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裏白粉病

桑裏白粉病

桑裏白粉病又稱白粉病、白背病。分布在全國各植桑區。多發生於枝條中下部將硬化的或老葉片背面,枝梢嫩葉受害較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桑裏白粉病
  • 別名:白粉病、白背病
  • 主要危害作物:桑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 英文名:Mulberry powdery mildew
為害症狀,形態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為害症狀

多發生於枝條中下部將硬化的或老葉片背面,枝梢嫩葉受害較輕。發病初期葉背出現圓形白粉狀小霉斑,後擴大連片,白粉嚴重時布滿葉背,葉面與病斑對應處可見淡黃褐斑,後期自色霉斑中出現黃色小顆粒物,漸由黃變褐,最後變為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閉囊殼。

形態特徵

Pbllactiniamoricola(P.Henn.)Homma稱桑生球針殼,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絲體不分枝,縱橫交錯。菌絲匍匐於葉背,以吸器伸入寄主細胞攝取營養,葉面菌絲垂直長出分生孢子梗,無色,具3~4個隔膜,頂端膨大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多單生,無色,棍棒狀,大小60~86×19~26(μm)。後期形成閉囊果,扁球形,直徑183~283μm,周邊具針狀附屬絲5~18根,有時多至32根。閉囊殼內具子囊9~14個。子囊無色,圓形,基部有短柄,大小60~105×25~40(μm),內有子囊孢子2~3個。子囊孢子無色或淡黃色,單胞,橢圓形,大小30~49×19~26(μm)。此外,有報導UncinulamoriMiyake稱桑鉤絲殼,也是該病病原。

傳播途徑

病菌以閉囊果在桑樹幹或病葉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散出子囊孢子,隨風、雨傳播至桑葉上侵入,經8~10天潛育產生白色病斑,後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至晚秋形成閉囊殼越冬。

發病條件

發病最適溫度22~24℃,相對濕度在30%~100%範圍內孢子均能發芽,相對濕度70%~80%最適。條件適宜時,成熟的分生孢子經2小時即發芽,形成菌絲,25℃經72小時又產生分生孢子,一批分生孢子脫落後,隔3~5小時又形成一批。氣溫低的山區較平地桑園易發病,地下水位低、春伐系、過於密植或缺鉀桑園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栽抗病品種一般葉片硬化遲的桑樹品種較抗病。如湖桑7號、湖桑38號、彎條桑、花桑、梨葉大桑、新疆白桑等。
(2)清潔桑園。秋冬季清理地面落葉、殘葉用於漚制堆肥。
(3)合理采葉,密植桑園要多次采葉。夏伐後要施足夏肥,注意增施鉀肥,提倡施用桑樹專用肥。
(4)藥劑防治冬季用波美4°~5°石硫合劑或50%硫磺膠懸劑500倍液噴樹幹、枝條。發病初期噴灑40%多。硫膠懸劑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硫菌靈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間隔10~15天一次,連噴2次。可用1%~2%硫酸鉀或5%多硫化鋇噴葉背,能抑制病害蔓延。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改用40%杜邦福星乳油8000倍液。
防治農藥:石硫合劑、硫磺、多·硫、甲基硫菌靈、硫菌靈、苯菌靈、氟矽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