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奧爾格·恩斯特·施塔爾

格奧爾格·恩斯特·施塔爾

施塔爾(G.E.Georg Ernst Stahl) (1659~1734)德意志化學家和名醫。1659年10月22日生於安斯巴赫,1734年5月24日卒於柏林。他曾經是鍊金術的崇拜者,但後來改為學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施塔爾
  • 外文名:G.E.Georg Ernst Stahl 
  • 國籍:德國
  • 民族:德意志
  • 出生地:安斯巴赫
  • 出生日期:1659年10月22日
  • 逝世日期:1734年5月24日
  • 職業:化學家,醫生
  • 畢業院校:University of Halle
  • 主要成就:燃素說
  • 代表作品:《化學基礎》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出版著作,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659年10月21日,施塔爾出生在德國聖約翰的安斯巴赫教區,他的父親約翰·洛倫茲斯特爾是個虔信派,在在小施塔爾的成長過程中影響了他的世界觀。施塔爾早年在耶拿學醫,他是燃素說的先驅貝歇爾的學生。23歲大學畢業後,斯塔爾搬到德國耶拿大學的醫學研究,在耶拿斯特爾的成功為他贏得了醫學博士學位。1687年他被聘為Sachsen-Weimar約翰·恩斯特公爵的私人醫生。1694年施塔爾成為哈雷新建的大學的醫學和化學教授,這為他贏得了良好的聲譽。1716年,離職去柏林做普魯士王的御醫,同時仍研究化學。1734年5月4日在柏林逝世。

主要成就

施塔爾是燃素說的集大成者。1703年他重新編輯貝歇爾的著作時,加進了自己的很長的評註,在教學及教科書《化學基礎》中傳播修正過的貝歇爾的觀點。他明確提出“燃素”概念,用這個概念把當時已經發現的許多化學現象的普遍性學說,使化學“借燃素說從鍊金術中解放出來”(恩格斯語)。後來,實驗證明燃素說是錯誤的。他還發現鉀鹽和鈉鹽結晶形狀不同,把鹼分為天然的(碳酸鈉)和人造的(碳酸鉀)兩種。
燃素學說認為,燃素充塞於天地之間。植物能從空氣中吸收燃素,動物又從植物中獲得燃素,所以動植物中都含有大量燃素。這一學說還認為,一切與燃燒有關的化學變化都可以歸結為物體吸收燃素和釋放燃素的過程。例如金屬燃燒時,便有燃素逸出,金屬就變成了金屬灰,可見金屬比金屬灰含有更為複雜的成分。如果金屬灰與燃素重新結合,就會再變成金屬。油、蠟、木炭、煙炱都是從植物中來的的,植物具有從空氣中吸收燃素的功能,因此木炭等都是富含燃素的物質。如果將木炭與金屬灰放在一起加熱,金屬灰就可以吸收木炭放出的燃素,於是金屬灰就重新變成金屬。這樣,燃素學說就可以解釋許多冶金過程中的化學反應。硫黃燃燒時有火焰,說明燃素逸出,硫黃就變成硫酸。硫酸與富含燃素的松節油共煮,又會吸收燃素,重新變成硫黃。
燃素學說還認為,煤和木柴等物質在加熱時並不能自動地釋放出燃素,而必須由空氣將燃素從這些物質中吸取出來,所以這些物質在燃燒時必須有空氣存在。燃素還能由一種物體轉移到另外一種物體,燃素學說利用這一性質解釋了金屬溶解於酸是由於酸奪取了金屬中的燃素;金屬置換反應是由於燃素從一種金屬轉移到另一種金屬的結果。
儘管燃素學說是錯誤的,“燃素”也是不存在的,儘管施塔爾對氧化還原反應(燃燒現象)作出的解釋與現代的觀點恰好完全相反,凡我們現在認為是與氧結合的反應(氧化反應),施塔爾都認為是燃素被分離出來的反應。但是,施塔爾的觀點與現代化學理論卻存在著一個共同點,即化學反應發生時都有某種東西從一種物質轉移到另外一種物質,施塔爾認為是燃素從一種物質向另一種物質轉移;而現代價鍵理論則認為氧化還原反應中發生了電子的轉移。燃素學說利用這種轉移的概念解釋了大量的化學現象和反應,把大量的化學事實統一在一個概念之下,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化學的發展。在燃素學說流行的長達一百年間,化學家為了解釋各種現象,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感性材料,這些都是化學史寶庫中的珍貴資料,拉瓦錫和以後的化學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燃素學說信奉者所做過的實驗(包括普利斯特里舍勒製取氧氣的實驗),推翻了燃素學說,建立了正確的燃燒理論。

出版著作

《化學基礎》

人物評價

施塔爾被認為是當時的第一流化學家。他的重大成就是1703年根據他的導師J.J.貝歇爾的燃燒理論提出了燃素說,該學說流行於18世紀。他還是最早進行氧化還原反應試驗的化學家,又是冰醋酸的最初製造者。平生著述有200多種,主要有《化學基礎》等。施塔爾精力過人,非常自豪和自信。他在化學和醫學方面著作很多,由於歷史的原因,他的著作非常冗長,而且隱晦難懂。儘管人們對燃素說評價不一,但歷史不會忘記,正是施塔爾在化學史上鍛造了一個發展的環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