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希枚

楊希枚

楊希枚,(1916-1993),生於北京,武漢大學生物系畢業,畢業後約一年進入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工作。先擔任吳定良的助理,後來在人類學組,在李濟的囑託下,研究殷墟頭骨。在中研院,楊希枚先生歷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員中研院體質人類學研究所籌備處助理員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55.8-1961.7);研究員(1961.8-1980.1);人類學組主任(1973.8-1974.7)1980年從中研院退休,於1981年前往北京定居,並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並繼續從事先秦等史學研究。於1993年病逝北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希枚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16
  • 逝世日期:1993
學術成就,著述目錄如下,專書,論文,關於楊希枚先生的傳記文字,

學術成就

楊希枚先生從事先秦史和人類學研究,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學者。在學術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先秦姓氏制度研究,二、先秦賜姓制度研究,三、聯名制研究,四、殷墟頭骨
的測量與人種的研究,五、古代史事的考證,六、神秘數字研究。
楊希枚

著述目錄如下

專書

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

論文

邊疆行政與套用人類學,《邊政公論》7.3 ,1948 。
“姓”字古義析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3 下(1952):409-442 。
論語子罕章句問題評斷,《民主評論》6.24 ,1954 。
左傳因生以賜姓解與無駭卒故事的分析,《中央研究院院刊》1 (1954):91-115。
先秦賜姓制度理論的商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6 (1955):189-226。
先秦諸侯受降獻捷遣俘制度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7 (1956):107-116。
台灣賽夏族的個人命名制,《中央研究院院刊》3(1956):311-340。
聯名與姓氏制度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8 下(1957):671-725 。
論泰雅、賽夏、排灣等族人名的所謂敬稱變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9 下(1958):677-683 。
語文學、考古學、人類學、史學與人類及其文化史的研究,《大陸雜誌》21.1/2(1960):75-80 。
從名制與親子聯名制的演變關係,《慶祝董作賓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下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四種, 1961,頁743-779。
西洋近代的東方學及有關中國古史的研究,《大陸雜誌》24.4(1962):101-106。
蘇氏天問研究評介,《大陸雜誌》特刊第二輯,1962。
國語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傳說之分析(上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4 下(1963):627-648。
晉語黃帝傳說與秦晉聯姻的故事,《大陸雜誌》26.6(1963):173-178。
雲南昆明墓葬中鎖骨測量資料,《中國民族學報》 3 ,1963。
從七出談到三歸,《大陸雜誌》30.2(1965):40-52。
聯名制與卜辭商王廟號問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1,1966。
安陽殷墟頭骨的測量與形態觀察,《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畫委員會會報》5,1966。
釋饕餮與饕餮紋,《中國民族學通訊》5,1966。
論殷周時代高層建築之“京”崑崙與西亞的Zikkurat(上),《大陸雜誌》34.5 (1966):129-135 。
國語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傳說的分析(中篇),《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下冊,台北:清華學報社,1967,頁777-788。
古饕餮民族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4,1967。
論漢簡及其他漢文獻所見黑色人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9 上(1968):309-324。
河南安陽殷墟墓葬中人體骨骼的整理和研究,附載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2.2(1970):231-266。
中國古代的神秘數字論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3,1972。

關於楊希枚先生的傳記文字

陳紹棣《楊希枚先生傳略》,《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3期。
陳紹棣《楊希枚先生與先秦文化史研究》,《文匯報》,1992年12月2日。
楊寧蓀《懷念我們的朋友楊希枚先生》,收錄於杜正勝、王泛森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新學術之路》(下),1998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