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癭蚊

梨癭蚊

昆蟲名,為雙翅目,癭蚊科。寄主是梨樹。在中國主要梨區均有發生,以幼蟲為害梨芽和嫩葉。芽、葉被害後出現黃色斑點,不久,葉面出現凹凸不平的疙瘩,受害嚴重的葉片縱卷,提早脫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梨蚜蛆
  • 拉丁學名:Diplosis sp
  • 別稱:梨芽蛆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昆蟲綱 Isecta
  • :雙翅目
  • :癭蚊科
  • 分布區域:中國主要梨區均有發生
形態特徵,成蟲,幼蟲,卵,蛹,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雄蟲體長1.2~1.4毫米,翅展約3.5毫米,體暗紅色。頭小,複眼甚大,黑色,無單眼。下顎須4節,觸角念珠狀,15節,長約1.1毫米,各鞭節形如球桿,球部散生放射狀剛毛。前翅具藍紫色閃光,翅面生微毛。後翅退化成平衡棒,淡黃色。足細長,淡黃色,跗節5節,第二節幾乎與脛節等 長,足端具黑色爪2個。雌蟲體長1.4~1.8毫米,翅展3.3~4.3毫米。觸角絲狀,長約0.7毫米,各鞭節為圓筒形,兩端各輪生1圈較短剛毛。足較雄蟲短,腹末有長約1.2毫米的管狀偽產卵器

幼蟲

長紡錘形,13節。1~2齡幼蟲無色透明,3齡幼蟲半透明,4齡幼蟲乳白色,漸變為橘紅色。老熟幼蟲體長1.8~2.4毫米。前胸腹面具“丫”字形黃色劍骨片。

長橢圓形,長約0.28毫米,寬0.07毫米。初產時淡橘黃色,孵化前變為橘紅色。

裸蛹,橘紅色,長1.6~1.8毫米。蛹外有白色、長1.95~2.24毫米的膠質繭。

發生規律

武漢地區一年發生2~3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幹翹皮裂縫或樹冠下2—6厘米的表土層中越冬。翌年3月化蛹出土,成蟲產卵於嫩葉上。據觀察,每頭雌蟲可產卵幾十粒至100餘粒。成蟲壽命短,只幾十小時。卵孵化後,幼蟲吸取梨葉汁液,將梨葉從葉外緣縱捲成緊筒,葉片變脆,幼蟲經13天左右老熟,又入土化蛹,出土產卵。但老熟幼蟲脫葉要有降水才能脫葉入土或爬到樹皮裂縫中,所以雨水能影響梨癭蚊為害的程度。無雨水,既不脫葉,也不在葉內化蛹。入土後化蛹,也要求有15%~30%的土壤含水量,過低不能化蛹,超過35%化蛹率低,即使化蛹,成蟲羽化率也很低。羽化的成蟲生命力也弱。

防治方法

①成蟲羽化出土前,樹冠下地面撤施敵百蟲或西維因毒土,或40.7%樂斯本600倍液殺幼蟲和成蟲。
②冬季深翻土地。
③及時摘除蟲葉,集中燒毀。
④大量發生時,葉面噴施吡蟲啉(使用濃度見說明書,含量不同,使用濃度不同)或1 000倍液的殺螟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