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森璕

樂森璕

樂森璕,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地質教育家。 對川黔桂粵等省區域礦產地質調查做過開創性的工作,創建與領導了貴州省的地質礦產勘測與研究機構。 擅長四射珊瑚化石及泥盆石炭紀地層之研究,所著《廣西中泥盆世珊瑚動物群》、《四川龍門山區泥盆紀地層分層分帶及其對比》為國際地質古生物界所重視。 長期任教於中山大學、貴州大學、重慶大學、北京大學,從50年代起對北京大學地質系的重建與發展功勞很大,培養了大批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森璕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貴州省貴陽市
  • 出生日期:1899.09.04
  • 逝世日期:1989.02.12
  • 職業: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代表作品:《貴州南部地質礦產》
人物簡歷,生平概況,古生物地層學,地質人才培養,

人物簡歷

1
祖籍江西省吉安市,祖輩居貴州黃平縣,因經商遷貴陽定居。
1918年 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1920—1924年 在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學習,畢業獲理學士學位。
1925—1927年 在農商部地質調查所任練習員和調查員。
1927—1934年 在廣州市兩廣地質調查所任技正,並在中山大學兼任教學工作。1934—1936年 赴德國留學,先後在格廷根大學和馬堡大學學習。
1937—1950年 任貴州省礦產測勘團主任、貴州省地質調查所所長,貴州大學地質學系教授。
1950—1953年 任西南地質調查所副所長,西南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
1953年 任重慶大學地質系教授,兼古生物學教研室主任。
1954年 任重慶大學地質系主任。
1955年 任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教授,兼地質學教研室主任。
1955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1964年 任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主任。
1964年 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第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78年 任北京大學地質系系主任。
1989年2月12日 在北京病逝。

生平概況

樂森璕,字季純,1899年9月19日出生於貴州省貴陽市。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由於受到“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啟發,“科學救國”和“教育救國”思潮的影響,1920年升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受到著名學者李四光何杰王烈葛利普等教授的培養。1924年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在貴州省的、錳等礦產資源的普查評價和開發利用方面,樂森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1945年發表《貴州主要礦產之分布與重工業中心之建立》,大力呼籲發揮貴州省的資源優勢,建立重工業基礎。他1929年的《貴州南部地質礦產》一文奠定了都勻、獨山一帶泥盆系地層劃分的基礎,創立蟒山石英砂岩,並論證了中上石炭統及二疊系地層的存在。此外,他還在貴州的安順關嶺法郎永寧等縣創立了新鋪中生代地層名稱,發現安順淡水螺層,並最早發現了中三疊統法郎組的化石。
抗日戰爭爆發,樂森璕在貴州省建立了貴州礦產測勘團,著手研究貴州省的地質礦產,同時還為貴州大學地質學系的學生授課。那時經費不足,人手少,交通不便,匪盜橫行,工作條件十分險惡,生活也很艱苦。當時風華正茂的地質學者許德佑陳康馬以思在貴州境內慘遭土匪殺害。墨耗傳來,樂森璕十分悲痛。親友勸他放棄地質研究,但他不畏艱險,繼續奔勞在貴州的山山水水之間。當日機轟炸貴陽市時,他正在周圍的山上進行地質調查,城中數處中彈起火。但他不顧家室安危,繼續堅持地質工作。其論文、報告和地質圖達15種之多。1944年他在貴陽市召開的中國地質學會第20屆年會上宣讀了《貴州地質綱要》和《貴陽附近地質構造》兩篇論文,首次發現貴陽市附近的志留系地層並稱之為高寨田頁岩,確定其時代為晚志留世。樂森璕和蔣溶還編制了《貴陽附近地質旅行指南及地質圖》,實測了貴州省清鎮、平壩、安順、紫雲、關嶺、郎岱、鎮寧和普定等8個縣的1/20萬地質圖及貴陽市附近的1/5萬地質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樂森璕還一如既往地關心貴州省的礦產資源開發和家鄉經濟建設。他一貫認為貴州省地下資源富饒,貴州的開發大有可為。1981年,樂森璕年逾八旬,還興致勃勃地飛往貴陽市,參加貴州省委和省科委舉辦的“自然科學講座”,做了題為《貴州煤礦研究史》的報告,並一再表示願為開發貴州省的自然資源盡力。
樂森璕非常關心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和師資隊伍的建設。青年教師開課前,他總是熱心輔導,幫助制定教學計畫,修改講稿,有時還親自聽課,並且組織教師互相觀摩。他曾多次制定和修改中青年教師培養和進修計畫,花許多時間審查教師的科研成果,提出修改意見,熱情推薦發表,甚至親自作序。
1946年以後,樂森璕到貴州大學兼課,幫助丁道衡培養貴州大學第一屆地質系畢業生。他非常重視研究生的培養,精心指導,嚴格要求,熱情鼓勵。研究生一入學,他就幫助制定學習計畫,指定英文參考書,並要求全文譯成中文,規定進度,每周檢查。樂森璕對研究生的論文選題、野外工作和室內研究都給予詳細指導和定期檢查,還對研究生論文逐字反覆修改,連標點符號和參考文獻格式都不放過,甚至親手示範貼化石圖版。在他的細心指導下,研究生的專業知識和外語水平提高很快。

古生物地層學

樂森璕一生以極大的興趣從事古生物學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發表了許多論著,做了許多奠基性工作,特別是對中國泥盆紀珊瑚的研究做出了許多貢獻。
早期的珊瑚研究:在1927年樂森璕發表的論文《奉天直隸石炭紀管狀珊瑚之一新屬》,是第一篇中國學者研究珊瑚化石的著作。樂森璕與黃汲清在1932年合著的《揚子江下游棲霞石灰岩之珊瑚化石》則是中國學者第一部研究早二疊世床板珊瑚、四射珊瑚和苔蘚蟲的專著,大大豐富了世界同期珊瑚動物群的資料,為國際地質古生物界所重視。1927年到1933年間,樂森璕發表的《廣西北部棲霞層新發現之珊瑚化石》、《浙江西南志留紀鳳竹頁岩中之網膜珊瑚》等一系列珊瑚研究論文,增加了對於中國南方珊瑚動物群的認識,為劃分對比地層和確定地質時代提供了新的依據。
留學德國的研究成果:1934年到1936年樂森璕赴德國留學,先在格廷根大學研究德國泥盆紀的石燕等腕足動物化石,後在馬堡大學師從著名古生物學者魏德肯學習四射珊瑚。他的博士論文《華南廣西省中泥盆世四射珊瑚化石群》,詳細描述了大量四射珊瑚化石種屬,與萊茵區進行對比,結合腕足動物群的對比研究,建立了廣西省中泥盆統艾菲爾階和吉維特階的地層劃分,確定了泥盆系三個統的生物地層,證明該地區下泥盆統存在海相地層,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
樂森璕的研究論文《中國南部海相下泥盆統上部及中泥盆統下部地層問題》,經過幾十年生物地層學實踐的考驗,證明地層結論基本正確,奠定了中國南方泥盆系研究的重要基礎。
四川龍門山泥盆紀地層的詳細分層分帶研究:在1953年樂森璕應四川省石油管理局之邀,詳細研究四川省西北部龍門山地區的泥盆紀地層和化石,把泥盆紀地層劃分為上泥盆統2個組、3個化石帶,中泥盆統2個組、7個化石帶和下泥盆統2個組、3個化石帶,列出了各化石帶的珊瑚和腕足化石名單。他的研究為四川地區的區域地質研究和石油天然氣開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推進了中國泥盆系的研究。
在龍門山地區野外調查研究期間,樂森璕發現一個寺廟的台階上露出了一點魚化石,當即請石匠將這塊階石換下來,經古脊椎動物專家劉憲亭研究確定為新屬新種,命名為樂氏江油魚。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的節甲目魚化石。這個發現也說明了他觀察的精細和知識的淵博。
四射珊瑚的總結著作。在1955年,樂森璕與王鴻禎俞建章一起編寫了《中國標準化石》中的腔腸動物部分,對中國已發現的珊瑚化石進行了總結,以滿足當時大規模開展地質普查工作的急需。
1964年樂森璕與吳望始合著的《珊瑚化石》 (四射珊瑚)一書,是中國第一部全面總結四射珊瑚研究的著作,系統介紹了四射珊瑚的形態、構造、分類、時代分布規律、古生態和演化趨向,以及採集和研究方法。該書在美國法國蘇聯的四射珊瑚總結著作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和修正,代表了當時國內外四射珊瑚研究的新水平。
樂森璕的治學態度非常嚴謹,一些問題往往經過長期觀察研究,多方驗證後才做出結論。
60年代,樂森璕到北京西郊小湯山療養期間,將馬特斯著的德文《微體古生物學導論》譯成中文,約55萬字。他以工作代替了休養。雖已84歲高齡,他還親自撰寫《四射珊瑚類的起源問題》文稿,由科研助手帶到第一屆全國珊瑚學術會議上宣講。這篇論文介紹了澳大利亞發現的早寒武世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進而探討古生代早期珊瑚類的起源和演化歷史。

地質人才培養

樂森璕把一生獻給了地質教育事業。1927年到1934年,他在中山大學兼課,1936年留德歸來又在中山大學任教,直到抗日戰爭爆發。1946年以後,他到貴州大學兼課,幫助丁道衡培養貴州大學第一屆地質系畢業生。1950年他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1953年,調到重慶大學地質系任教授,兼古生物學教研室主任,1954年任系主任。1955年北京大學恢復地質學專業,樂森璕先後擔任地質地理系的地質學教研室主任和古生物學教研室主任,1964年任地質地理系系主任。1978年起,北京大學地質學系與地理系分開,他擔任地質學系主任。
樂森璕多年從事地質學和古生物學教育,在北京大學親自講授過“無脊椎古生物學”、“地史學通論”、“床板珊瑚”、“四射珊瑚”、“古生物學研究法”、“生物地層學概論”和“礦產地層學”等課程。他講課一絲不苟,對學生嚴格要求,還經常講老專家學者的作風,鼓勵同學們熱愛地質事業,樹立雄心大志,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樂森璕非常重視研究生的培養,精心指導,嚴格要求,熱情鼓勵。研究生一入學,他就幫助制定學習計畫,指定英文參考書,並要求全文譯成中文,規定進度,每周檢查。樂森璕對研究生的論文選題、野外工作和室內研究都給予詳細指導和定期檢查,還對研究生論文逐字反覆修改,連標點符號和參考文獻格式都不放過,甚至親手示範貼化石圖版。在他的細心指導下,研究生的專業知識和外語水平提高很快。
樂森璕始終關心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和師資隊伍的建設。青年教師開課前,他總是熱心輔導,幫助制定教學計畫,修改講稿,有時還親自聽課,並且組織教師互相觀摩。他曾多次制定和修改中青年教師培養和進修計畫,花許多時間審查教師的科研成果,提出修改意見,熱情推薦發表,甚至親自作序。他60高齡還親自帶領中青年教師進行野外工作和教學實習,拄著手杖上山,指導現場觀察,收集科研資料。
為恢復和發展北京大學地質系嘔心瀝血,1955年樂森璕著手恢復北京大學地質專業,他和王嘉陰兩位教授,帶著兩名助教日夜忙碌,擔當起組建教師隊伍、開展教學工作,選擇和建立實習基地,購置圖書資料、儀器標本和建設實驗室等一系列繁重任務。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得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建設和發展起來,其中凝聚著樂森璕的不少心血。
樂森璕念念不忘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師資隊伍的建設和教學實驗大樓的建設,他曾多次向國家有關部門寫提案,還利用各種機會提出建議。他常說:“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地質學系重建好;我最大的快樂就是為培養地質科學人材奮鬥到生命最後一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