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塔寺

楞伽塔寺

楞伽塔寺位於蘇州城外石湖上方山巔,又名上方塔。楞伽塔寺始建於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現塔為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重建。該塔占地面積196.44平方米,建築面積285.8平方米,塔身系磚結構,共七級八面高28.32米,外觀仿樓閣式木塔。山下有楞伽寺,山上有楞伽塔,該塔在蘇州諸塔中,僅次於虎丘雲岩寺塔而居第二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楞伽塔寺
  • 類別:石窟寺及石刻
  • 建於:608年
歷史沿革,現存情況,

歷史沿革

塔始建於隋大業四年(608年),由吳郡太守李顯所建,塔銘由司戶嚴德盛撰。但目前所看到的塔已是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重建的。其後雖經歷代修繕,然結構至今仍保持為宋代風貌。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五月十四日,雷火大作,楞伽塔皆毀,而磚甓獨存。崇禎九年(1636年)九月再次興修,殘碑現嵌於塔院前壁。
塔院在文革前,曾長期祀奉五通神,廟非佛教、道教,而是神教,信眾頗多,但歷朝均當做封建迷信而打壓。文革中,楞伽塔院由於長期無人居住管理,年久失修,拆去危房五間,由當地生產隊暫管。1986年,開始整修塔院。1987年初,以塔園為景點開放。

現存情況

塔底層邊長二點四米,原有副階周匝,早已圮壞,僅存石礎與寬約二米台基。第二層現無檐,自第三層起設腰檐、平座。每層塔壁四面辟壺門,另四面僅隱出壺門形,壺門兩側有柱,進門為過道,其頂以磚疊澀成藻井。過道以內為塔室,一、二層為小八角形,三層以上為方形,中無塔心柱,亦無樓板、扶梯,惟第四層橫有棱木。各層塔壁外轉角處均砌出圓形倚柱,上承闌額和由額,無普柏枋。一、二層額枋上現無斗拱,三層以上隱出“一斗三升”轉角鋪作及每面一朵補間鋪作,櫨斗作方形。斗拱上承撩檐枋,其上為斜面托檐,再上以菱角牙子和板檐磚各三層相間疊澀懸挑出檐,轉角處略呈反翹,上施瓦壟垂脊,檐口輪廓圜和,脊端起翹,顯出江南建築風格。各層平座亦以疊澀磚挑出。塔剎已殘缺,近代重修時雜套成葫蘆形寶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