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狀粗糙鉤絲殼

菌絲體葉的兩面生或葉面生,消失至近存留或存留,展生至形成薄而邊緣不清楚的斑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棒狀粗糙鉤絲殼
  • 拉丁學名:Uncinula aspera var. clavulata
  • :真菌界
  • :真菌門
  • :子囊菌綱(Ascomycetes)
  • :白粉菌目(Erysiphales)
  • :白粉菌科(Erysiphaceae)
  • :棒狀粗糙鉤絲殼
  • 分布區域:南非
  • 編號:7133
簡介,形態描述,討論,

簡介

定 名 人 Zheng & Chen
參考文獻 Acta Microbiol. Sinica 18: 18,1978.

形態描述

子囊果聚生至散生,暗褐色,扁球形,直徑(73-)87-100(-115)μm,壁細胞清楚,不規則多角形,直徑(7.5-)10.2-21.5(-25.0)μm;附屬絲(7-)11-23(-27)根,直或彎,近曲折狀或近波狀,較少曲膝狀,個別近結節狀,長度為子囊果直徑的1-1.8倍,長(60-)100-156(-200)μm,往往在離頂端1/3的地方開始向上稍漸粗,個別粗細不勻,頂端膨大,基部寬約 4.8-7.5μm,上部寬達 6.3-11.4μm,上部薄壁,向下漸厚,到基部幾乎互相癒合,在全長上均勻地、顯著地粗糙,下半部尤其明顯,無隔膜或在基部有一個隔膜,無色,如有基部細胞則稍帶褐色,頂端鉤狀部分簡單鉤狀或捲曲1圈,較少1.5-2圈,圈緊或稍鬆弛;子囊4-6(-7)個,卵形、近球形、不規則卵形,無柄或近無柄,(35.6-)38.1- 53.3(-66.0)×(25.4-)31.5-45.7μm;子囊孢子(3-)4-6個,卵形、卵-矩圓形,稍帶黃色,(13.7-)17.8-22.9(-27.9)×(10.5-)12.7-15.2(-16.5)μm。

討論

Uncinula aspera Doidge var. aspera是Doidge在1915年首次報告的,1948年又重新描述了一次,它的寄主是桑科的Ficus petersii Warb.,產於南非。1959年Ramakrishnan 又描述了印度的同屬寄主 Ficus religiosa L.上的 Uncinula religiosa Ramakr.。Pirozynski (1965a)認為兩者系相同的種並將後者歸併到前者內。除非洲和亞洲的幾次報導外,其他地方尚未見有記載。我們的這個變種寄生在與Ficus同科的Curania上,它的附屬絲也是在全長上有明顯的粗糙突起,子囊果直徑,子囊數目、大小、形狀,子囊孢子數目、大小、形狀等許多方面都是一致的。但有一點很穩定的區別:這個變種的附屬絲鉤狀部分膨大,而原變種的附屬絲雖然也是向上漸粗,但到鉤狀部分又變細而不膨大。此外,這個變種的附屬絲亦較原變種的要短一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