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族庫姆孜藝術

柯爾克孜族庫姆孜藝術

庫姆孜是柯爾克孜族獨有的古老彈撥樂器,“庫姆孜”柯爾克孜族語意是“美麗的樂器”。主要流傳於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阿合奇縣和阿克陶縣的柯爾克孜族聚居區。

庫姆孜琴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區,由於不同的方言或譯音,有不同的叫法,如“火不思”,“胡拔四”、“和必斯”等等。

2008年6月7日,柯爾克孜族庫姆孜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柯爾克孜族庫姆孜藝術
  • 遺產類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
  • 批次:第二批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Ⅱ-133
歷史淵源,演奏形式,樂器發展,文化價值,

歷史淵源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美麗的高山草原,樹木茂密,動物穿梭,鳥兒歡唱,蟲鳴唧唧。有一個名叫康巴爾汗的人來到了這裡,一邊撿柴火,一邊欣賞美景。
漸漸地,天氣熱得像火爐,地面涌動著熱浪,包圍了山間萬物。突然,森林著火了,滾燙的火舌吞噬了林中的動物。不知過了多久,火滅了,萬物肅穆,一隻羊倒在樹下,腸子連在樹上。忽然,一陣風吹來,啊,從那裡竟然發出了一種動人的聲響,那聲音如同天籟,傳入了康巴爾汗的耳朵,在心裡縈繞不絕。他聽啊聽啊,對那聲音著了迷,幾乎忘記了時間。
不知過了多久,他往家走,一路都在琢磨著那聲音。他太渴望再一次聽到那天籟般的音符。於是,他找來紅松木,用羊腸做弦,製作了一把琴。當他彈奏起來的時候,悅耳的聲音也響了起來,他的心中一陣陣狂喜,給這樂器取名叫庫姆孜。他彈的第一首曲子就叫《康巴爾汗》。《康巴爾汗》就成為庫姆孜的經典曲目。
庫姆孜最早流傳於葉尼塞河流域,隨著交往的擴大,逐漸傳入其他民族和地區。
據國家民委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柯爾克孜族風俗習慣》記載,庫姆孜早在漢代以前就傳入匈奴。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王昭君遠嫁匈奴時,庫姆孜被帶回長安,當時人們問其名稱時,昭君回答說:“渾不似”(見俞琰等著《席上腐談》)。
在新疆吐魯番的西邊招和屯古高昌地區,發現了一張九世紀初的古畫,畫中有一小孩,所彈樂器,即是火不思(庫姆孜)的前身。唐代,柯爾克孜族先民曾將這種樂器作為貢品獻給唐王朝。隨後,唐代又將庫姆孜作為大唐樂器贈送日本。日本人林歉三氏撰文認為,日語中表示弦樂器的“庫托”一詞,即源於唐代輸入日本的“庫姆孜”。庫姆孜成為日本弦樂器的始祖,這種樂器至今尚可見於日本(林歉三氏著《東亞樂器考》)。
清朝乾隆平定回部叛亂後,柯爾克孜族人朝貢給清廷的禮品中,有兩種庫姆孜,一種是三弦庫姆孜,另一種是四弦庫姆孜(見《大清會典圖》)。13世紀成吉思汗西征時,把這種樂器傳到了巴達克山、克什米爾、中亞、波斯、阿拉伯等地。這是柯爾克孜族對中國和世界音樂寶庫的一大貢獻。

演奏形式

庫姆孜的演奏形式也很多,獨奏、對奏、二重奏、合奏、彈唱、彈舞和伴奏等等。柯爾克孜族人以其聰明智慧,將這一古老的樂器演繹得姿彩紛呈。
色帕巴依鄉,就是庫姆孜的故鄉。這裡的庫姆孜奇就有238個。

樂器發展

庫姆孜琴在長期的流傳中,不斷地發展和改革。最早的庫姆孜是蒙革的三弦琴,到今天已發展成為全木質三弦琴或改革的四弦高音庫姆孜。另外還有一種“吐木爾庫姆孜”。“吐木爾”是柯爾克孜語“鐵”之意,即鐵制的三弦庫姆孜。
葉尼塞河,到天山南北,從伊犁河谷,到帕米爾高原,庫姆孜伴隨著柯爾克孜族人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大地的滄桑。它是柯爾克孜族人抒發喜怒哀樂的重要器具。

文化價值

庫姆孜是最能表達柯爾克孜族喜、怒、哀、樂情感的樂器。柯爾克孜族有句諺語說:“伴你生和死的,是一把庫姆孜琴”。它已成為柯爾克孜民族的標誌。有著重大的社會價值;在歷史方面以彈唱的形式記錄了柯爾克孜民族演變和發展的歷史,庫姆孜琴伴唱史詩《瑪納斯》,對於研究柯爾克孜民族歷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文化方面,它是柯爾克孜民族傳統音樂和樂器的代表,是柯爾克孜民族樂器中使用最廣泛、最普及、傳承最完整的樂器之一,有著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它是中國柯爾克孜族吉爾吉斯斯坦的吉斯孜族所共有的傳統樂器,對於兩國文化交流與合作及民間的友好交往和經濟的發展都有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許多會演奏“庫姆孜”民間藝人年老病逝,青少年學習的興趣不高,後繼乏人,難以繼承。目前部分特有的變體演奏技巧已經失傳,無法再生和彌補。此項目為瀕危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