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沿海金礦床成礦地質條件與找礦遠景研究

《東南沿海金礦床成礦地質條件與找礦遠景研究》是由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浙江地礦廳地研所、福建省地礦局地研所、廣東省地礦局756地質隊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王文斌、周漢民、朱昭華、胡永和、劉文章、羅炳校等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南沿海金礦床成礦地質條件與找礦遠景研究
  • 成果登記號:19910043[04373]
  • 第一完成單位: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浙江地礦廳地研所、福建省地礦局地研所、廣東省地礦局756地質隊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19910043[04373]
項目名稱
東南沿海金礦床成礦地質條件與找礦遠景研究
第一完成單位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浙江地礦廳地研所、福建省地礦局地研所、廣東省地礦局756地質隊
主要完成人
王文斌、周漢民、朱昭華、胡永和、劉文章、羅炳校等
主題詞
金礦;成礦系列;礦床成因類型;遠景;浙江;福建

成果摘要

該課題為地礦部“七五”重點攻關項目《中國東南沿海火山地質及礦產研究》中的,其目的是在“六五”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對已知金礦地質條件和區域究,使金礦資源的遠景逐步明朗化,同時探索和發現金礦新類型,開拓可能提出遠景區。研究提出將區內金礦劃分為兩個成礦系列:一是產於揚子準紹興一帶前寒武紀變質岩中的、與海底火山作用和(或)變質作用有關二是產於華南褶皺系與中生代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成礦系列。將區內種主要成因類型,即變質(含混合岩化)熱液型、岩漿熱液型、火山(液型和地熱水溶濾型)。依據成礦地質背景及金、銀礦床點的空間分地劃分為東西兩個礦帶:東礦帶(浙閩粵沿海中生代火山斷陷帶)以銀礦化次之;西礦帶(浙中-閩西隆起帶)以金(銅)為主。指出金、銀分布上受深大斷裂控制,區域性斷裂交匯處和火山隆起或火山窪地控制;區域性斷裂與火山構造的複合部位,破火山口的環狀、放射狀斷裂、及破碎帶等控制著礦床或礦體。提出浙江前寒武紀雙溪塢群的細碧-角,陳蔡群的片麻岩及福建前寒武紀有關群、組的片麻岩和矽質岩是礦源礦溫度主要為130-350℃,推測深部不超過2km,多數在900m以上、屬礦床。編制了區域成礦作用演化圖解,建立了區域成礦模式,總結了六並提出了10處有較大找礦前景和較好找礦遠景的區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