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木活字印刷術

東源木活字印刷術

東源木活字印刷術是浙江省溫州市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東源人自古就有做族譜的傳統。翻開溫州城鄉各地的宗譜,會發現扉頁上幾乎都有“平陽坑鎮東源(東岙)村×××梓輯”或“印刷平陽坑鎮東源村×××”的字樣,可見東源譜師的影響力。如今,這個村仍有80多名譜師活躍於家鄉和溫州各縣市。他們把自己編輯族譜並使用木活字印刷術進行印製的一整套工藝稱為“梓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源木活字印刷術
  • 屬於 浙江省溫州市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
  • 工藝:梓輯
  • 東源又名:東岙
簡介,東源譜師,東源木活字印刷術,活見證,保護和傳承任重道遠,入選國家級“非遺”,活字簡介,入選世界非遺,

簡介

東源又名東岙,三面環山,靜臥在飛雲江下游南岸、東岙山西麓山岙,平疇千畝,綠野十里。一條小溪穿過村前步向飛雲江。連線瑞安與文成、景寧等縣的交通大動脈——56省道橫亘在小溪上、雲江邊。幾十幢高高矮矮的民房及祠堂、教堂井然有序地擺布在沃野之中,竹樹婆娑,小橋流水,洋溢著濃郁的江南山鄉風味。村里如今住著450戶人家、二千口人丁,是平陽坑鎮第二大村。村民有姓王、吳、潘、許的,也有姓金、白、陳、鄭、蘇的,大大小小有18個姓,村中的潘姓人還是北宋開國名將潘美的嫡系後裔。

東源譜師

明晰的傳承脈絡表明他們是古代木活字印刷術的真傳。
東源譜師的“梓輯”技藝始於何時?來自何處?根據當地珍藏的《太原郡王氏宗譜》記載,東源王氏祖先原住在河南,其中一支在晚唐、五代王潮、王審知兄弟相繼統治福建期間(885—925年)遷居福建。到了元代,正在福建安溪縣長泰里“隱居,教授善身”的王法懋(字帝弼,行六十)開始“化俗譜之修”,把木刻活字套用於譜牒印刷。從此,他的子孫後代就和木刻活字印刷與修譜結下不解之緣,“梓輯”就成為他們的謀生之技,一代代傳承下來。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王法懋的後裔們也嚮往更安定、更便於賺錢的地方。明正德(1506—1521)間,王家一支派由福建遷至浙江平陽縣浦尾、翔源、仙姑洞一帶。清乾隆元年(1736),年近知命的王應忠(1689—1775)到鄰近的瑞安南部地區遊歷,驚喜地發現:平陽坑東側的東源(時屬瑞安四十四都)前有小溪,後倚大山,山清水秀,水運碼頭近在咫尺,“頗具寶地之相”。於是,他一回家就果斷地率家人、親戚“遷居瑞邑四十四都東源”,祖傳的“梓輯”之藝也就隨之到東源“安家落戶”。清乾隆年間,他們在瑞安一帶開辦了“王氏印鋪”,為人家印了不少書籍和族譜以及官方、老百姓用的各式各樣的票證、信紙等,生意十分紅火。他們利用賺來的錢造路修渠,為村里人辦學堂,做了不少善事。開明的王家譜師又把自己的“梓輯”手藝傳授給同村的親友,甚至外縣的求學者。由此可見,東源木活字印刷術是來自祖先的真傳。
在膠印、影印等現代印刷風行的當今時代,東源人依然用祖傳的“梓輯”之技為人編印宗譜,活躍在溫州城鄉及各縣市。族譜即宗譜、家譜,與正史、方誌構成了中國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變遷的特殊文獻,是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獨特記錄。早在4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我們的先人就有了修家譜的制度。近百年來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家譜刻辭就證明了這一點。據《周禮》記載,周時已有專掌“奠系世,辨昭穆”即家族譜系的史官。到了漢、晉代,修譜之風遍及華夏。早期僅王公貴族有譜,漸而各地各族普遍修譜,甚至山村海疆、海外華人,莫不有譜。宗(家)譜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了民族凝聚力的一種重要載體。不管土生土長的國人,還是身在異邦的僑胞,“尋根問祖”熱長盛不衰。即使在科技、物質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延修宗(家)譜仍是廣大中國人特別是把生意做到全世界的溫州人的一件大事。由於譜牒講究傳統,越老古式越重地越氣派,宣紙、線裝、老宋體,決定了要運用木活字印刷這一傳統工藝才與宗譜身份相稱。這正是東源譜法至今興旺發達的主要奧秘。

東源木活字印刷術

的做法同王禎《農書》的記載如出一轍,證明古代活字印刷術的真實與繁榮。
公元前十三世紀,中國出現了使用印章的印刷方法,這是最原始的印刷術;公元前四世紀,我國出現了石刻;公元三世紀,出現了拓本;公元七世紀初,中國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平民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從此,印刷效能得到了突破性、飛躍性的提高。
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農學家王禎(時任安徽旌德縣令)使用木活字印刷了自己著作的《農書》和自己主持編纂的《旌德縣誌》。《王禎農書》卷尾附有“造活字印書法”一文,詳細介紹了他使用木活字印書的情況:
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為行,雕板木為字,用小細鋸鎪開,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試大小高低一同,然後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夾之。盔字既滿,用木榍榍之,使堅牢,字皆不動,然後用墨印刷之。
這是王禎用木活字印刷總的情況。此外,他還詳細紀錄了寫韻刻字法、鎪字修字法、作盔嵌字法、造輪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印刷法,對其中每個細節都具體描繪。
東源的木刻活字印刷工藝十分考究。基本製作工序有採訪(開丁)→謄清(理稿)→檢字→排版→校對→刷印→打圈→劃支→填字→分譜→折譜→草訂(打孔、下紙捻)→切譜(裁邊)→裝線→封面→裝訂等16道,平時還要做好取材(選取字材)、制字模、寫字(反手)、刻字等基礎工作,整整“二十般武藝”,全憑手工操作。東源人“梓輯”的族譜,全用線裝,印譜都用宣紙,古樸典雅,富有歷史感。東源木活字印刷術有兩大特色:一是刻、印用字是老宋體,字型古拙。從明朝以來,老宋體作為官方字型,長期壟斷文告、公報等莊嚴場合,如今已極少見,“物以稀為貴”,東源人做的譜就貴重。二是刻印、裝訂做工很考究。他們刻字有要點:反手,先橫、次豎、後撇;用材有講究:刻字須用上好的棠梨木,決不能馬虎;檢字有口訣,是一首有“君王立殿堂,朝鋪盡純良。庶民如律禮,平大淨封張……”等158個字的祖傳歌訣,囊括了漢字的絕大部分部首,極為入韻,用方言誦讀,朗朗上口;排版有格式,先是序言、跋、志等大文章,按照普通古籍的版式排版,接著是正文,豎排每頁五大格,每格為一代,寓五代同堂之意。因為譜牒是作為宗族的歷史檔案來保存、查閱的,印數不多,一般只印製幾套,因而,都用手工印刷。印刷首先要研墨,然後“下刷”。將版面先用水洗一次,晾一會兒才刷墨。下刷有講究,陰雨天只需要刷一次,乾燥天要一會兒刷一次,一天要刷好幾次才行。用墨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用力要均勻,用墨多了用力重了會模糊成一塊,用墨少了用力輕了會看不清楚。幾十上百頁的譜印好後,打圈、劃支、打洞孔、下紙捻、裁邊、上封面、訂外線,於是一冊古色古香的木活字印刷品就做成了。總之,十幾道工序每道都需要真功夫,最要緊的是刻字、檢字、排版,技術含量很高,也很難學。中央電視台《發現之旅》欄目組2002年11月拍攝製作的專題片《深埋的物證》(2003年5月以後多次播出)說:“人們用棠梨木製作活字,每個字塊大小高低都一樣,在裝置活字的木框裡,每個字行之間都用木欄夾緊,固定好模版就可以直接用於印刷了。這裡的每一個步驟,都和元代王禎的描述如出一轍。他們的做法,似乎就是從古代原封不動流傳下來的……。”這一切充分證明,東源木活字印刷術是古代木活字印刷術的真傳,也證明王禎《農書》對木活字印書法的詳細描繪是真實的科學記錄,活字印刷在當時已是社會的發達行業。

活見證

三、東源木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偉大發明的活見證。
眾所周知,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另外三項是造紙、指南針和火藥),宋朝著名政治家、科學家沈括(1031——1095)在《夢溪筆談》中詳盡地記載了畢升製作泥活字進行印書的事情。這一無可辨駁的史實已為世界多數科學家接受。然而,國外仍有不少專家對中國發明活字版印刷術表示懷疑,認為活字印刷術只不過是古代中國人一個並不成熟的構想,而不是一項偉大的發明。中國的學術界也因為長期未找到中國早期的活字版印刷品實物而感到遺憾。因為利用文獻考證的結果再加上實物例證更能說明問題。
1987年5月,甘肅武威市新華鄉纏山村亥母洞遺址出土了一批西夏文佛經文書,其中一本《維摩詰所說經》(下卷)是泥活字版印本。1991年8—9月,寧夏賀蘭縣拜寺溝方塔廢墟中清理出一批西夏文物,其中的佛經《吉祥皆至口和本續》(又譯《吉祥遍至口和本續》)九冊經專家鑑定為木活字印本。這是目前世上最古老的木活字印刷品。這些重大發現充分地證明:活字印刷術確實是古代中國人的一個偉大而成熟的發明,而不是什麼不成熟的構想。它也說明了:當時泥活字印刷仍然存在,木活字印刷已開始興盛。這兩個發現也改寫了關於木活字產生於元代的傳統記載,把木活字的發明時間大大地推前了。但是,古代活字印刷術的生產流程是怎樣的呢?古老的文明有沒有延續下來呢?2001年底,有幾個記者到浙南山區的平陽坑鎮東源(又名東岙)村採訪,意外地發現這個偏僻山岙還有人使用老古式的木刻活字印刷術印族(宗)譜。他們是不是古代活字印刷的傳人? 2001年11月20日,《溫州都市報》發表了記者李毅采寫、倪華初配照的報導《古老文明在這裡延續——東源村探訪活字印刷》。幾乎與此同時,《瑞安日報》記者莊穎昶把自己深入東源采寫的文稿、拍攝的照片發給多家媒體。於是,中央級媒體、港澳媒體、國內媒體的記者紛紛奔向瑞安東源,驚呼:山旮旯里驚現古文明!許多專家學者也接踵而來,確認東源木活字印刷術確實是古代木活字印刷術的真傳,東源譜師是中國古代活字印刷的傳人。2003年11月,浙江省旅遊資源普查組初步確定東源木活字印刷術為五級(最高等級)旅遊資源單體。東源,瑞安的東源,成為了中國古代偉大發明的活見證!

保護和傳承任重道遠

四、東源木活字印刷術的保護和傳承任重道遠,亟需進一步重視。
東源人運用木刻活字編印族譜的生意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極盛。東源譜師不僅在本地、本縣替他人修譜,而且經常應邀出省做譜。改革開放之後,隨著“文革”時期的修譜之禁得以消除,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外出做譜的東源譜師更多了,足跡所至更廣了,有不少譜師為求快求便,引進了鉛活字,只有王超輝等少數幾個人還堅持用木活字印。雖然掌握“梓輯”之藝的東源譜師還有80多人,但大多數年已50多歲,有的甚至60多了,而且由於“梓輯”之術技術含量很高,也很難學,青年一代不願意學,因此祖先傳下來的木活字印刷術面臨失傳的危機。
東源出名後,政府也在為保護和傳承祖國的“無形文化瑰寶”作出努力。2002年5月21日,時任瑞安市委書記錢建民在接到瑞安電視台記者黃國宏要求在東源籌建木活字印刷博物館的建議書當天即批示:請瑞安市風景旅遊局就此提出可行性方案。經過當地鎮、村幹部和寨寮溪風景旅遊管理處的艱苦工作,木活字印刷術的主要傳人王氏宗族同意把他們祖祖輩輩生活了幾百年的大宅院轉讓給市風景旅遊局。10月,時任瑞安市常務副市長張加波就此作出批示,同意收購王宅大院,用於籌建木活字印刷展示館。經過全面的修繕、布置,這所見識了400年風雨蒼桑的大宅院(占地1670.89㎡)作為“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館”於2004年6月13日正式開放。從此,它用全面翔實的圖文資料和實物特別是譜師的全程演示向中外來賓展示了我國印刷術的悠久歷史,再現了木活字印刷術的操作過程。2007年3月,由杭州雕版印刷術和瑞安木活字印刷術組合成的印刷術被省政府列入我省上級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預備初選名單;4月,瑞安市政府把木活字印刷等列為我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6月5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將瑞安木活字印刷術列入我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東源木活字印刷術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從此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但是,如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東源木活字印刷術保護工作的關鍵應該是培養傳承者。如何讓瑞安(東源)木活字印刷術後繼有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亟待解決的課題。對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韓國在這方面有較為成熟的做法。例如,兩國均有認定和解除傳承人稱號的制度。日本的遺產傳承人在擁有經費使用權的同時,還需要在獲得“重要無形文化財”稱號的三個月內公開該項遺產的技藝記錄。當傳承人出現住所變更、死亡或其他變化時,其子孫或弟子要在20天內向文化廳長官提交正式文書。傳承人去世後,其稱號也不能由其徒弟承襲。韓國則在為遺產履修者(學習者)發放“生活補助金”的同時,要求他們必須跟從傳承人學習6個月以上,並在相關領域工作1年以上。政府還定期對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狀態進行審查。比如,他們要求國家級的表演類遺產每年必須有兩場以上的演出,此舉一來是對國民進行遺產知識普及,二來則是為了對遺產傳承現狀進行質量檢驗。
從某種意義上講,日韓兩國以制度化的監管強化了傳承人的責任心,從而較好地減少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遭人為毀壞的可能。學者們認為,健全的監管體系同樣可以成為我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

入選國家級“非遺”

東源木活字印刷術入選國家級“非遺”
溫州網訊 6 月14日,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平陽坑鎮東源村的木活字印刷術榜上有名。
東源村的木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已知惟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藝,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是活字印刷術源於我國的實物明證,堪稱古代印刷術的活化石。

活字簡介

用於排版印刷的反文單字。中國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畢升發明泥活字,是活字的開端。以後又發展了錫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對後世影響較大,僅次於雕版(見彩圖)。朝鮮古代曾有過鐵活字。現代鉛合金活字是德國人J.谷登堡於15世紀50年代所創製。中國使用現代漢字活字排版始於19世紀中葉。漢字活字字型主要有宋體、正楷、仿宋、黑體4種。並有長扁變形體,另有隸書、魏碑、美術體等不同風格的字型多種。 宋體又稱老宋體,橫細直粗,整齊清晰,容易辨認,閱讀效果好,為中國書刊報紙正文的基本用字, 字面有粗體、細體等三四種,日本人稱為“明朝體”。正楷字型端莊方正,筆法和手寫相仿,有幾種不同風格的活字,適用面廣,國小課本和兒童讀物更多使用。仿宋體是仿照宋刻本的正楷字設計的活字,橫直筆畫粗細相近,橫畫略向右上傾斜,秀麗清健悅目,書刊的正文、標題、圖版說明文,商品包裝廣告等均適用。字型有方形、長形2種。黑體,視覺上橫直筆畫粗細相同,方正粗黑,又名方體字、等線體字,字型也有粗體細體的不同,一般作標題和重點文句用。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的活字有朝鮮文、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傣文等,都各有不同的字型。外文活字,有拉丁文、希臘文、俄文、日文、阿拉伯文、印地文、緬文、泰文等多種,都設計有多種字型。拉丁文活字字型種類最多,按不同風格,可分為哥特體、羅馬體、無裝飾線黑體 (又稱等線體)、方裝飾線黑體(又稱埃及體)、斜體(又稱義大利體)、手寫體、美術體7大類,每一類中都有不同風格的字型,少則十多種,多則幾十種,各國有自己的使用習慣。

入選世界非遺

2010年11月15日,在奈洛比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申報項目《中國活字印刷術》、《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以及《麥西熱甫》列入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次《中國活字印刷術》申遺是以溫州瑞安東源村為主體進行申報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