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塢木版年畫(民間傳統美術)

桃花塢木版年畫(民間傳統美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桃花塢木版年畫,蘇州市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桃花塢木版年畫源於宋代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桃花塢木版年畫通常以頭大身寬的人物為主,色彩以紅、黃、藍、綠、紫、淡墨等色為基調進行組合,給人一種對比強烈鮮明、歡樂明快的視覺感受。

2006年5月20日,桃花塢木版年畫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Ⅶ-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桃花塢木版年畫
  • 批准時間:2006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江蘇省蘇州市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遺產編號:Ⅶ-3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活動,國際影響,

歷史淵源

桃花塢木版年畫源於宋代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年出產的年畫達百萬張以上。
山塘普濟橋中秋月夜(局部) 神戶市立博物館藏山塘普濟橋中秋月夜(局部) 神戶市立博物館藏
太平天國末年,清兵圍攻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後一直萎靡不振。
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組織藝人恢復生產,後又成立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在整舊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1951年,為紀念太平天國金田起義一百周年,蘇州市文化部門還組織美術工作者創作了新稿《太平天國在蘇州》等八幅桃花塢年畫組畫,由蘇州市文聯指導、王榮興桃花塢年畫作坊印製。
1955年,蘇州市手工業聯社成立了雕刻工藝社,刻版藝人葉金生和印刷藝人魏阿毛加入該社,後在畫家顧仲華和徐紹青等人的協助下,先後刻印了《蘭花》信箋、《新春牛圖》《屈原》《仕女》和門畫《鞏固祖國國防、保衛世界和平》等年畫。
1957年1月,雕刻工藝社撤銷。在合作化高潮中,王榮興、朱榮記、朱瑞記三家年畫鋪合併組成合作小組,印刷舊版年畫銷售;2月,江蘇省博物館在春節期間舉辦了“桃花塢木刻年畫展”,並召開部分畫家和桃花塢年畫業內人士座談會,對桃花塢年畫的繼承和發展提出了建議;5月9日,畫家吳作人、華君武、丁聰建議對蘇州桃花塢年畫採取措施給予搶救。江蘇省文化局又召開了專門會議,並研究了扶持和發展桃花塢年畫的若干問題。
1958年,桃花塢木刻年畫小組併入蘇州文化美術工廠後,選印了舊版年畫四十五種,按套銷售。同時還創作了一批新年畫:《豐收》《漁家樂》《大煉鋼鐵》和偉人、名人像等。此外,刻版藝人葉金生在畫師徐紹青的指導下,花了兩年時間複製了明代古版木刻插圖《九歌圖》和《水滸葉子》等。這些作品送往北京後,接受了郭沫若的評價,郭沫若親筆為復刻的這兩本古版插圖題了箋頭,同時為“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題了字。
年畫作品《一團和氣》(海外收藏)年畫作品《一團和氣》(海外收藏)
1959年,桃花塢木刻年畫社成立,創作設計人員有楊雲清、凌虛、徐雲,刻工有葉金生、許良甫、徐國良、許泉林,印工有魏阿毛、房志達、譚士林等五人。後來各工種又招收了一批學徒,至1963年年西社共有七十餘人。
1959年至1963年, 先後創作了一批反映社會主義風貌的新年畫,如《蘇州新貌》《吉慶有餘》《虎丘圖》《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洪福齊天》《春牛圖》《萬壽無疆》等。
由於人們生活習俗和審美觀發生了變化,傳統的桃花塢年畫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市場。除了一些藝術家和愛好者慕名前來求購外,一殷市民無意問津,桃花塢年畫再次陷入困境。2000年,桃花塢木刻年畫社創作設計人員僅有三名,兩人已到退休年齡,一人也已五十多歲,刻工、印工僅剩三人,年兩幾乎停產。

文化特徵

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表現形式有神像畫、鬥神畫、門房畫、屏條、斗方、燈畫等。桃花塢木版年畫通常以頭大身寬的人物為主,色彩以紅、黃、藍、綠、紫、淡墨等色為基調進行組合,給人一種對比強烈鮮明、歡樂明快的視覺感受。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歸結起來有以下三點:
第一,刻工精美,題材多樣,是攝影技術發明以前蘇州市民化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記錄者。作為一種體現當時蘇州市民時尚生活的藝術,它既具有強烈的當下性,也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向後世傳遞了重要的城市形態與市民文化信息。
第二,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繁榮與衰落都與社會生產力、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以及社會結構息息相關。蘇州自明中葉以來就是江南刻書與印書中心,成熟的抽圖版畫積累了精湛的刻印技術,使版畫脫離書籍走向獨格版畫擁有了充分的物質技術條件。但隨著印刷技術的改進和攝影技術的發明,桃花塢木版年畫逐漸走向衰微。而近代中國頻繁的戰亂,科學觀念的普及,以及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都促使桃花塢木版年畫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第三,作為人類文明中重要的藝術表現方式,桃花塢木版年畫具有獨特的形式,既融合了文人畫法,又融合了西式“泰西筆法”,是中西藝術融合的典範和中西藝術交流發展的“活化石”。同時,上海小校場年畫、《點石齋畫報》及其月份牌等也脫胎於桃花塢木版年畫,開啟了上海的商業美術,在促進海派文化的發展以及形成近代上海文化特色方面,也有著重要的貢獻。

製作工序

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製作流程可歸納為創作(畫)、刻版(刻)、印刷(印)三道工序。
在畫稿完成後,刻工將畫稿貼上在梨木板上,稱“上樣”,一般將畫稿分成線版和套色版若干塊。然後刻工運用拳刀,根據畫稿上的線、點、塊,先後採用發、村、挑、復、剔等技法刻作,以使線條流暢,圖稿不走樣。
桃花塢年畫是一版一色,分版水色套印的,印刷時先印墨線版,然後根據畫稿的色澤再分版套色。年畫通常用色為紅、綠、黃、桃紅、紫和淡墨等五六套色,雖然套色版用色不同,印刷時都是均勻平刷,不分濃淡,但可用“環色”,即兩種套色重疊造成複色,可豐富色彩的變化。
在印刷過程中,印工則採用“模版”技法,使墨線版和套色版準確無誤,以確保印刷的作品與原作不失真。最後進行裝裱,一幅年畫才算完工。

題材作品

桃花塢木版年畫題材有人物神像、戲文故事、民間傳說、裝飾圖案、時事新聞等。
年畫作品《合家歡》年畫作品《合家歡》
其中神仙佛像等迷信類畫片,內容有鬥神、灶神,以及所謂“辟邪人物”。
含有致富獲利內容的畫片有《一團和氣》《娃娃得利》《劉海戲金錢》《歲朝圖》等。
有關農事的有《春牛圖》《豐收圖》《魚樵耕讀》《大慶豐收》等。
山水風景畫片有各地風景,如《姑蘇萬年橋》《蘇州閶門圖》等。
雍正後出現的故事戲文畫片,範圍很廣,有古有今,有單張有連續,如《武松打虎》《花果山》《定軍山》等。
風俗畫有《玄妙觀廟會》《蘇州城內外三百六十行圖》等。
有些年畫富有愛國主義色彩,如《法人求和》《劉軍門大敗法軍圖》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桃花塢木版年畫是蘇州人民精神信仰、文化心理和理想追求的象徵。清代中期桃花塢木版年畫“仿泰西筆法”現象,在中國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在中外美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物質的層面看,桃花塢木版年畫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經千年滄桑而倖存的活標本,是一部有400多年歷史的美術寶典。從精神層面看,它更是攜帶著多層次的文化信息,為世界藝術領域內不容忽視的重要的民俗藝術樣式。
20世紀80年代以後,桃花塢木版年畫曾先後赴義大利、盧森堡、比利時、日本、美國、墨西哥、加拿大、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展覽,既擴大了桃花塢年畫在中國國外的知名度,又促進了對外文化藝術交流,增進了人民之間的友誼。

傳承人物

房志達,男,1935年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蘇州市申報,項目名稱:桃花塢木版年畫。
王祖德,男,1941年2月出生。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蘇州市申報,項目名稱:桃花塢木版年畫。

保護措施

2006年1月6日,蘇州桃花塢年畫博物館在古城北部的朴園內掛牌成立;同年5月20日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進一步形成了蘇州桃花塢年畫的傳承、研究及其傳播的中心。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6年11月1日至12月15日,“姑蘇繁華錄——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特展”在蘇州美術館展出,在90餘件展品中有13張來自中國、日本、法國的“姑蘇版”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參展。
2018年2月,由江蘇省美術館主辦的“美好生活——傳統優秀民間美術系列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一樓展出,展覽將展至3月11日,桃花塢木版年畫在展覽中被展示。

國際影響

蘇州與日本長崎海途較近,海船往來頻繁。桃花塢木版年畫被帶往日本後引起了日本版畫家的仿製學習,用於浮世繪的創作。日本早期浮世繪版畫的作品透著桃花塢年畫的影子。
傳入日本後,桃花塢木版年畫又通過日本浮世繪輾轉傳入歐洲,對歐洲十九世紀興起的“後期印象派”油畫的技法和風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