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源鄉

桐源鄉

桐源鄉位於撫州市臨川區西北部,距市區22公里,離豐城市50公里,耕地面積2.9萬畝,下轄13個村委會,總人口2.6萬人,東臨撫河,西、北、南三面環山,地形顯不規則梯形,東與展坪鄉接壤,南鄰三橋鄉溫泉鎮,東北與羅針鎮隔河相望,西南通豐城市,與豐城的淘沙鎮毗鄰,西北連大崗鎮,向樂鐵路橫跨南北,臨豐公路貫東西,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是臨川區也是撫州市的西大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桐源鄉
  • 外文名稱:Tongyuan Township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鄭坊村、黃溪村、黨溪村等
  • 政府駐地:鄭坊村
  • 電話區號:0794
  • 郵政區碼:344112
  • 地理位置:臨川區西北部
  • 面積:106平方公里
  • 人口:2.6萬(2016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樟源嶺
  • 火車站:桐源站(向樂線四等站)
  • 車牌代碼:贛F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行政區劃,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城鎮建設,旅遊資源,

歷史沿革

1958年為桐源公社,1962年析置桐源、東坊2公社,1968年合為桐源公社,1984年改鄉。鄉政府駐鄭坊,距市區16千米。1997年,面積106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鄭坊、黨溪、青坑、塘東、新塘、大田、桐源、黃溪、水源、圳口、嶺西、黃源、東坊、池溪1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鄭坊。

地理位置

桐源鄉人民公社成立於1957年6月,於1981年1月更名為桐源鄉人民政府。桐源鄉位於臨川區西北
部,東與羅針隔河相望,西北和大崗及豐城淘沙接壤,南接展坪,北部和溫泉毗鄰,方圓106平方公里,人口2554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88人,118個村小組,戶數5768戶,耕地面積28891畝,山地面積7.6萬畝,可養水面3000畝。桐源鄉有黨支部20個,黨員794人,鄉屬單位16個,桐源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臨豐線穿境而過,貫穿東西,向樂鐵路橫跨南北,設有桐源火車站,向浦(向塘—浦田)鐵路已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

行政區劃

轄鄭坊村、塘東村、青坑村、池溪村、新塘村、大田村、桐源村、水源村、圳口村、嶺西村、黃源村、東坊村、黨溪村等13個行政村,89個自然村,119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鄭坊,距市區22千米。
桐源鄉

自然資源

桐源鄉全年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7.5攝
氏度,一年中七、八兩個月最熱,平均氣溫達29.5攝氏度;一、二月份最冷,平均氣溫5.2攝氏度。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1775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上頓渡鎮成為一個適宜人類生產、生活的好地方。1981年在城西北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遣址,說明遠在五、六千年前,臨川人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開創著人類文明。桐源就像一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贛東大地上,明珠璀璨,藻麗琅珩,山川田園風光秀麗,人文景觀綽約多姿,境內西南方的龍會山是桐源的最高點,登上山巔,俯視群峰,葉仙山,狀元嶺,銅陵山與仙桂峰一脈相連,若斷若續,羅列成屏。
桐源鄉桐源鄉

經濟發展

桐源鄉建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39座,山塘水庫104座,坡壩6座,電力水利工程二座,排洪機械總動力4150千瓦,農作特以水稻為主,西瓜、油茶、甘蔗也是重要的農副產品,經濟作物有菜籽油,豆類,柑桔,桃李等。2005年完成招商引資1300萬元,鄉黨委政府尤其注重各類企業的引進和優質服務,現有三家造紙廠坐落於該鄉的工業園區境內,根據大規模,大發展,主攻工業,決戰園區的思路,規劃在二至三年內引進企業二十家,另有帝泉啤酒廠,大型建材廠相繼投產,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280元。
桐源鄉堅持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為主線,不斷創新工作舉措,改進工作作風,鄉域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協調發展,已形成以富臨、華鑫等十餘家企業為骨幹的桐源鄉特色園區,連續多年被評為臨川區發展工業、招商引資、信訪工作和綜治工作先進單位等。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6300萬元的“撫州市粵浙熱能有限公司”、投資總額6000萬元的富聖紙業已投產,創稅收63.6萬元,解決勞動就業100餘人。

城鎮建設

桐源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新農村建設平台,採取“鄉村聯動”的方式,通過在外能人志士的捐助、上級部門的項目支持等多途徑籌措資金300餘萬元改造了鄭坊老街,下一步將籌措600萬元資金進行亮化、綠化及地下管網建設,有望年底打造一個全新的鄭坊老街。為切實拉大小城鎮框架,桐源鄉黨委、政府通過向上級爭取用地指標,網上公開拍賣的形式,已徵得23畝土地進行新街建設,努力形成規模適中、功能完善、特色互補、層次合理的小城鎮體系。

旅遊資源

臨川樟源嶺,又名狀元嶺。位於桐源鄉嶺下村西南,是桐源與展坪兩鄉的分水嶺。橫穿嶺中有一條寬七尺
的條石路,里通往來城縣境內的大路。這裡原來無路,是後來開拓出來的。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清代道光元年(1821),有廣東省秀才葉某,回鄉趕應省城,路過樟源嶺,恰逢天下大雨,當日葉某因雨大沒有下嶺,便宿於廟中。夜晚問及廟內齋公:“此嶺何名?”齋公告訴他說:“這裡是樟源嶺”因語不同,葉某誤聽為“狀元嶺”,認為這是自己中狀元的吉兆,即向神前路拜許願。及應試,得中頭名狀元,更自認為“才高八斗”,又有神靈保佑,今科狀元是穩穩中的。
桐源鄉桐源鄉
第三年春三月,入京會試和殿試,他特彎道至樟源嶺,出資先修涼亭,並親寫“狀元嶺”匾額一塊,旁書“皇清道光三年粵秀才大葉××敬書”幾個字。匾額於亭中,葉某走時告訴齋公說:“狀元頭上一點要我中了狀元後再來加上。”
從此以後,葉某一去杳無音信。有人說,進士未中上,而是“名落孫山”了,所以無顏再來了。但樟源嶺從此又叫“狀元嶺”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