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與淮軍

李鴻章與淮軍

李鴻章與淮軍》是2008年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豐吉(程啟貴)。

本書描繪了李鴻章的真實面目,以及李鴻章建海軍,造炮艦,派遣留學生,簽和約等事跡。通過李鴻章的人生經歷,映射了近代中國的一段歷史。

基本介紹

  • 書名:李鴻章與淮軍
  • 譯者:豐吉(程啟貴
  • ISBN:9787205063092
  • 類別政治人物
  • 頁數:187
  • 定價:20.00元
  • 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01月0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語種:簡體中文
  • 字數:159000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印次:1
作者簡介,目錄,內容簡介,編輯推薦,

作者簡介

豐吉,原名程啟貴,安徽蕪湖人,1966年生。當過幾年中學教師;史學碩士,文學博士。1992年至今,一直供職報界,編輯、記者兼而任之。有史學、文學著作多部。
現為宣城中華梅氏文化研究會特約研究員、安徽《新安晚報》文史編輯記者程啟貴(豐吉)。

目錄

一、“李府半條街“今昔
二、李翰林遇上曾聖人
三、準軍,圩堡里的團練
四、“大褲腳兵”亮相上海
五、“郜永寬事件”始末
六、捉襟見肘辦海軍
七、法國人的“不勝而勝”
八、在朝鮮問題上的失算
九、甲午海戰北洋海軍的悲哀
十、抹不去臉頰上的彈痕
十一、聯俄制日:談判條約被“調包”
十二、不斷變化的“大清國歌”
十三、晚清外交的一面旗幟
十四、賢良寺里的落寞老人

內容簡介

說到晚清的外交,人們自然會想到李鴻章。常言“弱國無外交”,在那風雨飄搖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東西方列強,李鴻章代表大清政府屢屢與列強打交道,在戰則敗、敗則和、和則割地賠款的形勢下,大清國民無法不憤怒,他們痛斥“李二先生是漢奸”,是個多次出賣國家主權的“罪人”。
在這種形勢下,作為大清朝廷,在選擇誰做代表去與列強談判的問題上,毋庸置疑是會精心選擇最為優秀的外交官的。這不僅是出於民怨沸騰的局勢,也關係到大清帝國的“顏面”,關係到民族發展的切身利益。李鴻章去世之後,維新派領袖人物梁啓超自稱其“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撰就第一部李鴻章傳記,國內對李鴻章作出評價並致悼念者不計其數。
人物簡介
李鴻章(1823-1901),漢族,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身後滿清政府追贈其為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諡文忠,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作為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北洋海軍的創始人之一、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
淮軍簡介
淮軍是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軍隊。因為兵員及將領主要來自安徽江淮一帶,故稱“淮軍”。是中國近代軍隊的前身,曾是清的主要國防力量。1861年(鹹豐十一年),太平軍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不能抵抗,外援英軍未到,是時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總督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省軍務,湘軍駐安慶,上海地方官紳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國藩早有用湘軍制度練兩淮勇丁的計畫,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鴻章招募淮勇,於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其後,淮軍乘英國輪船,闖過太平天國轄境,前往上海,與英、美各軍合作對抗太平軍。淮軍成立時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5月間抵上海後,又以外國侵略者的支持和上海海關稅收購置洋槍洋炮,擴編部隊。至1864年,淮軍先與英﹑法侵略軍和常勝軍相勾結,在上海附近對抗太平軍,繼配合湘軍在蘇﹑浙等地進攻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江蘇南京)陷落後,1864年秋冬,淮軍經過裁撤,尚存一百零四營,五萬餘人。1865年至1868年間,先後在曾國藩﹑李鴻章率領下,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約今河北)等地,作為清軍主力與捻軍作戰。捻軍被鎮壓後,淮軍擔負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鴻章以淮軍勢力為基礎,掌握了國家外交﹑軍事和經濟大權,成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淮軍主要將領張樹聲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吳長慶﹑丁汝昌葉志超﹑衛汝貴﹑聶士成等,形成淮系軍閥,是統治階層中一個重要的武裝政治集團。近現代的愛國將領馮玉祥也是出自淮軍。
1870年在保定二次換裝的淮軍1870年在保定二次換裝的淮軍
1870年淮軍的炮隊1870年淮軍的炮隊

編輯推薦

李氏家族聚族而居,集中在老家安徽合肥東大街——現今合肥市淮河路中段,樓宇軒昂,氣勢恢弘。如今占地約2000平方米的李府已不到當年李氏家族居住面積的十分之一,但李府內的布局結構,木樑磚瓦,仍透出李府當年的不凡雄姿。
在李府內,陳列著李氏後人捐贈的半部《李氏宗譜》。譜中〔李鴻章〕——的名字上,赫然有紅筆打上的大大的〔×〕,旁邊還有朱筆標註著的〔大賣國賊〕四個字,格外醒目!
1901年二月6日,北京賢良寺。臨終之際的李鴻章口占七律一首,由其子李經述代為筆錄。詩曰: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其實,李鴻章骨子裡仍是個書生!
晚清帝國的每一縷新鮮空氣都與李鴻章這個名字緊緊相連,中國近代歷史上最為悲傷、沉痛、屈辱的記憶都與李鴻章相連。 作者並沒有按照一般的套路,對李鴻章進行簡單的評價,而是讓事實說話,以文學化的筆調細緻地描繪了李鴻章的真實面目:建海軍,造炮艦,派遣留學生,簽和約等。
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了解到的不僅是一個名為李鴻章的個體起伏波折的人生曲線,也是一個時代、一個沒落王朝的苦苦掙扎,從而引發對近代中國的深入思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