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滘墘鯉魚舞

鯉魚舞是潮汕地區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民國年間,滘墘人許實能在縣城北門創立北溪宮館,組建“滘墘鯉魚舞隊”,活躍於榕城鄉鎮游神賽會。可惜歷經變亂漸趨湮沒,直到改革開放後,許實能裔孫才在家傳基礎上推陳出新,重振“滘墘鯉魚舞隊”。 2016年,滘墘鯉魚舞被列為榕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古城文化游中煥發出獨特風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榕城滘墘鯉魚舞
  • 批准時間:2016年10月20日
  • 非遺級別:縣(區)級
  • 流布區域:揭陽市區
  • 創始人:許實能
  • 傳承代表人:許成高
  • 保護單位:揭陽市尚派禮儀慶典有限公司
  • 保護基地:揭陽市榕城區西馬滘墘社區許厝圍
歷史淵源,地理背景,創派人物,存續現狀,表現形式,1.招式,2.鯉魚燈,3.服飾,4.樂器演奏,文化價值,

歷史淵源

鯉魚自古就是中華民族喜愛的吉祥物。據傳宋代建縣時,揭陽縣城一帶已盛行鯉魚舞。反映明代揭陽縣陳三、五娘愛情故事的傳統潮劇劇目《荔鏡記》就有舞鯉魚的精彩場面。據蔡澤民在《廣東民俗大觀·刺榴館》一文中介紹:“大約在清鹹豐年間,(潮州府屬縣)各地舉辦團練鄉勇,請拳師練刀。操練及守衛之餘,為助興娛樂,組織舞鯉隊,作‘鯉魚朝友’之舞。每逢游神賽會,紛紛派出舞鯉隊,配以鑼鼓,競相獻藝。後來團練雖已解散,舞鯉隊、鑼鼓隊依然存在。”
民國年間,滘墘人許實能在縣城北門創立北溪宮館,利用習武傳藝之餘,為助武興,發動鄰里青年組建榕城“滘墘鯉魚舞隊”,並活躍於榕城鄉鎮游神賽會,可惜歷經變亂漸趨湮沒,直到改革開放後,許實能裔孫才在家傳基礎上推陳出新,重振“滘墘鯉魚舞隊”。 2016年,滘墘鯉魚舞被列為榕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古城文化游中煥發出獨特風采。

地理背景

揭陽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是粵東古邑,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潮汕文化發祥地,見諸史載已有2200餘年。榕城自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闢為揭陽縣治,近千年來均為揭陽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海濱鄒魯”“嶺南水城”之稱。
滘墘許厝位於古揭陽縣城南北滘河中段西側,是在城許氏的主要世居地。宋末元初,玉滘公(許義明)為避戰亂災禍從潮州韓山輾轉福建莆田來此創基。後來被改造為“五金三廠”的原許厝祠是潮汕後七賢之一的許國佐(號班王)誕生地。許國佐曾祖父許守愚在西馬路創建的許氏宗祠及其本人創建的許氏庶族祠(俗稱“阿婆祠”)現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清順治二年(1644年),許國佐在九軍之亂中,為母代死,慘遭殺害。族人流散各地,直到平亂後,部分才陸續遷回。

創派人物

許實能(1905-1943),揭陽榕城滘墘人,自幼隨其父民間藝人許佑玉(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清光緒至民國年間)習武兼學鯉魚舞,其為人豪宕剛直、急公好義,論者常以為有班王(即潮州後七賢之一的許國佐)遺風。
民國十一年(1922年),許實能利用習武傳藝之餘,為助武興,發動鄰里青年組建榕城“滘墘鯉魚舞隊”,並活躍於榕城鄉鎮游神賽會。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許實能因病猝逝,北溪宮館和滘墘鯉魚舞隊也在社會變亂中走向解散。直到改革開放後,許實能裔孫才在家傳基礎上推陳出新,重振“滘墘鯉魚舞隊”。
許實能舊居現為滘墘鯉魚舞展覽館和研究培訓基地。

存續現狀

鯉魚舞極具地方鄉土特色,以鯉魚代表吉祥、喜慶、富足,又有“年年有餘”“鯉躍龍門”等意涵,深受民眾喜愛。隨著時代變遷,鯉魚舞從原來的廣場藝術表演逐漸融合為舞台藝術表演。
目前,滘墘鯉魚舞已發展成為有30多名傳承人、60多名表演人員的專業隊伍,擁有訓練場地1000多平方米,道具、服飾200多套,並作為全市現存唯一的傳統鯉魚舞隊,活躍於古城文化游等平台。2016年,滘墘鯉魚舞被列為揭陽市榕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參加揭陽市民間傳統藝術協會,以鯉魚舞隊為基礎,依託揭陽市尚派禮儀慶典有限公司,全方位開展鯉魚舞挖掘保護、研究創新和培訓表演。
近年來,滘墘鯉魚舞活躍於各種慶典、節日、游神賽會等場合,積極參加政府部門舉辦的大型公益活動,以揭陽市區榕城為主,影響逐漸擴及揭東、普寧、潮州、汕頭、深圳等地。先後受邀參加揭陽榕城“古城文化游”民俗文化展演活動;揭陽市社會組織“大家樂”新春文化活動;汕頭市丹櫻生態園·首屆潮汕廟會文化節項目;揭陽市榕城區迎春民眾體育趣味競賽活動開幕式;汕頭市澄海冠山“賽大豬”民俗活動項目;深圳第八屆龍崗媽祖文化節以及歷年城隍、關帝、媽祖、蜻蜓廟等游神活動演出,受到觀眾的熱烈好評和媒體的廣泛報導。

表現形式

1.招式

滘墘鯉魚舞通過精細入微地觀察鯉魚的生活情景,進而模仿並編排出連貫有序的鯉魚“出灘”、“覓食”、“比目”、“躍龍門”等情節動作。男女均可表演,男子呈現陽剛之美,女子顯露柔婉之妙。舞鯉魚時雙手動作幅度較大,步法以“圓場步”為主,配合蹲地、抬腿、跳躍等,揉合南派武功招式,模仿鯉魚出灘、覓食、追尾、穿蓮、比目、蜻蜓點水、燕子穿雲、水上蓮花、鯉躍龍門、如魚得水、吉祥富貴、年年有餘等“十二變”。

2.鯉魚燈

鯉魚舞道具是帶棒的鯉魚花燈。滘墘鯉魚舞的鯉魚軀架由竹篾扎制而成,再用鐵絲連線起來,外部以素綢包裹,並用彩色描繪魚鱗、魚眼、魚鰭等圖案。魚身長約120厘米,寬約50厘米左右,魚棒長約160厘米。

3.服飾

滘墘鯉魚舞採用傳統的舞鯉魚服飾,由上衣、褲子、綁腿、鞋組成。舞者系深綠色鑲金邊頭箍,正中綴有茨菇葉形裝飾。穿布斜襟緊袖口上衣,中式褲,扎腰帶,小腿包綁腿,腳穿綴有紅絨球的深綠色鑲金邊布鞋。頭魚服飾為大紅色底鑲深黃色邊,眾魚服飾為淺紫色底鑲深黃色邊,其餘相同。

4.樂器演奏

滘墘鯉魚舞表演時,以傳統潮州大鑼鼓打擊樂伴奏,主要樂器有大鼓、鑼、鈸等,音樂激昂向上、輕快明朗,與舞鯉魚喜慶、熱烈的氣氛風格相吻合,通過藝術手法表現出其精神意境,使表演更具生命活力。

文化價值

1.藝術特徵獨特鮮明。滘墘鯉魚舞男女均可表演,男子呈現陽剛之美,女子顯露柔婉之妙,各具鮮明特色。以“圓場步”為主,配合蹲地、抬腿、跳躍等,表現鯉魚“出灘”、“覓食”、“比目”、“躍龍門”等情節,動作優美,活靈活現地呈現鯉魚各種姿態,再配合基調昂揚輕快的潮汕大鑼鼓演奏,營造歡快喜慶的場面效果,對舞鯉寄寓喜慶吉祥的文化內涵加以生動呈現,極具感染力。
2.具有廣泛民眾基礎。榕城民間自古以來便把舞鯉魚當作一項祈求吉祥富餘的文化活動形式。滘墘鯉魚舞取鯉魚“年年有餘”之寓意,紮根榕城民間文化土壤。逢年過節或喜慶日子,滘墘鯉魚舞總是應邀參加表演,助興慶賀,憑藉專業精彩的舞鯉魚技藝深得廣大榕城民眾的歡迎和喜愛。
3.兼容多種藝術元素。滘墘鯉魚舞融舞蹈、武術、繪畫、服飾、潮樂等於一體,借鑑吸收潮汕民間藝術中優秀的表現形式和技藝手法,實現了文化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的精妙融合,各元素之間相得益彰,構成完整的滘墘鯉魚舞,缺一不可。
4.傳承保護刻不容緩。隨著社會文化生活的多樣化和外來文化的衝擊,鯉魚舞等傳統民俗舞蹈影響力逐漸縮小。同時由於經濟原因,許多民間藝人或年邁或轉行,舞鯉等傳統民俗形式後繼乏人,面臨失傳危機。另外,因為缺乏系統的挖掘保護,鯉魚舞這一傳統民俗舞蹈的文化內涵逐漸不為世人所了解。目前,揭陽市區專業從事鯉魚舞僅滘墘一家,承擔著保護傳承弘揚鯉魚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