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林古鎮

楓林古鎮

楓林古鎮始建北宋崇寧五年,建築按“九天七星” 布局,不僅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而且景點眾多,鎮內紀念性、觀賞性的古建築有:孝子亭、坐愛亭、芙蓉亭、光曜亭、廿四平亭、聖旨門、衙門前門台、念祖橋、御史祠。去楓林古鎮,就不能不去北坑龍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楓林古鎮
  • 地理位置:國家級旅遊風景名勝區楠溪江中游東岸
  • 開放時間:北宋崇寧五年
  • 景點級別:AAAA級
  • 著名景點:芙蓉亭、光曜亭、廿四平亭
古鎮建築,歷史沿革,古鎮歷史,古鎮地理,古鎮文化,

古鎮建築

距該風景點5公里左右,是個三折瀑,每瀑高几十米,北坑龍潭險、幽、奇,完全是自然景觀。據說曾經是龍娘居住的地方,細看龍潭邊的山崖上可以發現好多被龍爬過留下的痕跡,呈半圓形,直徑大概80公分左右,象泥鰍爬過爛泥痕跡,有s形,有u形。

歷史沿革

楓林原名豐里。明朝時,因村南前山遍布楓香樹而易名為楓林。楓林建村久遠,聚居人口眾多,文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素稱東甌名鎮。據歷史記載,乾隆年間楓林已稱鎮,清與民國,楓林鎮名一直沿用。古鎮坐東朝西,前人描述這裡的地理形勢,有“前岩紗帽,後峰筆架,獅水瀠洄,象山聳立,左蟾躍,右鷹翔,龍盤虎踞,景無所匹”之說。楓林是楠溪江歷史上的經濟、政治、教育文化中心,素有“楠溪第一村”和“小溫州”之稱。

古鎮歷史

楓林古鎮的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東晉時期,就有中原士族遷入開發楓林這片土地。初唐時期,楓林村落已經初具規模,村西就是楠溪江中游重要的水運碼頭昭浦,航運的發達促成浦亭街的繁榮,進而吸引許多名門望族來此居住,共同開發這片肥沃的土地。根據有關史料表明,宋朝以前遷居楓林的姓氏就有30餘姓,永嘉學派學者中,就有丁昌期、劉安節、劉安上、徐自明等人的家族聚居於此,各姓進士共有20餘名。南宋孝宗癸未元年(1163)狀元、禮部尚書木待問故居舊址位於楓林古鎮東南角,占地7600平方米,其後裔至今還有木賢好一戶人家居住楓林。
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葉適,他少年時期就曾經在楓林檔溪村的溫州學正劉進之創辦於家鄉的法慧書院裡讀書。葉適晚年為劉先生的兒子劉子怡這位少年同窗寫墓志銘時提到,他師從劉進之求學之時,楠溪楓林一帶的文風鼎盛,足以與溫州城並駕齊驅了。此時的楓林已經有“楓葉地,稱樂土”的美譽。徐姓是楓林古鎮後來居上的楠溪名門望族。公元1106年春天,楓林柯家牡丹盛開,邀請四方文人墨客舉行牡丹詩會,飲酒賦詩長達一個多月,徐姓始祖徐公儀乘著酒興題《牡丹詩》說:“魏紫姚黃未足夸,元龍百尺有王花。一枝丹萼開連理,兩朵紅雲捧日華。”受到柯家主人賞識,就招贅為女婿,耕讀傳家,成為書香門第。900年來,楓林文人學士輩出,遺存文物古蹟眾多。
楓林因山水環繞,地勢險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近代史上的浙南軍政重鎮。明洪武二年(1369),設楓林鎮以防倭寇入侵。清雍正十三年(1735)設立永嘉縣丞署,管轄永嘉縣甌江北岸的十都二社,與甌江南岸的縣城鹿城相呼應。1930年5月,浙南紅軍游擊隊在楓林惠日寺整編為紅十三軍,已經記載於《中國紅軍發展史》、《中共浙江黨史》和《中共溫州黨史》等史冊。抗日期間,駐有浙江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浙江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浙甌日報》江北分社、國民黨浙江永嘉縣黨部、縣政府,並駐陸軍21師和暫編33師師部,兵員最多時達8000人。1945年10月,駐浙江省第二保全隊司令部。1946年,駐國民黨括蒼(浙南溫、台、處七縣)綏靖處。1949年4月1日,楓林提前解放。1949年9月,為永嘉縣人民政府駐地。

古鎮地理

楓林鎮位於國家級旅遊風景名勝區楠溪江中游東岸,距離縣城38公里。西與岩頭鎮隔江相望,東與樂清市芙蓉鎮接壤,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從地理的角度講,楠溪江中上游最大的盆地里有楓林和岩頭兩個大鎮子,都是有名氣的好地方。而芙蓉、蒼坡、林坑等只能稱為村,是一個個楠溪江小村落。而且從前楓林因為交通方便,比岩頭還要繁榮得多。但是後來楠溪江的交通要道繞過了楓林,而從西面的岩頭穿過。這樣,岩頭就取代楓林成了這一帶的中心,楓林卻成了被大路遺忘的落寞古鎮。

古鎮文化

明清時期,徐氏宗族有各類生員400餘名,舉人11人,武舉人3人,進士1人。科舉廢除後,欽賜師範科舉人2人,辛亥科孝廉方正1人。科舉人士,或埋頭治學,或由儒生進而行醫,或棄儒從商,或積極參政,使楓林成為一個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生員社會,在培養人才、建設經濟、自治地方、興辦公益事業諸多方面做出突出的貢獻,受到朝廷的表彰和鄉間民眾的愛戴。晚清民國時期,楠溪高等國小、永嘉縣私立濟時中學和永嘉縣立簡易師範學校先後在這裡創辦。
今日楓林徐氏後人有院士2人、教授5人,副教授9人,高級工程師2人,副主任醫師2人,中學高級教師3人。博士9人、碩士23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