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美如

杜美如

杜美如,女,杜月笙姚玉蘭所生的長女。她與父親相處的主要時光集中在抗戰期間及杜月笙1949年客居香港之後。如今,她長年隨夫婿蒯松茂旅居於約旦安曼,並在那裡開了第一家中式餐館“中華餐廳”,一開就是3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美如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
  • 出生日期:1930年2月
  • 性別:女
人物生平,解放前,去台灣,解放後,家庭生活,個人經歷,參加拍攝,晚年回國,父親心愿,餐館常客,合肥西雅圖,

人物生平

解放前

1928年,杜月笙娶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京劇名伶姚玉蘭為第四房妻,那時,杜月笙已經42歲了。49年,解放軍節節獲勝,當時年僅19歲的杜美如奉父親之命去了香港,不久杜月笙攜妻子一同來到了香港。
共產黨曾邀請杜月笙回大陸定居,杜準備回響毛主席的邀請,決定回上海定居,托《新聞報》總編錢永銘給毛主席寫回信,信寫好後這位喝醉酒的朋友卻裝錯了信封,把給毛主席的信錯裝到給蔣先生的信封里了。就這樣,共產黨沒有看到杜月笙的回信,而蔣先生看到杜月笙有回歸上海之意後很生氣,這件事情留下了千古遺恨。

去台灣

杜月笙在上海腰纏萬貫富甲一方。在香港時疾病纏身,日常生活還要靠朋友接濟,1951年含恨去世。姚玉蘭帶著女兒杜美如等接受宋美齡的邀請去了台灣。
在一次舞會上,杜美如邂逅了台灣中校飛行員蒯松茂相愛成婚。1969年,杜美如隨著夫君去了約旦,她的丈夫在約旦大使館任軍事參贊兼大使助理。約旦國王海珊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鐘,對蒯松茂夫婦說:許多國家首都都有中華菜館,為什麼安曼(約旦首都)卻沒有呢?1979年蒯松茂夫婦在安曼的第一家中華菜館開張時,中國與約旦建交,五星紅旗取代了青天白日旗.
杜美如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幾十年來常常在睡夢中回到故鄉,一直到中國改革開放後,才敢回來,但孩子小又忙於打理餐館,直到2001年6月才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上海,當她跨出浦東國際機場的時候,她的第一感覺是身為中國人的驕傲。不知道當她回到東湖路7號的老房子時,第二感覺第三感覺是什麼?世事滄桑,人事輪迴,葉落終須歸根,可是,她還能回到她小時候的那片草地去嗎?撫摸著老式家具上的木紋,她還能重新做回上海人嗎?如果能夠選擇,她下輩子仍然要做上海人。
坐在東湖路7號“大公館”門前的草地上,一邊體味著老年杜美如的懷舊心情,一邊在想,有多少年輕人在為成為上流社會人士奮力拚搏,為了在這樣一個雍容華貴的餐廳擁有一席餐位而拚命賺錢。可是,在歷史巨變的時候,首當其衝遭受離鄉背景磨難的人就是這些上流社會的精英分子,世俗的富貴繁華恰如南柯一夢
草地北側的法式別墅就是大公館了,門廳由兩根愛奧尼克賀形的壁柱支撐著,拾級而上,再轉個彎,走幾級台階,就是大客廳了,推開深色的大門,古董家具、瓷器、鮮花、燭台、壁爐和枝形吊燈,每一件翻新整修過的古老家具和裝飾,都負載了它自己的小小故事。
現名大公館的法式建築是1921年造的,設計師是法國人,主人是猶太人。後來歸屬於杜月笙,傳說杜月笙的門人做“航空彩票”發了財將這幢洋房買下,送給了主人。

解放後

東湖路7號一度是“蘇聯駐華文化代表處”的駐地,以後歸市政府,有許多高級領導人在此下榻過。1972年,它是上海公報的秘密談判場所之一,尼克森周恩來在此會晤。APEC會議時,菲律賓總統阿羅約選擇在此開派對。2002年5月29日,高級會所餐廳“大公館”重新開業。
一樓是酒吧,桌上插著一枝龜背和一枝白玫瑰組成的簡約素雅的鮮花,最裡面是擺了許多古董家具的雪茄吧。二樓和三樓的房間是餐廳,有一些老上海的名字,沙遜廳、禮查廳、哈同廳,二樓陽台上有幾張散席,在這兒可以看見枯枯榮榮的草地,解讀老洋房的種種風情。

家庭生活

父親:杜月笙
母親:姚玉蘭
妹妹:杜美霞
兄弟:杜維善杜維嵩

個人經歷

現年已八十好幾的蒯松茂,是中國第一批到美國學開噴射機的少校飛官,1948年隨國民黨軍去台灣,1967年被派任台灣“駐約旦大使館”軍事參贊。
杜美如回憶起開餐廳的緣由,是因在大使館期間,與當時的約旦國王熟識,而國王家族對中華文化又一直情有獨鐘。在蒯松茂退休前的一次閒聊中,國王問蒯松茂,為什麼許多國家都有中式餐廳,約旦卻沒有。蒯松茂回到家與杜美如討論後,決定退休後乾脆就繼續留在約旦開餐廳。
“幾年前,一直想把餐廳賣了,回鄉好好養老過日子。但我那蒯老頭子就像工作狂似的,每天閒不下來,什麼事都要自個兒做,也沒有個可以接班的。”杜美如雖年事已高,說起話來卻是中氣十足、思緒清晰。
杜美如的母親是名伶姚玉蘭,平時在家的時候,杜美如也會哼唱幾段,“但沒有白,也沒有演,這裡也沒有人可以陪我唱、給我問,只好自個兒摸索曲調,很多都忘了。”不過,蒯松茂和杜美如夫婦,在安曼當地華人區名氣頗大。
杜美如直說約旦的天氣很“滑稽”,日夜溫度可以差上十六、七度,但不知不覺地也在那裡待了40年。問她入了約旦籍沒,她嚷著:“我才不要做阿拉伯人哩!我現在出境、回鄉都還是用台灣‘護照’”。2001年,她再回到上海時,還辦了台胞證。
“我20歲時離開上海老家,相隔了50多年,才又回到上海去。”杜美如的聲調低了許多,嘆氣的次數也增加了。回想當年父親杜月笙最遺憾的兩件事,杜美如說,其一就是當年父親資助蔣中正打日本人、打軍閥,後來兒子杜維籓卻被蔣經國給抓去關了兩個多月,氣得杜月笙的氣喘自此愈來愈嚴重,病情沒再好過。第二件事,就是當年隨著國民黨先退到香港,杜月笙原本打算帶著一家大小移居到法國去,但因身邊僅留下10萬美元,托人處理護照時,當局卻告知要15萬美元,杜月笙因此放棄這個念頭,繼續留在香港。
1951年,杜月笙逝世後,杜美如的母親姚玉蘭某天接到宋美齡的電話,邀請她到台灣定居。姚玉蘭於是帶著兒女及杜月笙的靈柩坐船到台灣,並將杜月笙葬於汐止
杜美如的各房兄弟姐妹們,還健在的已寥寥可數,除了移居加拿大的弟弟杜維善外,在台灣的僅剩妹妹杜月霞其他雖還有一兩個異母的弟弟在,但也沒有聯絡了。杜美如每年除了會到美國去探望大兒子和大女兒兩家人外,也會抽個幾天回上海去看看那裡改變得太多、太快了。”杜美如說,“等到餐廳易主的事告個段落,老兩口還是決定要回到台灣”。

參加拍攝

賈樟柯最新電影《海上傳奇》的記錄中,收錄了對於代表性上海人物的訪談,他們是上海各個不同時期的風潮人物,是上海歷史的見證,這些人包括杜月笙的後人杜美如、楊杏佛的兒子楊小佛、被毛澤東接見過的上海紡織工人黃寶妹、上海股市第一個百萬富豪楊懷定、當代畫家陳丹青、新銳作家韓寒等18位等代表性人物。《海上傳奇》揭秘和還原了大量歷史謎團,比如杜美茹回憶自己的父親杜月笙避走香港的真實情況。
追訪杜月笙後人
劇組再次回到上海,只為採訪回滬過春節的杜月笙後人杜美如,賈樟柯曾拜託港台朋友尋找杜月笙的長女杜美如,得知杜女士客居中東安曼,劇組曾想拉隊去中東拍攝,但最終因手續問題未能成行。雙方最終約定等杜女士回上海過春節時,再進行拍攝。杜美如日前已經抵達上海,於是《上海傳奇》劇組趕緊轉場上海。
賈樟柯說,杜月笙與上海密不可分,有關他的種種傳聞不絕於耳。他非常感謝杜美如願意出鏡,講述她眼中的父親,這有助於還原真實的歷史。採訪中,她認為父親的成就是“時勢造英雄”,披露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杜月笙故事。
家父杜月笙
杜月笙在家中是個嚴厲的家長。他有5房太太,10個子女。大太太沈月英沒有生育。領養一子,名杜維藩。二太太陳幗英共生育3個兒子,杜維桓、杜維翰、杜維寧。三太太孫佩豪生育兩個兒子,杜維屏和杜維親。四太太姚玉蘭是著名京劇演員,為杜月笙生養了二子和二女,杜維善、杜維嵩和杜美如、杜美霞。 五太太孟小冬,是一代京劇名伶。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一時間引起各方評論。杜月笙喜歡人們稱呼他為“杜先生”。杜美如曾見過在《建國大業》中扮演杜月笙的馮小剛。杜美如評價他:樣子像,演得也像,只有一點不像,“我父親是從不戴墨鏡的”。
在杜美如的記憶中,杜月笙對子女的教育極為重視,嚴格要求他們的學業,嚴禁其沾染煙賭娼。他喜歡有才華的孩子,常常跟兒女們說他小時候家境貧窮,沒有機會念書,要兒女們珍惜現在的讀書機會。兒子杜維藩一次大考逃考,被他狠甩了兩個耳光。杜美如一次外語考試成績不佳,被他用鞭子責打10下。阿姨心疼杜美如,讓她多穿兩條褲子去挨打,結果杜月笙下手更重,還不許叫,叫一聲就重打。“父親很嚴厲,我們見他也要預約批准。見了面主要問讀書,然後給50塊老法幣。”杜美如回憶說。1951年夏,杜月笙病入膏肓。處置遺產時,身邊僅有11萬美元。遺產分配大致如下:每個太太拿1萬美元,兒子拿1萬美元,沒出嫁的女兒拿6000美元,出嫁的拿4000美元。在此前,杜月笙銷毀了別人寫給他的所有借據。他對子女說:“我不希望我死後你們到處要債。”
杜月笙杜月笙
1951年8月16日下午,63歲的杜月笙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杜美如回憶說:“父親迴光返照時,對身邊人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我沒有希望了,可你們大家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杜家不走黑道
杜月笙去世之後,杜維藩和四房姚玉蘭母子、孟小冬等人都去了台灣,但除了姚玉蘭和孟小冬仍經常走動,其餘各房之間往來不多不過,杜家後代的共同之處是都不走黑道,並且都受到良好教育,多數定居海外。
美如夫婦在安曼(約旦首都)開辦了第一家“中華菜館”,如今還在阿聯開了分店。杜美如有兩子一女,其中一個兒子定居上海。杜美如也經常回國,多次表示有回國定居的打算。而杜美如的胞弟杜維善,他是一位知名收藏家和古錢幣研究專家,自1991年起,杜維善已經先後7次向上海博物館捐贈古錢幣總計2128枚,並且承擔起為上海博物館培養專業人才的任務。杜月笙和他的時代已成為過去。作為舊上海傳奇中的傳奇,他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當時一部分闖蕩上海灘的年輕人的夢想。不過,夢想總是和虛幻連在一起。也許,就連杜月笙的家人、後代,也從未真正走進過他。而杜月笙留在許多現代人心目中的,不過是《上海灘》之類的影視劇所刺激起來的想像罷了。

晚年回國

1949年,年僅19歲的杜美如和她的弟弟杜維善遵父親之命來到了香港。不久,杜月笙攜杜美如的母親姚玉蘭一同來到了香港。過了兩年多,杜月笙在香港去世。姚玉蘭應宋美齡的邀請帶著杜美如姐弟倆去了台灣。1955年,杜美如嫁給了當時的台灣中校飛行員蒯松茂。
晚年的杜美如晚年的杜美如
1969年,杜美如隨夫君去了約旦。在約旦國王海珊的建議下,1979年蒯氏夫婦在安曼開了約旦歷史上第一家中餐館。餐館的生意很好,而且蒯松茂夫婦已經習慣了約旦的生活方式,他們就留了下來。
2001年,杜美如才第一次回到上海。此次陪同蒯先生來到合肥探親,是杜女士第一次來安徽。
現年77歲的杜美如著裝端莊秀麗,神采奕奕,看上去只有50多歲的樣子。見到記者在為她拍照,她立刻幽默地說:“你們要為我拍得好看些啊!”
與性格開朗的杜女士相比,蒯先生要含蓄很多。飛行員出身的蒯先生看上去依然腰板筆挺,極富軍人的威嚴。

父親心愿

在與杜女士的攀談中,其父杜月笙是聊得最多的話題。談到對杜月笙的評價,杜美如說:“不管人們怎么看我父親,但有一條,他始終是愛國的,沒有背叛國家,沒有像他的結拜兄弟張嘯林那樣當漢奸。”
杜月笙對他的兒女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他一輩子在混世界、打天下的痛苦經歷使他不願他的任何一個子女走他的老路。杜美如回憶,杜月笙對兒女管教很嚴。儘管應酬很多,沒有多少時間和兒女呆在一起,但杜月笙總時時督促鼓勵兒女多讀書。
杜月笙在上海腰纏萬貫,在香港時疾病纏身,日常生活還要靠朋友接濟,1951年去世。杜月笙病情漸重時,周恩來總理托人捎話,請他回大陸。但後來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杜美如清楚地記得,杜月笙當時準備回上海定居,托《新聞報》總編錢永銘給毛主席寫回信。信寫好後這位喝醉酒的朋友卻裝錯了信封,把給毛主席的信錯裝到給蔣介石的信封里了。就這樣,共產黨沒有看到杜月笙的回信,而蔣介石看到杜月笙有回歸上海之意後很生氣,這件事情留下了千古遺恨,回大陸成了杜月笙未了的心愿。
杜月笙去世後,家人把他的靈柩運到台灣。原以為很快就能安葬於大陸,所以一直沒有下葬,但後來回故鄉越來越難,就葬在了台灣基隆。轉眼已是50來年,把父母安葬於故鄉浦東,是杜女士的一大心愿。

餐館常客

約旦開中餐館,這個想法還是約旦國王海珊提出來的。約旦國王海珊的家族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鐘,蒯松茂夫婦就和他們交上了朋友。有一天,海珊國王在與蒯松茂閒聊時說,世界上很多國家首都都有中華餐館,中國菜真好吃,安曼(約旦首都)為什麼沒有?蒯先生聽了心裡一動。
1976年3月,蒯松茂奉調回台灣,儘管台灣當局準備提升他,但是,蒯松茂還是提出了退役申請。為了籌足到約旦開中華餐館的經費,蒯松茂一次性提取了全部養老金。
1979年,當蒯松茂夫婦在安曼開辦的第一家中華餐館開張時,五星紅旗已經取代青天白日旗飄揚在約旦,海珊家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約旦大使館的工作人員成了中華餐館的常客。
杜美如與她的丈夫既當老闆又當雜工,既當廚師又當跑堂。中華餐館始終高朋滿座,如今還在阿聯開了分店。
“從一個飛行員轉變成一個生意人,你有什麼體會?”記者詢問蒯先生。“當飛行員,責任太大,沒有自己長遠的計畫;而當餐館的老闆,沒有多少壓力,什麼事都可以自己做主。兩種職業各有各的特點。”在參觀合肥的過程中,杜美如夫婦不住地發出這樣的感嘆:“現在發展真是快啊!國家還是獨立了好,沒有外國人的欺凌,可以挺直腰桿做事了!”
“現在中國人好不容易站起來了,可國家不統一就讓人遺憾。”說到這裡,杜美如話題一轉:“我平生最恨李登輝啦!現在儘管陳水扁搞‘台獨’,可根子還是出在李登輝。”在參觀李鴻章故居時,尤其是導遊解說《馬關條約》的時候,杜美如略帶調侃地說:“他們簽約,我們毀約。”語氣里掩飾不住諷刺和憤怒。
杜美如還談起50多年前一樁“典故”:1947年,蔣介石夫婦請孔祥熙夫婦和杜月笙夫婦到南京家中小聚,請來一名神父“看風水”。那人看後說:“你們在這裡呆不長啊。”蔣介石聽後怒氣沖沖:“我們剛從重慶回來,怎么就呆不長啦?!”說完拂袖而去。“那神父還接著說:‘今後你們會在一個島上過很多年,然後,島邊的水裡會出現一隻大烏龜,還扛著白旗。’這不就是指陳水扁嗎?”
說到這裡,蒯松茂插話說:“如果真要分派別的話,我們倆屬於統派,絕對的統派!我們唯一的希望就是早日統一,統一對中華民族有利啊!”

合肥西雅圖

葉落歸根。杜美如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不止一次說過回大陸定居的打算。所以,儘管在約旦呆了幾十年,杜美如一直都沒有買房子,而是租房子住。
“我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這么多年來,我可以說是朝思暮想,常常在睡夢中想到上海。但是,平心而論,20世紀70年代以前,我們杜家的人怎么敢回來?祖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我和先生早就想回來看看了,但忙於打理中華餐館,孩子又小,一直走不開。如今,兩個兒子都長大成人在美國定居,自己已經年近八旬,再不回來怎么行呢?我曾經打算在上海買一套房子,然後把約旦、阿聯的中華餐館盤掉。”說起回來定居的事,杜美如一臉的憧憬。
參觀經過環城路時,滿目的蔥鬱讓杜女士很快慰,她說:“這裡有樹有水,環境很好,感覺像美國西雅圖。”“那么,合肥有沒有可能成為你們回來定居的地方呢?”記者問。杜女士不假思索地回答:“合肥比我想像得好,綠化很美,交通也很方便。以前,只想在上海或北京買房子,現在,合肥也是我的選擇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