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柯里亞(印度著名建築師)

查爾斯·柯里亞(印度著名建築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查爾斯·柯里亞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密西根州學院研究建築。1958年在印度孟買開設私人事務所。他的作品範圍很廣,包括貝拉普住宅區規劃,干城章嘉公寓大樓,沙巴麥迪·阿希蘭姆的聖雄甘地紀念館,加霸的齋浦爾藝術中心(1990年),博帕爾省維德漢·巴瓦尼州議會大廈(1998年),麥達哈雅·普來得西的州議會大樓及在印度的達理、孟買、阿穆達巴等城市的許多城鎮規劃和住宅項目。他的所有作品特別重視流行的資源、文化和氣候條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查爾斯·柯里亞
  • 國籍印度
  • 出生日期:1930年
  • 職業建築學家
  • 代表作品:聖雄甘地紀念館 齋浦爾藝術中心
個人簡介,基本信息,個人概況,獲得榮譽,代表作品,發表著作,評論,個人簡歷,成功歷程,設計理念,設計來源,古老故事,獨立判斷,擁有激情,反覆研究,思想,思路分析,個人影響,作品介紹,聖雄甘地紀念館,齋浦爾藝術中心,評價,個人評價,

個人簡介

基本信息

中文名:查爾斯·柯里亞
外文名:Charles Correa
性別:男
查爾斯·柯里亞查爾斯·柯里亞
出生年月:1930.9.1
籍貫:印度
學歷:大學
XXX 里程碑 XXX
查爾斯·柯里亞簡歷
1930年 出生於印度孟買
1955年 獲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碩士
1990年 獲國際建築師協會金獎
1992~1998年 任普利茲建築獎評審
1993年 任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榮譽會員
1999年 被聘為清華大學名譽教授

個人概況

查爾斯柯里亞,1930年出生印度,曾在美國密執根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建築。1958年畢業後,在印度孟買成立建築事務所,開始獨立執業。
查爾斯·柯里亞作品查爾斯·柯里亞作品
在近40年的建築實踐中,查爾斯柯里亞注重將建築和城市規劃緊密結合,並致力於解決第三世界國家因發展而帶來的人民生活問題,作為一個建築師、規劃師、活動家和理論家,他所設計的作品大部分在印度,其涉及範圍很廣,從聖雄甘地紀念館、博帕爾邦國民議院,到在德里、孟買等幾個印度大城市的城鎮規劃和低造公共住房。1970~1975年,查爾斯柯里亞在馬哈拉拖特拉邦城市工業開發公司任總建築師,負責“新孟買”規劃,主持一個擁有200萬人口並在現狀城市的基礎上跨越港口發展的城市中心建設項目,1985年,受前總理拉吉米甘地委託,出任國家城市建設部主席。
查爾斯柯里亞在第三世界的城市發展和低造價住房方面做出了很大成就,時代周刊曾發表他在印度的建築及規劃方面的作品,並提名他為1974年全球150位新鄰袖封面人物。

獲得榮譽

1972年查爾斯柯里亞獲得印度總統設在帕德瑪希來里獎;
1979年被接納為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會員。
1984年,由於他對改善人類居住質量的貢獻,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獎和UIA羅伯特馬修(Robert Mathew)獎;1987年獲得印度建築師學會金獎;
1990年獲得國際建築師協會金獎;
1994年獲得日本皇家獎勵;
1998年獲得阿卡汗建築獎。查爾斯柯里亞從民間建築和建造技術中吸取精華,“他將藝術性和人性融入了他的建築中,作品高度體現了當地歷史文脈和文化環境。大尺度的幾何形體與大量地方材料的結合使公眾感到親切的同時得到鼓勵,其作品不炫耀財富和權力,而是展示普通的情感以及對人的關心和對生活的熱愛”。(國際建協評語)
他參加過許多國際建築評審委員會,是1977~1986年的建築促進會阿卡汗(Agakhan)獎評審委員之一。查爾斯柯里亞的建築設計、城市規劃和低造價住宅等設計項目,已經發表在許多建築期刊和書籍上。他在國內外做過各種教學工作,曾在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華盛頓大學等著名的大學裡授課,是倫敦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劍橋大學的教授,並被美國密執根大學授予了名譽博士。

代表作品

查爾斯?柯里亞從1958年開始便在孟買執業。其作品涉及甚廣,包括在阿穆達巴的聖雄甘地紀念館 (1960年),加霸的齋浦爾藝術中心 (1990年),博帕爾省維德漢?巴瓦尼州議會大廈 (1998年),及在印度的達理、孟買、阿穆達巴等城市的許多市鎮規劃及住宅設計。

發表著作

柯里亞發表過的著作如下:《第三世界城市新景觀》 (1989年),《查爾斯?柯里亞》 (1997年),《住宅設計與城市規劃》 (1999年),《住宅設計與城市規劃:為人與城市所提出的建築方案》 (2000年)。

評論

柯里亞的設計反應了傳統的印度建築概念,雖然他的建築語彙是現代的,卻糅合了傳統印度的建築精神、理論與價值。

個人簡歷

1930齣生於印度
1949~1953就讀於密西根大學,獲建築學學士學位
查爾斯·柯里亞作品查爾斯·柯里亞作品
1953~1955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獲建築學碩士學位
1962被聘為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的艾伯特?貝米斯教授
1972獲印度總統頒發的帕德瑪·希來里獎
1975參加在美國舉辦的“印度現代建築”展
1976在坦尚尼亞新首都規劃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的顧問
1976擔任聯合國人居會議總理事的顧問
1979被聘為美國紐奧良圖蘭大學戴維斯教授
1980獲美國密西根大學授予“名譽博士”稱號
1982參加在義大利舉辦的“威尼斯雙年展”
1984獲查爾斯王子頒發的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獎
1984獲國際建築師協會羅伯特·馬修爵士獎(改善人居環境獎)
1985被聘為劍橋大學的尼赫魯教授
1986獲美國建築師學會芝加哥建築獎
1987獲印度建築師協會金獎
1990獲國際建築師協會金獎
1992~1998任普利茨克建築獎評審
1993任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榮譽會員
1993被聘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
1995在日本東京舉辦“天空的祝福”個人展
1996在土耳其伊斯坦堡“人居Ⅱ”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國際顧問
1999獲卡達政府舉辦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競賽第一名
1999被聘為清華大學名譽教授

成功歷程

查爾斯·柯里亞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密執根州學院研究建築。從1958後在印度孟買開設私人事務所。他的作品範圍很廣,包括有沙巴麥迪·阿希蘭姆的麥哈特瑪·甘地紀念館,賽普洱的賈瓦哈·卡拉·肯得拉,麥達哈雅·普來得西的州議會大樓,以及德里,孟買,艾哈麥達巴德和印度其它城市的幾個城鎮規劃和住宅項目。他的所有作品特別重視流行的資源,文化和氣候條件,這在空間次序上是主要決定因素的。從1970到1975年,柯里亞擔任CIDCO,既城市和工業發展公司的總建築師。1985年前總理拉吉夫·甘地指定他為國家城市建築部主席。柯里亞的建築和規劃項目已發表在各種建築雜誌和書中。他在國內外還做過各種教學工作。1979年,他還應倫敦大學的邀請發表演講,1983年為皇家藝術協會發表演講。
歷經三十年的發展,印度出現了一批質量卓著的當代建築,其水平堪與當今世界各地最優秀的作品相媲美。孟買建築師查爾斯·柯里亞(Charles Correa)正是其中的一員。與其同時代的人的作品比起來,柯里亞在很大程度上更執著於一種他稱之為“開場空間”(open-to-sky-space)的東西,一種以不便應萬變的范型,此是他建築中的一貫主題。
查爾斯·柯里亞作品查爾斯·柯里亞作品

設計理念

像所有在西方受過教育的印度建築師一樣,查爾斯·柯里亞很快便認識到印度大陸的局限性,但他拒絕持一種斷然否定的態度,他寧可把這看成一種機遇。
柯里亞前二十年的獨立實踐歷程中,這兩種典範,“開敞空間”和“管式住宅”,被廣泛套用於住宅領域,不論是公共住宅還是私人住宅。在他前二十年的事業中,“住宅”幾乎成了他運用這兩種普遍類型的控制性主題。作為第三世界發展低收入者住宅的先驅之一,柯里亞為窮人提供了可供選擇的住宅模式。從1970到1975年,柯里亞擔任CIDCO,即城市和工業發展公司的總建築師。1985年前總理拉吉夫·甘地指定他為國家城市建築部主席。時代周刊曾提名他為1974年全球150新領袖封面人物。1972年,柯里亞獲得印度總統設的帕德瑪·希來里獎。1979年他成為英國建築師學會榮譽會員,1980年成為密西根大學榮譽成員,1984年他獲得了威廉斯王子頒發的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的金獎,1987年獲印度建築師協會的獎金,1990年獲得國際建築師協會金獎,1994年獲得日本藝術協會的普雷米爾·茵帕里勒建築獎。

設計來源

古老故事

這是一個流傳了上千年的古老故事。年輕的王子Arjun,偉大的婆羅鬥神箭手Dhrona的學生,是這個國家最好的弓箭手。一天,當Arjun和他的兄弟在樹林中嬉戲,他們被一隻狗的狂吠所打擾。正當他們在考慮怎樣才能讓這隻狗住嘴時,一支箭從樹叢中射出,穿過狗的牙齒—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停止了狗叫,卻沒有傷到狗半分。年輕的王子十分震驚。這顯然是一位偉大的弓箭手的傑作,一位技巧遠勝於Arjun自己的弓箭手,但這會是誰呢?最終他們找到的是一個皮膚黝黑的年輕人,名叫Ekalavya。誰傳授給你這樣的技藝?他們驚奇地問。人們的老師是偉大的Dhrona,年輕人答到。但你只是個賤民!Arjun叫到,怎么可能一位婆羅門收這樣一個學生?”人們當然不敢去打擾這樣尊貴的老師,”年輕人說,”但人們塑了一個他的小小的雕像,每天人們去森林的時候,人們把它放在附近的樹前—當人們練習射箭時,人們對自己說,偉大的Dhrona在看著人們。”
查爾斯·柯里亞作品查爾斯·柯里亞作品

獨立判斷

人們不知道建築是否可以被教授—但人們知道它可以被學習。因為學習是一個依賴於人們自己,和人們自己的思維方式的過程。傳統的師父-徒弟式的關係運作得很好的原因是徒弟毫無疑問地信任他的師父。他的思想和整個生命如同吸水紙一樣吸收師父的每一句話,觀察每一個細微的差別。這種模式在印度和其它部分亞洲國家十分盛行,在歐洲歷史上也有許多與此相似的模式。因此還是孩子時,偉大的巴赫(JohanSebastianBach)自學作曲就是靠學習,模仿,和改編前輩大師的作品—就如同許多天才例如17世紀荷蘭畫家們那樣。在最近的幾個世紀中,這種學習方式已經漸漸消失。今天盛行的是一種非常不同的,更為現代的學習方式。它的首要原則就是鼓勵每個學生髮展他們自己的判斷力。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讓人們從5000年前Ekalavya的年代跳到公元1952年,那時人們還在麻省理工讀碩士學位。一天人們剛剛結束了一堂Prof.GyorgyKepes的討論課。這些範圍廣泛的討論課(seminar)十分特別,在人們的教育中起著決定性的重要作用。在這堂課中,人們觀看了有關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幻燈片,當然包括西斯廷天頂畫。它給了人們一種複雜的,令人迷惑的感覺。人們感到迷惑:真的有人能“看”(懂)西斯廷天頂畫嗎?或者就像達文西的蒙娜麗莎一樣,是那些有關它的各個文化層面上的宣傳和藝術評論,使得當人們最終走進羅浮宮看到原作時有種,失望的感覺?不,事實上更糟。人們看不到蒙娜麗莎。人們注視著她,但她消失了,腦子裡沒有任何印象。那些宣傳留給人們的印象太深了難以去掉,至少,不能很快去掉。(當人們看到蒙娜麗莎原作的時候,人們的頭腦中只有人們從宣傳中獲得的印象,而沒有人們自己的結論)西斯廷天頂畫也是這樣的嗎?下課之後,人們四個同學一起去喝咖啡。突然,其中一個,人們想是JackCaldwell,說:你們知道嗎?人們不認為米開朗基羅那末偉大。Jack可能錯了,也許對了。那並不重要。人們感到奇妙的,超現實的是,人們這四個乳臭未乾的自以為是建築師的學生,喝著咖啡,在這樣一個題目上隨意地/嚴肅地交換看法。
查爾斯·柯里亞查爾斯·柯里亞
這個情形一直存在人們的記憶中,因為它生動地體現了人們的學習過程。當然人們明白了為什末對於一所大學最重要的就是鼓勵—事實上,有時是強制性的--獨立的判斷能力。這是現代教育的里程碑。因為在人們當今的媒體泛濫,大肆宣傳的世界上,學習如何往後站,與那些沖向人們的信息保持距離是很有必要的。人們必須,無論如何,要培養人們的獨立判斷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人們的心智健全。可是,如果人們從未進入過Ajanta洞穴,或從未聽過貝多芬的最後一部四重奏,從沒有毫無疑義地相信他們,人們真的能理解他們嗎?如果人們不理解他們,人們會不會反對他們?或者反之,向Ekalavya一樣,向他們學習。這個森林中的小賤民,沒有老師,只有一個小小的泥像在他身邊,表達了一種強有力的知識傳播的方式,智慧和態度才是學習的重要要素。事實上,即使在本世紀,法國美術學院依然存在某位導師有自己的畫室,和絕對信仰他的一班學生,這位大師,走到你的桌子前,會拿起一隻粗粗的鉛筆畫一道粗線,把你的東西從根本上改掉:比例,檐口,陰影的深度,無論什麼。“不是這樣—這樣!”而你學習這一切因為你相信他的判斷,進入到他的世界。即便是今日,人們發現在全美國的許多建築院校許多老師仍然採用這種教學方式和這種師徒式的關係。這種工作室往往最重要,也最受爭議,對於其他老師而言,這不是教育,而是一種可怕的Jonestown。(是在蓋亞那(南美洲東北的一個國家)西,部靠近委內瑞拉的一個民眾寺廟,在此聚集一個宗教祭祀團體,該團體結束與1978,當其領導和創始人JimJones引發了約913集體自殺)。對於參加了這些課的學生而言,這種體驗是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唯一經常回憶起的,使得在某種程度上毫無意義的大學生活有了些價值。因此人們處在教育上的一個兩難境地:一種是師徒似的模式—一種有效的途徑但很不幸會導致學生受到某種洗腦式的教育。另一種模式,人們有某種健康的當代懷疑主義的方式,使得人們最終幾乎什麼也沒學到,人們到底應該選擇哪個。

擁有激情

也許人們可以看一看幾個世紀前的那些藝術家和音樂家的例子:巴赫,海頓,達文西,等等。作為年輕的學徒,毋庸置疑他們從模仿(通常是很表面的模仿)前輩大師的作品中學到了許多東西.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是最虔誠的學生。使他們最終能逃離Jonestown的是他們逐漸讓他們自己遠離這種無法抵制的學習方式—他們開始嘗試用自己的聲音說話。(人們都知道一個故事,年輕的巴赫每晚偷偷爬上閣樓記錄他的叔叔特意背著他彈奏的管風琴作品—當他的叔叔發現了,他撕掉了巴赫的筆記本,並且懲罰了他。但正如偉大的大鍵琴演奏家WandaLandowska評價的:”太晚了!因為在紀錄的過程中,年輕的巴赫已經學到了他要學的關於音樂的所有東西—如同一棵樹的根貪婪的從土地中汲取他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因為巴赫之所以變成巴赫,他首先必須經歷真正偉大的作品中的激情—雖然只是對他人作品的共鳴。然後他必須找到他自己的聲音。因為在受到大師的影響之後。必須開始保持距離。是否可以把這一過程引入到建築教育中?人們是否可以把課程設計成這兩種方式兼而有之—師徒似的學習室(Gurustudios)和距離式的學習室(Distancingstudios)—每種模式有不同的適合此種模式的老師來教。在這樣的教育系統中,每個學生可以自己調節選擇課程的順序,因而使之適合自己的發展。這種選擇應該在一位指導教師(FacultyAdvisor)的諮詢下進行(這位教師將會指導該學生直到他畢業),因而使得這些選擇更有意義和有效。此刻,在每個學期的第一個星期(當教師們在推銷他們的課程時),學生們傾向於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課程—而不是那些對他們來說必需和有用的課程。例如,如果某個課程強調結構要素,而人們不喜歡結構,那么人們不會選這門課。但是這門課也許恰恰就是人們應該選的—而且正因為人們不喜歡結構。現在的這種以隨意的課程選擇為特點的教育系統僅僅鼓勵學生放縱自己去選擇那些自己容易過的課程,而不是去均衡自己所受的教育。(正如一位教授碩士課程的老師略顯苦澀的評論:人們所面對的不再是學生,而是客戶.Wedon’thavestudentsanymore,wehaveclients.)
查爾斯·柯里亞作品查爾斯·柯里亞作品

反覆研究

那么,這兩種Studio的特點和目標是什麼呢?不可避免地,師徒似的學習模式(Gurustudios)將會更多的激發建築師作為一個傳統角色而所固有的特質,即: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最重要的是一個理所應當地解決問題的人(problem-solver)。這就與其他的學科有強烈的不同,例如,社會學家或歷史學家—他們更傾向於作為事物的被動的觀察者。這種學科間的不同起源於它們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一名建築系的一年級學生在學期末沒能完成他的設計,因為他“沒有足夠的資料和數據”那么,他將不及格。然而,如果類似的情形發生在社會學或歷史系學生身上—如果他在不充分的資料基礎上完成他的作業,那么,他將會不及格。因而從第一天起,不同的學科就在培養各自非常不同的一套直覺和本能。在將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培養出的人才將在一個多學科的團隊中共同工作。其結果是:長時間的不和諧。對於社會學科學家來說,儘管被批評為脫離社會,卻很少有人願意去探求如何能夠重新構築生活模式。他們不認為這是他們的研究領域。建築師,卻通常認為,如同BuckyFuller所說的,人們也許可以“re-arrangethescenery“。他們總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和思索怎樣把這些片斷用一種新的。更好的方法重新整合在一起.簡而言之:可能成為什麼(whatmightbe)。這種理所應當地綜合性是建築的關鍵。它涉及到一種連續並且反覆的過程—這個過程從一個整體概念輕易地,迅速地進入到最細部的細節,然後又回到整體概念。(因為改變窗框的設計意味著改變立面的設計,繼而改變平面,繼而改變最初的概念。反反覆覆,反反覆覆,在一條線上來來回回)。然後,通常這些處理方法是不能用通用的標準來全部量化的,例如:六個蘋果,拿走四個芒果,剩下幾個?答案肯定不可能通過根據芒果來量化蘋果,或反之,(如同做成本效益分析),而是通過分清它們的個性並且尋找正確的平衡點!這正是藝術的特點:從安排景物畫中物品的位置到FathepurSikri的國會大廈的外輪廓。想要有效地真實地處理好這些抽象的方程式,每一項元素都應按照它自身的特點而被理解。傳統的教導學生這種藝術本能的方式是從本科開始教授建築–很早就開始接觸這些真正重要的基礎知識。畢竟,一個年輕人在視覺藝術方面的創造性是一種很容易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被扼殺掉的能力,或者被他可能擁有的其他能力的發展而代掉。通過捕捉到這種能力,當你成長為成人的時候,這種建築所需要的創造性的本能將被加強。其結果是:你將永遠不會忘記他們。他們將一直是你的有利的武器.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種情況被改變了。建築教育中出現了另一種方式,特別是在美國,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在他們在其他領域中取得第一個學位後才開始學建築,例如藝術歷史,社會學,文學,等等。換句話說,是在那些基本的技能不是積極的,而是消極的;不是視覺的,,而是文字的領域。這已經為建築職業文化帶來了深刻的不同。這並不是說以往的建築師不能擁有非凡的語言方面的技能(引用通常用詞簡潔的Mies的話足可以證明這一點:即“一塊磚不是橡皮”,關於Niemeyer的評論).但這不是他們的武器.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一位建築師,例如FrankLloydWright(他擁有對於語言的出色的駕馭能力)遇到難題的時候,他總是藉助他的設計能力—試圖用設計脫離困境.而今天人們周圍的許多大師,從研究生起才學習建築的,更傾向於利用寫—或是說—來擺脫同樣的僵局。因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建築教育中的這種過於語言化,[這種情況對中國來說似乎還未到來]設計教學中經常傳播的是一種對於創造性而言毫無用處的程式。即便是像文脈主義這類相關的論點也是以一種古怪的機械主義的方式而予以認識.因此學生會說:人們之所以將大門設計成藍色的是因為這所房子是在伊斯坦堡,藍色清真寺之城.(theCityoftheBlueMosque)[這種設計方式似乎和中國現在某些建築師的設計方式異曲同工,在玩文字遊戲,唯一不同的是人們的文字遊戲更加膚淺]妙!然而,又是多么可悲。因為,正如GastonBachelard曾經譏諷地指出,藝術創造的過程與那些科學的基本工具:因與果,毫無關係。更準確地說,藝術如同一枚在你的潛意識中某處爆炸的深水炸彈,將識別的殘骸送至表面。
查爾斯·柯里亞作品查爾斯·柯里亞作品
沒有那個領域像音樂領域中那樣把這種區別表現的如此顯著。如果人們,打個比方,被要求創作一首樂曲,但人們沒有完成這個任務所需的能力,也許人們會試著想:好吧讓人們看看,貝多芬在他的第五交響曲中是以四個音符開頭的:da,da,da,dahh。那末人們為什麼不用五個?或者也許是六個?這是一個有趣的參考。也許它是可行的。直到突然,在一個美妙的早晨在某個地方,ColePorter(20世紀美國最傑出的詞曲創作者)寫出了:I've Got You Under My Skin。他是如何做到的?沒有人,在這個世界上任何地方,在歷史上的任何瞬間,知道你如何能夠教授那些。但是在這個星球上聽到Porter的天才作品的許多許多人,也許會有所反應……就像Ekalavya在森林中所做的?這也是為什麼導師(guru)的存在,雖然有些虛幻,卻十分重要。通過人們對他的信任,人們教人們自己。

思想

藝術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方式的確有點神秘。大多數情況下它是被直接教授的;但有時它表現為一種滲透的過程。在TimothyGallwey的著作TheinnerGameoftennis中,他講述了一個例子,某個人在失掉一個球時大叫:你這個笨蛋!!你在對誰叫嚷?你問自己。沒別人,對人們自己。所以這很有意思—在人們任何一個人心中有一個“人們自己”,也就是那個被叫嚷的人,還有一個“人們”,就是那個叫嚷的人。Gallwey把“人們自己”看成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學習者,一個有著電腦般的大腦,只是通過觀察就能迅速而準確地運作。“人們”,則是一種缺乏才能的警察。只有當“人們自己”,無意識地運作,將要取得勝利時,“人們”說:別打得太低,於是球下網了。當一位球員以他的最佳狀態打球時,是因為“人們自己”代替了“人們”。這也是為什麼網球運動員在提到某個剛剛打了一場偉大比賽的球員時常說:他是無意識的。(Hewasunconscious)或者,他脫離了他的意識(hewasplayingoutofhismind)。

思路分析

這一切並不是說理性分析,因果關係原則,在建築教育中沒有一席之地。相反,這些工具是距離式的學習模式(Distancingstudios)的基礎。通過它們,學生們可以回顧和重新評價他們剛剛學到的知識。這種體系還可以讓一所學校更好地發揮其教師們的作用—因為它可以使這兩種教學模式間的差別更加明顯,使它們有最小的交叉。因而導師們(gurus),那些有自己獨特的直覺的設計方法的人可以回復到畫室atelier的教育模式,而不被指責為不計後果的洗腦,同時另一些教師不會被指責為不是“設計師”,或沒有“創造性”等等。相反,這種距離式的學習模式(Distancingstudios)可以從由那些新型的建築師(那些不成功的作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引發的這種強烈的理性的辯證法中得到許多好處,他們帶給了這個專業許多非凡的有價值的品質:豐富而細緻的觀察方法,精確的辯證法,出色而新的感知方式,對歷史的全面理解—所有這些對於年輕的建築師們去理解“人們在何處”,和“為什麼”是十分重要的。最後,對於不同的學生,調整這兩種模式的順序的過程或許也會促使人們去檢查一個值得商榷的基本假設。那就是在人們所有人心中都根深蒂固的一種觀念,即建築學校的最首要目標是培養和發展設計能力。正因為如此,五年的本科教育幾乎總是圍繞著一系列的設計教學,其中有兩年,是對所有學生強制性的。事實上,如人們都知道的,在美國(或在大多數其他國家),不超過十分之一的事務所將設計價值(designvalue)置於公司的其他目標之上—而且即便是在那十分之一的事務所中,直接參與設計的建築師不超過五分之一。所以事實上人們只有很少的建築師(五十分之一?)會將他們的全部生命奉獻於對設計價值的追求與奮鬥中。但是學校的課程設定卻並沒有反應出這些基本事實。相反,學生們(不管是否具有內在的在實際過程中所需要的分析,綜合,和拓撲能力)被強迫每個學期都要參加這種設計教學,連續五年—這經常成為他們課程表中最繁重的部分,占據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每個學期這些可憐的學生被給與一些新的題目,通常是在複雜和微妙的文脈環境中,然後被要求拿出新的出色的回答,用他們自己發明的建築語法。在人們這個專業的全部歷史中,只有很少的建築師能實現這一要求—甚至是在他們的一生中哪怕只有一次。結果是:沮喪和挫折(而且在許多大學裡,建築系的學生是所有系中壓力最大的之一)。
幸福的結局:大多數學生畢業後進入真實的世界,在那裡他們很少必需用到他們所學的理所應當地解決問題的設計技能。即使是那些在設計為主導的事務所中工作的建築師,對那些傑出的建築有著決定性的貢獻,往往是在設計以外的其他領域。很顯然,什麼是學校應該教授的?和教給誰,以及怎么教,需要重新思考。
ENVOI、Ekalavya的故事有著令人驚訝的—但也許是很合理的--結局。Arjun和他的兄弟,對於他們的發現十分高興,將Ekalavya帶回去見他們的老師,傳說中的Dhrona。男孩對偉大的弓箭手尊敬地鞠躬,而後應Dhrona的要求,展示了他作為弓箭手的出色技藝。Arjun非常高興,但那位老婆羅門根據他對生活中的政治藝術的理解,意識到一個賤民成為比國王的兒子還要出色的弓箭手意味著什麼。於是他對Ekalavya說:你說你是人們的學生;你願意給人們一份gurudakhshina(即學生表示敬意送給老師的禮物)。男孩高興地點點頭。於是,Dhrona說,給人們你右手的大拇指。沒有一點猶豫,Ekalavya抽出一把刀,砍去了他的拇指並遞給了Dhrona。男孩將再也不能使用他的弓和劍了。

個人影響

像所有在西方受過教育的印度建築師一樣,查爾斯·柯里亞很快便認識到印度大陸的局限性。但他拒絕持一種斷然否定的態度,他寧可把這看成一種機遇。
柯里亞的第二種重要范型是被他稱之為“管式住宅”的東西。這種獨特的形式,在不能使用空調的社會裡,被認為是一種節能手段。

作品介紹

聖雄甘地紀念館

紀念館位於埃西拉姆,1917年至1930年間,聖雄甘地曾居住於此,並在這裡領導了印度的獨立戰爭,開始了他光輝的革命里程。
聖雄甘地紀念館聖雄甘地紀念館
紀念館的入口就設計在聖雄路上,但是場地入口並沒有與建築的入口直接相對,參觀者要經過幾次轉折,在通往禱告平台的石板路上不經意間發現紀念館的入口,從而在遊走間對參觀產生深切的期待。為表達印度人民對甘地的敬意,同時繼承發揚他的思想,紀念館裡收藏了大量無價的信件、照片、檔案等。建築所選用的材料極具本土特色:瓦頂、磚牆、石板、木門。唯一與當地建築不同是該紀念館採用了RCC凹槽,既可作為建築橫樑,也可兼作排水管,同時,建築布局還為將來的擴建提供了可能性。整棟紀念館無一處使用玻璃窗,採光和通風都通過調節木製百頁來實現。

齋浦爾藝術中心

位於加霸的齋浦爾藝術中心建於1990年,齋浦爾藝術中心位於印度老城齋浦爾南部新城區,是集展覽廳、圖書室、300人多功能劇場和125人的試驗劇場為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建築總面積為9000平方米,是印度建築大師柯里亞受拉賈坦邦政府的委託,為紀念尼赫魯總統而設計的。“曼荼羅”圖形的建築布局齋蒲爾舊城平面圖齋蒲爾。齋普爾藝術中心,以古老的宇宙觀為基礎,對9個正方形的曼荼羅加以演化,並以古齋浦爾的城市規劃作為原型。建築由九塊正方形組成,每塊正方形分別代表不同的星座和屬相。對應著每個特定的星座,這個作為藝術中心的博物館被分解成為9個獨立的組團,均採用30m×30m的方形平面,由8m高紅色砂岩飾面的外牆限定出來。為了和這個城市的文脈取得某種關聯,博物館成為了一個古老和現代概念的奇妙結合體:作為一幢現代建築,它的創作靈感卻來自古代的天象學,一種包含九大行星的曼荼羅形制――在這裡,建築被看作成為宇宙模型;建築方格平面的局部扭轉,更讓人聯想到古齋浦爾城市規劃的原型。

評價

柯布·西埃——被譽為開創現代主義建築的鼻祖、20世紀最富激情的建築師。他一生致力於現代高層建築的設計,留下了眾多的經典傳世之作。柯布西埃應邀昌迪加爾首府,設計,柯布西埃用現代建築手法與古印度文明結合,創造了昌迪加爾的規劃。是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是現代建築運動的激進分子和主將。他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路德維格·密斯·凡·德·羅並稱 為現代建築派或國際形式建築派的主要代表。
齋浦爾藝術中心齋浦爾藝術中心
R·里瓦爾——印度本土建築師,他對建築學、對都市化的複雜表現出自己的特點,他的建築作品,各種各樣的大廈類型,包括教育技術中央學院,免疫學全國學院,議會圖書館,曾被授予了建築師印第安學院的金牌和建築師的聯邦協會的羅伯特獎。
柯里亞——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密執根州學院研究建築。他的作品範圍很廣,作品特別重視流行的資源,文化和氣候條件,1972年,獲得印度總統設的帕德瑪·希來里獎。1979年獲得英國建築師學會榮譽會員,1984年獲得了威廉斯王子頒發的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的金獎,1987 年獲印度建築師協會的獎金,1990年獲得國際建築師協會金獎,1994年獲得日本藝術協會的普雷米爾?茵帕里勒建築獎。
B·V·多西——印度本土建築師,早年在孟買J·J·藝術學院學習建築;1951-1954年,巴黎柯布事務所高級設計人;1954-1957年,擔任柯布在印度艾哈邁達巴德的現場場地建築師,1962年與康合作設計艾哈邁達巴德的印度管理學院。後期的設計逐漸將簡潔,理性的西方現代精神與印度的語彙想融合,他善用的連續半圓筒拱的紀念性形體就是在建築中解決氣候防禦功能問題的同時,結合印度地方生活條件所創造的獨特的建築語彙。90年代後多西建築作品的風格發生轉變,在體現地區精神的同時運用象徵主義和聯想手法,作品時尚,富於現代藝術表現力。

個人評價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印度逐漸出現了一批非常優秀的建築作品。在歐美建築一統天下的局面下使人們眼前一亮,因為他們足以與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區的優秀建築相媲美。優秀的建築作品背後必定有優秀的建築設計師,作為國際大師的柯里亞正是眾多印度建築師中的領軍人物。
柯里亞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以至於我們無法將其歸屬於哪一種流派。在崇尚可持續發展的21世紀,建築耗能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而柯里亞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展開了低技術生態設計的研究與實踐。他的“管式住宅”被視作早期低技術生態建築的經典實例而被各類研究論文廣泛引用。在人們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方格子”在全球各地的泛濫感到憂慮時,柯里亞用帶有強烈地域特徵和民族特色的一個個建築實例為我們作出了完美的解答。當我們把注意力投向人居環境質量的提高時,柯里亞對低收入者住宅的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又為我們指明了今後的探索方向。
如果一定要對柯里亞有生以來的成就進行概括,那就是”繼承傳統,探索地域精神”,這是他所有學術理論的思想核心。柯里亞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他在建築專業領域上的傑出貢獻,更重要的是他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和對社會底層貧苦大眾的同情與關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