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塘街道

橫塘街道

橫塘街道是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虎丘區)下轄的一個街道辦事處,位於蘇州高新區的南部,緊鄰蘇州古城的西南側。2003年,由原橫塘鎮改設。面積12.66平方千米。2000年,橫塘鎮人口為65084人。2003年,橫塘鎮轄1個居委會(橫塘)和5個村(新豐、石湖、梅灣、青春、漁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橫塘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蘇州新區
  • 電話區號:0512
  • 面積:12.66平方千米
  • 人口:65084人
  • 火車站蘇州站
  • 車牌代碼:蘇E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人口,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水文,地形地貌,自然資源,交通,經濟發展,社會事業,教育,科技,文化,歷史文化,方言,廟會,

建制沿革

商末,橫塘系吳地地域。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令伍子胥築闔閭城,伍子胥從太湖引水入城(俗稱胥水),橫塘為闔閭城西南水源要衝之地。吳王夫差將橫塘建為城外的歡娛禁地,大興土木,建造宴宮裡、魚城、酒城、拜郊台。後成為吳越交戰的烽火戰場。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置會稽郡治吳,置吳縣。橫塘鄉屬吳縣轄地。延續至三國期間,橫塘鎮形成。隋開皇十一年(591年),蘇州郡邑遷移至橫山東(橫塘鎮東南),新立城郭(城郭舊址現為新郭村地域)。是時橫塘鎮成為蘇州城外的文化商業重鎮。
唐武德七年(620年),蘇城復歸故城。諺云:“先有新郭鎮,後有蘇州城。”
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割吳縣地置長洲縣,與吳縣劃境分治,西為吳縣。橫塘境域始終為蘇州治地,屬吳縣。宋、元、明代,橫塘境域歸蘇州屬吳縣治。清代,橫塘境域屬吳縣管轄。
光緒丙午年(1906年)創立木瀆自治會,橫塘鎮和橫塘境域西、南部分村歸木瀆自治會領管。
民國元年(1912年),吳縣建鄉制,橫塘鄉名稱自此始。是時,橫塘鄉是以橫塘鎮、近鎮村落範圍組成(即現在的青春村,新區的星火村、黃山村、落星村等4個行政村),歸木瀆區管轄。同時橫塘境內有新郭鄉、七子鄉(部分)、楊鳳鄉、雙橋鄉、楓東鄉等小鄉。
民國17年(1928年),橫塘鄉歸吳縣木瀆區。
民國26年底(1937年),橫塘淪陷,由偽吳縣第二區(木瀆)設定鎮。建橫塘鎮公所、新郭鄉公所,下設9保42甲。同時,橫塘境域各個小鄉也分別建偽保、甲。
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橫塘復屬吳縣第二區(木瀆)。
民國36年(1947年)2月,橫塘隨木瀆屬吳西區。
民國37年(1948年),吳西區批准建橫塘鎮。鎮治所在橫塘鎮南街,亭子橋西堍。
1949年4月27日橫塘解放,隸屬吳縣木瀆區。1950年,橫塘屬吳縣楓橋區。
1954年,橫塘鄉隨楓橋區劃歸蘇州市郊區。
1957年11月,橫塘改稱郊區胥江鄉。
1958年7月20日郊區建制撤銷,胥江鄉劃歸吳縣,同年9月更名胥江人民公社。1959年8月復歸郊區管轄。1960年7月,胥江人民公社改名為橫塘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恢復橫塘鄉、村建置。
1999年9月9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橫塘鄉,以原轄區域設立蘇州市郊區橫塘鎮,實行鎮管村體制。
2000年9月8日,更名為蘇州市虎丘區橫塘鎮。鎮政府在晉源橋西堍、蘇福公路旁(橫塘鎮青春村)。

行政區劃

橫塘街道現今的區域總面積12.66平方公里,下轄3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

人口

5000年前,已有人群在橫塘一帶勞動生息。公元前500年,橫塘始有居民點。秦漢隋唐時,因戰亂,中原人口多次南遷,已成為集鎮,宋元明時成文人雅士的消閒之地。清、民國時,橫塘人口緩慢增長。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口增長較快,人口壽命不斷延長。70年代起加強了計畫生育工作,全鄉人口發展進入有控制的平緩增長階段。2000年末,橫塘居住總人口67805人,其中常住人口63844人,暫住人口3961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橫塘鄉位於蘇州市城西南郊,沿蘇城盤門、胥門、閶門向西延伸。北與楓橋接壤,西跟蘇州市新區連片,南與吳縣的越溪相鄰,東鄰蘇州城區和城東工業開發區。橫塘地處長江三角洲蘇、錫、常經濟開發區和上海經濟區大都市圈內,方圓15平方公里,素有“十里橫塘”之稱。
橫塘鄉境南有聞名天下的石湖,境西有橫山(黃山、上方山、七子山),形成天然的山水相映景觀。大運河、胥江河、越來溪三水貫穿橫塘鄉南北東西。橫塘鎮街在三水交匯點,沿水建街。著名的普福橋(亭子橋)、彩雲橋、晉源橋通接街道,蘇福公路穿鎮而過。橫塘商業街沿黃山東坡而建,濱河路貫通南北。橫塘鄉政府建在晉源橋西堍、橫塘商業街與蘇福路交界處。

氣候

橫塘鄉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晝夜長短有明顯變化。因受季風影響,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的特徵。春季天氣多變;夏季受海洋影響多偏東南風,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受高緯度的冬季風影響,多西北風,氣溫較低,降雨偏少,無明顯乾旱。每年平均溫度為15.7℃,最高溫度38.8℃,以1月份為最冷,月平均溫度為3.1℃,最低溫度為0.98℃。日照一般年總時在1996.3小時,最高的月份是8月份為243.8小時;最少是,2月份,為123小時。全年平均無霜期一般是234天,初霜始於11月上旬。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1088.53毫米左右,4月間降水量為343.1毫米,最長連續無降水為66天,最大積雪深度為16厘米。一、四季特徵橫塘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受太湖水體調節,雨水豐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潤濕,乾濕冷暖,四季分明。春季冷暖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晝長夜短,盛行東南風;冬季日短夜長,常刮西北風。全年雨量以夏季為最多,冬季最少。二、氣象要素氣溫 橫塘鎮歷年平均氣溫為15.9℃,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3.3℃,最熱為7月,月平均氣溫為28.6℃,歷史最高溫度38.5℃(1978年7月7日),歷史最低溫度-8.7℃(1969年2月6日)。
日照 歷年平均日照數為2189小時,歷年平均日照率為49%;年最高日照數為2352.5小時,日照率為52%;年最低日照數為1176小時,日照率為40%。雨量 橫塘鎮歷年平均降水量為1096毫米,最高年份降水量為1467.2毫米(1960年),最低年份降水量為772.6毫米(1978年),一日最大降水量為291.8毫米(1960年6月4日),年最多雨日有149天(1957年)。一年之中有5個相對多雨期:清明至立夏為桃花雨,芒種至小暑為黃梅雨,處暑雨,颱風雨,秋季為間秋雨。冬季最少,占全年降水量的15%左右。無霜期 歷年平均無霜日為243天。初霜日在11月上中旬,終霜日在3月中旬。氣壓 歷年平均氣壓為1016.2百帕,年平均最高氣壓為1016.7百帕(1971年),年平均最低氣壓1015.6百帕(1975年)。濕度 鎮歷年平均濕度為79%,年平均最大相對濕度為85%(1951年),年平均最小相對濕度為78%(1971年),絕對濕度歷年平均為16.6百帕,最大為42百帕(1979年7月5日),最小為1.1百帕(1968年1月25日)。風向、風速 一年內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夏季),其次為西北風(冬季)。年平均風速為3.9米/秒,間極大風速為27.3米/秒;最大10分鐘平均風速為24.7米/秒,風向為東北(1963年9月12日);年平均最大風速為4.7米/秒(1972年),年平均最小風速為2.0米/秒(1952年)。地溫 據1960~1970年資料統計,橫塘鄉歷年平均地溫值為8.4℃,10厘米處地下溫度在零度以上,最大凍土層為7~8厘米。雪日 歷年平均下雪1~3次,最大積雪厚度為17厘米(1970年3月13日),最早雪日為1964年12月11日,最遲雪日為1965年3月20日。蒸發量 據蘇州地區氣象台資料統計,橫塘鄉歷年平均蒸發量為1255.8毫米,年平均最大蒸發量為1648.5毫米(1977年),年平均最小蒸發量為852毫米(1951年);月最大蒸發量262.2毫米(1978年8月),月最小蒸發量14.6毫米(1954年1月)。

水文

橫塘鄉境內京杭大運河由北向南接胥江水,鄉西南有太湖水由西向東與石湖越來溪水匯合,胥江水向東入海。河道密布,大小內河有56條之多。東部為平原,土地肥沃,為種植水稻、三麥、蔬菜提供了天然有利條件,西南部有磨盤山、上方山、黃山。境內青山綠水,山水相映,構成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橫塘鄉為水鄉地區,水資源豐富,共有大小河流、港、浜160條之多,全長38.625公里,其中南北向河流23條,計有3.25公里,東西向河港29條,長4.27公里,斷頭浜108條,長31.1公里,石湖是境內唯一的湖泊,屬橫塘地域的約900餘畝

地形地貌

全鄉地形狹長,南北長達10公里之多,總面積35平方公里,西南部有橫山、上方山、吳山嶺沿山丘陵,地形偏高。東北部地形較平坦,地面高程在4~4.5米(吳淞零點),有6個村的部分低洼地田面在3~3.2米。

自然資源

野生類樹種 冬青、櫸樹、朴樹、榆樹、合歡、烏桕、楓楊、三角楓、苦楝、六月雪、小葉女貞、枸杞等。樹木類 黑松、馬尾松、五針松、雪松、羅漢松、水杉、柳杉、龍柏、側柏、園柏、香樟、楊樹、柳樹、櫸樹、楝樹、桑樹、槐樹、楓楊、無花
藤本植物 葛藤、金銀花、紫藤、爬山虎等。
草本植物 野枯草、青蒿、艾蒿、野菊、夏枯草、益母草、紫花地丁、野胡蘿蔔、半邊連、半枝蓮、徐長卿、蒲公英、車前草、天門冬、麥冬、馬齒莧、稗草、水花生、水浮蓮、水葫蘆、蘆葦、綠萍、鴨舌草、水竹葉、野菱、虎兒草、牛蒡、牛膝、白茅、狗牙根等。
花卉類 玉蘭、廣玉蘭、含笑、臘梅、金桂、銀桂、夾竹桃、丁香、沿階草、石菖蒲、櫻花、君子蘭、石竹
產類 鯉魚、鯽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鯿魚、鯰魚、銀魚、鱖魚、珠蚌、蟹、白蝦、青蝦、螃蜞、泥鰍、鰻鱺、黃鱔。

交通

距上海虹橋機場50公里,向西距光福機場8公里,北緊靠滬寧鐵路、滬寧高速公路、312 國道,是蘇州西南景區的交通樞紐。

經濟發展

第三產業日益壯大,逐漸形成了以裝飾、建築材料為特色的十幾個專業市場,年交易額超過20億元,在滬寧線乃至華東地區都形成了相當高的知名度。蘇州高新區“二次創業”給橫塘街道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依託現有商氣、人文,高起點規劃的橫塘建材商貿城也獲得了蘇州市的批准認可。
橫塘工業園已完成開發建設150畝,建成機械廠房7幢、電子廠房4幢、管理中心1幢,總建築面積73500平方米。其中:機械廠房32000平方米,電子廠房34000平方米,管理中心7500平方米。
橫塘工業園,地處蘇州高新區滸墅關鎮,是高新區二次開發的核心區域,交通發達,環境優美,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規劃面積300畝,以電子、機械等標準廠房租售為主,並提供寫字樓、職工生活與培訓等服務,實行物業統一管理。
蘇州高新區橫塘工業園,主要由31棟標準廠房及配套服務設施組成,標準廠房分為標準機械廠房和標準電子廠房,廠房主要面向內資民營企業招商,滿足各種用戶需要。工業園總占地面積200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種150000平方米,主幹道為12米、8米,消防環道為5米。連通各廠房出入口,使整個工業區的交通十分暢通。
橫塘街道

社會事業

教育

明代《橫溪錄》稱: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楊素平定蘇州後,把州治建在橫塘鎮,將郡治移建到了橫山(今上方山)下的新郭里。吳縣縣治設在山上(即治平寺址),吳縣縣學設在橫塘鎮上。石湖湖畔留有南宋著名田園詩人范成大晚年歸隱所築的“石湖書院”。范成大“曉泊橫塘”詩云:“短夢難成卻易驚,披衣起漱玉池清,遙知中夜南風轉,淘淘前村學市聲。”民國時橫塘風氣閉塞,教育、文化並不普及,橫塘地區僅有國小3所,絕大多數兒童失學。零星的私塾只限於有錢家庭子弟就讀,貧寒之家很難問津,至於能進城上學的更是寥寥無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橫塘鄉歷屆政府對教育十分重視,全鄉各個大隊都有了國小,並辦起了中學1所、分校2所,還發展了業餘教育,各個村利用國小校舍,開辦各種形式的掃盲班、耕讀班、速成班。據《蘇州市志·教育卷·第八章特殊教育·第三節青少年工讀教育》中記載:“1962年9月,市教育局、市公安局曾在市郊橫塘創辦雙橋寄宿制學校,招收有違法行為但未達到法定年齡的青少年。當時有3個班級,學生90餘人,教職員工13人,翌年10月停辦。”1983年宣傳、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實施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撤併村級國小,重新建造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完小,形成了以橫塘中心國小示範輔導為主體,6所完小為輔的鄉國小教育網路,橫塘鄉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鄉政府增撥教育經費,橫塘中學增建了多功能教學樓,購置教學儀器。橫塘鄉境內的學校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1999年全鄉基本完成了掃盲任務後,業餘教育工作已轉向成人教育,以提高幹部、職工的文化、業務、技術、管理水平等,先後辦起了橫塘鄉黨校、橫塘鄉成人教育中心學校、橫塘鄉人口學校。境內有蘇州鐵道師範學院、蘇州職業大學、江蘇省郵電技工學校。

科技

橫塘鄉科學技術協會成立於1984年5月16日(初名為橫塘鄉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是蘇州市郊區科協的團體會員。科技協會積極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推廣和套用科技成果,舉辦各種類型的科普講座,學術交流和專題報告活動,各種專業技術培訓班,開展企業新品開發和技改項目的決策、論證工作,根據企業需要組織技術協作、技術攻關和開展科技諮詢服務,辦理科技鑑定和專類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資格的評審申報工作,提高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幹部、職工的技術業務水平,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編印有關科技資料,宣傳科普知識,實施“科教興鄉”的戰略目標。
截止1999年底,橫塘鄉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95名,加上教育、衛生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總計人數近900名。撰寫論文逾100篇,在全國性專業雜誌及省、市的科技雜誌上發表。橫塘鄉的三元、新豐、紅旗、石湖4個村已達到科普文明村的標準。橫塘鄉科技協會下設科技民眾組織:4個專業學組(農業綜合學、工業綜合學、經濟財會學、科教文衛學),2個專業技術研究會(蔬菜專業技術研究會、化工專業技術研究會),1個村科協(三元村科學技術協會)。

文化

橫塘鄉在1992年被評為江蘇省“先進文化鄉”,1994年被評為江蘇省“一級文化站”,蘇州市“文物保護先進單位”。1988年陸錫泉被評為蘇州市文化局“民眾文化先進工作者”,1994年獲郊區“民眾文化工作先進個人”稱號。1995年郊區第三屆文化藝術節,橫塘鄉文化站的男聲獨唱《莫厘山月夜》獲一等獎,鄉美術作品獲三等獎。1995年9月,橫塘鄉文化站獲得郊區第三屆文化藝術節“優秀組織獎”稱號。1999年底,橫塘鄉共有不同規模的歌舞廳10餘處,電影放映室1家、錄像室3家、桌球房8家、老年活動室14家。

歷史文化

橫塘,亦名橫溪,坐落在蘇州市古城區西南部,是蘇州高新區的南大門。
她歷史悠久,相傳為古渡通衢(qú),春秋時期為吳越爭霸的古戰場。素以江南水鄉、田園風光、吳越遺蹟著稱,另因商賈雲集,設驛站,久負盛名,南宋詩人范成大“年年送客橫塘路”的詩句,更使橫塘之名漸顯。橫塘境內水以石湖為目,山以上方山為骨,伴以多處名勝古蹟,歷來是著名的風景遊覽區,經國家批准的文物保護單位多達12處。
橫塘位於胥江沿線,水運方便,是蘇州附近較早興起的驛站和商業集鎮,南宋詩人范成大就有“年年送客橫塘路”的詩句。同時,橫塘歷來也是蘇州市民郊遊的重要去處,石湖、上方山風景區開發很早,此外還有唐寅墓、彩雲橋等眾多古蹟。

方言

橫塘鄉民的語言基本與蘇州市民的語言相通,屬吳語方言,有“軟、糯、甜、媚”之說。因人口交流日益頻繁,鄉域西南部的語言略有不同,西南部50歲以上村民的口音有較明顯的差別,但仍保留著“珠圓玉潤”的純正的吳語特色。

廟會

上方山廟會就是以祭祀“五通神”為中心,以民間商品交易為特徵的定期廟會,源於宋元,盛於明清,流傳至今。上方山廟會除曾數度被官府禁止外,即使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飛機投彈於上方山和梅灣一帶,廟會依然舉辦,沒有中斷。上方山廟會是一種民間文化,一些經歷過舊時廟會的老人,會繪聲繪色地向你描述那端坐神龕的“老太姆”、美貌善良的“三太太”、抑揚頓挫的“唱宣卷”、鮮嫩脆甜的“水紅菱”、香糯可口的“熱白果”、川流不息的“燈籠船”、刀槍不入的“金剛身”、引人發笑的“小熱昏”……上方山廟會高峰期,集中在農曆八月十五至八月十八。上海、無錫、常熟、吳江、湖州等地的香客是主流,蘇州市民除老年信士上山燒香外,大多是去趕集湊熱鬧和看錶演、買土產品,還有是去觀看“石湖串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