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台灣電影導演)

李行(台灣電影導演)

李行(Lee Hsing),原名李子達,1930年5月20日出生於江蘇省武進市,中國台灣導演、演員、製作人,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

1959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王哥柳哥游台灣》。1963年,開始執導國語片,並執導了劇情電影《街頭巷尾》。1964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養鴨人家》上映,該片獲得第3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他憑藉該片獲得第3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1967年,執導紀實電影《路》,該片獲得第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1971年,執導劇情電影《秋決》,該片獲得第10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他憑藉該片獲得第1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1977年,執導的勵志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獲得獲得第1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他憑藉該片獲得第1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1979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早安台北》上映,該片獲得第1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1983年,與胡金銓白景瑞聯合執導劇情電影《大輪迴》,他憑藉該片獲得義大利國際幻想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該片入圍第2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1989年,籌組成立中華民國電影導演協會,被推選為首屆理事長。1994年,李行獲得中華民國電影導演協會最佳導演獎。1995年,李行獲得第32屆台灣金馬獎終身成就獎。1999年,李行獲得第5屆香港文教傳播聯會之“千禧年演藝工作貢獻獎”。2006年,擔任第51屆亞太影展評審團主席。2007年,擔任中華民國紅心字會榮譽理事長一職協助協會推廣社會公益。2010年,執導舞台劇《夏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行
  • 外文名:Lee Hsing
  • 別名:李子達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武進市
  • 出生日期:1930年5月20日
  • 職業:導演、演員、製作人
  • 畢業院校:台灣師範大學
  • 主要成就:第3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第1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第1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第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 代表作品王哥柳哥游台灣養鴨人家汪洋中的一條船早安台北大輪迴
人物經歷,個人生活,主要作品,導演作品,助理導演,監製作品,攝影作品,參演話劇,參演電影,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48年底,李行跟隨父親遷移至台灣。1949年2月, 轉入台灣師範學院教育系,在校期間,他經常參加校內話劇社的演出,並擔任導演;此後,他還參加的職業劇團的演出活動,並出演了《桃花扇》、《青春》、《匪窟》等話劇作品。
1950年,參加了話劇《邊城曲》的公演;同年,他還出演了話劇《黨人魂》;11月,出演話劇《春滿人間》。1951年,出演話劇《永不分離》。1952年,從台灣師範大學畢業;同年,參演劇情電影《永不分離》;此外,由其參演的劇情電影《馬車夫之戀》上映。
1953年8月,剛剛退伍一個月左右的李行開始擔任台灣師範學院附屬中學的公民教員,併兼任訓育組長;同年,出演由潘壘編導的話劇《偷渡》;此外,還出演了話劇《以身作則》。1954年,擔任自立晚報文教影劇記者;同年,出演由袁叢美執導的劇情電影《罌粟花》;9月,申請進入中影擔任基本演員,被拒絕。
1955年,執導話劇《舊情難忘》;同年,與焦鴻英、田豐聯合主演劇情電影《沒有女人的地方》。1956年,出演由吳文超執導的劇情電影《翠領長春》;同年,出演劇情電影《沈常福馬戲團》。1957年,擔任劇情電影《情報販子》的副導演;同年,擔任犯罪電影《追兇記》的副導演;此外,還擔任了愛情電影《水擺夷之戀》的副導演。
1958年,擔任劇情電影《血戰》的副導演。1959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王哥柳哥游台》,該片呈現了50年代諸如空曠台北市介壽路(今凱達格蘭大道、未開發的台中市郊區與新店烏來等影像;同年,執導劇情電影《豬八戒與孫悟空》;接著,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豬八戒救美》上映;此外,還執導了劇情電影《凸哥凹哥》。
1960年,出演由宗由執導的劇情電影《音容劫》;此外,還執導了省政建設彩色紀錄片《台灣地下水》、《台灣教育》。1961年,自編自導劇情電影《王哥柳哥好過年》;同年,自組"自立電影公司";此外,還執導喜劇電影《兩相好》。1962年,執導喜劇電影《金鳳銀鵝》;同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白賊七》上映;此外,還執導了劇情電影《王哥柳哥過五關斬六將》。
1963年,開始執導國語片,並執導了劇情電影《街頭巷尾》,後被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任命為主要導演;同年,執導劇情電影《新妻鏡》;此外,還與李嘉聯合執導了劇情電影《蚵女》,該片是台灣第一部自製彩色寬銀幕影片,獲得第11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
1964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養鴨人家》上映,該片講述了養鴨能手林再田撫育養女小月的故事,影片獲得第3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他憑藉該片獲得第3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同年,首次與瓊瑤合作,並執導了根據瓊瑤言情小說改編的文藝電影《婉君表妹》。
1965年,執導文藝電影《啞女情深》,該片改編自瓊瑤原著“六個夢”中的一段故事“啞妻”,影片獲得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1966年,執導劇情電影《貞節牌坊》,同年,與李嘉、白景瑞聯合執導戰爭片《還我河山》,該片獲得第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此外,還執導了劇情電影《日出日落》。
1967年,執導紀實電影《路》,該片獲得第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1968年,執導由白藍、陳甯合作主演的愛情電影《玉觀音》,該片講述了在有著封建思想的宋代時期,王秀秀與自己的表哥相愛,受到阻止的坎坷愛情故事,影片獲得第15屆亞洲影展最佳劇情片金禾獎、馬尼拉市長特別獎。1969年,由其執導的愛情電影《情人的眼淚》上映;同年,與胡成鼎、蔡東華、陳汝霖等人合組大眾電影公司;5月4日,李行獲得中國文藝協會頒發文藝獎章。
1970年,執導由甄珍王戎共同主演的愛情電影《群星會》;同年,與李翰祥胡金銓、白景瑞聯合執導劇情電影《喜怒哀樂》,該片為喜、怒、哀、樂四部短篇影片集;此外,還執導了由甄珍、李湘、柯俊雄聯合主演的劇情電影《母與女》,該片獲得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11月30日,由其執導的愛情電影《愛情一二三》上映,該片講述了三個不同的愛情故事。
1971年,執導由歐威傅碧輝唐寶雲聯合主演的劇情電影《秋決》,該片獲得第10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他憑藉該片獲得第1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1972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風從哪裡來》上映;同年,與白景瑞、李嘉聯合執導劇情電影《大三元》。1973年,執導文藝片《彩雲飛》;同年,由其執導的愛情電影《心有千結》上映,該片根據瓊瑤的小說改編;此外,還執導了由甄珍、秦祥林合作主演的愛情電影《婚姻大事》。
1974年,執導由鄧光榮、甄珍搭檔主演的愛情電影《海鷗飛處》,該片根據瓊瑤的小說改編,講述了一人同時扮演三個身份不同的人物的故事;同年,香港“東方日報”老闆馬亦盛成立馬氏影業公司,被委託擔任製片業務;此外,還執導了劇情電影《海韻》。
1975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吾土吾民》上映,該片入圍第1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1976年,執導由秦漢林鳳嬌張艾嘉聯袂主演的愛情電影《碧雲天》,該片獲得第1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同年,執導由秦漢、林鳳嬌搭檔主演的劇情電影《浪花》,該片根據瓊瑤的同名小說改編。
1977年,執導由林鳳嬌、秦漢、江明聯袂主演的愛情電影《風鈴風鈴》,該片根據瓊瑤的小說改編;同年,執導劇情電影《白花飄雪花飄》;9月18日,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秋決》上映,該片由傅碧輝歐威唐寶雲聯合主演,獲得印尼電影藝人協會評選為最佳影片獎;同年,執導勵志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該片改編自鄭豐喜的同名自傳,他憑藉該片獲得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第1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該片獲得第1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1979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早安台北》上映,該片獲得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中華民國分會第4屆優良國際影片金炬獎、第1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1980年,執導由林鳳嬌、鐘鎮濤李烈聯合主演的傳記電影《原鄉人》,該片改編自鐘理和的同名自傳性作品;5月3日,由其執導的愛情電影《小城故事》上映,該片獲得第3屆金炬獎、第1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他憑藉該片入圍第1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81年,執導由秦漢、林鳳嬌搭檔主演的愛情電影《又見春天》;7月11日,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龍的傳人》上映,該片由鐘鎮濤、林鳳嬌合作主演。1982年7月,獲聘為世新大學電影科主任;隔月,因故請辭該職務。1983年,與胡金銓、白景瑞聯合執導劇情電影《大輪迴》,他憑藉該片獲得義大利國際幻想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該片入圍第2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1984年,擔任“天下電影公司”總經理,並擔任了愛情電影《玉卿嫂》的製作人,該片由張毅執導;同年,執導劇情電影《細雨春風》;3月,擔任第7屆優良創作短片及錄像帶金穗獎評審委員。
1985年1月15日,與明驥、廖祥雄、陳豫舜等七人組成工作委員會,為獎勵製作優良的政策性影片。1986年,執導由柯俊雄邱淑宜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唐山過台灣》,該片入圍第2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他憑藉該片入圍第2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6月,出任第32屆亞太影展籌委會秘書長。
1987年3月5日,決議參加美國電影學會主辦的洛杉磯國際影展;4月30日,應第32屆亞太影展籌備委員會主任林登飛之邀,擔任亞太影展秘書處秘書長;6月1日,所領導的第32屆亞太影展秘書處,計畫以籌組國際評審團、舉辦亞太各國60年代佳片名人回顧展及正式學術論文發表會三方面來提升亞太影展的國際地位。
1988年,擔任第11屆金穗獎評審委員,並開始籌備電影教育學校;3月,擔任佳樂小姐評審。1989年5月17日,籌組成立中華民國電影導演協會,被推選為首屆理事長。1990年,被推選為“台北金馬國際影展執行委員會”主席。
1991年,擔任金馬獎執行委員會主席,並修訂了執委會章程,更名為“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並積極尋求企業捐助。1992年1月6日,開始擔任國家建設研究會文教建設研究組第八主題“輔導電影事業之發展”召集人。1993年,擔任金馬獎執行委員會主席。1994年1月16日,李行獲得中華民國電影導演協會最佳導演獎。
1995年10月,擔任第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審委員;12月,獲得第32屆台灣金馬獎終身成就獎。1996年8月,開始擔任長春電影節評審;10月,接任台灣電影文化公司董事長。1998年8月,擔任長春國際電影節評審委員。1999年8月31日,開始擔任金馬獎執行委員會主席;12月30日,李行獲得第5屆香港文教傳播聯會之“千禧年演藝工作貢獻獎”。
2000年1月19日,開始擔任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主席;3月9日,不滿遭中央電影公司泛政治化打壓,辭去該公司董事職務。2006年,擔任紀錄片《百慧藏坤》的監製,此片講述百歲人瑞畫家陳慧坤一生之故事;同年,擔任第51屆亞太影展評審團主席。2007年,擔任中華民國紅心字會榮譽理事長一職協助協會推廣社會公益。2010年,執導舞台劇《夏雪》,該劇改編自《竇娥冤》。

個人生活

1955年8月6日,李行與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的同學王為瑾結婚。1956年6月30日,長子李顯一出生。1960年4月2日,女兒李顯順出生。1983年9月25日,女兒李顯順結婚。1984年1月15日,獨子李顯一在台北圓山飯店正式舉行婚禮。1994年12月26日,李行的父親李玉階在南投逝世,享年95歲。1996年2月5日,獨子李顯一車禍去世。1997年6月8日,李行的母親李過純華在南投逝世,享年95歲。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10年
《夏雪》
舞台劇
1986年
《唐山過台灣》
電影
1983年
《大輪迴》
電影
1981年
《又見春天》
電影
1980年
《原鄉人》
電影
1979年
《汪洋中的一條船》
電影
1979年
《小城故事》
電影
1979年
《早安台北》
電影
1977年
《白花飄雪花飄》
電影
1976年
《浪花》
電影
1976年
《碧雲天》
電影
1975年
《吾土吾民》
電影
1974年
《海鷗飛處》
電影
1974年
《海韻》
電影
1974年
《婚姻大事》
電影
1974年
《大三元》
電影
1973年
《心有千千結》
電影
1973年
《彩雲飛》
電影
1972年
《秋決》
電影
1971年
《母與女》
電影
1971年
《愛情一二三》
電影
1970年
《喜怒哀樂》
電影
1970年
《群星會》
電影
1967年
《路》
電影
1967年
《日出日落》
電影
1966年
《貞節牌坊》
電影
1966年
《還我河山》
電影
1965年
《養鴨人家》
電影
1965年
《啞女情深》
電影
1965年
《婉君表妹》
電影
1963年
《蚵女》
電影
1963年
《街頭巷尾》
電影
1962年
《王哥柳哥過五關斬六將》
電影
1962年
《白賊七》
電影
1962年
《金鳳銀鵝》
電影
1961年
《兩相好》
電影
1961年
《王哥柳哥好過年》
電影
1960年
《台灣教育》
紀錄片
1960年
《台灣地下水》
紀錄片
1959年
《王哥柳哥游台灣 下集》
電影
1959年
《王哥柳哥游台灣 上集》
電影
1959年
《凸哥凹哥》
電影
1959年
《豬八戒救美》
電影
1959年
《豬八戒與孫悟空》
電影
1955年
《舊情難忘》
話劇

助理導演

時間名稱類型
1958年
《血戰》
電影
1957年
《水擺夷之戀》
電影
1957年
《追兇記》
電影
1957年
《情報販子》
電影

監製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06年
《百慧藏坤》
紀錄片
2005年
《龍眼粥》
電影
1998年
《徵婚啟事》
電影
1989年
《沒卵頭家》
電影
1984年
《玉卿嫂》
電影
1980年
《天涼好個秋》
電影
1980年
《美麗與哀愁》
電影
1973年
《心有千千結》
電影
1971年
《母親三十歲》
電影

攝影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70年
《喜怒哀樂》
電影

參演話劇

時間名稱備註
1957年
《兒心關不住》
王生善執導
1957年
《辛亥革命》
張英執導
1957年
《藍狐狸》
唐紹華編導
1957年
《漢宮春秋》
/
1955年
《馬車夫之戀》
唐紹華編導
1955年
《聖女媽祖傳》
/
1953年
《以身作則》
/
1953年
《偷渡》
潘壘編導
1951年
《永不分離》
/
1950年
《春滿人間》
/
1950年
《黨人魂》
/
1950年
《邊城曲》
/
/
《匪窟》
/
/
《青春》
/
/
《桃花扇》
/

參演電影

共2部

獲獎記錄

台灣電影金馬獎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95第3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獲獎
1986第2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唐山過台灣提名
1986第2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唐山過台灣》提名
1983第2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大輪迴提名
1980第1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早安台北獲獎
1979第1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小城故事獲獎
1979第1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小城故事》提名
1978第1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汪洋中的一條船獲獎
1978第1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汪洋中的一條船》獲獎
1976第1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碧雲天獲獎
1975第1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吾土吾民提名
1972第1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秋決獲獎
1972第1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秋決》獲獎
1971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母與女獲獎
1968第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獲獎
1967第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還我河山獲獎
1966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啞女情深獲獎
1965第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養鴨人家獲獎
1965第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養鴨人家》獲獎
亞洲影展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77----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汪洋中的一條船》獲獎
1969第15屆亞洲影展最佳劇情片金禾獎《玉觀音》獲獎
其它獎項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99第5屆香港文教傳播聯會之“千禧年演藝工作貢獻獎”----獲獎
1994----中華民國電影導演協會最佳導演獎----獲獎
1979第4屆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中華民國分會優良國際影片金炬獎《早安台北》獲獎
1977----印尼電影藝人協會評選為最佳影片獎《秋決》獲獎
1969----馬尼拉市長特別獎《玉觀音》獲獎

人物評價

李行電影的“健康寫實主義”策略,首先表現在對台灣傳統商業電影華而不實的虛假之風的一次反駁與背叛,他拋棄了當時武俠片、愛情文藝片中無病呻吟或低級庸俗的元素,吸收了一些先進的元素;其次李行電影的“健康寫實主義”策略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張揚以及對東方美學的深度挖掘,探索電影的民族化,表達對大地母親的熱愛(《貴州大學學報評》)。他電影中的人物設定有著明顯的導演個人意志表現,而這樣的人物設定以及人物性格設定恰恰可以表現出李行電影的勸說性,甚至說是一種強迫性。他是中國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電影領域中書寫著中國的歷史、中國的美學,和中國人的故事,他身上所體現出的都無法避免的是“中國”。從他的電影裡我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中國、不一 樣的文化,無論反思也好,追憶也罷,都有著說不盡的故事,說不完的話題(《科教文匯》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