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細珠

李細珠

湖南安仁人,1967年6月生。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1989、1992、1997年,先後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歷史系,相繼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細珠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個人簡介,著作封面,發表論文,

個人簡介

李細珠,男,湖南安仁人,1967年6月生。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台灣史研究室主任。1989、1992、1997年,先後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歷史系,相繼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8年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1998年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2000年出站留所工作,任副研究員。2006年8月,晉升研究員,同時兼任研究生院教授。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為韓國高等教育財團暨國立首爾大學東洋歷史系客座研究員。2009年入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七部委評選的“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2年獲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
專業研究方向主要為晚清民初政治、思想與社會史,兼及台灣史
已出版學術專著《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地方督撫與清末新政——晚清權力格局再研究》,合著《中國近代通史》第五卷,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曾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專業研究方向為晚清民初政治、思想與社會史。
專著《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獲第三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三等獎(2007)和第六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2007);合著《中國近代通史》(十卷本)獲第七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2010)、第二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2008)和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2010);論文《性別衝突與民初政治民主化的限度——以民初女子參政權案為例》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七屆優秀科研成果獎優秀獎(2009);論文《論清末預備立憲時期的責任內閣制——側重清廷高層政治權力運作的探討》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八屆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2012);專著《地方督撫與清末新政——晚清權力格局再研究》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九屆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2015)。

著作封面

1、《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2000年《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2000年
2、《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2009年版
《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2003年版《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2003年版
《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2009年版《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2009年版
3、《中國近代通史》第五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2009年版
《中國近代通史》第五卷,2006年版《中國近代通史》第五卷,2006年版
《中國近代通史》第五卷,2009年版《中國近代通史》第五卷,2009年版
4、《地方督撫與清末新政—晚清權力格局再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地方督撫與清末新政》,2012年版《地方督撫與清末新政》,2012年版
5.《超越國境的東亞近現代史》(上、下卷),609千字,合著,署名中日韓三國共同歷史編纂委員會,執筆上卷第三章(約3萬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2月版,678頁,韓文版與日文版均在2012年出版
6.《當代中國台灣史研究》,532千字,合著(自撰一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12月版,477頁

發表論文

1.〈辛亥革命起因新論〉,9千字,《湖南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6期,76-80頁;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94年第1期
2.〈辛亥時期留日學生的鄉土情結與愛國主義〉,8千字,《求索》1994年第3期,114-118頁;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94年第8期
3.〈試論宣統政局與清王朝的覆滅〉,7千字,《北方論叢》1995年第5期,96-100頁;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96年第1期
4.〈略論魏源思想的文化背景〉,7千字,載劉泱泱等編《魏源與中國近代改革開放——紀念魏源誕辰2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56-365頁,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版
5.〈“革命軍起,革命黨消”新解〉,8千字,《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96年第3期,38-43頁
6.〈《倭文端公遺書》版本考述〉,3千字,《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119-120頁
7.〈倭仁遠赴葉爾羌任職述論〉,8千字,《西域研究》1998年第2期,89-95頁
8.〈略論道鹹同時期的理學復興及其原因〉,8千字,《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99-104頁
9.〈倭仁與吳廷棟交誼略論〉,9千字,《安徽史學》1999年第2期,42-47頁
10.〈倭仁史實考證二則〉,3千字,《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301-304頁
11.〈理學與“同治中興”——倭仁與曾國藩比較觀察〉,9千字,《學術月刊》1999年第3期,102-107頁
12.〈倭仁交遊述略〉,16千字,《近代中國》第9輯,96-116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6月版
13.〈譚嗣同戊戌進京前後的思想變動及其原因〉,12千字,載田伏隆、朱漢民主編《譚嗣同與戊戌維新》(論文集),268-283頁,嶽麓書社1999年10月版;又載方誌欽等主編《康有為與戊戌變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85-402頁,學術研究雜誌社,1999年5月
14.〈倭仁理學思想述論〉,55千字,載陳勝粦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思潮論集》,277-348頁,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版
15.〈“邊緣人”的角色尷尬——容閎在晚清中國的人生境遇〉,8.5千字,《學術論壇》2000年第3期,116-120頁;又載吳汶萊主編《容閎與中國近代化》(論文集),177-189頁,珠海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16.〈張之洞與晚清軍事教育近代化〉,8千字,《安徽史學》2001年第4期
17.〈在社會問題與經濟問題之間——從張之洞禁菸思想與實踐的內在矛盾看晚清禁菸問題的兩難困境〉,10千字,載王宏斌主編《毒品問題與近代中國》(論文集),當代中國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8.〈張之洞與晚清貨幣改革〉,14千字,《歷史檔案》2002年第1期,32-36頁
19.〈張之洞與晚清湖北新軍建設——兼與北洋新軍比較〉,14千字,《軍事歷史研究》2002年第1期,125-136頁;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2年第10期,99-110頁
20.〈張之洞與《江楚會奏變法三折》〉,15千字,《歷史研究》2002年第2期,42-52頁;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2年第7期,90-100頁
21.〈民初統一黨研究〉,21千字,《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1輯,136-162頁,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22.〈試論戊戌—庚子政局變動中的張之洞〉,20千字,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1年卷,17-43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23.〈張之洞與清末新學制的制定〉,9千字,《河北學刊》2002年第6期,125-129頁
24.〈張之洞與清末法制改革〉,22千字,《近代中國》第12輯,311-341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25. 〈張之洞與清末科舉制度的廢除〉,12千字,《北京檔案史料》2003年第1期,201-218頁,新華出版社2003年3月版
26.〈張之洞與清末地方官制改革——兼論朝廷與地方督撫的關係〉,10千字,載田伏隆、饒懷民主編《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社會——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11-121頁,嶽麓書社2003年9月版
27.〈試論清末新政時期政區變革的幾個問題〉,17千字,《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100-123頁;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3年第8期,11-28頁;又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2年卷,1-22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2月版
28.〈試論新政、立憲與革命的互動關係〉,15千字,《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3期,118-125頁;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3年第9期,71-78頁;又載潘晨光主編《哲學社會科學前沿思考》(題名《清末新政、立憲與革命的互動關係論綱》),375-389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版;又載方軍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學術報告》第2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版
29.〈清末民間輿論與官府作為之互動關係——以張曾敭與秋瑾案為例〉,32千字,《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1-44頁;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4年第7期,21-39頁;又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3年卷,73-104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2月版;轉載丁賢勇編《浙江辛亥革命史研究集粹》上冊,499-527頁,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30.〈倭仁與道鹹同時期的理學〉,32千字,載《思想家與近代中國思想》(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1輯),58-90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5月版
31.〈張之洞與近代中國重工業的奠基〉,7.5千字,《張之洞研究》2005年第1期(總第3期),10-14頁
32.〈略論清末國民意識中的性別與權利之關係〉,8千字,《婦女研究論叢》2005年第2期,45-49頁
33.〈試論嘉道以來經世思潮勃興的傳統思想資源〉,10千字,《廣東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110-117頁
34.〈略論民初女性對性別歧視的覺醒與反思〉,9千字,《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82-87頁
35.〈性別衝突與民初政治民主化的限度——以民初女子參政權案為例〉,21千字,《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69-83頁;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5年第12期,32-44頁;又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4年卷,134-178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36.〈民間輿論與秋瑾案問題及其他〉,12千字,《史林》2006年第2期,53-59頁;轉載丁賢勇編《浙江辛亥革命史研究集粹》上冊,583-594頁,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37.〈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的群體結構和人事變遷〉,21千字,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5年卷,143-171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38.〈論立憲派、地方督撫與清廷之間的互動關係〉,15千字,載《晚清國家與社會》(晚清史論叢第1輯),307-323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8月版
39.〈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歷史建構〉,10千字,載《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第5期,147-152頁;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7年第12期,68-73頁;轉載丁賢勇編《浙江辛亥革命史研究集粹》下冊,881-890頁,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40.〈曾國藩與倭仁關係論略〉,10千字,載《曾國藩研究》第1輯,79-89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又載王繼平、李大劍主編《曾國藩與近代中國》(論文集),385-392頁,嶽麓書社2007年11月版
41.〈論清末“皇族內閣”出台的前因後果〉,15千字,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6年卷,195-221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42.〈論清末預備立憲時期的責任內閣制——側重清廷高層政治權力運作的探討〉,90千字,載《明清論叢》第8輯,1-59頁,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5月版
43.〈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學界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新趨向〉,21千字,載《東亞文化》第46輯,73-102頁,韓國國立首爾大學東亞文化研究所,2008年12月
44.〈清末兩次日本憲政考察與預備立憲的師日取向〉,18千字,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7年卷,274-297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月版;日文〈體制改革における選択-清末の憲政視察と予備立憲〉,載貴志俊彥、谷垣真理子、深町英夫編《模索する近代日中関系――対話と競存の時代》,119-139頁,東京大學出版會2009年6月版
45.〈清末民變與清政府社會控制機制的效能——以長沙搶米風潮中的官紳矛盾為視點〉,25千字,《歷史研究》2009年第4期,68-84頁;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9年第12期,75-89頁
46.〈清末預備立憲與制度創新及其異化問題〉,12千字,載韓國高等教育財團編《新亞洲論壇》第2輯,93-105頁,首爾出版社2009年8月版
47.〈丙午官制改革與責任內閣制的命運〉,18千字,載《晚清改革與社會變遷》(晚清史論叢第2輯)上冊,115-132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48.〈旁觀者觀察民變的視點與反應——〈申報〉報導長沙搶米風潮的輿論取向〉,15千字,《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第3期,153-161頁;又載《湘淮人物與晚清社會》(《晚清史論叢》第3輯),276-291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6月版
49.〈張之洞庚子年何曾有過帝王夢——與孔祥吉先生商榷〉,25千字,《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128-147頁;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10年第8期,109-124頁。又載馮天瑜、陳峰主編《張之洞與中國近代化》(論文集),211-242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50.〈略論張之洞〈勸學篇〉的幾個問題〉,10千字,《張之洞研究》總第8-9期(紀念張之洞逝世1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25頁,2010年12月
51.〈清末預備立憲時期的平滿漢畛域思想與滿漢政策的新變化——以光緒三十三年之滿漢問題奏議為中心的探討〉,24千字,《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35-50頁;又載《清代滿漢關係研究》(《晚清史論叢》第4輯),467-491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8月版;轉載方素梅、劉世哲、扎洛主編《辛亥革命與近代民族國家建構》,116-144頁,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版;又轉載陳理、彭武麟主編《中國近代民族史研究文選》上冊,343-367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52.〈李鴻章의 대일 인식과 외교책략 – 1870년대를 중심으로 –〉(韓文),《동북아역사논총》32호,13-61쪽,2011.6.[〈李鴻章對日本的認識及其外交策略——以1870年代為中心〉,《東北亞歷史論叢》第32號,13-61頁,2011年6月]。中文26千字,載《社會科學輯刊》2013年第1期,145-159頁;又載《近代思想史研究》第10輯,171-199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53.〈日韓合併與清末憲政改革〉,23千字,《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105-119頁;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11年第11期,35-47頁。又題<日韓合併在華反響及其對清末憲政改革進程的影響>,25千字,載李廷江主編《清華日本研究》第1輯,197-223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2月版;又載李廷江主編《晚清中國社會變革與日本》,1-28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54.〈孫中山與民初憲政〉,14千字,《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第5期,143-150頁;又載孫中山基金會、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編《孫中山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集》,236-250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9月版
55.〈辛亥鼎革之際地方督撫的出處抉擇——兼論清末“內外皆輕”權力格局的影響〉,30千字,《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3期,89-108頁;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12年第9期,3-20頁。英文:Provincial Officials in 1911-1912: Their Backgrounds and Reactions to Revolution—An Inquiry into the Structure of "Weak Center, Weak Regions" in the Late Qing. China: How the Empire Fell. Edited by Joseph W. Esherick and C.X. George Wei, Routledge, 2014, pp159-176. 又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辛亥革命與百年中國——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冊,48-67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2月版
56.〈晚清地方督撫權力問題再研究——兼論清末“內外皆輕”權力格局的形成〉,50千字,《清史研究》2012年第3期,1-29頁
57.〈張人駿其人及其對新政的態度〉,9千字,《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1-5頁
58.〈韓國報刊媒體對清末新政的觀察與反應——以〈皇城新聞〉與〈大韓每日申報〉為例〉,24千字,《當代韓國》2012年第3期,73-94頁;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13年第2期,46-61頁;又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第三屆近代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卷,397-423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5月版
59.〈孫中山讓位於袁世凱別論〉,10千字,載李向玉主編《“辛亥革命與澳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2-70頁,澳門理工學院2012年4月版
60.〈張之洞的現代意識〉,14千字,《張之洞研究》總第10期,10-17頁,2013年1月
61.〈清末政治史研究的巨觀檢討〉,25千字,《史學月刊》2013年第2期,97-111頁;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13年第6期,102-118頁;又題<清末新政、立憲與革命研究的幾個問題>,載《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檢討:問題與前瞻》(《晚清史論叢》第5輯),327-354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3月版
62.〈張人駿與江蘇諮議局〉,18千字,載《政治精英與近代中國》,207-227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版
63.〈略論康熙皇帝對台灣的認識及其理台政策的演變〉,22千字,載《台灣歷史研究》第1輯,106-128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版;又載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主編《清代台灣史研究的新進展——紀念康熙統一台灣33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26-144頁,九州出版社2015年7月版
64.<一個人與一個時代——論慈禧太后及其統治的是非功過>,12千字,《安徽史學》2014年第3期,5-12頁
65.<袁世凱與清末責任內閣制>,30千字,載張華騰主編《辛亥革命與袁世凱——清末民初社會轉型時期人物研究》,156-178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5月版
66.<清末日本侵台與國人反割台運動研究述評>,24千字,《蘭州學刊》2014年第9期,1-14頁
67.<大陸學界台灣史研究的巨觀檢討>,22千字,《台灣研究》2014年第5期,81-94頁
68.<清末中日琉球案尚為懸案考>,20千字,《台灣歷史研究》第2輯,68-90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69.<大陸學界有關荷西殖民時期台灣史研究述評>,15千字,《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103-111頁
70.<1949年以來的明鄭台灣史研究述評>,35千字,《蘭州學刊》2015年第7期,1-20頁
71.<中國大陸學界關於康熙統一台灣研究述評>,18千字,《軍事歷史研究》2015年第5期,60-72頁
72.<略論劉銘傳的台海防禦觀>,11千字,《安徽史學》2016年第2期,137-143頁
73.<政治轉型期歷史學家的因應與境遇——讀金毓黻、顧頡剛、夏鼐日記>,29千字,《史學月刊》2016年第4期,43-59頁
74.<鄉村士紳在“近代”邊緣的生活世界——嘉道鹹同時期管庭芬日記解讀>,33千字),《社會科學研究》2016年第3期,121-139頁
75.<台灣光復初期許壽裳若干史實考釋>,25千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72-89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