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鎮岳

梅鎮岳

梅鎮岳,男,核物理學家、物理教育家。從事核譜和宇宙線研究。在電子能譜學,電子能譜儀和以β譜測定電子中微子的靜止質量等方面均有成就。在籌建並主持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籌建高能物理研究所、發展中國核譜研究和培養中國核物理人才方面做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鎮岳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5年9月3日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 職業:科學 核物理學家;物理教育家
  • 出生地:杭州
  • 代表作品:他撰寫的核物理著作,為中國核物理學的基礎課教材建設做出貢獻
  • 作品:《原子核物理學》《β和γ放射性
簡歷,生平,少年,大學時期,科學研究,退而不休,國外研究,回國貢獻,

簡歷

1915年9月3日 生於杭州。 梅鎮岳
梅鎮岳
梅鎮岳
1939年 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
1939~1945年 在清華大學物理系任教。
1945~1949年 赴英國留學於伯明罕大學,獲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1948年 赴美國印地安納大學研究。
1950~1953年 在加拿大國家實驗室研究。
1953~1960年 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
1960~1976年 任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教授、副系主任。
1976年 退休,並繼續培養研究生,從事基本粒子物理研究。

生平

少年

1915年9月3日梅鎮岳誕生在杭州一個小店主家中。父親蔣朝貴因家境貧 寒,到杭州一個姓梅的小店鋪當學徒,併入贅梅家。梅鎮岳有兄弟姐妹4人,父親早逝,母親馮氏勉強支撐兄弟姐妹上學。1931年秋,梅鎮岳考取著名的杭州高級中學,1934年畢業。1935年清華大學招收10名公費生,梅鎮岳被錄取,進物理系學習。
梅鎮岳
梅鎮岳

大學時期

梅鎮岳上大學時,正值國難當頭,日本侵略軍1931年占領我東三省,1935年進而控制華北。12月9日,北平學生要求抗日救國的“一二·九”運動爆發,梅鎮岳積極參加,民族存亡的緊迫感激勵他努力學習、報效祖國。1937年夏,日本侵略軍進占華北,北平淪陷,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又遷至昆明,更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39年梅鎮岳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即留校任教,一直到1945年。這個時期,是清華大學最為艱難的歲月,但他和清華大學負有盛名的教授們一起,克服了生活上和教學上的重重困難,培養了一批在後來聞名的物理學家。
1945年,梅鎮岳考取了中英庚款公費生赴英國留學,進入伯明罕大學。赴英期間,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他到英國後,英國尚處在戰後恢復階段。他所在的實驗室正在重建因戰爭而停頓了的回旋加速器及探測設備。因此,常需自己動手修理或製作儀器。當時梅鎮岳成為實驗小組中做G-M計數管的“專家”,他善於動手和修理的能力被同事們稱為“中國的魔法”(Chinese Magic)。在核物理學家P.B.穆恩(Moon)的指導下,梅鎮岳獲得了理科碩士學位(1947年)和哲學博士學位(1949年)。

科學研究

1948年,梅鎮岳到美國印地安納大學隨A.C.G.米切爾(Mitchell)小組作實驗研究。在那裡,有現成的回旋加速器、β譜儀和電動計算器等先進設備。經過2年工作後,他成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員和美國學會會員。1950年他又到加拿大國家實驗室研究宇宙線。在這裡工作3年,獲得了諸多研究成果。然而,他離開祖國已經8年,想念家鄉心切。於是,他放棄了加拿大國家實驗室的優越條件,於1953年回國。
回國後,梅鎮岳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1958年後該所改名為原子能研究所,他任代理室主任。在他之前,室主任是中國老一輩物理學家趙忠堯。他的同事中有何澤慧等人。為了發展中國原子能事業,梅鎮岳和他的同事們接受了國家培訓有關方面科研人才的任務。一批青年學生從別的專業轉入原子核學科,在原子能所學習進修。其後,梅鎮岳曾在清華大學兼職講授原子核物理。在此期間,他編寫了《原子核物理學》講義。1960年,梅鎮岳調任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協助系主任趙忠堯建立了該校近代物理系,任常務副系主任。在這裡,他為培養中國物理人才作出了貢獻。在1973~1976年間,他先後參加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高能物理所、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建立了原子能研究所核譜研究室,製造了多種核譜儀。直到1976年,梅鎮岳退休為止,他在該校辛勤工作了16個年頭。

退而不休

梅鎮岳退而不休。70~80年代之際,他還為科技大學培養研究生;1983~1984年間,任《物理》雜誌主編,長期任《原子核物理》編委,以及核物理學會理事等職。1985年以後,曾分別在美國印地安納大學加速器中心、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加拿大介子實驗室短期訪問並從事研究。迄今,他仍在家中孜孜不倦地從事基本粒子物理和生物物理等研究工作。

國外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子核物理成為一門熱門學科。梅鎮岳所在的美國印地安納大學當時是一個研究低能核譜即β譜和γ譜的重要中心。其實驗室有不少國際知名的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E.科諾平斯基(Konopinski)、米切爾、R.G.威爾金森(Wilkinson)和M.B.辛普 孫(Simpson)等人都曾作出過重要的成就。正如原子光譜數據大量的積累是玻爾原子模型和量子力學的奠基石一樣,這時期獲得的大量低能核譜數據成為日後各種原子核模型的理論數據。梅鎮岳在印地安納大學的3年間,卓有成效地從事低能核譜研究,它成了關於砷(72As)、碘(126I),銦(114 In)、釕(103Ru)、鈀(103Pd)的蛻變,以及銀(105Ag,106Ag)的γ射線等6篇研究論文。尤其是在以72As的蛻變確定72Ge(鍺)的能級的研究中,他以實驗證明,0.835MeV的譜線在72As和72Ga(鎵)的能譜中都是強度最大的譜線,72Ge的第一激發態在基態之上0.835MeV。在以費米(Fermi)標繪分析β譜中,他的工作表明:72As的β譜所確定的72Ge的能級和從72Ga能譜所確定的符合甚好。實驗中還觀察到,在23MeV的α粒子轟擊Ga之後產生了相應於0.052MeV的γ射線的內轉換電子。這些工作至今仍不失其價值。
梅鎮岳
原子核物理評述
在加拿大國家實驗室期間,梅鎮岳利用核乳膠研究了宇宙線。當時英國伊爾福德(Ⅱford)公司已能提供600微米厚的G5核乳膠,它對極小電離的相對論性粒子靈敏。英國布里斯托(Brisfol)大學C.F.波威爾(Powell)教授和他所領導的實驗組在1947年利用這種乳膠發現了π介子的徑跡,從而肯定了日本湯川秀樹的介子場理論。簡便而靈敏的G5核乳膠套用在宇宙線的探測上對粒子物理的開拓起了先鋒作用。梅鎮岳在此期間完成了4篇論文。其中有觀察到粒子徑跡成對或成三聚焦的現象,而且有些徑跡可以確定為π介子所留下的。事實上,這些徑跡是強子衰變後所產生的粒子留下的。所觀察到的粒子是命名為K介子和ρ介子等粒子。他還觀察到在宇宙線中出現相對論性重粒子及其在乳膠中因碰撞而破裂的現象。這些重粒子的觀察和分析對於宇宙線的起源和宇宙論都有重大意義。

回國貢獻

回國後,梅鎮岳曾較長時間地從事低能核譜和磁譜儀的研究。70年代中期作了有關電子能譜學和電子能譜儀方面的工作。1980 年後,他開始從事中微子靜止質量的研究。利用原子能研究所的設備,他和他的合作者設計並製造了無鐵雙聚焦β譜儀;他在中國科技大學和研究生進行了3H的β譜估電子中微子靜止質量的工作,發現其值必定小於迄今可能得到的實驗誤差。同時還提出了為研究β譜源厚度影響的蒙特—卡羅(Monte-Carlo)模擬,並且得到了積極的成果。
梅鎮岳的另一項工作是,在60~70年代期間,他撰寫了3本有關核物理的著作,為中國大學核物理學的基礎課教材建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其中《原子核物理學》是在1958年培訓人才編寫的講義基礎上寫成的,初版於1961年,後經幾次修訂再版,全書15 章57萬字。它從實驗物理學的觀點和要求出發,總結了該學科迄當時為止的幾乎全部實驗工作和主要理論,成為中國大學中重要物理教材之一。該書不僅是中國核物理學的第一本教科書,而且在國際上,除了E.費米(Fermi)的學生所作的列印筆記是較完美的教科書之外,它也是一本較早和較全面的著作。1964年,梅鎮岳又完成了《β和γ放射性》一書,該書是《原子核物理學》的姐妹篇,全書11章47萬字,全面地介紹了β和γ放射性研究的技術、方法和成就。1977年,他的專著《原子核心與化學環境》一書問世。該書描述了原子核心受“化學環境”影響而產生的某些現象,重點敘述了利用電子能譜方法測定原子內層電子結合能的實驗技術。3本巨著總計百餘萬字,其工作量之大、篇章結構之精細、思路之開闊,令人驚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