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和同(樂以和同:東周之前的樂思想研究)

樂以和同

樂以和同:東周之前的樂思想研究一般指本詞條

《樂以和同》是201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熊申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以和同
  • 作者:熊申英
  •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5月
  • 頁數:219 頁
  • 定價:22 元
  • ISBN:9787210044840
目錄,內容簡介,

目錄

第1章 導言
1.1 東周之前的樂:關於本書的研究意義
1.1.1 關於“禮壞樂崩”與“禮崩樂壞”之說
1.1.2 “樂崩”:宗法秩序的解體與人文精神的弘揚
1.1.3 東周之前的樂:諸子樂思想的文化資源
1.2 有關東周之前的材料:本書資料的選擇
1.3 “雙重證據法”:本書研究之主要方法
1.4 關於本書的結構
第2章 “通神明”:從巫術性到人文性
2.1 “八音克諧,神人以和”:通神的工具
2.1.1 來自文字學家的考察
2.1.2 原始社會生活與思維方式的分析
2.1.3 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
2.1.4 “神人以和”:原始樂作為通神工具的終極目標及思想意義
2.2 《桑林》:由祭祀求雨樂舞所見殷人的“帝”觀念
2.2.1 雩舞:甲骨文中的祭祀求雨樂舞
2.2.2 由祭祀求雨樂舞所見殷人的“帝”觀念
2.3 以德配天:祭祀詩樂中周人與帝相通的現實路徑
2.3.1 分樂而序之:周人祀神的禮制化
2.3.2 以德配天:祭祀詩樂中周人與帝相通的現實路徑
2.4 小結
第3章 “心和欲得則樂”:縱情與節樂
3.1 原始樂:個體情感的宣洩與提升
3.1.1 生理快感的宣洩
3.1.2 個性情感的表達
3.1.3 情感的提升
3.2 樂者,樂也:個體精神愉悅的追求
3.2.1 個體精神情感的表達
3.2.2 個體追求精神愉悅的客體
3.2.3 個體追求精神愉悅的陷阱
3.3 樂者,所以道(導)樂也:西周禮制下的節樂
3.4 小結
第4章 “廣博易良”:樂之教
4.1 歌《南風》之詩:舜時代的樂教
4.2 萬舞:夏商樂教對樂舞的理解
4.3 由“藝”而“道”:西周禮的傳承與傳播
4.3.1 “數”教與樂教
4.3.2 “藝”教:理解“樂”之符號意義的基礎
4.3.3 由“藝”而“道”:“禮”的傳承與傳播
4.4 小結
第5章 “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樂律與法
5.1 吹律:戰時的占卜
5.1.1 由先秦卜筮之風及甲骨文、《周易》之共同特徵來分析
5.1.2 由“師”之義及“樂師”之功能來分析
5.1.3 歷史上思想家的分析
5.2 從“律”到“法
5.2.1 戰爭中的“律法
5.2.2 樂律與度、量、衡
5.2.3 樂律與田法
5.3 小結
第6章 “政教平而樂音和”:音樂與政治
6.1 “盡美”與“盡善”:樂舞與政治
6.1.1 “盡美”與“盡善”:樂舞的政治詮釋
6.1.2 由文獻中的《韶》樂看舜的治國之道及孔子的政治理想
6.1.3 《大武》樂:政治權力的象徵
6.2 樂官與政治
6.2.1 樂官機構:作為政治制度的存在
6.2.2 樂官的政治職能
6.3 樂的禮制化
6.3.1 樂禮制化的背景分析
6.3.2 樂禮制化的制度表現
6.3.3 樂禮制化的物化表現
6.4 小結
第7章 “禮壞樂崩”:樂在東周的傳承與批省
7.1 個體愉悅情感追求的再度興起
7.2 非樂:對縱樂的否定
7.3 《鹹池》:莊子對天樂的描述
7.4 “鬱郁手文哉!吾從周”:儒家樂的現實歸旨
7.4.1 情與教:儒家樂教的理論詮釋
7.4.2 樂和:樂治的理論基礎
7.4.3 樂治:樂的現實歸旨
參考文獻
後記

內容簡介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於“禮”的研究、對於“禮”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予以了充分的肯定,甚而出現了專門的“禮學”研究,但對於與“禮”並稱的“樂”思想的研究,對樂在中國禮樂文化中的地位的研究還存在很多可拓展的空間。《樂以和同:東周之前的樂思想研究》對東周之前的樂思想進行研究,對於探討先秦諸子樂思想產生的文化資源,對於豐富先秦禮樂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