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井忠溫

櫻井忠溫

日本陸軍少將,,生於愛媛縣松山市小唐人街,早年曾學習繪畫,1901年11月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3期。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評價,作品簡介,作品影響,作品評價,

人物簡介

日俄戰爭中作為第十一師團松山步兵第22聯隊副(少尉)出征,在旅順口戰役中作為聯隊旗手身重8彈,三處骨折,被打的和馬蜂窩一樣,在送往火葬場的途中甦醒。1906年,記錄其戰爭體驗的著作《肉彈》出版,在日本被譽為戰爭文學傑作,在中國和歐美諸國也被翻譯出版。其所在的聯隊也被稱為伊予肉弾聯隊。1924年至1930年擔任陸省新聞班長,1930年晉升少將,1931年發表《戰爭時今後的事》,1933年發表《大將白川》,1938年發表《乃木將軍》,同年轉入預備役。1940年任文化奉公會會長,日本投降後遭到公職追放,1952年解除追放繼續從事寫作,其作品還有《銃後》、《草に祈る》、《黒煉瓦の家》、《煙幕》等,1959年長子從西伯利亞歸來,1965年死於松山市醫院,終年86歲。著有《櫻井忠溫全集》。弟弟是兒童作家櫻井鴎村

人物評價

櫻井忠溫在旅順之戰中擔任聯隊旗手,右手負傷至殘,寫作肉彈時用的是左手,也算毅力不凡。身為目睹許多死亡、身歷險境、從屍山中爬出的老兵,深知戰爭的殘酷。客觀上,他的作品中既讚揚了日軍的尚武精神,也揭示了戰爭的殘酷。但問題在於,櫻井把死亡與殘忍當作“忠君愛國”的表征,因此他的作品中便造成一個矛盾之處,越是慘烈,就越是“忠誠”。他的《肉彈》出版時,正值日本皇國思想高漲之時,迎合了國內的政治氣氛與民眾狂熱,遂大為暢銷。櫻井忠溫成為肉彈一詞的首創者,也成為日後日本所謂捨身報國的“肉彈’精神的濫觴。《肉彈》中隱含的軍國主義思想正合當時日本上層人物的口味,以致日後此書被作為國民教育讀本在日本廣為流傳,流毒無窮。
櫻井忠溫作品《銃後》背頁櫻井忠溫作品《銃後》背頁

作品簡介

《肉彈》出版於日俄戰爭結束次年,副題為“旅順實戰記”。全書共28章,敘述了日本宣戰、將士出征、遼東半島登入、初上疆場、力克強敵直至戰爭結束的過程。在櫻井筆下,日本國民和日軍將士把“忠勇”2字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忠”上,不僅有貧病交加但深明大義的農村婦女拿出家裡僅有的一點錢買了米為出征的丈夫壯行,更有宮武藤吾這種被編入後備部隊的士兵因為不能立即上前線覺得愧對祖國、愧見家人,在寺院宿營時切腹自殺——嚴格按照切腹禮儀先在肚子上橫切出個“一”;“勇”則表現在與“露助”的作戰中(“露助”日語讀作“癆死開”,是明治後期日本人對俄國人的蔑稱,類似於稱中國人“支那佬”),日軍將士得到動員令時已經是“骨鳴血涌”,上了戰場更是勇往直前。“勇”的極致是以肉身為武器攻擊敵人,“肉彈”之書名即由此而來。

作品影響

日俄戰爭的勝利,對於近代日本來說具有翻天覆地的意義,因此參戰軍人創作的《肉彈》受到日本上層的重視。《肉彈》1906年3月完稿,乃木希典閱讀後為櫻井題寫了“壯烈”二字,大隈重信大山岩亦為該書作序。甚至,該書經皇宮侍從武官長岡澤精男爵之手,被送到明治天皇面前。《肉彈》一書出版後即成為暢銷書,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此後不斷再版至1006版,並被翻譯成16種語言。在國書刊行會昭和53年(1978年)5月刊行的《肉彈》中,前扉頁為“天覽”2字的篆刻印章,後扉頁即為羅斯福的英文信及其日語翻譯。天皇和總統“前後夾擊”。該版本除了前述題字、序言之外,還錄有乃木希典的另一首漢詩,曰:“王師百萬征強虜,野戰攻城屍作山。愧我何顏看父老,凱歌今日幾人還。”

作品評價

儘管高層推崇如此,但《肉彈》在櫻井忠溫同時代的日軍少壯軍人中仍有些不同看法。簡單說,就是覺得他把戰爭寫得過於悽慘了,這可能反倒會嚇著一些士兵,使之產生畏戰心理。櫻井忠溫在發明“肉彈”一詞之外,書中還有“必死隊”這個詞,因為詞義“不祥”,也引起異議。基於對這些“不夠給力”的描寫的批評,擁有人事權的陸軍最後還是把已成“明星”作家的櫻井忠溫轉為預備役。由此可見,由櫻井所引發的“忠勇”狂熱,最終發展得連他自己也無法把握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