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經典作品系列:鴛鴦香爐

林清玄經典作品系列:鴛鴦香爐

《林清玄經典作品系列:鴛鴦香爐》內容簡介:在“怨”與“央”之間找到平衡,才能是永世不移的鴛鴦。“怨”是又恨又嘆的意思,有許多抱怨的時刻,有很多無可奈何的時刻,甚至也有很多苦痛無處訴的時刻。“央”是求的意思,是《詩經》中說的“和鈴央央”的和聲,是有求有報的意思,有許多互相需要的時刻,有許多互相依賴的時刻,甚至也有很多互相憐惜求愛的時刻。夫妻生活是一個有顏色、有生息、有動靜的世界,在我的認知里,夫妻的世界幾乎沒有無怨無尤幸福無邊的例子,因此,要在“怨”與“央”之間找到平衡,才能是永世不移的鴛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鴛鴦香爐
  • 書名:林清玄經典作品系列:鴛鴦香爐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273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文學
  • 作者:林清玄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09583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林清玄經典作品系列:鴛鴦香爐》編輯推薦:林清玄,著名散文家。30歲前得遍台灣所有文學大獎,32歲與佛結緣,入山修行,深研經藏,35歲出山,四處參學,40歲成為最具影響力作家之一,連續十年被評為台灣十大暢銷書作家。

作者簡介

林清玄,台灣高雄人,著名散文大師,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曾任台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主編等職。二十歲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蓮花開落》,正式走上散文創作的道路;三十歲前攬盡台灣各項文學大獎;三十二歲與佛法結緣,入山修行三載,出山後寫成“身心安頓”系列,成為20世紀90年代台灣最暢銷的作品;四十歲出版“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被推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圖書;五十二歲完成《林泉》、《清歡》和《玄想》,被選為台灣中學生優秀讀物。他從文學到佛學,悲智雙運,情境兼容,不斷創造推新,自成一家之言。三十多年來,他著書百餘部,且本本暢銷,風靡整個華人世界,被譽為海內外最有影響力的華語散文大師。

圖書目錄

總序 乃敢與君絕
一九八三年版自序
1 情與意
有情生
晴窗一扇
籮筐
鴛鴦香爐
冰糖芋泥
葫蘆瓢子
秘密的地方
至死靡它
青山元不動
隨風吹笛
秋聲一片
夜觀流星
香魚的故鄉
琴手蟹
木魚餛飩
放生鳥
松子茶
雪梨的滋味
野薑花
菊花羹與桂花露
耕雲·望雲·排雲
一千支銀針
馬蹄蘭的告別
賣茶老婦
大雪的故鄉
2 境與景
如來的種子
斷愛近涅粲
歸彼大荒
雪中芭蕉
冢中琵琶
感甄賦
漩渦五石散
青銅時代
記夢記
沉香三盞
肉骨茶
白玉盅
象牙球
金色的胡姬
小千世界
黃昏的撒玲娜
邊城之夜
鳳凰飛
送給伊娃的禮物
投給燃燒的感情
蒂凡尼印象
鶯歌山之冬
鳳凰的翅膀
震盪教徒
時間之旅
花燃柳臥
真正的桂冠
用歲月在蓮上寫詩
黑暗的剪影
陽光照在我們身上
一探靜中訊息

序言

有一年夏天,我住在澎湖的大倉島上,島上的兩百多個住民,世代都以捕魚為業。
在大倉旅行訪問的時候,白天我和漁民們在海邊撿拾海參,或者沿著海岸散步一個下午;夜裡,我經常隨著漁民到海上去捕魚。每天出發前,我們都抱著興奮期待的心情,駕船駛過波濤洶湧的海上,然後在海里停留一夜,邊喝米酒邊捕魚。
漁民捕魚並不是靠技術的,只是辛勤地下網和工作罷了;運氣好的時候,可能下一次網,撈起來就是幾十公斤的魚獲,也有時下了一夜的網,毫無收穫。
有一夜,我和漁民到海上捕魚,我們當夜的漁撈競不夠買第二天午餐的米酒。第二夜,漁民又要出海,我說:“這幾天風大,沒有什麼魚,何必去白忙一天呢?”
他說:“任何一個捕魚的人,如果沒有把網下到海里撈起來,他永遠不知道網裡有多少魚,連我也不能知道今夜能捕到多少魚。”
那天夜裡,我們在海上捕了三百多公斤的魚,到現在我還清楚記得那個漁民的面容,他的名字叫林趄,是大倉島的村長。
從大倉島回來,我改變了整個寫作的態度。本來我以為寫作是以靈感為主,沒有靈感是無法動筆的。那一次我覺得寫作就是工作,和漁民出海捕魚、農民到土地種作一樣自然。靈感是透過工作與生活而慢慢湧現的,而不是坐在桌邊等待靈感降臨。
這幾年,寫作成為我每天固定的工作,每天坐在書房裡提筆開始寫作,使我感覺到一種無以形容的樂趣,我想起漁民說的:“任何一個捕魚的人,如果沒有把網下到海里撈起來,他永遠不知道網裡有多少魚。”
寫作對我也是這樣的。它不只是生活、工作;也是樂趣、探險;經由這種過程,我不斷地探知了自己靈感的世界,也不斷地測知自己的愛與情感。
多年以前,我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把一天的大小事情記述在日記本上,常常占去我許多時間。
近些年,我開始以散文來取代日記,它雖然不能像日記能包容那么多的事情,但是它比日記單純而乾淨。有時寫一個故事,有時寫一個想法,通常,它只是寫一種感覺。
如果有人問我:你的散文想表達什麼?
我的回答是:我的散文只是我生活的筆記,它唯一與生活不同的是,它祛除了生活的瑣碎雜質,來表達心靈中單純與乾淨的世界。
那就像靜夜裡我坐在書房寫散文,我們的生活往往都是在窗內進行的,而寫散文最大的快樂,是我們往往能藉此飛出窗外,到一個寬大的心靈原野。有時我們注意到原野中的一朵花,有時我們被一株草吸引,有時天邊的夕陽讓我們動容,但是不管被什麼東西吸引,從大遠景看,它只是一個綠色的原野,那樣單純、那樣乾淨、那樣無私、那樣寬容——這就是我的散文所要表達的。
去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我的第一個孩子誕生,同時又獲得了吳三連文藝獎、時報文學獎,使我的生活有一些變化。有一段時間幾乎不能創作,因為我多了心裡的包袱,下筆反而沒有以前自由。
年底的時候,我到鶯歌去吃尾牙,喝了一點酒,把我開了四年的一部雷諾跑車撞毀了,幸好僅受了一點輕傷。撞車的時候我突然感到人的生命是那么有限而脆弱。什麼是無限而且堅強的呢?對我來說,在文字的紀錄上,我們可以把生命變得無限,把心靈變得堅強。
因此我想,一個人不可能每天都寫出很好的作品,如同農人不能保證年年豐收;但不能因為不能保證豐收就不努力地耕耘。撞車以後更令我的創作走進一個全新的境界,就是寫、寫、寫……寫成無限的天地。
所有我們身邊的事物都有意義,只看我們如何對待它,“鴛鴦香爐”有許多篇章是在這樣的理念下完成的。我的散文一點也不複雜,它像是清晨第~道射進書房的曦光,我感覺到它的明亮和動人。希望讀我散文的人也和我一樣,能感覺到它的明亮和動人。
我的寫作不為了什麼,而是為了從身邊觀察、沉思,然後呈現它,這過程就是一種樂趣。我寫作不是為了寫某件事物,而是寫事物對我的感應——雖然為了發現那感應,往往要犧牲事物的外貌。
十多年來,我的整個寫作過程就是把自己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氣覺培養得更敏銳而已,使我在面對一件事物時,能憑著敏銳的感覺作聯想和感悟。
我的散文說穿了很簡單,就是“生活”和“性情”。
“生活”,是我恆久抱持著一種正視周遭環境的態度,我寫散文就像泛舟湖中,舟上什麼也沒有,只有一個“我”。但是這舟在湖中,兩岸四周的湖山盡入眼底,“我”悲傷的時候,湖山淒迷;“我”快樂的時候,湖山歡歌;“我”平靜的時候,湖山如鏡;只要有一葉小舟和個人的襟抱,就什麼都有了。
“性情”,和才華不同;才華有很濃的天賦在,“性情”則可以培養,能在生活經驗里作境界的提升。自己培養的性情,可以經久,可以安常,可以堅持,可以活潑,可以靈敏,可以經得起生命和情感的風霜。
“性情”就是“襟懷抱負”,沈德潛在《說詩啐語》中說: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如太空之中,不著一點;如星宿之海,萬源湧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動,萬物發生……”
我不敢說自己有第一等學識,但“第一等襟抱”一直是我立志以赴的目標,就是把自己的性情反覆錘鍊,不斷燃燒。我不期望永遠不颳風落雨,只期望自己的性情是一個握緊的拳頭,在磨練中,永不放鬆。
記得辛棄疾寫過一首《鷓鴣天》,有一段說:“千載後,百篇存,更無一字不清真……”給我很深的啟示,它是我寫散文時領航的燈光,我的散文世界追求的,還是一片清真的世界。
一九八三年八月一日於鶯歌金谷山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