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日新

梅日新

農工黨黨員,廣東國民大學肄業。第四屆、五屆、六屆、七屆廣州市政協副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日新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18年7月
  • 逝世日期:2004年1月
個人簡介,人物事跡,

個人簡介

梅日新,男,廣東台山人,改革開放時期,任農工黨廣州市委主委、廣東省委副主委,中國農工黨中央常委、中央咨監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曾任該委員會韶關市工委、粵北地區工委負責人,《朝報》編輯,廣東清遠山塘國小校長。1945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後任農工黨、民盟廣州市工委專職委員,《人民報》經理。1949年參加組建廣州東北郊人民游擊隊,任副隊長兼區隊長。建國後,歷任番禺縣人民政府副科長、縣人民法院審判長,廣州市司法局、民政局副局長,廣州市第四、五、六、七屆政協副主席,民盟廣東省委黨委,農工黨廣東省委副主任委員、廣州市委主任委員,農工黨第七至九屆中央委員、中央常委、中央咨監委員會副主席。廣東鄧演達研究會會長。是第二至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因病醫治無效,於2004年1月16日14時在廣州逝世,享年86歲。

人物事跡

梅日新1936年參加革命,一直從事基層民眾鬥爭,能文能武,熟悉地方情況,同輩人特別稱讚他“具有應付突發事變的機敏和經驗”。作為中國農工黨的前輩,在民主黨派與中共的漫長合作中,梅老並不亦步亦趨;作為一個地方民主黨派的負責人,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他自覺接受中共廣州市委的領導,與我市廣大農工黨黨員一起,開創了廣州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新格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是梅日新一生的信守。他自1959年4月當選為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到1993年第七屆離任,前後35載,不僅親見開國領袖和開國元勛的風采,更親歷了人民共和國發展的許多重大時刻。
梅日新為新時期的多黨合作、參政議政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是調整好農工黨市委的領導班子;其次,充實基層組織,加強聯絡員職能;其三,緊抓學習,提高成員素質;其四,利用各種機會,與成員談心並家訪,督促成員們寫出高質量的提案,支持他們下鄉巡回醫療,解決農民看病難、鄉鎮醫院職工住房破舊等問題。這一系列舉措,增強了廣州農工黨的凝聚力。梅日新開展海外統一戰線工作的一個傑作,是利用梅氏宗親海外同胞多的有利條件和自己的優勢,團結海內外僑胞、台胞、港澳同胞,並在1994年成功把“世界梅氏宗親第七屆懇親大會”移至廣州召開。該次懇親會有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梅氏宗親500多人參加。難能可貴的是,台灣的梅氏宗親也參加了大會,大家共同把愛國、愛鄉的精神貫穿始終,成為廣泛發展海外統一戰線的盛舉。梅氏宗親們都尊稱梅日新為“民間使者”。
梅日新是市政協12個工作組的分管副主席。他提出:市政協工作組的活動不能因循守舊,要建設一支思想作風好、工作效率高、統戰觀點文化素養各方面都有相當水平的隊伍,確保參政議政的質量。他要求各工作組:監督要抓大事;批評要有理有據,直言不諱;建議要中肯,可行。他以身作則帶領各工作組分別從巨觀和微觀著眼,為當年廣州改革開放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其中較為重要的有:對廣州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改革方案,提出了可行性調查報告;促進廣州發電廠的熱電並供工程,使之每天為廣州增加供電40多萬度;解決西村水源污染問題,協助完成《廣州市飲用水源污染防治條例》;還有倡議集資辦學,呼籲保護文物,推動市作協、美協、劇協、音協等民間團體的成立……為開創新時期廣州政協的新局面,傾注了一腔心血。梅日新對筆耕懷有一份摯愛。《往事》、《歷程》、《凱芳居文集》和《足跡》等著作,是他和相濡以沫的夫人吳錦華大姐晚年的共同創作和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