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的氣場法則

柴靜的氣場法則

本書通過解析著名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記者柴靜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睿智、優雅、知性、勇敢和寬容等氣場正能量,為讀者追求事業、為人處世、內涵修養等方面提供一個榜樣和參考,從而不斷完善自我人格,提升個人魅力,做最好的自己。

基本介紹

  • 書名:柴靜的氣場法則
  • 作者:李尚芳子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3698390
  • 外文名:The Laws of Chai Jing's Charisma
  •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 頁數:280頁
  • 開本:16
  • 品牌:青島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內心獨立,倔強生長。
她是柴靜,火柴的柴,安靜的靜。著名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記者,暢銷書《看見》的作者。
她並不是一個稟賦突出的女生,卻靠著許三多式努力成為後天型女神……可以說,她是知女里站得最穩的一個,她立足央視這個最強平台,擁躉遍布音樂、出版、小說、導演、媒體等強勢行業,而她的人文風格、悲憫路線,在當下文藝青年審美中具有最大公約數的特質。

作者簡介

李尚芳子,女,土家族,女性勵志類暢銷書作家。生於“惟楚有才”的荊楚小城,對女性心理學有獨到的見地和研究。文筆細膩,入木三分,善用最通俗的案例闡釋人生哲學,主張圓融處世,追求心靈和諧與生命富足。代表作品有《黃菡的幸福哲學》《失戀女人必讀的99個愛情療傷故事》《哈佛情商課》等。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2003年的春天,面對非典疫情的嚴重危機,她和他們以戰士的姿態沖向戰場,以他們的體驗填補公眾的體驗,以他們的勇氣鼓舞公眾的勇氣,成為中華民族渡過這次危機重要的支撐力量之一。
——柴靜獲評“2003年中國記者風雲人物”時評審會推介詞
作為優秀的電視記者,柴靜以高度的專業素養和公共精神,創造了兼具深度和人性化的環境報導方式。她所在的新聞調查團隊,也因其對環境問題的高度關注而備受公眾尊敬。
——柴靜獲評“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時評審會評語

名人推薦

柴靜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新聞人和最棒的主持人之一。
——央視主持人 白岩松
她是表演採訪還是真情流露,於我不重要。她是不是主持人、做的是不是新聞同樣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說,我會聽;她採訪,我會看;她動情,我亦然。對現在的媒體環境來說,此情此景便是勝利。
——《誰的青春不迷茫》作者、光線傳媒電視資訊事業部副總裁 劉同
柴靜做新聞,採訪中有自己的一種態度,對採訪對象充滿了人文關懷,非常有“內力”。
——《新周刊》社長 孫冕
我認識柴靜,了解比較多,我比較欣賞她的為人,她的發言,還有她的文字。她的文字不是穿透,而是一種滲透。她對公眾事件的發言,不僅是“說”,還有思考,說得很漂亮,用一種簡練的文字來表達。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 張鳴

圖書目錄

第一章 | 力量
不裝,平實的語言最有穿透力 /3
不疾不徐,才能滲透人心 /5
剛柔並濟:女人的強大與溫柔 /9
無用書的用處:培養對靈魂的感受力 /11
女人最奢侈的是自主 /13
努力,不求每朵花都能結果 /16
活著的甜美在於享受掙扎 /18
心安即是家 /20
第二章 | 知性
文藝女青年 /25
沉穩和大氣 /27
以優雅示人 /29
男人的勇敢,女人的豪氣 /31
知性美 /33
恬淡如菊,心素如簡 /38
第三章 | 器量
忘我,便無涯 /43
越真實樸素,越令人信服 /45
簡潔的力量 /47
接納忠告,人生會少走很多彎路 /51
拿什麼安慰你 /53
唯有理解,才能寬容 /56
何謂富足,何謂貧窮 /58
第四章 | 蛻變
文藝小女生的蛻變 /63
掌握主動權 /65
無風格平庸,有風格危險 /68
讓興趣領著你一路前行 /70
因為批評,失誤變成智慧 /74
失敗和挫折是考驗,更是歷練 /76
能鼓勵你的人只有自己 /78
探索是漫長的過程 /80
第五章 | 悲憫
最喜歡關注新聞中的人 /85
硬新聞下的柔情 /87
真情還是假意,在於有沒有目的性 /92
有顆熾熱的扶持弱者的心靈 /94
珍惜陌生人給予的信任 /97
做參與者,不做旁觀者 /99
先尊重對方,才會到達對方的心靈 /102
面對他人的苦難,我們如何自處 /105

文摘

| 恬淡如菊,心素如簡|
心素如簡的快樂是:“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於喧囂的冗雜中保留一份從容,於塵緣的浮華中保留一份純淨,那么生活中也許就會少一份煩惱,多一份快樂。
柴靜是一個很安靜恬淡的人,她嚮往幸福,卻又能對幸福進行深刻的剖析。她認為只有在失敗感中生活過的人,才能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因為只有經歷過,才能學會真正的“放下”,心沉如海,才能容納更多。
工作中的柴靜,常常不喜歡將自己的志向掛在嘴邊,而是喜好以一種沉靜坦然的姿態去接近自己所定的目標。剛進央視的時候,柴靜每天都會四處打電話爭取採訪機會,做很多獨家的專題,甚至一個人在機房編片子到凌晨三四點,出來時大衣鎖在了機房,卻仍穿著毛衣在大冬天給導播送去片子。導播說帶子有問題,要換,柴靜又顧不得自己受傷的腳,一步步走回去。這么做的目的,只有當時柴靜自己心裡最清楚,或許是為了讓領導和同事能夠接受她,又或許是想讓自己手裡的新聞能夠變得有價值。
苦和累,對柴靜來說不算什麼,她總能用一種淡然的姿態去面對生活施與的苦難。在受邀參加搜狐聊天室網聊時,有網友問她:“你的人生信條是什麼?”柴靜說:“你說的是中學時代往日記本上抄的格言嗎?”在工作中,她鮮明的採訪主持風格總是最令人難忘的。曾有人問她:“你是怎么保持自己風格的?”她反問:“你是怎么保持呼吸的?你不會自覺,因為它就是那樣自然地存在著。”柴靜的心是溫和而平靜的,因為心無塵雜,才能讓志向變得更加明晰和堅定,才能用一種從容的態度去對待命運的苛責與無常。剛在夜間頻道做電台主持時,柴靜心中充滿了歡樂。即便播音室十分小,而且每天的夜間播報十分累,但是在最後沉穩的廣播音樂聲中,她在自己的椅子上舒展疲憊,仰頭看到頭頂那盞小小的燈時,她卻說:“從第一次坐在這兒,我不興奮,也不擔心,卻心裡妥當——就這兒了。”
儘管如今的柴靜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她依舊還存有許多的夢想,雖然她明白這些都需要時間。她說:“夢想是和職業無關的,而是接近一種生活方式的定位:能做喜歡的事情,譬如攝影可以去記錄一些流逝的東西;能對社會有貢獻,不是出於職業的虛榮心;能作為一個純粹的人來生活,不僅僅是女人或者主持人;可以擺脫性別角色、職業身份的阻滯,擁有自己的自由。”“現在對於我來說,最為重要的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判有沒有變化。虛榮對我來說形同虛設,我從來不認為在央視做新聞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這種淡看名利,淡看世俗,也無所羈勒的態度,讓柴靜的內心反而變得更加豐富起來。
對於現在的自己,柴靜比較滿意。柴靜說:“慢慢來吧,我覺得我以前訪問過的很多名人都失去了普通人對於生活的敏銳度和對於美的感受能力。所以我們要珍惜才好。”或許,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點,柴靜才會在繁忙的工作中留給自己一片寧靜。她喜歡閱讀和寫作,於是在部落格上,我們能關注到她細膩的文筆。柴靜說,如果將來有一天不做採訪和主持了,她希望做攝影師,當然,閒暇時還可以寫些自己喜歡的文字。
心中存有一份寧靜,才不會困於喧囂的市井。游離飛逝的光陰荏苒,喧鬧過後靜守清然。在過往的辛酸隱痛中,拈一朵塵緣的花,在這個人生的多事之秋,隨遇而安。

| 文藝小女生的蛻變|
儘管在大多數人心中,柴靜現在身上所留有的那股清新淡雅的氣質,依舊會讓人不自覺地想到那個剛進央視無所畏懼、常喜好在部落格中發表一些酸味漸濃文字的小姑娘,但是如今,這個曾經被標為有文藝范兒的小女生卻悄然化繭成蝶,有了全新的蛻變。
從最初的《東方時空·時空連線》到現在的《看見》,從柴靜的主持採訪中,我們不難看出她成熟穩重風格的日漸形成。這種標有“柴式”風格特色的新聞,不但證明了她思想上的蛻變,也證明了她在工作中積極進取、沉著冷靜地去探究新聞真相的事實。
剛進央視時,還沒有擺脫文藝小女生氣息的柴靜,常常喜歡戴著一支有象徵性意義的銀鐲子。但是自從有次在採訪中,被閨密兼同事、好友老赫批評“你不戴,沒人不高興”之後,柴靜就將其摘下,並且再也沒在工作時戴過首飾。這個小小細節的轉變,也許是柴靜第一次正面看待工作特點與自身格調是否匹配這個問題。但不論怎樣,從脫去首飾開始,柴靜已經在不經意間發生了變化。
在往後的採訪、播報中,柴靜儘量避免使用一些華麗的、煽情的東西,尤其是一些比喻較多的語句。經過歲月的磨練,她越來越能以一種更加成熟的姿態站在鏡頭前。
有記者曾經問柴靜:“說到‘動詞’,你曾經說自己在工作中,會儘量地排除一些華麗的、煽情的東西,或者用你自己的話說,‘刪掉形容詞和副詞’,留下動詞。我記得你否認自己是一個文藝青年,但你覺得文藝有用嗎?”
柴靜這樣回答道:“文藝也是一個民族心靈中很重要的部分。我們從小開始讀‘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幼小的心靈就會感受到詩歌的韻律與滋養。我是配不上‘文藝’二字的,因為我的滋養太不夠了,一個小提琴只能拉一首《白毛女》的人怎么可以配得上文藝呢?我們曾經有過很好的文藝,李白、蘇軾、曹雪芹、周作人、齊邦媛那樣的才叫文藝,如果我這樣的人也叫文藝,那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底線也太低了。同時,我認為文學從來不代表過度煽情,文藝的核心是人心靈體驗的深廣程度。所以曹雪芹寫《紅樓夢》時是真文藝,他對每個層面的人都進行了同等深度的理解,我還做不到。”
能夠對“文藝”有深度理解的柴靜,思想定然也在逐漸走向成熟。工作中的柴靜,逐漸淡化了曾經的天真與率性。她並不介意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在採訪中,她時常會暴露自己問不出問題、遭遇尷尬窘迫的心情,甚至能聲情並茂地回憶自己初進央視時的那段心酸奮鬥史。
2013 年,《解放周末》在採訪柴靜時問道:“現在一些讀者對你有兩個稱呼,一個是‘意見領袖’,一個是‘當代林徽因’,這兩個稱呼你更在乎哪一個?還是兩個都在乎,或是兩個都不在乎?”柴靜回答道:“這兩個稱呼我都沒怎么聽過,讀者和觀眾好像也都沒拿這種標籤相待。”
《解放周末》接著問道:“在一些人看來,所謂‘意見領袖’是指你見解獨特,所謂‘當代林徽因’是說你文采斐然。”
柴靜回答:“那我真無所謂。我對於加諸我名字之上的東西,都不在意。可能我二十啷噹歲的時候,會把‘柴靜’這倆字看得非常重要,生怕沾上泥巴,也有虛榮心。其實,人只有在狂妄的時候才把自己當回事,才會喜歡或厭惡某種名號。我現在覺得喜歡和厭惡都是虛榮本身,都沒必要。比如我採訪袁厲害、張海超,採訪翻墜校車上生還的小孩,你看到他們,會覺得你自己算什麼,根本沒必要關注,也沒有必要辯解。”
人們常說,生命是一場孤獨的旅行。然而,柴靜的成長之旅卻一直處於“萬眾矚目”之中,正是在接觸到的那些人和事件的陪伴、影響下,她以一種蛻變的成長的姿態走到今天。
一個人蛻變的過程,正是他不斷遭受挫折並不斷奮鬥的過程。知道天蛾繭嗎?它的結構特異,一頭是一條細管,一頭是一個球形的囊。當蛾出繭的時候,
它必須從球形囊爬過那條極細的管,它的身體那樣肥大,要爬過細管,簡直就是一個奇蹟。但是,只有這樣,它才能脫身,完成蛻變,振翅飛翔。
不要害怕去承受痛苦,或者吝於付出努力,因為承受痛苦是完成生命蛻變必須要經歷的階段,而努力奮鬥是我們蛻變的必要條件。

序言

內心獨立,倔強生長
她被眾多網友和觀眾稱為“新聞女俠”“共和國的良心”,也被傳說是CCTV“最窮”的主持人。2003 年她曾成功報導“非典”,並因《北京:“非典”阻擊戰》等專題節目成為著名的“非典前線”女記者;她在工作中曾多次獲獎,
2006 年榮登“網友最喜愛的新聞類主持人”榜首;2009 年,她當選由《南方人物周刊》組織評選的“2009 年度中國青年領袖”……
她,就是柴靜,中央電視台《看見》主持人、記者,一位見解獨特又才華橫溢的作家。
柴靜的成功之路,是一條歷經十餘年的堅持和挑戰,用獨立性格和夢想鋪就的道路。對她而言,內心獨立如一塊塊基石,鋪就了她既曲折又光輝的成功之路。
1993 年,參加完高考的柴靜才16 歲,年少的她一門心思想離開家鄉,“到遠方去”。為了獨立,她不惜與父母妥協,去長沙學習自己毫無興趣的會計專業。“走得那么急,頭也不回,恨不得把過去全部拋掉。”
雖然無奈學了會計專業,但柴靜依然有自己的夢想,那就是成為一名電台主持人。為此,她給著名主持人尚能寫信說:“尚能也曾有夢,可否幫我成就夢想?”這句話打動了尚能,他讓柴靜去面試。通過面試後,柴靜每天都帶一沓稿
子和磁帶去做節目,甚至暑假也不回家。
畢業時,父母安排柴靜到中鐵17 局當會計,但柴靜堅持自己的夢想,她毛遂自薦到湖南文藝廣播電台當主持人,把工作做得痴迷而忘我。三年打拚,柴靜小有成就,名片上赫然印著“綜藝部副主任”的職銜,同時成為小有名氣的專
欄作家。福利分房在即,柴靜卻突然決定離開,因為,“很想知道豐富的人生應該是什麼狀態”。
於是,22 歲的柴靜懷揣夢想,到中國傳媒大學攻讀電視編輯本科。讀書期間,柴靜應聘《三聯生活周刊》兼職記者,對方說招聘已經結束。她自信地問:“你們不是要招優秀的記者嗎?”自信,讓她最終贏得機會,卻又在其後的一次工作
中因堅守自己的理念而離開。1999 年,湖南衛視想讓柴靜做一名“有表達力,需要我們去壓她”的激進派主持人,又不太相信內向、文氣的她能夠勝任。但當柴靜戴著假髮,陪著詩人沈浩波在省台那狹小、簡陋的舞台上放聲朗誦“在通往牛逼的路上一路狂奔”,並順利播出時,她成為這個《新青年》節目主持人的不二人選。
北廣畢業後,柴靜並不滿足《新青年》中駕輕就熟的工作,她進入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時空連線》做記者兼主持人。面對這個巨大的改變和挑戰,柴靜用夜以繼日的辛勞積累著點滴進步,很快,她以一股銳不可當之勢迅速成長
起來。
2003 年,柴靜參加了《北京:“非典”阻擊戰》的拍攝,成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線採訪的記者之一。驚心動魄的現場氣氛、搖晃的鏡頭、柴靜身穿白色防護服的瘦弱身影和蒼白的面容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即便是這樣,
柴靜依舊用一種匍匐的姿態在新聞路上緩慢前行。這一年,柴靜報導了一系列重頭新聞事件,這些事件讓她震驚,也讓她感悟到了生命中很多東西的可貴。在《新聞調查》中,柴靜以一名新聞記者的良知和正義,抽絲剝繭,將一層層偽裝慢慢撕去,讓潛隱的冰山浮出水面,給事件還原一個真相。似乎不論任何困難當前,她都能始終堅持站在離新聞最近的地方,以自己的犀利和敏銳、堅
定與堅持,歷練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
經過歲月的磨練,那個曾經懷有天真懵懂之態的小女孩似乎正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漸漸遠去,一個更加成熟而充滿力量的柴靜以破竹之勢急速成長起來。如今的柴靜,多了一份沉穩,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知性,少了一點單純。這種蛻變之後越加沉穩的氣質,和她柔和的臉龐完美地融為一體。在後來的採訪中,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對事還是對人,柴靜總會細心去思考,而不再過分地追求真相的答案。柴靜開始著迷於這個真實的世界,並且開始願意靜下心來沉浸其中,去領略那些撼動人心的地方,去體會黑暗深處的光明。
在人性的掙扎面前,柴靜學會了堅定;在社會的黑暗面前,柴靜學會了正義;在受訪人的眼淚面前,柴靜學會了寬容;在真與偽的較量中,柴靜學會了獨立;而在危險面前,柴靜更學會了無所畏懼。
儘管對待工作時的柴靜是幾乎苛刻與嚴肅的,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卻又能
看到另外一個懂得平衡自己的柴靜。她外表清秀柔弱,眼眸清亮,多年不改對文字的熱愛,性情隨意而安享寂寞,內心如深海一般隱藏著巨大的能量。平日工作再忙,柴靜還是會儘量抽出一些時間給自己。業餘的時間裡,柴靜喜歡旅行,她喜歡獨自爬山,因為在她的眼裡,爬山可以消除自己對生命的疑慮,地域變動,總會減小內心在封閉時承受的震盪。
一次訪談中,她以萊蒙托夫的一首詩描述當前的狀態:“一隻船孤獨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尋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靜碧藍的大海,而頭頂是金色的太陽。”當浮華充斥著周圍的世界時,她偏以冷靜的姿態
站在屬於自己的新聞領域中頓悟沉思。即便是在最為艱辛的日子裡,她依舊心懷有夢,俯身向著那片蔚藍的海域徐徐前進。
當有記者問及柴靜對網友與觀眾們賦予她的“國民女神”等稱號有何看法時,柴靜回答得平靜而從容:“我真無所謂。我對於加諸我名字之上的東西,都不在意。可能我二十啷噹歲的時候,會把‘柴靜’這倆字看得非常重要,生怕沾
上泥巴,也有虛榮心。”
這便是已然日趨成熟的柴靜:她氣質優雅而又鋒芒畢露,被網友稱為“當代林徽因”“國民女神”。冷靜客觀是她主持節目的標籤,扶持弱者是她做事做人的準則。
本書通過深入解析柴靜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睿智、優雅、知性、勇敢和寬容等氣場正能量,從而為廣大朋友在面對事業、為人處世、內涵修養等方面問題時提供一個榜樣和參考,進而不斷提升、完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