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瑪

查瑪

查瑪系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產物。於十六世紀後半葉隨同噶魯派(黃教)喇嘛教傳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並在長期的演變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它是一種以演述宗教經傳故事為內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態各異,分“大查瑪”(主要神祇)和“小查瑪”(泛指鳥獸及侍從)兩大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查瑪
  • 俗稱:“跳神”或“打鬼
  • 分類:大查瑪,小查瑪
  • 分布區域:內蒙古地區
  • 歷史:四百年
涵義,歷史,

涵義

查瑪:有殿堂舞、米擴佛傳舞、寺院舞、大場舞四種表演形式,獨舞、雙人舞、多人舞、大群舞一應俱全,亦可穿插即興表演。表演程式化、規範化。舞蹈語彙的運用多以所表演人物的個性劃分。一般是“大查瑪”動作沉毅堅定,莊重徐緩,“小查瑪”動作乖巧多變,靈活敏捷。表演時二者相映相襯,各具特色。如卻吉勒(閻王)舞動作剛勁獷悍,舉手投足都極富雕塑性;鹿神舞動作矯健奔放而有氣勢,技藝性頗強,帶有競賽性質;好扣麥(骷髏)舞動作靈活灑脫,時而隨鼓聲顛跑跳躍,時而故作威風狀進行戲謔表演,身體的起伏,頭部的昂垂,手的繞動舞步的踏跳配合融洽,很有韻味!
查瑪

歷史

於十六世紀後半葉隨同噶魯派(黃教)喇嘛教傳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查瑪”舞流傳十分廣泛,絕大多數寺廟均於宗教節日時表演。其舞蹈形式影響甚廣,至今仍在蒙古族舞蹈的創作、表演與教學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