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是一句古諺語。比喻實至名歸。原意是“桃李”(兩種常見水果,可作果樹解。桃:桃樹,李:李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是很好看和好吃的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 發音:táolǐwúyánxiàzìchéng xī
  •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
  • 近義詞: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詞目,發音,出處,典故,近義詞,用法,語法,

詞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發音

táo lǐ wú yán,xià zì chéng xī

出處

《史記·李將軍列傳》:“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宋·辛棄疾《一剪梅·獨立蒼茫醉不歸》詞:“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典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賢文”出自漢初名將李廣,李廣是著名的騎射能手。唐朝詩人盧綸的“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就是描寫李廣將軍的神力把箭射入石頭中的故事。李廣從漢文帝時入伍起,經過景帝,至武帝時代,幾乎參加了每一次抵抗匈奴的戰鬥。那時,北方的匈奴,經常南侵,在邊境地區騷擾。匈奴兵都精於騎射,來去不定,出沒無常,很難對付。李廣屢次領兵,深入敵陣,一生身經70多次戰鬥,匈奴兵都很怕他,單于也很敬畏李廣的威名。可是漢朝始終沒有重用他,並且多次打擊他,在他60多歲最後一次和匈奴作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當時全軍將士,個個痛哭失聲,老百姓聽到這個訊息,也都不禁流淚。
唐代學者顏師古是這樣解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桃李等樹,不會說話,從不自我宣傳,但是到桃李樹下來的人卻經常不斷,樹下的野地也會自然地踏出一條路來,這是因為桃李是實實在在地開出了美麗的花,結出了香甜的果,在為人們默默地服務,所以用不著吹噓,人們自會歡迎它們。做事力求實際,不尚虛聲,就叫“桃李不言”。

近義詞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háng)(出自晉·潘岳《太宰魯武公誄》)

用法

複句式;作分句;含褒義

語法

作賓語、分句;指實至名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