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貨幣

東周貨幣

東周鑄幣有布幣、刀幣、圓錢和金銀鑄幣等。東周各國流通的錢幣也各有特點。東周貨幣金屬鑄幣的出現,標誌著社會經濟的重要發展和歷史的進步。最初出現於春秋晚期的貨幣,是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戰國時期進入發達的階段。在春秋時代以前,交換中主要用貨貝、麻布、工具或銅塊之類的實物作為等價物。春秋晚期,因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實物貨幣逐漸被具有固定形狀、重量的金屬鑄幣所代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周貨幣
  • 出土地點:洛陽附近
  • 館藏地點:洛陽文物館
  • 所屬年代:東周
  • 文獻記載:《錢錄》、《古錢大辭典》等
  • 種類:布幣、刀幣、圓錢等
種類國別,著錄研究,各國特色,

種類國別

東周時代各大國諸如東周三晉等均曾大量鑄幣,有銅幣,也有金銀幣。
銅幣 東周貨幣中以銅幣最為普及,是當時中原各國流通的主要貨幣。按銅幣的形制又可分為布幣、刀幣、圓錢、銅貝4種:
①布幣。指銅製的鏟形幣。又名刀布或錢布。戰國以前,曾用麻布為交換煤介,後來人們出於習慣,把新出現的銅幣也稱為布。布又可分為2種類型:一為空首布,此種布幣是鏟狀工具的縮小,故柄上仍保留有銎,所謂“空首”即指此而言,
是布幣中最早的形式。山西侯馬晉城遺址附近春秋晚期的地層中,出土有聳肩、尖足的空首布,通高約13厘米左右,還發現有泥質的鑄范,這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布幣。1937年,河南汲縣山彪鎮魏墓中出土空首布600餘枚,與侯馬所出相似,表明聳肩尖足空首布當是晉或魏的貨幣。另外,在河南洛陽、孟津等地的墓葬或窖藏中也發現不少的空首布,這種布系周人所造,柄和足較短,肩為斜肩或平肩,足為橋形,有的布上有“東周”2字。周空首布流通時間較長,從戰國早期一直延續到戰國晚期。空首布左聳肩尖足布中平肩橋足布右斜肩橋足二是平首布,從空首布演化而成。鏟柄不復有銎,變成一鏟狀的銅片。這種布容易鑄造,攜帶和使用也很方便,流通於整個戰國時代。除三晉外,周、燕等國也有發行。其形制不一,可分為方足、尖足和圓足三大類。
方足布又可細分為3種不同類型:(a)圓肩、方肩的橋足布,這是方足布中最早的一類。大小不等,最大的通高約為10厘米,最小者僅4厘米。布上有安邑、梁、山陽、共、垣、蒲坂等魏、韓城邑名。此種貨幣已有母子相權的現象,如安邑布即有二、一、半3種。是戰國時的重量名稱,實測一約合今14克。(b)方足小布,通高約4.5厘米,襠為方形。這種布鑄造數量多,流通時間長。出現於布上的城邑名稱近百個,常見者有安陽、長子、皮氏、馬雍、鑄、彘、
宅陽、平陽、襄垣、高都、平陰、襄平等。這些地名大多屬三晉,有少數屬燕或周。(c)楚布,這種布布身較長,分大小兩種,首上均有孔,錢文難識,一般稱之為殊布。多出土於今浙江江蘇等處,估計是楚國所造而專通行用於今長江下游的一種錢幣。
尖足布分大小兩種:大布通高約18厘米,布上地名有邯鄲、晉陽、大陰、藺等;小布通高約5厘米,錢文常見的地名有晉陽、藺、大陰、武安、西都、武平等30餘個。兩種布上的地名絕大部分屬趙。大布發現較少,小布則在今山西、內蒙古河北東北等地常有發現。同方足小布一樣,有的還標上為半,這反映當時半最便於使用,鑄造最多。這種布一直通行到秦統一之前.
圓足布的首、肩、足都是圓角的,又可分不帶孔和帶孔的兩種:不帶孔的有晉陽、離石、茲氏等布。帶孔的首和兩足端各有一孔,俗稱三孔布,布上有安陽、陽等地名,背面有一兩或十二朱之類的背文。十二朱為半兩,因此有人以為這種布幣或和秦制有關。這種布年代較晚,可能在戰國晚期。實物流傳下來者很少。戰國時鑄造平首布主要用泥、石、銅等材料制范,包頭曾出過安陽布的石范,河南新鄭發現有泥質的殊布范。傳世品中見有銅質和鐵質的布幣范。②刀幣。戰國時齊、燕、趙等國都通用刀幣。將錢幣鑄成刀形,表明齊、燕一帶過去曾以刀為交易的媒介物。各國刀幣各有特點,齊刀體大厚重,通長約17厘米。刀上有“齊法化”、“安陽之法化”、“即墨之法化”等面文,鑄作頗精,多出土于山東濟南、兗州以東地區。燕的刀幣較齊刀輕小,正面有一“明”字,俗稱為明刀,流通範圍甚廣,近幾十年來,在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等地都有發現,並已傳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等處。明刀出土時常常是成百上千,可見這是戰國時發行量很大的一種錢幣。趙國錢幣雖以布幣為主,但也兼行刀幣。趙刀和明刀大小相似,唯刀身略為挺直,刀面上鑄有邯鄲、白人等地名,在河北、山西、內蒙古均有出土。除上述幾種刀幣外,還有一種尖首刀,多發現於河北、遼南、山東等地,刀上僅有“六”、“八”等字,尚不清楚這種刀幣為何國所造。戰國時鑄造刀幣主要用泥范或石范,易縣燕下都遺址中曾出土泥質的明刀范,一范能鑄明刀5枚。河北平山縣出土過石質的刀范。山東臨淄出土過較多的泥質及石質齊刀范。傳世品中還有銅質的齊刀范母。
東周貨幣東周貨幣
③圓錢。戰國時三晉、周、燕、齊、秦都發行過圓錢。三晉和周的圓錢為圓孔,大約出現於戰國早期。三晉圓錢上的地名有垣、共、離石、襄陰、漆垣等;周的圓錢上有安臧、東周等文字。三晉和周的圓錢出於今山西、河南等地。齊也用圓錢,但形制不同於三晉和周,有方孔和周郭,分益六貨、益四貨、益二貨、益貨大小4種,濟南以東不少地方都有出土。燕的圓錢和齊一樣是帶方孔的,但有的無周郭,分明四、明刀、一刀3種,多出於遼東、內蒙古和河北一帶,尤以一刀出土數量為最多。齊、燕圓錢均屬戰國晚期之物。秦的圓錢有兩甾和文信,均為方孔,也是戰國末所鑄造,在四川、陝西均有出土。[圓錢自左至右:垣離石西周益六化益化④銅貝。這是仿照貨貝形狀製成的銅幣。錢為橢圓形,通高約1.8厘米,重約3克左右,正面有陰文的君、圻等字。過去人稱這種錢為蟻鼻錢或鬼臉錢,多出土於湖北、湖南、江蘇及豫南、魯南一帶,應是楚國鑄造的,在安徽發現有這種錢的銅質鑄范。
東周貨幣東周貨幣
金、銀幣《戰國策》記載君主對臣下的賞賜或贈與有用黃金三百鎰或千鎰的,說明黃金在當時流通領域中居於頗為重要的地位。《管子》則更明確地說:“黃金為中幣,刀幣為下幣”
,表明當時黃金和銅幣同時被投入流通領域。出土的戰國金幣分金版和金餅2種。金版是楚的貨幣,在長方形或錠形的金版上打上十幾個或幾十個郢爰、陳爰之類的戳印,故又稱為郢爰金或郢爰。郢爰在安徽、江蘇兩省發現較多。含金量一般都在90%以上,最多者達99%。因使用時按需要而隨意切割。故出土實物大小不一。金餅分圓形金餅和馬蹄金兩種。在江陵楚墓中曾有包金的鉛餅10枚以作為冥幣,據此推測當時也以金餅為貨幣。河南扶溝與郢爰金同出者確有圓形金餅和馬蹄金,這些金幣每塊約重200多克。安徽壽縣所出的金餅,每塊重達500克左右。金餅和馬蹄金在使用時都可切割成小塊,屬於計重貨幣,和鑄幣有所不同。河南扶溝和金幣同出者還有18件鏟形銀幣,戰國時銀幣資料僅此一例。
東周貨幣東周貨幣

著錄研究

中國研究古錢幣的歷史頗為悠久。早在唐、宋時期,東周錢幣已引起一些學者的注意由於錢幣上的文字不易辨認,宋人往往把戰國時的錢幣說成是神農氏、太昊氏時代的遺物。清代乾隆年間官修的《錢錄》中,仍把戰國時魏的安邑布定為神農氏所作。清道光時,金石學家鑑別古器物和辨認古文字的成就大大超過前人,古錢學家已正確地判斷出不少刀布不過是列國時的貨幣。同時,東周錢幣資料的蒐集和著錄也取得很大成就,如鹹豐、同治時,李佐賢的《古泉匯》、《續泉匯》中,著錄的東周刀布、圓錢及錢範多達2000餘品,並按其形制分門別類。其分類法一直沿用到今天。20世紀30年代,丁福保融會各家錢譜並加若干補充,編成《古錢大辭典》一書,所收資料相當豐富,對東周錢幣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通過採集或發掘,獲得了大量的錢幣資料。因為有出土地點和墓葬、地層作依據,在推斷錢幣的鑄造年代及其流通範圍等方面有很大進展,並且隨古文字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前人誤釋的錢文也陸續有所糾正。這一切成就,使東周錢幣的研究逐漸擺脫舊的古錢學的影響,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各國特色

戰國中期以後,在北方以魏、秦為中心,出現一種新的貨幣體系——圜錢。戰國末年,齊、燕、秦出現圓形方孔錢,並最終統一了中國的貨幣。此外,戰國時期黃金的使用開始盛行,在南方的楚國,黃金鑄幣金版多有發現。
周、晉(三晉)貨幣。由農具錢演變而來的原始布,到春秋以後,逐漸脫離原來作為農具的遺痕,從實物貨幣的範疇分化出來,成為真正的金屬鑄幣。因為其首部仍保留著農具鏟有銎可以納柄的遺蹟,所以稱空首布。它是由農具鏟向戰國平首布發展的過渡。春秋早期,周、晉、衛出現由原始布發展而來的特大型平肩弧足布和聳肩尖足布,通長達13-16.5厘米。此外還有斜肩弧足、平首方足等形態,各有大、中、小型。
東周貨幣東周貨幣
戰國時期,周與三晉地區流行3種貨幣:平首布、刀化和圜錢。韓、趙、魏三國鑄行的貨幣,以布錢為主,刀化、圜錢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區也曾使用過。周的轄地主要實行圜錢。
齊國貨幣。齊國是海岱之間的東方大國,擁有山澤漁鹽之利,商業十分發達,一直保持自己獨立的刀幣體系,到其晚期才出現圜錢。刀化從春秋時期即流行於齊國,種類很多,厚大精美。從面文、形質看,越早形體越大,製作越精。而至後期,銅質漸粗糙,形體變小。銘文自春秋以來一直沿用“節墨之法化”、“節墨法化”、“安陽之法化”、“齊之法化”、“齊建邦法化”、“齊法化”幾種。其中前4種刀身外輪高於柄部,後兩種的刀身與柄部外輪齊高。大約到戰國中期威、宣之時(公元前378-前324年),齊國國勢達到鼎盛時期,齊國境內的刀幣皆統一於“齊法化”的形式。
燕國貨幣。戰國時期,燕國是北方大國,刀、布並行,燕明刀是其主要貨幣,晚期也鑄行過圜錢。
楚國貨幣。從春秋以來,南方的楚國就一直保持著它特有的銅鑄貝“蟻鼻錢”體系。進入戰國,蟻鼻錢的流通區域更加擴大,同時爰金盛行,隨著與各國貿易往來的增加,還出現布幣。
秦國貨幣。秦在商鞅變法以前,國力薄弱,鑄錢的可能性較小,且至今仍未發現史料記載與實物證據。若有鑄幣流通也可能是自其它國家流入的貨幣。秦孝公時商鞅去魏入秦,進行變法改革,秦國逐漸強大起來,鑄幣才有可能。戰國圜錢始於魏,而秦是魏的近鄰。魏流通的圜錢形式必因商鞅入秦而產生巨大影響。因而在商鞅變法後鑄行一兩圜錢是可能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錢”一事,則是指正式實行方孔圓形的“半兩”錢。秦國貨幣大致有一兩圜錢、半圜錢、兩甾錢、十二銖錢、半兩錢等。
東周貨幣東周貨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