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尾雕

楔尾雕

楔尾雕(學名:Aquila audax)為隼形目鷹科的鳥類,體長81-120厘米,體重3-6千克,雌性比雄性略大,是澳大利亞僅有的三種猛禽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型大,喙和爪均強健,腿部羽毛一直覆蓋接近至腳爪。全身黑褐色,肩頸部羽色偏淺,爪、喙淡黃色,最明顯的特徵莫過於它楔形的尾羽。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草原、林地、沼澤地區,單獨或成對生活,有時會集15隻左右的小群狩獵,占據9-100平方公里的領地;日行性,白天大多數時間翱翔於2000米高的天空中搜尋獵物。食物包括各種嚙齒類、蛙類、蜥蜴類、鳥類、魚類以及小型有袋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楔尾雕
  • 拉丁學名:Aquila audax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隼形目
  • 鷹科
  • 雕屬
  • :楔尾雕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atham, 1801
  • 英文名稱:Wedge-tailed Eagle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分布範圍,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楔尾雕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猛禽,雌鳥大於雄鳥,身長80-106厘米,翼展182-232厘米,雄鳥體重2-4 千克,雌鳥體重 3.1-5.3 千克,具楔形尾,羽毛從大腿基部一直覆蓋到腳趾。鳥喙是淺粉紅色至奶油,眼睛棕色至黑褐色,爪白色。年輕的楔尾雕的頭紅棕色,翅膀棕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變得更黑。成鳥大多是黑色或黑褐色。在兩性之間羽毛唯一的差別是成年雌鳥比雄鳥稍微蒼白。
最明顯的特徵莫過於它那楔形的尾部。此外,成鳥鳥喙尖端成黑色,喙的基部為肉色,眼先至眉處一般無羽均為肉色;瞳孔為黑色,虹膜為肉色到褐色;全身為黑褐色,至頸部羽色偏淡;肩部及次級覆羽羽色偏淺,為土黃色或偏白色;跗跖部全部覆羽;爪為三前一後爪形,為淡黃色,趾甲為黑色。亞成體的整隻鳥喙均為肉色,頸部有白毛,色偏褐色,初級飛羽有不明顯橫斑。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草原、林地、沼澤地區,不喜沙漠、雨林、海岸環境。

生活習性

楔尾雕單獨或成對生活,有時會集群狩獵,每群可能多達15隻,占據9-100平方公里的領地;日行性,白天大多數時間翱翔於2000米高的天空中搜尋獵物。鳥巢一般建在高樹上,通常在其領土的最高點。在澳大利亞一些缺乏高大喬木的地區,巢也建在小喬木,灌木,懸崖,甚至面臨地面也可使用。巢的密度取決於獵物和其他資源的豐富性。在大多數年份,巢的周徑通常是2.5公里-4公里之外。如果條件特別好,距離甚至小於1公里,因為鳥類需要較小的區域便於找到足夠的食物。
食物包括各種嚙齒類、蛙類、蜥蜴類、鳥類、魚類、小袋鼠、野兔、負鼠、貓、狗、狐狸和羔羊,也會獵食鳥類如烏鴉、鸚鵡、鴨、蒼鷺和大鴇。其中兔子占其日常飲食的很大比例,可達30%-70%,甚至高達92%。有時它們還會團結起來攻擊袋鼠、羊等大型獵物,但這些只占其總獵物一小部分。找不到活物就吃死屍;楔尾雕食量很大,一次可以吃下自身體重一半的肉。楔尾鷹有時成對或小團體合作捕殺。

繁殖方式

楔尾雕夫妻一般在10-30米高的樹上築巢,沒有高大樹木的地區,鳥巢也建在離地面1.8米以上的高處。巢寬達1.8米,深逾3米,重達400公斤,多年使用,甚至使用相同鳥巢長達50年。巢的頂部呈淺杯狀,用新鮮的樹枝和樹葉包圍。產卵時間在不同的地區不盡相同。一般每年4-9月交配繁殖,大多數選擇在7月間,婚姻方式為一夫一妻制,但關係不固定,如果一隻死了另一隻會毫不猶豫地另覓新歡;雌鷹每次產下1-4枚卵,多為2枚,白色卵約59×73毫米大小,上有紅褐色斑點,孵化期約42-48天,雙親共同哺育後代,如果食物豐富,兩隻雛鳥都能成活,如果食物短缺,一隻略大的雛鳥會殺死另一隻較小的,並吃掉自己的小巢友。成活的雛鳥第二周期會長出孵化後的第一批羽毛,3個月大時可以離巢活動,但還要跟隨父母生活4個月左右,幼鳥在7至8個月後就可以飛行超過850公里的距離,3歲性成熟,6歲才能長成與親鳥一樣的體型和羽色,壽命20-25年,圈養條件下最高紀錄為60年。

分布範圍

楔尾雕(分布圖)楔尾雕(分布圖)
分布於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亞種分化

楔尾雕(2亞種)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
1.
楔尾雕指名亞種
Aquila audax audax
2.
楔尾雕海島亞種
Aquila audax fleayi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楔尾雕圖冊網址,楔尾雕圖片模組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