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孫

杜燕孫

杜燕孫,染整工程技術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全面改進染整工藝技術,倡導練漂連續化,並積極推進染整工藝技術進步,是我國現代染整工藝技術的奠基人之一。他曾在高等院校擔任兼職教授,培養了許多技術骨幹,並長期從事學術活動和科學普及工作,著有《國產植物染料染色法》、《棉練漂學》等書,主編《染化月刊》、《纖維工業月刊》、《紡織科普》等刊物,辛勤耕耘,數十年如一日,在我國紡織界有較高聲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燕孫
  • 外文名:Du Yansun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紹興
  • 職業:染整工程技術專家
  • 畢業院校南通學院(即私立南通大學
  • 代表作品:《國產植物染料染色法》、《棉練漂學》
人物概述,生平簡介,技術成就,現代染整工藝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學術活動與科普工作的組織者和推動者,著書立說,培育人才,主要論著,

人物概述

杜燕孫,印染專家。浙江紹興人。1936年畢業於南通學院染化系。曾任上海第一印染廠工程師兼工務主任。建國後,歷任華東紡織管理局加工科科長兼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紡織工學院教授,紡織工業部副處長、處長,紡織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第十五至十七屆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第十八屆副理事長。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著有《國產植物染料染色法》、《棉練漂學》。

生平簡介

杜燕孫,字亦佳,號仲謀。1912年5月5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縣(今紹興市)的一個仕宦家庭。幼年喪父,由其母撫養成人,依靠叔父們的資助求學。童年在私塾啟蒙後,赴上海讀完國小。1927年秋,考入浙江大學工學院附設高級工科中學染織科(包括預科)攻讀,至1932年夏畢業。杜燕孫受兼課老師浙江大學化工系陳承弼教授的教導,逐浙懂得染整加工對紡織品所起的關鍵作用,適逢江蘇南通學院紡織科創立染化工程系,遂報考入學,攻讀四年,於1936年7月畢業,獲染化工程學士學位。
畢業後,杜燕孫在當年8月進入上海達豐染織廠染部任助理技術員。次年“八·一三”滬戰爆發,達豐廠地處上海近郊,被迫停工。在我軍固守市郊期間,該公司組織員工,搶拆過半數設備,運入上海公共租界另建新廠,定名信昌染織廠。開工不久,又與另一拆遷重建的紡織廠聯合,成立中紡紗廠,將信昌廠改為染部。杜燕孫參加了拆機建廠工作,先後任信昌廠技術員、中紡紗廠染部技師。杜燕孫在該廠生產第一線工作多年,獲得了比較豐富的經驗,為以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中紡紗廠因在香港註冊,屬掛牌英商,被日本侵略軍占領。杜燕孫遂轉到上海大宇化工廠任經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杜燕孫受上海華豐染織公司聘為廠長,負責籌建新廠。9月下旬,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蘇浙皖區特派員辦公處臨時向廠方征借,調杜燕孫參加接收日資上海內外棉公司第一和第二加工廠,他被委任為經濟部接管內外棉加工廠的工程師兼工務科科長。11月初任代理廠長,主持復工。1946年2月內外棉加工廠由經濟部交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管轄,命名為上海第一印染廠,陳維稷任廠長,杜燕孫即被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留任為該廠的工程師兼工務課主任,主管全廠生產、技術和質量監督工作。杜燕孫借在達豐廠的實踐經驗,饒有信心地承擔起復工任務。當時,內外棉廠原日籍印染技術人員已被全部遣返,廠方延請國內專家,依靠廠內工人,復工不到一年,就使全廠的產量、質量、品種、花色等方面全面恢復到日人經營全盛時的水平。
1948年11月,杜燕孫被調任中紡總公司印染室工程師。1949年上海解放,公司軍管,杜燕孫留在原崗位繼續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杜燕孫先後擔任上海中國紡織建設公司印染課副課長、華東紡織管理局技術處加工科科長,管理上海各國營印染廠(工場)的生產技術,同時在上海各紡織院校兼任教授。
杜燕孫於1953年2月奉調北京,在紡織工業部歷任生產技術司印染科副科長(科恢復處後,任副處長),技術司棉紡織印染處、染化處副處長,鑑定推廣處副處長、處長等。連續達16年,先後負責組織或主持有關全國印染行業的增產節約、改進工藝、開發品種、提高質量、制訂管理規程和質量標準、進行技術改造、定型成套染整設備、編制科研規劃及具體課題、組織攻關、鑑定和推廣科技成果以及參加國內新建和援外印染廠設計方案的研討、審議等多方面的工作。
1969年7月至1971年底,杜燕孫下放到湖北安陸“五·七”棉紡織廠農場勞動。1972年被調雲南任昆明市輕工局紡織工程師。1974年5月回北京,先後在輕工業部合成工業局、紡織工業部化學纖維局任工程師,參加我國第一批引進安裝在上海金山、遼寧遼陽、四川長壽等地的幾套大型石油化工化纖裝置的生產準備工作。
1980年5月,杜燕孫調任紡織工業部紡織科學研究院(今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參加領導該院的恢復重建工作,並主管科研。1982年年逾古稀,改任顧問。1985年以高級工程師名義留院,同時擔任紡織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至1993年退休。在長達數十年的漫長歲月中,他為中國染整工業的生產發展和技術進步,全力以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杜燕孫於1954年由紡織工業部定為國家三級工程師,1963年晉升為二級工程師。1959-1966年受聘為國家科委紡織專業組成員。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杜燕孫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技術成就

現代染整工藝技術的奠基人之一

杜燕孫在華東紡織管理局和紡織工業部任職期間,積極組織染整工藝技術交流,圍繞提高產品質量,整頓和改進染整工藝技術,倡導棉布練漂工藝的連續化,制訂染整科技發展規劃,推進染整技術進步,並親自實踐,總結經驗,取得較大的成績,使染整生產技術開始進入現代化的軌道。
1.整頓和改進染整工藝技術,克服產品“縮(水)、褪(色)、(發)脆”等質量問題
杜燕孫在華東紡織管理局工作時,曾多次召開上海地區印染技術人員座談會,圍繞提高質量交流經驗,並將座談內容在《染化月刊》上登載;組織國營印染廠(場)相互檢查,促進提高;還將上海第一印染廠的經營標準,改訂為華東局屬印染廠的經營標準。這為以後憑藉行政方法抓企業管理摸索出一些辦法。
杜燕孫於1953年調任紡織工業部生產技術司印染科(處)後,面對人民民眾反映印染布質量上的“縮(水)、褪(色)、(發)脆”問題,和吳士鍇工程師率領印染科人員分赴上海、青島兩地印染廠,深入現場,實際測量,分析比較,針對縮水問題,在印染工藝上總結出一系列操作要點。即:“分機、分段”降低織物在加工中所受的過大張力;在絲光機上織物擴幅要充足,去鹼要淨,出機後的緯向要保證有較大門幅等等,由部明令全國印染廠貫徹執行。隨即制訂縮水率限度指標,對各廠嚴格考核,使印染布的縮水率得到嚴格控制。針對深色地印花布的褪色問題,杜燕孫認為,其關鍵在於深色花布多數使用鹽基性染料印花或染地色所致。鹽基性染料雖然色澤鮮艷,但牢度很差,一經洗曬,褪色嚴重。他提出禁止使用鹽基性染料的意見,得到紡織工業部領導的支持,隨即選擇優質染料,布置重點試驗,並取得上海各廠印染技術人員的共識。到1956年底一套替代鹽基性染料的包括多種堅牢度較好、色譜齊全的防拔染印花工藝已經配套成熟,順利通過鑑定,向全國推廣。紡織工業部也明令禁止鹽基性染料在印染布上使用,從而使印花布歷史性的褪色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又針對精元布在穿用期間,尤其是在被煤煙燻時,產生的泛綠問題,杜燕孫委託上海第二印染廠吳嘉生和上海第二棉紡織印染工場楊令威等查明原因,發現系精元染液中苯胺含量不足,染後用重鉻酸鈉液氧化時間太短,以及絲光鹼中含雜較多,使色質不耐還原,局部生成苯胺綠所致,從而制訂出相應的技術措施,從根本上克服這一弊端。又如針對凡拉明藍布在含潮之下,經過日曬容易發生泛紅問題,杜燕孫委託紡織工業部紡織科學研究院列題研究,通過色素耦合以後,再經帶鹼汽蒸,使之改變其色粒的物理狀態,也獲得改善。至於發脆問題,主要發生在大路貨硫化元布上,經過查明是由於庫貯期久,加以在濕熱的條件下,染料中所含游離硫日久分解為酸所致。於是規定染色成品必須保持偏微鹼性,就此解決;而針對精元布的發脆,則規定注意控制染液的鹽酸含量和浸染後的懸化溫度,慎防產生水解纖維素的技術措施,而得到解決;至於經常發生的印花布按花型和花色產生局部脆化,甚至產生縷成空洞問題,查系按傳統習慣所用的某種還原染料在日光直接照射下,促使纖維素破壞所致,也經更換染料而宣告解決。
杜燕孫在提高印染產品質量的工作中,十分重視染料的汰劣換新,強調染整工作者必須在正確選用優、新染料上下功夫。他與王菊生工程師,在上海紡織局試驗室的協助下,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測試、篩選,制訂出還原、可溶性還原、不溶性偶氮和快色素等四大類染料的定型方案,提供化工部參考及安排生產,以豐富染料品種,在60-70年代次第投產後,基本上解決了國內高級染料的自給問題。
同時,他還主持制訂印染成品質量標準草案,先在全國試行,以後經過法定程式討論修訂,最終成為國家標準。
2.倡導並推行棉布練漂工藝的連續化
杜燕孫較長時期從事棉布練漂生產管理,對練漂工藝技術具有較深的造詣。長期以來,棉布練漂都是在煮布鍋里精練和用漂白粉液淋灑,以間歇方式分段進行的,不僅費時、費工、費水、費汽,而且時常產生去雜不勻不淨,斑漬叢生和降低強力的疵病,不同程度地影響最後的產成品質量。杜燕孫久有改革練漂工藝的願望。根據國外已出現用雙氧水連續練漂繩狀棉布工藝和設備的信息,他於50年代中期向上級提出改革傳統練漂工藝的建議,得到支持,以新建的石家莊印染廠為試點,並由紡織工業部紡織科學研究院派人與之合作,共同利用上海永安印染廠自行設計的大型J型汽蒸箱和探索的工藝參數,邊試驗、邊研究、邊設計,於1958年初步研製成功雙氧水繩狀連續練漂工藝。
連續練漂工藝,關鍵在於使用雙氧水為漂白劑,以達到高速高效。但在50-60年代,我國自製的雙氧水數量尚少,進口也有困難,因此這項工藝技術的深化和普及就受到阻礙。1958 年12月杜燕孫在上海市技術革新展覽會上看到大新振漂染廠以白金作電極電解硫酸銨液製造雙氧水的雛型裝置,隨即組織各地印染行業機、電、化工技術人員阮儀和許智仁等十餘人,組成設計小組,在上海設計年產30噸規模的電解法製造雙氧水的方案,並向杭州市紡織局借幾隻白金坩堝,在大新振漂染廠內興建工場,安裝設備製造雙氧水,使該廠研製的平幅連續練漂設備得以開動。
自製雙氧水獲得成功後,得到紡織工業部技術司李正光副司長的支持,他向薄一波副總理匯報,專門進口20公斤白金,以便在有條件的地區或工廠建點生產雙氧水,推廣連續練漂工藝技術。不久,兩家年產200噸雙氧水製造工場在上海建成,年產30噸的工場也在一些地方次第上馬,雙氧水供應得到落實。首先定點在石家莊的試驗工作也得以順利進行。1959 年,雙頭繩狀棉布連續練漂聯合機試車投產成功。全機長約50米,20小時可連續練漂棉布10800匹(每匹長40米),相當於8隻容布量4噸的煮布鍋日夜運轉的精練能力,並相應壓縮了多台洗布設備,同時顯著提高了棉布半制品的白度和純淨度,相應節省了水、電、汽和人工。以後,又經過深入研究,擬訂聯合機的結構和組成方案,以及連續練漂的工藝條件,利用常州大成二廠(今東風印染廠)老廠改造的機會,製成樣機投產進行考驗。1968年5月通過現場鑑定後,由紡織工業部紡織機械公司安排設計製造,安裝在新建的湖北沙市印染廠使用。一場歷時十餘年經過艱難曲折的重大技術進步項目終告成功,為以後推廣大批量連續化高效練漂奠定基礎。
在中薄型織物之外,厚密的棉布也存在著要連續化練漂的問題。而且在當時對於剛開發的滌棉混紡織物的前處理尤為需要。杜燕孫在60年代中期根據國外進展和國內技術革命和革新的情況,進行調研比較,然後於1973年8月他受託在上海主持對比鑑定,確定以上海研製的平板履帶式雙氧水平幅練漂機為最佳型式。現該平幅練漂方式已發展為多種型式,廣泛套用於棉化纖混紡織物和厚重織物的練漂。
3.制訂科技發展規劃,推進染整技術進步
杜燕孫於1956年參加制訂國家12年科技發展規劃,負責起草我國紡織品染整加工方面的方向和具體科研課題,並逐年安排落實。
杜燕孫運用他在紡織工業部擔任職能處長的許可權,以及他對地方情況的熟悉程度,充分發揮組織能力,推進染整行業的技術革新。發現苗頭,就積極加以扶植;有了意向,就創造條件,播種培養。在注意系統配套、一切經過試驗、通過鑑定的原則下,取得比較全面的革新成果,為現代染整工藝技術奠定基礎。
除了改革棉布練漂工藝和設備,變間歇加工為全程連續高效生產外,杜燕孫對染色、印花和整理方面的技術進步也做了很多工作。
染色技術方面,為了適應染色布不斷提高檔次、等級的發展趨勢,靠原來的卷染機生產,不論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難以滿足市場需要。為此,他總結提高各地技術革命與革新運動中創造的成果,1956年完成還原染料隱色體的軋染法;1957年又完成還原染料懸浮體軋染法;以及可溶性還原染料(即溶靛素與溶蒽素)的軋染法,解決了“士林布必須卷染”的問題。此外,硫化染料、海昌藍的連續染色法也配套產生,包括進一步完善不溶性偶氮染料的連續軋染的設備,使各種染色布都可以連續軋染加工,提高了產品質量。
在印花技術方面,1956年紡織工業部副部長張琴秋親自抓提高印花圖案設計水平的工作。當時杜燕孫提出建議,在提高印花圖案設計水平的同時,必須注意花筒雕刻、色漿調配、上機印製和前後處理等其他技術的全面提高,並安排相應的技術措施。如對當時屬於新興的塗料、酞菁染料、活性染料以及新漿料的試用和推廣,照相雕刻設備的引進和建點培訓人才等方面,都採取具體的措施加以落實。特別是重點抓機印雕刻技術的提高、調漿設備的推廣、印花後處理洗滌技術的改善以及印花機的自動對花等等,使印花布圖案設計水平的提高,能在印製效果上充分體現。
整理技術方面,60年代初杜燕孫先後在上海組織人造棉布和純棉布樹脂整理的技術攻關,都達到投產的目的。經過樹脂整理的織物,平整挺括,防縮防皺,成為市場的暢銷產品。從此揭開全行業重視與研製各種化學整理,紛紛推出新產品的序幕。
杜燕孫在推進染整技術進步的成就,突出表現在1954年和1965年兩次染整設備定型工作上。特別是後一次的定型,是以改進和改革後的染整工藝技術為基礎的。1965年在副部長錢之光親自過問下,由杜燕孫和楊炳勛在1954年定型工作中良好合作的基礎上再次合作,分工主持65型成套染整設備的選型、定型工作,組織各方面技術人員參加,前後累計有數百人。他長期駐在上海,深入第一線,主持其事。1966年又在上海集體審查機械設計方案和草樣機的工藝效果。經過吸收引進設備之長以及國內經過鑑定、推廣的技術革新和科研成果,仿創結合,終於設計製造成新型的成套染整設備。這套新型染整設備,1969年在新建的沙市印染廠套用,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經濟效益都有顯著的提高。
此外,杜燕孫還組織棉針織物漂染整理設備、紗線漂染、絲光整理設備、燈芯絨割絨和染整設備等成套設備的定型工作。這些設備製成以後,分別在全國推廣,全面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並提高了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學術活動與科普工作的組織者和推動者

杜燕孫早在1933年南通學院求學時,就參加紡織科學生會會刊《杼聲》的編輯工作,從中學到編輯學術性刊物的經驗,並培養了興趣。畢業後,又在接觸實際和社會聯繫中,進一步認識到我國紡織染整工藝技術與國際水平的差距,認為除了發展就業前教育、培養專業人才以外,普遍提高在業人員的科技水平,不拘一格出人才,實為振興事業的當務之急。他認為專業期刊是傳播專門知識,有助於自學、提高的重要工具,對廣大在校學生也有參考價值,應該積極提倡。因此從1933年開始,一直到1991年終的60年中,他利用業餘時間,先後在有關學術團體中與志同道合的技術工作者密切合作,無償地從事紡織染化期刊的出版工作。他擔任主編的計有《染化月刊》、《纖維工業月刊》和《紡織科普》三種重要刊物,累計有二十多年之久。此外,他還曾擔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出版的《紡織技術》、《紡織通報》、《染整通報》等刊物的編委,以及《紡織學報》的編委和編委會副主任。
《染化月刊》是南通學院染化研究會創辦和公開發行的會刊。該會是由杜燕孫等發起組織、由南通學院染化系在校和畢業學生參加的學術團體。染化研究會早於1935年開始,在系主任、教授諸楚卿主編的上海《染織紡周刊》上特辟染化研究會編輯的《染化》專欄,按期供稿,發行幾年,深受同行歡迎。後在諸楚卿的支持下,發展成為獨立創辦的《染化月刊》,於1938年1月公開發行,稿件來自全國染化各界,成為我國第一本染整專業期刊。
杜燕孫在1937年又發起籌建中國染化工程學會,以加強染料製造者和套用者的聯繫。該會於1939年在上海成立,杜燕孫歷任理事和常務理事。1946年《染化月刊》移交染化工程學會主辦,杜仍以學會負責人的身份,繼續予以支持。
杜燕孫一貫熱心於學會工作,1934年就參加中國紡織學會為學生會員。1949年曾當選為該會候補執行委員。1954年中國紡織學會與中國染化工程學會等合併,成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杜歷任第15-17屆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第18-19 屆副理事長,第20屆名譽顧問。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在學會工作中,杜積極參加和推動各種學術交流,組織各種學術專題討論會,並將會上宣讀的論文和交流的資料編印成冊或在刊物上發表,以便廣泛傳播。同時注意學習和借鑑國外先進技術,他在蘇聯、日本、美國參觀、考察回來後,都將見聞到的科技情況,應地方學會邀約到當地介紹,並將講稿印發參考。
杜燕孫於1979年擔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第一屆科普委員會主任委員,五年中建立了圖書出版、學術講座與學習班、電化教育和期刊編輯等小組,並輪流在地方開會,通過示範與交流,培養了許多積極分子,推動各地學會的科普工作。1982 年創辦《紡織科普》報,以傳播國內外紡織科技發展動態和科技進步信息,普及科技知識,由他具體負責編務工作,長達11 年之久。
1939年,杜燕孫由上海交通大學閔淑芬介紹,參加了上海工余聯誼社。抗日戰爭勝利後,該社改稱為中國技術協會。該會是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領導下的一個團結科技人員的公開學術團體。他積極參加該會開展的各項科技活動,1950年當選為第二屆執行委員。該會於1951年初,全國科聯、科普成立前夕宣告結束。
數十年來,杜燕孫憑藉學術活動和主編刊物,致力於紡織染化科技的理論探討和知識普及,卓有成效,成為我國紡織染化科技界學術活動和科普工作的積極組織者和推動者之一,深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所信賴。

著書立說,培育人才

杜燕孫在主編刊物的同時,還十分重視編寫染整科技書籍,作為自己積累知識和培育人才的一個重要方面。1934年冬他在南通學院求學時期,正是日本侵略我國日益加劇之際,他鑒於我國當時所用染料全部依賴國外,一旦發生戰爭,港口被敵封鎖,染料供應勢將成為極大的問題,因此試圖改良國產植物染料的傳統染法,以便在非常時期加以採用。他在廣泛收集含有可染色素的植物莖、皮、葉、根、花、果殼,擇其主要者,結合參考國內《本草綱目》、《天工開物》、《植物學大辭典》等書籍以及國外著作,利用課餘及休假日,在南通學院紡織科實驗室內,系統地研試一些重要品種的性能、所含色素的提取及套用的方法,歷時年余,將研試結果,寫成畢業論文《國產植物染料之研究》,約10萬多字。該文全稿於1936年冬為上海商務印書館接受,以《國產植物染料染色法》為名,在1938年10月出版。當時正在抗戰時期,對大後方緩解染料供應困難,起到積極的作用。該書曾幾次再版發行,並為如今“天然色”的染色研究者提供了參考資料。
1946-1948年間,杜燕孫根據多年收集的國外文獻,結合自己長期從事練漂技術的實際經驗,編寫成《棉練漂學》一書,按內容分三冊出版,合計50萬字。問世後曾廣泛被從業人員用作重要參考書籍。並被當時紡織院校及培訓班採用,作為教本。
杜燕孫還在1948年於上海第一印染廠工作時,接受中紡總公司委託,主編了《印染工廠工作法——機械篇》、《棉布印花漿通例》、《染化工程套用字彙》(與王世椿合編)三本書,其中《印染工廠工作法——機械篇》曾為華東紡織管理局再版發行。《棉布印花漿通例》一書,是他有感於當時國內有些廠競上印花,但在技術上互相保密,故弄玄虛,為了打破這種保守思想,他在上海第一印染廠與王菊生組織廠內印花車間的唐志翔、王良堃、潘其迪等,參考國外資料,經過小試篩選、中試再篩選,最後在陶乃傑、浦傳棻等人參加下,印製成大樣,從而確定棉布印花漿參考配方及其前後處理的工藝條件,《通例》一書就是把這一過程記錄整理而成的,是一本實用手冊專著,並附有實樣。出版以後,不僅對印花技術起了普及推廣的作用,而且也為打破技術封鎖,以科學方法解決技術問題,樹立了良好的範例。
他調任行政技術工作崗位以後,公務繁忙,依然十分關心科技書刊和學術活動,積極鼓勵青年技術人員編書和寫稿。當他於80年代初工作上退居二線以後,更加熱心地參加一些書籍的編輯和審稿工作。紡織工業部副部長陳維稷主持編寫《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古代部分)》和《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卷》兩本重要著作時,他擔任前書的編委和後書的編委會副主任,兩本書已先後正式出版。如今,他還擔任《中國近代紡織史》一書的編委。
數十年來,杜燕孫除從事著述以外,也十分熱心教育事業,致力於染整人才的教育和培訓工作。早在1945-1948年,他先後在上海南通學院紡織科染化系任兼職講師、副教授。1949-1950年兼職在上海文綺染織專科學校、誠孚紡織專科學校任教。上海解放後,他受組織指派,又先後在上海紡織工學院染化系、上海交通大學紡織系染化組以及院系調整後的華東紡織工學院染化系任兼職教授。主要講授練漂學、染色學、印染機械以及印染工廠的管理與設計等課程。
杜燕孫在上海第一印染廠任職期間,曾利用該廠的技術優勢,從事過三個不同層次的技術人員培訓工作。1947-1948 年,他連續兩屆擔任中紡公司在上海第一印染廠現場舉辦的印染技術人員進修班的常務副教務主任。進修班是由中紡公司幾次向全國招收各大學化工、化學系畢業生,集中補習印染課程和現場實習而設立的一種高級技術人員的培訓班。另外,他又在中紡公司舉辦的為期二年的大專程度技術人員訓練班,擔任過兩屆印染科實習總導師,在上海第一印染廠現場安排指導,併兼授第二屆技訓班課程。在1945年他接收日資內外棉加工廠主持該廠復工工作時,他還參考抗戰前浙江大學工學院的辦法,在廠內開辦藝徒班,自任班主任,採取白天在工廠工作,晚上由工廠在職工程師、技師授課,講授印染專業、數理化、語文、外語等課程,為工廠就地培養出一批基層骨幹。
以上各校各班造就的人才,在60-70年代,多數成為染整工業的技術專家和骨幹力量。
杜燕孫對年輕技術人員的成長,一貫關懷備至;除著書、執教外,對學員熱情鼓勵,諄諄誘導,和藹可親,深受他們的尊重。
杜燕孫具有強烈的敬業精神,認真負責,始終不渝。當他處於行政工作崗位時,不是發號施令,而是尊重實踐,事必躬親,善於聆聽民眾意見,總結經驗,依然保持一個工程技術專家的風度。因此,他提出的主張和建議,有充分的論據,令人信服。他生活儉樸,平易近人,諄諄善教,勝於良師益友,堪為學者楷模。

主要論著

1 杜燕孫.國產棉布染色法概述.染化月刊,1938,1(1、2、3……8):26-32、21-25、22-26……14-19.
2 杜燕孫.國產植物染料染色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
3 杜燕孫.解決中國染料問題之商榷.中國染化工程學會成立紀念冊,1939:28-33.
4 杜燕孫.黃邊泰西緞染整工程之研討.染化月刊,1941,3(7):3-6.
5 杜燕孫.棉練漂學(上、中、下冊).上海:纖維工業出版社,1947、1947、1948.
6 杜燕孫.台灣機杼聲(調研報告).纖維工業月刊,1948,4(4):21-26.
7 杜燕孫.印染工廠工作法——機械篇.上海:中國紡織建設公司,1949.
8 杜燕孫,王菊生.棉布印花漿通例.上海:中國紡織建設公司,1949.
9 杜燕孫.從精簡節約的觀點檢討棉布練漂工程.染化月刊,1950,6(1、2):13-14、10-12.
10 杜燕孫,王世椿.染化工程套用字彙.上海:華東紡織管理局,1950.
11 杜燕孫.提高印染成品的質量.中國紡織,1953(11):1-3.
12 杜燕孫.掌握技術提高印染成品的質量.中國紡織,1953(15):26 -29.
13 杜燕孫(未遲).對作好新產品試製工作的意見.中國紡織,1957 (1):8-14.
14 杜燕孫.幾年來印染工業的成績.中國紡織,1957(17):3-5.
15 杜燕孫(未遲).紗線漂染質量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意見.中國紡織,1958(5、13):21-24、21-22.
16 杜燕孫.印染工業技術革命的情況和展望.中國紡織,1958(15):1-4.
17 杜燕孫.在印染工業中推廣高效漂白和高效退漿.中國紡織,1959(5):4-6.
18 杜燕孫.新中國印染技術的輝煌成就和燦爛前程.中國紡織,1959(28):26-30.
19 杜燕孫.參觀日本染整工業專業報告.江蘇省紡織研究所情報組,1964.
20 杜燕孫.依靠技術進步提高染整水平.中國紡織,1986(9):2-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