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助

林之助(1917年2月2日-2008年2月13日),台灣畫家,被尊稱為“台灣膠彩畫之父”。出生於台中縣大雅鄉上楓村。祖父林維修為清朝秀才。

基本介紹

個人簡介,繪畫風格,社會影響,作品鑑賞,暖冬,觀音,村舍,彩塘,深秋,

個人簡介

林之助自幼家境富裕,天資聰慧,父母親雖然希望他學醫,但他卻選擇走上繪畫生涯。十二歲到日本,及長,考進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習畫,在二十四歲時即入選日本最富盛名的“帝展”,後來適逢太平洋戰爭爆發,林之助決定返回台灣發展,作品先後參加“府展”連續榮獲特選第一名 ,奠定了他在畫壇的地位。

繪畫風格

林之助除了擅長花鳥外,還畫火雞、鴛鴦、風景、人物等,畫作內容多半取自生活事物。繪畫風格演變,自早期受到“帝展”、“府展”的主導影響到中期與“日本畫的西畫法”同步發展,廣納二十世紀西方大師的創作理念及技法,為膠彩畫另闢蹊徑。之後,逐漸回歸到寫實表現, 晚年作品創作量雖日漸趨緩,風格卻更趨穩健。

社會影響

林之助個性溫文有禮,專攻高雅細膩的東洋畫;但他始終不同意使用這個名詞,而另以“膠彩畫”來正名。台灣光復以後,省展陸續舉行,林之助一直都擔任國畫部的評審委員;之後為了團結中部畫家,便發起組織“中部美術協會”。多年來一直是中部畫壇的核心人物。除此,他也以台中師範學校為基地,授課之餘努力培養膠彩畫人才。目前活躍於台灣膠彩畫領域的畫家,幾乎都出自於他的門下。
1985年,林之助應聘擔任東海大學美術系膠彩畫的老師,首開國內學院膠彩畫教育的先河,後來逐漸影響到其他美術院系,這股影響力正日漸擴大中。

作品鑑賞

暖冬

1956
暖冬暖冬
紙‧膠彩
41 x 33
說明:
本幅以寫生記實的手法,描繪農家的暖冬時分。在冬日陽光下,外婆抱孫一起餵食雞隻的畫面,是畫家巧寓親情溫暖於冬陽的感人作品。波浪狀的竹扎屋頂,與前庭的婆孫和雞群、白牆竹頂的屋舍,構圖繁複而不失秩序 ,是本畫作構圖的趣味所在。

觀音

1976
白衣觀音白衣觀音
紙‧膠彩
27 x 24
說明:
臉如滿月,手執柳枝,身著素淨白衣之觀音造像,自隋唐以降便盛行於民間繪畫裡,因其可醫病,象徵著苦難之解除,成為人民對健康、平安心愿的寄託及信仰的對象。透過對衣服及配飾的考究,作者細心的在背景處灑下一輪金箔,除表達對觀音的崇敬外,並增加了人物的神聖與高貴感。細緻一如柳葉的雙眉,垂目俯視的雙眼,皆為觀音像之特徵,作者雖然鮮少有人物像的作品,但由白衣觀音中,足見作者對人物性格及造型之掌握,亦能精準脫俗。

村舍

1980
村舍村舍
紙‧膠彩
41 x 31
說明:
此作品為林之助家鄉景色。景觀樸實的農舍,造型簡單且整齊地橫列在畫面的中央處。屋舍後,不同的樹林也聚成一線橫排的濃綠,突顯農舍簡潔而近乎幾何性的輪廓線,把淡青色的天空推得更高更遠。庭前里一位老嫗正在晾衣,綠色的菜田裡,兩位農婦辛勤工作,好一幅祥和溫馨的農村圖。

彩塘

1987
彩塘彩塘
紙‧膠彩
116.5 x 80
說明:
本畫為台灣省立美術館開館展,以一片盛開的白色與粉紅色睡蓮的水池為舞台,很用心地完成這幅五十號巨作。色彩華麗的鴛鴦配上多彩的睡蓮,是一幅裝飾趣味,會場效果強烈的作品。為動勢需要,作者將鴛鴦配置於畫面上方,左下角則添畫一青蛙,以增生趣。中央上方的白色予人透光的感覺與前面的白蓮和葉隙的倒影呼應成通透的空間感。

深秋

1937
深秋深秋
紙‧膠彩
162 x 130
說明:
整幅作品氣勢高亢雅潔,瀟灑清麗。論構圖,純粹以點線交織構成,布局嚴謹。我們可以看到全景線條豐富疏密參差,變化轉折皆見匠心,山歸來的朱紅果實,聒噪的點飾於蒲葵的綠隙與大氣間紅艷可掬,「何處秋風至,朝來入庭樹」在令人感受一份清秋的疏曠之餘,又覺喜氣洋洋賞心而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