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柏年

柯柏年

柯柏年(1904-1985),原名李春蕃,筆名馬麗英、麗英、福英等。出生於廣東潮安城(今潮州湘橋區)。中共早期黨員之一,馬克思主義著作翻譯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柯柏年
  • 別名:馬麗英、麗英、福英
  • 出生地:廣東潮安城
  • 出生日期:1904
  • 逝世日期:1985
童年時期,青年時期,解放後,主要譯著,

童年時期

1904年5月26日生於潮州市劉察巷十五號,祖父李毓貞,在潮州東平路開設"祥和"糖行,生有兩個兒子。其父李秀穠是大兒子,子承父業,經營"祥和"糖行。李秀穠的元配朱氏,無子女。第二個妻子鄭氏,生柯柏年。  在進入國小之前,柯柏年就讀完了《三字經》、《千字文》、《四書、五經》、《朱子家訓》。
幼年、少年就讀於潮州城南國小、汕頭礐石中學(美國教會辦的學校)。他喜歡數學、物理,愛解各種難題,但最出色的還是英語,每次考試都是第一。
堂兄李春濤是這個大家庭中的長子,自幼酷愛讀書,對柯柏年影響巨大。李春濤讀中學時購買了《說部叢刊》一、二集,兩大木箱。柯柏年十多歲時,常常借他的《說部叢刊》來看,不僅看裡面林琴南的翻譯小說,還看了其中一些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翻譯小說,如《回頭看》等。可以說,從那時起他已不知不覺地開始受到社會主義思想影響。

青年時期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在汕頭讀中學的柯柏年一下子捲入了聲勢浩大的學生運動。他參加各種集會,傾聽演講、辯論。他回憶說:"五四前後,各種思想、主義,百家爭鳴。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對比和研究,我終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其父要他留在家鄉經商做生意,他卻願到上海繼續讀書。在李春濤的幫助下,於1920年,搭乘英商太古公司的輪船直達上海,到滬江大學中學部學習。父親不給他寄錢,他就在教務處當抄寫員,半工半讀,維持學業,並自學俄語、德語。
1923年升入滬江大學社會學系學習,後因一次學潮和翻譯出版了列寧的《帝國主義論》被學校開除。而後瞿秋白和張太雷建議他轉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習,當時上海大學的地址在上海英租界西摩路,瞿秋白、張太雷和施存統就住在上大附近的一幢樓房裡,他們歡迎柯柏年與他們同住,這對柯柏年是極大的關懷和照顧。
1924年1月,柯柏年在上海大學經同學楊之華(後來成為瞿秋白的夫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當選為上海大學學生會執行委員,同時兼做非基督教同盟的工作。
1924年9月,柯柏年從上海到北京,在杜國庠、李春濤合住的"赭廬"四合院裡成立了北京“反對基督教同盟”,參加的共八人。一致推舉杜國庠、李春濤為會長,柯柏年、李辭三(清華大學)、李典煌(北京工業大學)、黃雄(李辭三的外甥)、王洪聲(朝陽大學)、李春鍏(李春濤的弟弟)六個學生為會員。1925年,瞿秋白、張太雷和柯柏年先後離開了上海,到廣東去參加國民革命戰爭的工作。
1925年8日,澄海中學校長杜國庠聘請柯柏年任澄海中學教員,一同進校視事。李、杜志同道合,觀點一致,揭開澄中校史嶄新的一頁。他與杜國庠、朱叟林等人積極開展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還親自帶領中學生二十多人步行到海豐縣學習農民運動的經驗,這批學生多數人成為共青團員。
1925年10月1日,開始第二次東征。經上大同學,任蘇聯軍事顧問加倫將軍的翻譯李炳祥的介紹,柯柏年到周恩來領導的東征軍總政治部任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社會科副科長,負責農運、工運。還被周恩來任命為東征軍總政治部駐澄海特派員,負責指導澄海的國民革命運動。他配合東征軍和當地革命幹部,建立共青團澄海小組和支部,傳播馬克思主義。
1925年11月初,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在潮州湘太馬路(今中山路)李厝祠成立。擔任分校早期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聘請李春濤、柯柏年等到校講課。並積極參與《嶺東民國日報》和震東中學"社會科學院"的撰稿、譯著、講課。12月1日在周恩來的倡議和主持下,汕頭市各界代表成立“汕頭收回教育委員會”。設總務、調查、文書三部,由楊嗣震、李春蕃(柯柏年)等負責。在這一運動中,經過鬥爭,將英教會學校華英中學收回自辦並改名南強中學(現汕頭一中),撤換了美教會學校礐石中學校長。鄧穎超1925年12月發表文章《反基督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及學校》,呼籲中國各地的教會及教會學校要效法汕頭。
1926年1月21日澄海民眾舉行紀念列寧逝世兩周年盛大集會,“到會者有學生、工人、農民、土兵、警察等共約數千人,許繼慎主席宣布開會理由後,政治特派員李春蕃(柯柏年)報告列寧一生奮鬥歷史,金中校長杜國庠講演《紀念列寧之意義》,蔣振南演講《革命之國際性》,八連黨代表演講《我們為什麼追悼列寧》。
1926年夏,柯柏年被調到廣州,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政治教官,並協助張太雷編輯中共兩廣區委機關於刊物《人民周刊》。
1926年2月25日《嶺東民國日報》被右派篡奪後,我黨即派李春蕃(柯柏年)、梁工甫等另辦《嶺東日日新聞》。柯柏年任副總編,辦副刊《怎么乾》,經常揭露《嶺東民國日報》的謊謬言論。
1927年1月10日上海《民國日報》被迫停刊,副刊《革命》在本月刊出柯柏年所譯列寧的《國家與革命》全文。 1927年春,柯柏年回家奔父喪,抽空翻譯了馬克思的《一八四八年六月巴黎無產階級之失敗》,刊登在《嶺東民國日報》副刊《革命》上。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4月14日當夜,汕頭的國民黨反動派到《嶺東日日新聞》社去抓人,柯柏年當時也正在報社,當他往門外跑時被國民黨兵抓住,問他是誰,他機智回答“送飯的”,柯柏年死裡逃生。國民黨反動派搜查了《嶺東日日新聞》報館,巫丙熹被捕犧牲。《嶺東日日新聞》也隨之被國民黨反動派扼殺。
大革命失敗後轉輾到上海,從此改名柯柏年。接上組織關係後,被編入江蘇省委上海閘北區第三街道支部,並任書記。參加社聯,任黨組成員。
1930年"八大聯"相繼成立,他積極參加"社聯"的工作,直至"八大聯"停止活動。
1935年柯柏年譯(德)狄慈根著《辯證法的邏輯》由南強書局出版。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轉輾到達延安。
1938年5月5日,中央馬列學院成立,柯柏年任西方革命史室主任,中央研究院成立,柯柏年任國際問題研究室主任。當年徐特立在延安講授《統一戰線》,柯柏年講授哲學和社會發展史,吳玉章授《教師的光榮責任》等。
1944年3月,英、美向中共提出要求,希望能允許英國、美國、加拿大、奧地利等國記者,到延安及黃河以東解放區了解我軍力量及敵後鬥爭情況,並考察陝甘寧邊區及敵後根據地實施各種政策的情況。按戰時各國慣例,所有稿件需經過檢查才能發出。柯柏年那時任邊區政府編審科長,負責中國記者的新聞稿件的檢查。還以翻譯身份與凌青陪同外國記者東渡黃河,到晉綏軍區第八分區的防地採訪。
1944年4月,黨中央決定將軍委俄文學校改為延安外國語學校。英文系的兼職教員有陳家康、黃華、柯柏年、馬海德、林邁可、沈建圖等。
1944年,中央軍委成立外事組,柯柏年任外事組"高級聯絡官"。在從事翻譯馬列著作的同時,還參加接待中外記者團和美軍延安觀察組。
1945年,柯柏年譯《紀念恩格斯》。
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央軍委外事組升為中共中央外事組。葉劍英任組長,柯柏年隨葉劍英參加北平軍調處執行部,任中共方翻譯處處長、中共方面新聞處處長、中央外事組研究處處長。

解放後

1949年12月,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外交部首任美澳司司長,還兼任中國人民政治法律學會副主席。
1953年後,外國語學院時事政策學習抓得很緊,每天堅持讀報制度,經常組織形勢報告會,還聘請外交部伍修權、王炳南、宦鄉、柯柏年、喬冠華等領導同志都到學校作過形勢報告。
1954年,中蘇美英法五大國日內瓦會議召開,中國總理兼外長周恩來率領一個陣容強大的代表團參加。柯柏年是成員之一。
1955年被國家主席毛澤東任命為駐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大使(1955年2月-1959年4月)。
1955年9月10日, 中美大使級會談。王炳南、柯柏年與美方談判,達成兩國平民回國協定,1955年下半年至1965年底從美國返回中國的科學家有130多人,其中有錢學森等著名科學家。
1961年10月12日,國務院全體參事到政協禮堂聽柯柏年同志關於西柏林問題的報告。
1962年,柯柏年被任命為駐丹麥王國大使(1963年11月-1966年)。
1967年,他和中國大多數駐外大使一樣被召回國,參加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林彪事件後,周恩來指示出版國別史,柯柏年是外交部的代表。
1973年,他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
197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1年,被分別任命和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組評議委員。
1982年,他被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聘為顧問。
1985年8月9日因胃出血在北京病故,時年81歲。9月5日,英文《中國日報》發表題為《柯,外交家革命家,與世長辭》的文章,扼要介紹柯拍年的—生。柯柏年骨灰盒安放在八寶山革命烈土公墓第一室,上面覆蓋中國共產黨黨旗。

主要譯著

有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列寧的《帝國主義論》、《農業稅的意義》、《社會革命論》、《社會問題大綱》、《辯證法的邂輯》、《法國的革命和反革命》、《馬恩通信選集》、《拿破崙第三政變記》、《法蘭西階段鬥爭》、《經濟學辭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