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蒼略先生墓志銘

杜蒼略先生墓志銘

《杜蒼略先生墓志銘》是清代文學家方苞為杜蒼略寫的一篇墓志銘。方苞一家三代與杜蒼略相交,對其事略可謂耳熟能詳,但作者只選取幾個典型的生活片段,用白描手法著力刻畫杜蒼略安於貧窮、退讓謙和的性格特徵。從他對方苞兄弟求仕的不悅態度來看,在外表平和的內心,蘊藏著亡國的巨大傷痛。這篇墓志銘在寫作上,平淡樸實,生動傳神,頗值得稱道;語言簡潔,風格飄逸。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杜蒼略先生墓志銘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方苞
  • 作品出處:《方望溪先生全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杜蒼略先生墓志銘
先生姓杜氏,諱岕1,字蒼略,號望山。湖廣黃岡人2。明季為諸生。與兄浚避亂居金陵3,即世所稱茶村先生也。
二先生行身略同而趣各異4。茶村先生峻廉隅5,孤特自遂6,遇名貴人,必以氣折之7;於眾人.未嘗接語言,用此叢忌嫉8。然名在天下,詩每出,遠近爭傳誦之。先生則退然一同於眾人9,所著詩歌古文,雖弟子弗示也10。方壯喪妻,遂不復娶。所居室漏且穿11,木榻,敝惟,數十年未嘗易,室中終歲不掃除。有子,教授里巷間。窶艱12,每日中不得食13,男女啼號。客至,無水漿,意色間無幾微不自適者14。間過戚友15,坐有盛衣冠者16,即默默去之。行於途,嘗避人,不中道與人語17,雖兒童、廝輿18,惟恐有傷也。
初,余大父與先生善19,先君子嗣從游20,苞與兄百川亦獲侍焉21
先生中歲道仆22,遂跛,而好游,非雨雪,常獨行,徘徊墟莽間。先君子暨苞兄弟,暇則追隨,尋花蒔23,玩景光,藉草而坐24,相視而嘻,衝然若有以自得25,而忘身世之有系牽也。
辛未、壬申間26,苞兄弟客游燕、齊27,先生悄然不怡28,每語先君子曰:“吾思二子,亦為君惜之。”
先生生於明萬曆丁已四月初九日29,卒於康熙癸酉七月十九日30,年七十有七,後茶村先生凡七年。而得年同31。所著《望山集》藏於家。其子掞以某年月日卜葬某鄉某原32,來征辭。銘曰:蔽其光33,中不息也34;虛而委蛇35,與時適也36;古之人與37?此其的也3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諱岕(jiè):名岕。古禮,對君主、尊長的名要避開,不得直稱,以示尊敬。後來便把名稱為諱。
2.湖廣:地區名。元時把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地區設為湖廣行中書省。明時分為湖廣、廣東、廣西三布政使司。湖廣便專指湖南、湖北地區。黃岡:今湖北黃岡縣。
3.濬:杜濬(亦作浚),字於皇,號茶村。明諸生。入清,隱居金陵不出。詩文豪健,有《復雅堂集》。
4.二先生:指杜岕、杜濬。行身:指身事。
5.峻:極,非常。廉隅:性情,行為方正不苟。
6.孤特:指性格獨特,與眾不同。自遂:自行其是,不接受勸告阻。
7.氣:指正氣,折:折服。
8.用此:因此。叢:眾多。忌嫉:忌恨。
9.退然:謙讓柔和的樣子。《禮記·檀弓》下:“文字其中退然,如不勝衣。”一同:完全相同。
10.弗示:不給看。
11.漏:屋頂漏雨。《莊子·讓王》:“原憲居魯,環堵之室……上漏下濕。”穿:指牆壁有孔。穿,孔洞。
12.窶(jù)艱:貧困。《詩經·邶風·北門》:“終窶且貧,莫知我艱。”
13.每:經常。日中;太陽到中天,即中午。
14.幾微:絲毫。
15.聞:有時。過:拜訪。
16.盛衣冠:衣帽華麗。
17.中道:路途中。
18.廝輿:泛指鄉村中作粗雜活的勞動者。
19.大父:祖父。指方幟,字漢樹,號馬溪。
20.先君子:指已死的父親方仲舒,字逸巢。嗣從游:繼續追隨游處。
21.百川:方舟,字百川,諸生,以時文名天下。年三十七卒。
22.中歲:中年。道仆:在路上跌了跤。
23.花蒔:花草。
24.藉草而坐:坐在草上。
25.衝然:心地空明、毫無掛礙的樣子。
26.辛未、壬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
27.燕、齊:指今河北、山東一帶。
28.悄然:憂愁的樣子。怡:快樂。
29.明萬曆丁巳:明朝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萬曆,明神宗朱翊鈞年號。
30.康熙癸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31.得年:享有的年歲。
32.子掞:《古文辭類纂》作“子琰”。
33.蔽:遮掩。光:光芒。
34.中:內心。
35.虛:心中沖淡無慾念。委蛇(yí):隨順的樣子。後指敷衍應付。虛而委蛇,語出《莊子·應帝王》:“吾與之虛面委蛇。”
36.與時適:和世俗相適應。
37.與:同“歟”,語氣詞。
38.的:典範。

白話譯文

先生姓杜,名岕,字蒼略,號望山,是湖北黃岡人。明朝末年他是秀才。和哥哥杜浚躲避戰亂住在金陵,杜浚就是人們所稱的茶村先生。
兩位先生為人處世的思想相同,性格卻不一樣。茶村先生嚴厲有稜角,孤高放任,遇到有名聲、有高貴地位的人,一定要以自己的精神氣概壓倒他;與一般普通的人,不一定說話交談,因此招來很多忌恨。然而他名聞天下,一有詩歌出來,遠近的人們爭相傳看吟誦。蒼略先生卻很謙和,完全同一般人一樣,他寫的詩歌古文,即使是自己的學生也不給看。他正當中年時死了妻子,就不再娶妻。居住的房間漏雨,屋頂將要穿透了,床榻簡陋,帷幕破爛,幾十年也沒有更換過,屋子裡一年到頭不打掃。他有個兒子,在街坊人家教書。他家的生活十分貧寒艱難,經常到中午還沒有飯吃,家裡男女老少哭的哭,叫的叫,很是悽慘。客人來了,他拿不出茶水招待,神態臉色上沒有絲毫不自在的樣子。有時候去拜訪親戚朋友,席間如果有穿華冠美服的人,他就一言不發地離去。走在路上,常常避開別人,不在中途與人交談。即使是對兒童或者僕役,也唯恐傷害他們。
以前,我祖父和先生交好,我父親跟隨著與他交往,我和哥哥百川也得以侍奉在旁。
先生中年時在路上摔了一跤,腳就瘸了,卻喜歡出外遊玩。不是下雨下雪,他常常一個人出門,自由自在地往來於廢墟草叢之間。我父親和我兄弟倆,閒暇時就陪著他,尋覽花叢,賞玩風景。坐在草地上,相視而歡笑。沖和淡泊像是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忘記了個人與世事的牽掛煩惱。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年間,我們兄弟倆離鄉去京師、山東遊學,先生顯得憂愁、不愉快,經常對我父親說:“我很想念這兩個後生,也為您捨不得他們。”
先生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四月初九日,死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七月十九日,終年七十七歲,總共比茶村先生晚死七年,兩人享年卻相同。先生寫的《望山集》保存在家裡。他的兒子杜琰在某年某月某日,選擇了某鄉某原埋葬他,前來要求我寫銘文。銘辭是:隱藏他的光焰,內心卻燃燒不息啊;忘懷自身,委屈順應時世啊;古代的君子啊,是他的榜樣。

創作背景

杜岕是方苞祖父方幟的朋友,而其父方仲舒又從之游,方苞及兄方舟因之得以奉侍,可謂三代交情,於其事跡當洞悉詳熟。這篇墓志銘就是為明代遺民杜岕寫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篇墓志銘的寫作有兩大難處:一是措辭要極有分寸,才能恰當地表現長幼親疏關係;二是敘事既要“實征”,準確地寫出墓主作為遺民的氣節和品格,又不觸犯“文字獄”的禁忌。為此,作者採用追懷親舊式的口吻,從敘述人物的生活瑣事的角度入手,著力寫出仕蒼略蔑視權貴、安貧樂道的處世態度:“退然一同於眾人,所著詩歌古文,雖子弟弗示也。方壯喪妻,遂不復娶。所居室漏且穿,木榻敝帷,數十年未嘗易,室中終歲不掃除。有子教授里巷問,窶艱,每日中不得食,男女啼號。客至,無水漿,意色間無幾微不自適者。間過戚友,坐有盛衣冠者,即默默去之。”雖跛腳,而好遊覽,“非雨雪,常獨行,徘徊墟莽間”,偕方苞父子“尋花蒔,玩景光,藉草而坐,相視而嘻,衝然若有以自得,而忘身世之有系牽也”。這種安貧樂道、蔑視權貴、浪跡山水的生活態度正是明代遺民們抵制新王朝統治的一種極端心態的反映,傳達出他們在嚴重的失望中的切膚之痛楚和無可奈何的內在心聲。這種對立情緒,有時還會從一些具體的事件中流露出來,當他得知方苞兄弟北游京師以營仕途寸,便十分婉惜地對方仲舒說:“吾思二子,亦為君惜之”,這種“悄然不怡”的態度,無疑正是他強烈民族情緒的反映。但文章不直寫,而以這種委婉的筆法傳達出來,就使上述兩大難點得以迎刃而解。而結尾的銘辭則恰當準確地將人物的品餡氣節概括了出來:“蔽其光中不息也,虛而委蛇與時適也,古之人歟此其的也”。這又以感喟的口氣,畫龍點睛式地進一步暗示出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
墓志銘既是“文章”,也就特別講究表達方法。杜蒼略是位放浪形骸而又安貧樂道的人,他的不滿現實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方式,而這又反映著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徵。為了突出這一點,文章始終注意拿他和其兄茶村先生杜濬相比較,借其兄的渲泄外露,來映襯他的謙和曠達而內心又充滿強烈的民族情緒,兩人性格回升而氣節相同,一賓一主,相得益彰,將人物的特點與氣質表現得非常鮮明。
這篇文章自始至終幾乎都是用的寫意的筆法,化實為虛,重在傳神,而不在乎對人物事跡的具體細緻的描繪。這和他的力主“雅潔”有關係;和他議論文的“以空議相演”,“舍事實而就空文”(劉師培《論近世文學之變遷》)的筆法也一脈相通。他雖然上摹歸有光的古文,但大多數文章卻都不似歸氏古文以瑣細之筆,達側隱之惰,而更趨向於在簡潔的言辭中傳達出人物的神情。這一點,便和後來的劉大櫆不同而近於姚鼐。
這篇文章採用了對比手法,用茶村的行徑、志趣與先生相對比,突出先生謙退、恬靜、不求名利、與世無爭的性格。語言簡潔,形象生動,風格飄逸。字裡行間,流露著對杜先生的欽慕之情。

名家點評

清·姚鼐《古文辭類纂》:“有逸氣。”

作者簡介

方苞(1668~1749年),清代散文家。字鳳九,號靈皋,晚年又號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間(1662~1722年)進士。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文字獄牽連入獄,得人營救,兩年後出獄。後官至禮部侍郎。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創始人,當時頗有影響。主張寫文章應講究“義法”,“義”指文章的內容,要符合封建的綱常倫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結構條理,語言雅潔;從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並重。所作文章多宣揚封建禮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義。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