命,英國,比利時,法國,德國,俄國,其他國家,影響,

革命形式

歐洲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urope, 歐洲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代替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的革命。又稱產業革命。它既是生產技術上的革命,又是社會生產關係的重大變革。始於18世紀60~80年代,結束於19世紀末。
歐洲工業革命歐洲工業革命

各國革命

英國

英國最早具備產生工業革命的條件。17世紀和18世紀,英國的工場手工業在棉織、採礦、冶金、製鹽、玻璃等行業中迅速興起。工場手工業內部分工也同時發展起來,生產技術不斷改進。勞動工具日趨專門化,為過渡到大機器生產準備了物質技術條件。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條件。
18世紀30年代,C.唐森德子爵把三葉草和蕪菁引入大田,改三輪制為四輪制,開始農業革命 。農業家R.貝克韋爾培養出新萊斯特羊,開改良牲畜之風。1760年以後的4000多個圈地法案實施後圈占土地364萬公頃,使農業完全納入資本主義軌道。
歐洲工業革命歐洲工業革命
18世紀中葉,英國國內市場、殖民地市場和國外市場的擴大,使棉紡織業獲得巨大發展。水陸交通大大改善,便利工農業產品和原料的運輸,促進商業繁榮,為工業積累了資金。
18 世紀60 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1733年J.凱發明飛梭,提高織布效率一倍。1767 年J.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1770年取得專利。1769 年,R.阿克賴特發明水力紡紗機,1771年在克隆福特創辦第一個棉紡 廠。S.克朗普頓於1779年發明騾機。1769 年,J.瓦特發明蒸汽機,取得劃時代的技術成就,引起一場工業革命。1776年製成單動式蒸汽機。1782年又製成復動式蒸汽機。1785年棉紡廠開始使用蒸汽機作動力。1789年蒸汽機開始套用於棉織業。工業革命後,蒸汽機逐步擴展到化工 、冶金 、採礦、機器製造、運輸等部門。
化工工業得到迅速的發展。硫酸、漂白劑、鹽酸、蘇打的發明適用於紡織、玻璃、肥皂等行業的需要。18世紀20年代J.馬斯普拉特等在利物浦建立生產蘇打的工廠。M.法拉第發明製造氯化碳的新法,奠定了蘭開夏柴郡化工工業的基礎。對法戰爭以後的年代是英國化工工業的黃金時代。
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採煤業迅速發展。在礦井中,普遍使用蒸汽抽水機。1820年卷揚機代替人工背運,煤產量更加迅速增長,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產煤國。
1786年以後,蒸汽機的製造帶來了冶鐵業的繁榮;對法戰爭的軍火需要擴大了冶鐵業。戰後工業革命開始進入以冶鐵和機器製造為主的階段 。1824年議會取消部分機器禁止出口後,更刺激了機器生產。1828 年J.B.尼爾森發明用鼓風爐把熱空氣吹進熔鐵爐的新法,完成冶鐵技術的改革。在機器製造上,20年代發明卡尺和車床;1838 年J.內史密斯發明汽錘。到40年代,已能用機器製造工作母機,主要部件已標準化。
此時 ,機器大工業已代替家庭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1835年英國棉紡織業已有23.7萬工人 ;毛紡織廠已達1300個,工人7.1萬人。
生產的增長,國內市場的擴大,對交通運輸部門提出新的要求。火車的發明從根本上解決了陸路交通問題。1825年史托克到達林頓的鐵路通車,1830年利物浦和曼徹斯特用鐵路連結起來。到50年代,英國的主要鐵路幹線均已完成。19世紀上半葉,雖然帆船在遠洋航行上還處於極盛時代,但使用蒸汽機於船舶上已獲成就。1818 年在多佛和加來間已有輪渡。1838年蒸汽輪船阿斯號和大西洋號橫渡大西洋成功。

比利時

拿破崙一世占領時期開始冶鐵業工業革命。棉紡織業中心在根特。英國製造商W.科克里爾在塞蘭建立的鐵工廠則是30年代歐洲大陸最大的工廠。1825年安裝第一台動力織機,1845~1846年達3500台。到40年代工業革命已完成,其機器能與英國競爭。1833~1834 年開始興建鐵路。比利時是最早建成完整國有鐵路網的國家,至19世紀70年代,比利時已擁有3000千米長的鐵路線

法國

法國在18世紀末開始資產階級革命後,通過統一度量衡和關稅來統一國內市場。革命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本已在巴黎周圍開始的近代集約化家庭農場得到發展,農業生產得到提高。拿破崙統治時期,毛織業因軍事需要得到發展,一批化工工業用N.呂布蘭法製造蘇打。
歐洲工業革命歐洲工業革命
復辟時期工業革命業已開始。七月王朝時工業革命進入極盛時代。除原有諾曼第棉紡織業得到發展外,還出現諾爾省阿爾薩斯兩個新中心。19世紀30年代工廠制在棉紡業已占優勢。毛紡織業中心在魯貝和里姆,而里昂則已是絲織工業中心。20年代建立幾個焦炭冶鐵廠,改進冶鐵技術。在發展焦炭冶鐵的同時,木炭冶鐵也在發展。19世紀中期擁有的蒸汽機台數和馬力超過大陸其他國家的總和。在開採洛林鐵礦前,煤鐵產地相距甚遠,1828年建造將聖艾蒂安的煤運到羅亞爾河畔的鐵路。但是工業只集中幾個地區,人口流動沒有英國明顯,而農業在國民生產中的比重一直相當大。到19世紀60年代後期,工業革命已經完成。

德國

對法戰爭後,易北河以東的容克地主大力發展經濟作物。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後,容克地主採用科學的輪耕制,使用化學肥料,產量大增;西部富農集中區域是資本主義農業最發達的地區,農業機器得到較廣泛使用;南部以小農為主,歷來精耕細作,1871年後釀酒業有大發展。
德國工業革命在19世紀40年代末期大為發展。棉紡織業中心在巴伐利亞符騰堡巴登諸邦,1847年始用蒸汽機作動力,50年代出現股份公司辦的大工廠。麻紡織業因農村家庭轉向棉紡織業而衰落。毛紡織業在20年代曾發展為小型工業,但在19世紀中葉衰落,德意志統一後恢復成為大工業。
重視重工業是德國工業革命的突出特點。冶鐵業中心原在西里西亞和萊茵蘭,19世紀50年代已轉移到魯爾。後者也是煉鋼中心,A.克虜伯即發跡於此。1851~1871 年間威斯特伐利亞成為歐洲大陸最大工業中心 。德國統一前的煤、鐵、鋼產量都已超過法國,只有蒸汽機的使用還落在後面。
19世紀50~60年代德國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英、法。鐵路處於重要地位。第一條鐵路是1835年紐倫堡至富爾特的僅 6千米長的鐵路。1839年萊比錫—德勒斯登鐵路建成。1869年共有17700千米,其中普魯士占1萬千米。鐵路一開始即與軍事關係密切,1873年便成立帝國鐵路管理局控制全境鐵路。
德意志統一後很重視利用最新科學成就,突出的是電器工業和化工工業,40年代電氣工程師與實業家E.W.von 西門子打下電氣工業基礎,1882年化學染料產量占世界2/3以上。化肥工業也處於領先地位 ,精密儀器也受到重視。19 世紀80年代完成工業革命

俄國

19世紀30年代,俄國工場手工業達到相當規模。大商人、包買商、富農和一部分經營商品化農業和工場手工業的地主貴族積累大量的資本,具備從事機器生產的條件。國內外市場進一步擴大,俄國工業革命的條件基本形成 。俄國工業革命中 ,鐵路在各個階段都起到帶動作用。1851 年連結聖彼得堡莫斯科的鐵路通車,到1861年有鐵路2388千米。
1861年以前形成3個工業中心:①烏拉爾。1860年生鐵產量占全國76%,生鐵運到中部工業區製成最後產品。②中部工業區。包括莫斯科周圍9省,棉、麻、絲紡織業都集中在這裡,生鐵產量也占全國16%,其南緣有新興的甜菜製糖工業。③波羅的海沿岸工業區。以聖彼得堡和納爾瓦為中心,用英國運來的煤和瑞典的鐵礦石冶鐵,用英國棉紗織布,外國資本和技術經由本區進入俄國。1861年以前,工業對全國影響甚小,7400萬人口中只有76萬工人,但頗為集中。
19世紀60年代鐵路從莫斯科輻射出去,連結中部9省主要城市,還有鐵路溝通烏拉爾和烏克蘭,後者變成新的工業中心,英、法資本投資於採煤業、冶鐵業,生產供全國使用的鐵軌。最南邊則發展巴庫石油中心。
1887年有鐵路30132千米。全國1.13億人中有132萬工人。1887年以後,工業發展速度加快。農村在19 世紀90 年代已成為工業品穩定的銷售市場。這時修建的西伯利亞大鐵道不僅增加對煤鐵的需求 ,還把工業引向東方 。1900 年有鐵路53350千米。到19世紀末 ,俄國的工業革命已經完成。

其他國家

此外 ,中歐如波蘭 、波希米亞(捷克),南歐如米蘭、加泰羅尼亞,到19世紀末都已具有相當規模的工業,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工業革命

影響

生產力影響
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商品經濟最終取代了自然經濟,手工工場過渡到大機器生產的工廠,這是生產力的巨大飛躍。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 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也說明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
資產階級影響
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使資產階級專政建築在社會化的大機器生產和物質財富空前豐富的基礎上,使資本主義方式擴展至世界各地,保證了資本主義完全戰勝封建主義
階級結構影響
工業革命使得使用機器生產和現代大工業(工廠制度)逐步代替了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度普遍建立起來,引起了社會階級關係的深刻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最終形成。資本家用種種手段,如設法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壓低工人的工資、大量使用廉價的女工和童工,使工人們用自己的勞動和發明所創造的巨大財富,落到資產階級手中,無產階級卻日益貧困,這就使兩大階級的對立和鬥爭逐漸明顯和尖銳化了。
全球交通和市場影響
歐美國家為了促進商品交流,大規模從事交通運輸建設,為了擴大海外殖民掠奪和市場,致力於遠洋運輸網的開拓,逐漸形成了全球性的交通網路,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亞非拉國家影響
工業革命加速了弱小國家淪為殖民地和附屬國的過程。同時,歐美列強對亞非拉進行殖民掠奪的時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歐美先進的工業技術帶到這些地區,使這些國家緩慢地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改變了他們的歷史命運,將其捲入了工業文明的潮流之中。
世界面貌影響
它促進了城市化進程,卻引發了工業帶來的交通、污染等問題;另一方面,一些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工業強國後,以世界為市場,密切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同時,對外掠奪和傾銷造成了亞非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落後。此外,有學者指出,工業革命在發展生產力、在人同自然作鬥爭方面具有劃時代的巨大歷史意義。同時,工業革命後,社會日益分裂和混亂,物慾橫流,金錢第一,物質享受至上成為許多人的生活目標,人剛剛有可能擺脫大自然的桎梏,但又陷入了社會本身纏結的羅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