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委黨校

梅州市委黨校

梅州市委黨校前身是中共梅縣地委黨校,1965年梅縣地區從汕梅地區分設出來,同年成立梅縣地委黨校。1988年梅州地改市後,梅縣地委黨校更名為梅州市委黨校。1994年3月,加掛“梅州市行政學院”牌子,1995年12月,加掛“梅州市社會主義學院”牌子。

中共梅州市委黨校是中共梅州市委領導的培養黨的領導幹部的學校,是市委的重要部門,是培訓黨政領導幹部的主渠道,是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陣地,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智庫。

黨校實行校務委員會領導體制,現任校長由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羅盛芬兼任,常務副校長按同級黨委部門正職領導幹部選配,主持日常工作。現有11個內設機構,其中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7個:辦公室、教務科、科研科(在科研科加掛梅州市市情研究中心牌子)、行政科、圖書資料科、電教信息科、對外培訓科;按事業機構管理的4個:哲學教研部、經濟學教研部、公共管理學教研部、黨史黨建教研部。總編制70人。現有在編教職工64人,其中專兼職教師25人,高級職稱人員7人。黨校占地面積88畝,總建築面積17498m2;圖書館藏書(刊)4.5萬多冊;階梯式報告廳2個,中、小型教室4間,大、小會議室9間,可同時容納800人上課;學員樓3棟,床位291個;餐廳可同時容納300人就餐。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將投資5330多萬元進行校園整體改造提升,並新建一棟教學綜合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州市委黨校
  • 創辦時間:1965年
  • 現任領導:羅盛芬(校長) 
  • 院系設定:下設11個科室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硬體設施,機構設定,機構人員編制,幹部培訓教育,教學科研,圖資信息,後勤保障,文化傳統,現任領導,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中共梅州市委黨校創建於1965年。那一年,汕頭地區一分為二,梅縣地區新設,當時的黨校就叫中共梅縣地委黨校。1988年地改市後,更名為中共梅州市委黨校。
1965年7月,梅縣地委成立。為組建梅縣地委黨校,由汕頭地委黨校分出黨委副書記、第一副校長林遠、專職副書記陳福全,帶領15人到梅縣,籌建梅縣地委黨校。在地委的領導下,在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校址選定在梅縣三角地寮背嶺原水白中學舊址,利用原有的幾幢舊房子辦起了黨校。那一年,從夏天開始籌建,人員陸續到位,到秋天,黨校工作就開始正常運轉,至1966年春季開始了幹部的培訓工作。但是,工作剛剛開始,一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使黨校受到了極大的衝擊。1967年至1971年,梅縣地委黨校被迫中斷,名存實亡,人員被分散在“五.七”幹校和“毛澤東思想學習班”。1972年成立梅縣地委黨校革委會,校址遷至饒公橋梅州師範學校。1974年1月,地委黨校與“五.七”幹校合併,校址重設梅縣三角地,下設:政秘、教研、行政、生產四個科,共有教職工45人,管理上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兩種班次。地委黨校負責培訓黨員幹部,以學習為主,勞動為次;“五七”幹校負責輪訓幹部,學習與勞動各占一半,農忙時勞動多於學習。從1974年黨幹校合併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共辦班18期,培訓輪訓幹部3174人次。在“四人幫”極左路線支配下,突出宣傳階級鬥爭為綱,以黨的基本路線,批林批孔、批鄧反右作為培訓輪訓幹部的主要內容。
粉碎“四人幫”後,1977年10月,中央作出了“關於辦好各級黨校的決定”,但由於受“兩個凡是”的影響,黨校的各項工作仍未能在與“五.七”幹校合併中解脫出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1979年2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停辦“五.七”幹校有關問題的通知》,1980年2月,中共中央又批轉了全國黨校工作座談會議紀要,黨校工作進一步受到各級黨委的重視。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地委黨校改革了內部組織機構,將原來的政秘科、教研科、行政科、生產科改為黨委辦公室、教研室、行政科,調整了校領導班子,改善了辦學條件,新建了辦公樓、教職工宿舍和門樓共1100平方米,增加了部分圖書資料,人員也逐步得到充實,到1982年,全校共有教職工51人。為了更好地宣傳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地委決定在三年內把地委管理幹部輪訓一遍。從1979年春到1982年,黨校恢復了正常工作。按照地委指示,以拔亂反正為主要內容,舉辦黨員幹部培訓班11期,培訓黨員幹部2160人次,占地委管理幹部的80%。同時協助各部門舉辦業務培訓班15期,培訓輪訓幹部3099人次。在這期間,主要是組織學員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原理,開展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弄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端正思想路線;學習科學社會主義原理,解決對我國新時期階級狀況和主要矛盾的認識,弄清黨的工作重點轉移的理論基礎和客觀依據,深刻理解黨的政治路線;學習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初步懂得社會主義幾個主要經濟規律,提高按經濟規律辦事的自覺性;學習黨章修改草案和《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認識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性,增強黨性,搞好黨風。同時,針對不同班次的特點,結合學習工業企業和農村經營管理的業務知識,提高指導實際工作的能力。通過黨校學習培訓,把廣大黨員幹部的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上來,拔亂反正,正本清源,這對消除“兩個凡是”的影響,認識“左”傾錯誤思想的危害,實現黨的工作重點的轉移,提高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983年5月,中央下發了“關於實現黨校教育正規化的決定”,黨校教育逐步走向正軌。組織機構進一步健全,地委重新確立地委黨校屬市直部委辦級單位,並同意重新成立黨委,內設科室由原來3個逐步增加到10個(即:辦公室、哲學教研室、政經教研室、科社教研室、黨史黨建教研室、理論研究室、教務辦公室、圖書資料室、函授站、行政科),人員編制由原來51人,逐步增加到75人。並先後從各縣中學政治骨幹教師和省委黨校畢業生中選調教師23人,極大地充實和提高了教師隊伍。黨校的基礎設施建設也逐步改善,先後建起了磚混結構的6幢能住22戶的家屬宿舍,2幢教職工宿舍,1幢圖書館,1幢教學樓,共4554平方米。主要校道建成水泥路面。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1990年中央和省委先後下發了關於加強黨校建設的通知,黨校充分利用全黨抓黨建工作的大好時機,成功地採用“三個一點”(爭取上級撥一點,發動社會各單位部門捐一點,黨校自籌一點)的辦法,籌集資金140多萬元,建起了框架結構的能住215人的2幢學員宿舍4200平方米,1幢584平方米能容206人上課的階梯教室,在校園東側,面對華南大道建起了新校門。黨校教學工作也逐步向正規化方向發展,辦班規模、培訓對象、學習時間、教學內容逐步規範化、制度化。緊跟形勢,辦好各種班次,圓滿地完成了培訓輪訓任務,較好地發揮了黨校的特色和培訓輪訓黨員幹部主渠道的作用。一是為實現幹部“四化”舉辦正規化學歷培訓班。按照幹部“四化”要求,以馬列主義理論為主課,先後舉辦幹部進修班、黨建理論班、黨政幹部大專學歷班、黨政幹部大專函授學歷班,這對加快我市幹部隊伍“四化”起到了積極作用。二是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舉辦基層領導骨幹培訓班。為適應農村撤銷“人民公社”建制,成立鄉鎮政府的新形勢,加快農村基層政權建設,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中發[1986]22號《關於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工作的通知》精神,實現中央關於在三年內把鄉鎮黨政領導幹部全面輪訓一遍的要求,從1987年下半年到1989年上半年,黨校按照中央民政部和省委黨校編印的教材,圍繞十三大精神,連續舉辦了6期鄉鎮領導幹部培訓班,每期2個月,對全市168個鄉鎮(辦事處)、892名基層黨政領導幹部進行了崗位培訓,這對解決“三農”問題,開創農村工作新局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三是結合貫徹中央和省委關於加強黨的建設的通知、決定精神,舉辦基層黨組織骨幹培訓班;針對蘇聯解體、東歐演變,國際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新特點,連續舉辦縣處級幹部研討班(讀書班)和科級幹部培訓班,對全市縣處級幹部和市直科級幹部進行了普遍輪訓和培訓,幫助學員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和方法論,加深對黨的基本路線的理解,這對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保持我市政治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2年鄧小平南巡重要談話發表和黨的十四大勝利召開以後,黨校又迎來了全面發展的大好時機。為了更好地適應風雲變幻的新形勢,進一步認清我國改革開放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堅定信念,解放思想,增強使命感,黨校除了繼續舉辦鄉鎮主要領導幹部培訓班、市直科級幹部培訓班、縣處級幹部研討班外,根據中央《關於抓緊培訓中青年幹部的決定》(中發[1991]17號)精神,每年舉辦一期中青年幹部培訓班,每期50人左右,學習2個月,由市委組織部統一規劃,將名額分配到各縣(市、區)及市直各單位。同時,根據中央領導關於“黨校的出路靠改革,黨校的發展也靠改革”的指示精神,黨校加快了改革,特別是加快了教學改革的步伐。1994年兼辦“梅州市行政學院”,1995年又兼辦“梅州市社會主義學院”,實行一套人員三塊牌子,黨校的辦班職能和規模有新的擴大,先後與有關部門合作舉辦了公務員培訓班、高級知識分子輪訓班、民主人士培訓班、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培訓班等班次。為了更好地發揮黨校現有的師資力量和充分利用教學生活設施,在抓好主體班次的同時,與中央黨校和省委黨校合作,以黨政幹部為主要對象的函授學歷教育又增加了本科班,1994年又辦起了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梅州班,2000年又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合作,舉辦了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生課程研修班。黨校通過辦函授學歷教育,不僅培養了大批人才,體現了“陣地”的職能作用,而且密切了黨校與社會的聯繫,建立了更廣泛更高層次的公共關係。1997年十五大勝利召開和江澤民關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表後,黨校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中心內容,同時開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關和基層同志迫切需要的其他課程,下大力辦好主體班次,充分發揮黨校在培訓輪訓各級黨政幹部主渠道的作用。1995年以來,共舉辦主體班次75期,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幹部7521人次;協助各單位部門辦班173期,參加學習人員19572人次;中函、省函本、專科畢業3003人;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班畢業383人;人民大學研究生課程研修班結業170人。為梅州幹部隊伍的思想、組織和理論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同時,堅持科研為教學服務,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理論支持和參考服務,努力抓好科研工作,2003年底,創辦校刊《梅州學習與研究》,為黨校科研工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陣地。2004年以來,舉辦了兩期“梅州市社科類課題招標活動。支持鼓勵教職工搞科研。1995年以來,本校教職工在市以上刊物發表論文335篇,其中省以上刊物發表論文105篇,出版論文集15部,9人次獲省、市科研先進工作者稱號。
1992年以來,為了更好地發揮黨校的陣地和熔爐的作用,為來黨校學習的黨員幹部提供良好的教學生活環境,黨校十分重視抓好校園和教學生活設施的建設。鄧小平南巡談話發表後,黨校想方設法收回了失管10多年的官塘114畝,利用修建205國道新線要穿過官塘的時機,出讓國道兩側的官塘水面50畝,實際得到轉讓資金300萬元,並以300萬元轉讓金為起點,再多方籌集資金,先後建起了4幢(56套)家屬宿舍樓,1幢三十周年紀念樓、1幢綜合樓,共11952平方米。“九五”以來,黨校按照校園建設整體規劃,在抓好紀念樓和綜合樓建設的同時,對校園環境建設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設計和綜合整治,在新校門前新建了一個花園式的校友廣場,校園地面實現了硬底化,用水泥築起了環形校道,兩旁種上了大葉榕、小葉榕、美人蕉,空地種上花草,安上了路燈、射燈,進一步綠化、美化、淨化、亮化了校園環境。目前,我校校園花木爭艷,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空氣清新,乾淨潔靜,簡潔典雅,為學員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也成為宣傳梅州展現梅州的一個視窗。連年來,我校被市委、市政府和有關部門評為綠化先進單位,在創建精神文明活動中,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黨校校園面積58649m2,近90畝;校舍總建築面積22730m2。擁有綜合辦公樓、教學樓、禮堂、多媒體課室、多功能會議廳、學員樓、食堂等樓堂館所。校園綠化面積57542m2,綠化率達96%。在建項目一個(1812.58m2教學科研樓)。
2016年以來,對校園進行了整體改造提升,並新建一棟教學綜合樓。目前,黨校占地面積88畝,總建築面積20711.94平方米;有階梯式報告廳3個,中、小型教室4間,大、小會議室10間,學員樓3棟,床位260個,圖書館有藏書3.5萬多冊。可同時容納近1000人上課、300多人就餐和260多人住宿。

機構設定

中共梅州市委黨校實行校務委員會領導體制,校長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兼任,領導學校全面工作。常務副校長按同級黨委部門正職幹部選配,負責主持日常工作。
中共梅州市委黨校設立機關黨委,負責學校的黨務工作。
中共梅州市委黨校下設12個內設機構:辦公室、教務部、科研部(市情研究中心)、行政部、圖書資料部、電教信息部、培訓一部、培訓二部、哲學教研部、經濟學教研部、公共管理學教研部、黨史黨建教研部。

機構人員編制

(一)人員編制
編制75人,現實有人員74人(其中:參照公務員法管理38人,專業教師14人,工勤人員22人);契約用工12人;離退休人員40人。
(二)機構設定
1、校委班子8人:校長1人,常務副校長(正處職)1人,副校長3人,教育長1人,校委委員(副處級)2人。
2、科級幹部19人:科長(主任)6人,正科級1人,副科長(副主任)12人。
3、科室設定11個:辦公室、教務辦、函授站、行政科(含項目辦)、圖書資料室、電教管理中心、理論研究室、黨史黨建教研室、科社教研室、哲學教研室、政經教研室。
4、機關黨委1個:黨委成員8人;黨支部6個,分別為辦公室、教務電教、教師、函授圖資理研、行政科、離退休黨支部。共有黨員84人(其中:在職黨員58人、離退休黨員26人)。

幹部培訓教育

黨校開設幹部培訓、輪訓主體班、部門班和函授學歷教育中函、省函本、專科班。95年以來,開辦主體班75期,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幹部7521人次,部門班173期,參訓學員19572人次,學歷教育畢業3003人,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畢業383人,人民大學研修班結業170人。

教學科研

黨校共有專職教師21人(副高職稱6人、講師14人、助教1人),教學輔助人員10人。我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和衛星遠程教育網路,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堅持以科研為基礎,創辦了校刊《梅州學習與研究》,支持鼓勵教職工搞科研,營造抓教學、促科研的良好氛圍。十年來,共發展論文335篇,其中省以上公開刊物發表105篇,出版論文集15部冊,9人(次)獲省、市科研先進工作者稱號。2004年以來,我校連續兩年承辦梅州市社科類科研課題招投標活動,湧現出一批有指導、參考價值的理論成果。

圖資信息

黨校圖書館共有3個館室,面積210M2,館藏圖書報刊62000冊;信息化光碟資料一批;擁有中央黨校和省委黨校遠程教育網路2個。

後勤保障

黨校以後勤為保障。A、B兩幢學員樓,擁有標準單人套房、雙人房和三人房,共有212個床位,生活設施齊全(房內有空調、彩電、電話、太陽能熱水器等);有設備先進的餐廳,可同時容納300多人就餐。

文化傳統

黨校始終堅持黨校姓黨根本原則,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基礎,努力建成與原中央蘇區地位相適應,在粵東西北地區位居前列的地市級黨校。學校成立51年來,共舉辦各類主體培訓班301期,培訓輪訓幹部39065人。精心組織安排各類培訓班次,著力將中青班打造為王牌班。全校教職工編寫教材和編輯出版論著、論文集等61部,發表科研論文1186篇,形成課題調研成果58篇,榮獲各級優秀科研成果獎133項(數據截至2016年12月)。2013年以來,每年都有2至3份較高質量的調研報告或意見建議報送市委、市政府,為市領導決策提供參謀服務。2009年11月,黨校被市政府授予“園林式單位”稱號;2012年,成為首批“廣東省幹部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掛牌單位;2016年,被評為“2015-2016年度梅州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近年來,各級領導對黨校發展給予高度關心和支持。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徐偉新、楊春貴,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楊漢卿,現任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原梅州市委書記黃強等領導先後蒞臨學校考察指導。2016年9月12日,市委譚君鐵書記率隊蒞臨學校調研指導,就貫徹落實全省黨校工作會議精神提出四點要求:一是將黨校姓黨根本原則貫穿於黨校一切活動始終;二是切實提升黨校發展建設水平;三是切實加強對黨校工作的領導;四是進一步強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黨校校長杜敏琪多次來校調研謀劃指導工作。各級領導的指導與要求,為黨校在新形勢下的發展增添了動力,指明了方向。
黨校將遵循黨校姓黨這個根本,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屆歷次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全省黨校工作會議精神,真抓實幹,團結進取,開拓創新,主動作為,為梅州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幹部作出更大努力,為推動“一區兩帶六組團”發展新格局作出更大貢獻,努力推動黨校事業再上新台階。

現任領導

校 長:羅盛芬(梅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長)
常務副校長:丘煬
副校長: 廖遠忠、李愛平、李志春
專職校委: 丘金標、徐東超
教育長: 蔡素紅

所獲榮譽

2009年11月,黨校被市政府授予“園林式單位”稱號;2012年,成為首批“廣東省幹部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掛牌單位;2016年,被評為“2015-2016年度梅州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