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之夕

梅雨之夕

《梅雨之夕》是現代作家施蟄存所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1929年8月收入小說集《上元燈》。

《梅雨之夕》寫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之後的一段心理歷程,通過對少女的美的感受,下意識接近少女,目光相遇時的侷促,然後用雨傘蔭蔽著送她在雨中行走,途中怕兩人的熟人看見,怕自己的妻子看見,以及誤以為是初戀時的女友,最後為雨停止送而惋惜,回到家中向妻子隱瞞了“奇遇”的實情。

《梅雨之夕》揭示了潛意識,文筆舒展,格調清新,艷而不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梅雨之夕
  • 作品出處:《上元燈》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施蟄存
  • 首版本時間:1929年8月
  • 字數:約71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我”從公司下班,在梅雨天氣中徒步回家。中途遇雨,於是,在一店鋪檐下避雨。避雨時與一個沒有帶雨傘的美麗少女邂逅相遇。“我” 為她的姿色所動,但因心存疑慮而不敢貿然用自己雨傘的一半去蔭蔽她。久等不見雨止,終於與之同傘結伴上路。途中,“我”又覺得她貌似自己在蘇州時初戀的女子;正詫異自己的奇遇時,無意瞥見街邊一個女子的優郁眼光,從中又似乎看見在焦灼地等自己回家的妻子的優郁臉色,當少女告訴“我”姓劉時,又懷疑這是自己初戀者故意隱瞞姓氏,於是聯想到日本畫家“夜雨官詣美人圖”以及古人“擔簦親送綺羅人”的詩句,重溫著初戀的清福。最後才發現少女的嘴唇太厚,絕非初戀的女伴,於是,感到被壓抑的心境一下子鬆弛了下來,連呼吸也覺得舒暢了。與這少女分別,上車後,還在車上幾次想把手中的雨傘張開,回到家中聽見妻子的聲音,也仿佛是那少女的聲音。

創作背景

20世紀20年代,施蟄存在上海接觸到弗洛伊德的思想及顯尼志勒的小說,開始有意運用精神分析學說,描述人物內心的潛意識流動,創作出一批風格獨特的心理分析小說,《梅雨之夕》是其中代表作品之一。

人物介紹

“我”
“我”是一個生活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年男性辦公室職員,在度過了熱戀和新婚的高潮之後,一切生活都趨於平淡,而在這平淡的另一端,來自內心深處的被瑣碎生活和道德規則所壓抑著的對於異性的激情卻在不斷地積蓄著,生活則是在這兩端的妥協中維持著一種相對的、動態的平衡。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梅雨之夕》通過對“ 我”因少女想起已逝的青春時光、對往事的潛在依戀以及現實與之無法調和的描寫,抒寫了主人公又酸又甜更是惆悵的感覺。
《梅雨之夕》通過對“我”對美的愛慕之心以及由此而來的善良“越軌”行為的描寫,表達了對開朗的、純真的、自由的人生和人性的憧憬,對禁錮的、世俗的、刻板的、無聊的現實的抗爭。主人公因少女頗有風儀又很有些憂愁而為之撐傘,送她回家,這本其自然之心、自然之舉。然而,社會.上既定的準則阻礙了他的自然之心;而他自己心底的道德準則和他對妻子產生的負罪意...…這些讓讀者看到了主人公的無奈,感受到了作品對開朗的、純真的、自由的人生和人性的憧憬,對禁錮的、世俗的、刻板的、無聊的現實的抗爭。

藝術特色

心理描寫
《梅雨之夕》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描寫人物的心理過程,是一篇心理小說。小說幾乎沒有多少情節——只是寫一位有雨具的男子在街頭碰上一個躲雨的姑娘主動將她送回家時一路上的心情,一次完全沒有結果的萍水相逢,但小說卻把人物心理過程寫得極為曲折細微而又富有層次。開頭是把姑娘作為美的對象來欣賞;隨後因側面看姑娘的臉型時又覺得她像自己初戀的那個少女而發問;再後來雨停了,姑娘道謝告別,男子心裡竟埋怨老天爺為何不再多下半小時雨;最後回到家裡悵然若失,甚至有點失魂落魄;這一切都寫得頗為真切,很能吸引人,能不斷使人發出會心的微笑。人物的這些細微的心理活動如果拉直就會顯得寡然無味,小說這樣描寫便曲折有致、情趣盎然,能引人入勝。
風格含蓄、蘊藉
《梅雨之夕》所寫的是一個都市人物美麗的、卻又是失落了的“白日夢”;通篇都是人物的內心獨白,所流露的情緒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初夏傍晚,梅雨淙淙,路遇少女,張傘送行,似曾相識,終非故人,藏儲心底,念念不已…...瞻顧之間,疑慮重重,真中雜幻,是夢還醒,在一種層層迭進往復迴環的圓熟的心理描寫中,傳達了都市薄暮中一種蠢蠢躍動而又帶有強烈的自我抑制性的幻美,風格含蓄、蘊藉,具有朦朧美。
文筆優美
《梅雨之夕》文筆優美,尤其是對梅雨的細寫:“在霧蒙中來來往往的車輛人物,全都消失了清晰的輪廓,廣闊的路上倒映著許多黃色的燈光,間或有幾條警燈的紅色和綠色在閃爍著行人的眼睛。雨大的時候,很近的人聲,即使聲音很高,也很像在半空中了”,這很好地捕捉到了雨中景物的特點,很吸引人。小說對那位雨中少女的描寫,文筆也很優美,除了給人以美的感覺外,還能讓人體味出一種含蓄和朦朧。

作品評價

現代作家余鳳高《“心理分析”與中國現代小說》:《梅雨之夕》則屬比較成熟的心理分析小說了……或者如集子中的《梅雨之夕》一篇所謂的,是“思想的獨白”。但由於作家充分把握住了人物的意識活動,又具有比較豐富的心理分析的理論知識和相當嫻熟的文學表現技巧,他能夠對人物心理進行層層剖析,在讀者面前展露出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從而完全把讀者吸引住。這樣的藝術效果也正是施蟄存所追求的。

作者簡介

施蟄存(1905—2003), 學名施德普,字蟄存,生於杭州,8歲時隨家遷居江蘇松江(今上海松江區)。1922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學,1923年轉入上海大學,1926年進入震旦大學法文特別班,與同學戴望舒、劉吶鷗等創辦《瓔珞》旬刊。1928年任上海第一書店和水沫書店編輯,與戴望舒等合編《無軌列車》。1930年與戴望舒等編《新文藝》月刊,發表大量心理小說。1932年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集《上元燈》《將軍底頭》《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散文集《燈下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