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無未

李無未

李無未,男,漢族,1960年9月4日生於吉林省敦化市,歷史學博士,語言學家李守田之子。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中文系漢語言文字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聯繫導師、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博士後流動站負責人、中文系主任、人文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廈門市語言學會會長。曾任吉林省語言學會第4屆理事會理事長、吉林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福建省語言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曾在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文學院任客座研究員(高級訪問學者),合作教授小倉肇博士(日本著名漢語音韻學與日語漢字音研究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無未
  • 外文名:Li Wuwei
  • 別名:無畏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吉林敦化
  • 出生日期:1960年9月4日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吉林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王力語言學獎
  • 代表作品:周代朝聘制度研究
  • 家庭出身:地主
社會兼職,主要經歷,教學工作,研究領域,科研項目,個人榮譽,學術成果,學術論文,主要著作,

社會兼職

現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1999)、中國音韻學會常務理事(1996/2010)、世界漢語教育史學會理事(國際,2010)、福建省語言學會副會長(2006)。國內外多所大學兼職教授。《古漢語研究》、《東疆學刊》等知名學術刊物編委。2005年9月以後,受聘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歸國人員基金、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博士學位論文、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等評審專家。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關西學院大學;中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韓國漢陽大學等幾十所大學做學術講座或授課。參加上百次在國內外舉辦的各類學術會議,或大會、或分會場發表學術論文。舉辦過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學術年會等各類大型國際學術會議10多次。曾任吉林省語言學會第4屆理事會會長(2004)、吉林省社科聯委員(2004)。被聘為吉林省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終審專家。現已招收博士生13屆32名,博士後2名。碩士生67名。與他人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40名。

主要經歷

曾在吉林省敦化縣第一、第三、第七國小學習(1966.03-1972.02);在敦化縣第一中學學習(1972.03-1977.07)。
33
1977年7月在吉林省敦化縣大蒲柴公社下鄉當知青。
1978年3月 進入延邊大學中文系中文專業本科學習。
1982年1月延邊大學中文系中文專業本科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
1987年至1988年 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專修漢語音韻學碩士課程,導師為著名音韻學家唐作藩教授。
2000年12月 在吉林大學研究生院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導師為著名先秦文獻學專家呂紹綱教授。
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 在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文學院任訪問教授。1982年以後 任延邊大學中文系講師、漢語教研室主任。
1991年10月 任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講師。
1994年9月 任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歷史文獻學古代語言文獻方向副教授(吉林大學破格晉升)、碩士生指導教師。歷史文獻學研究室主任。
1999年12月任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
2001年4月 任吉林大學研究生院漢語古代語言文獻方向博士生導師、博士後聯繫導師。
2003年10月 任文學學科漢語言文字學專業漢語史、中國語言學史方向博士生導師。
2001年5月 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長、吉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位點學術帶頭人。
2003年10月 任吉林大學文學學科漢語言文字學專業漢語史、中國語言學史方向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位點學術帶頭人。
2005年11月 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字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聯繫導師。
2006年12月 任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所長。
2007年9月 任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負責人。
2008年6月 任廈門大學中文系主任,中文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帶頭人之一。
2010年11月到2011年5月,任日本創價大學交換教授。合作教授水谷誠教授,漢語音韻學家。任廈門大學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2012年5月,定職為廈門大學專業技術等級二級教授,廈門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
2012年10月被聘為廈門大學特聘教授。
2013年3月,任教育部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13-2017),9月任人文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
2013年10月,任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評審組專家。
2014年1月任廈門市語言學會會長。

教學工作

三十多年來,承擔過漢語音韻學、漢語語音史、等韻學、漢語語法史、中古近代漢語語言文獻研究、訓詁學、文字學、古籍整理理論與實踐、古代漢語、日本中國語教科書語言研究、留學生漢語、古典詩詞曲格律、中國古代文體論、唐詩語言研究、漢語音韻學研究及當前學術進展、漢語史研究理論與方法、中國語言學史專題等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課程。
44

研究領域

致力於漢語語音史與中外漢語音韻學史、近代日韓中國語教科書語言、中國先秦禮儀制度、明清東亞文明“生成互動”史研究。在《中國語文》、《古漢語研究》、《民族語文》、《當代語言學》、《中國語言學報》、《方言》、《漢語學習》、《語言學論叢》、《中國語學(開篇)》等國內外期刊雜誌上發表130餘篇論文。出版《音韻文獻與音韻學史》(吉林文史出版社)、《漢語音韻學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音韻學論著指要與總目》(上、下,140萬字,作家出版社)、《宋元吉安方音研究》(中華書局)、《周代朝聘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對外漢語教學論著總目》(作家出版社,220萬字)、《中國歷代賓禮》(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日本漢語音韻學史》(商務印書館,50萬字)、《日本明治北京官話課本語音研究》(商務印書館,35萬字)、《日本近現代漢語語法史綱》(商務印書館,35萬字)、《日本漢語教科書彙刊(1912年前)》(30冊,中華書局)等著述。獲得省部級二三等獎勵5次,“王力語言學獎”2等獎1次。

科研項目

55
1.作為首席專家,主持《東亞珍藏明清漢語文獻發掘與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2012-2017年。
2.主持並完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課本語言研究》(2012),結項等級優秀。
3.主持並完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宋元吉安方音研究》(2005),結項等級良好。
4.國家級“十五”規劃教材,《漢語音韻學通論》,主持,2002-2006年。
5.全國高校古委會重點項目《九經直音整理與研究》,主持,1994-1999年。
6.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基金《日本漢語音韻學史》,主持,2006-2010年。
7.福建省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項目,主持,2006年。
8.還主持吉林省社科規劃、福建省特色專業、吉林大學社科、廈門大學國學院重大項目等省部校級項目8項。

個人榮譽

獲獎、專利和發明:
(1)宋元吉安方音研究,省部級科研獎,2009年12月,福建省政府,等級:3
(2) 周代朝聘制度研究,省部級科研獎,2007年12月,福建省政府,等級:3
(3) 《辨音纂要》所傳《中原雅音》,省部級科研獎,2004年12月,吉林省政府,等級:2
(4) 南宋孫奕俗讀“清入作去”考,省部級科研獎,2001年12月,吉林省政府,等級:2
(5)中國古文獻學獎,博士生二等獎,全國高校古委會,1998年.
(6)日本漢語音韻學史,第十五屆“王力語言學獎”。2013年10月12日獲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二等獎,見《中國語文》2013年第6期,中國語言學最高獎項。又獲福建省第10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3年12月。同時,獲廈門市第9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學術成果

學術論文

(一)漢語語音史、漢語音韻學史
1.日本大矢透《韻鏡考》“要說”尋繹。《古漢語研究》2008年3期。
2.近代日本漢語音韻學研究的特點。《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6期。
3.中日漢語音韻學研究的學術差異。《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4期。
4.日本學者越南漢字音研究。《延邊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5.日本學者的漢梵對音譯音研究。《延邊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6.日本漢字音時間層次及其確認的證據和方法。中國社科院《當代語言學》2005年第3 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6年第2期。
7.日本佛教“聲明”與漢字音聲調考訂。《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2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5年第7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3期。
8.日本學者滿(女真)漢對音譯音研究,《延邊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5年第10期。
9.日本學者對日語漢字音與漢語近代音關係研究。《音韻文獻與音韻學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
10.《詞韻》音系聲調。董琨、馮蒸主編《音史新論-慶祝邵榮芬先生八十壽辰學術文集》,學苑出版社,2005年5月。
11.日本《漢吳音圖》所見《中原雅音》。《音韻文獻與音韻學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
12.日本學者對日語漢字音與漢語上古音關係研究。《延邊大學學報》2004年3期。
13.《中原雅音》的體例問題。《音韻論叢》,齊魯書社,2004年1月3日。第七屆漢語音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音韻學會編。
14.日本學者日本語漢字音與漢語中古音關係研究。《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3期。
15.清末日本學者北京官話“四聲之辨”(日文)。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日本文藝研究》第56 卷第2號。2004年9月。
16.日本學者的《韻鏡》研究。《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4期。
17.《中原雅音》研究的起始時間問題。中國社科院《中國語文》2004年第3期,商務印書館。
18.日本學者對朝鮮漢字音的研究。中國社科院《民族語文》2004年3期。
19.日本學者對《中原音韻》及相關韻書的研究。北京大學《語言學論叢》第30輯,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
20.《辨音纂要》所傳《中原雅音》。中國語言學會主辦《中國語言學報》第11期,2003年9月。商務印書館。獲吉林省政府第五次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004)。
21.明抄本《辨音纂要》初探。國家圖書館《文獻》2003年1期。
22.對外漢語教學課本編寫中的“變調”標記符號問題。(合作)《漢語學習》2003年6期。
23.新時期音韻古籍整理的簡要回顧與思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6期。
24.從幾組數據看南宋孫奕俗讀聲調的變化。《語言文字學論壇》(第一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25.退溪次韻朱子《武夷棹歌》問題。東方詩話學會編《詩話學》第3、4輯合刊。韓國梨花社2002年1月。第二次東方詩話學國際學術會議(香港浸會大學)。大會報告。
26.南宋孫奕俗讀“平分陰陽”存在的基礎。台灣《聲韻論叢》第10輯,台灣中國聲韻學會與輔仁大學主辦,學生書局2001年5月。由本人在台灣第十八屆聲韻年會的大會(台灣台北,2000年5月)上宣讀。
27.《中原音韻》與吉安方音。《第六屆漢語音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編。
28.釋“平中清濁,仄中抑揚”。東方詩話學會編,《詩話學》第2輯。韓國梨花社1999年10月。大會宣讀,韓國大田忠南大學1999年7月。
29.《醒世姻緣傳》“挺”字與今東北方言[t‘iŋ]音。《漢語學習》1998年第3期。
30.南宋孫奕俗讀“入注陰平”性質。《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論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31.《九經直音》“明本”兩種例說。《語苑擷英》,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32.南宋孫奕俗讀“清入作去”考。中國社科院《中國語文》1998年第4期,商務印書館。獲吉林省政府第四次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001)。獲第五次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中國古文獻學”2等獎(1999,一等空缺)。
33.《九經直音》北圖藏本三種敘說。《語言研究》1998年6月刊,第五屆漢語音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編。
34.南宋已“平分陰陽”證。北京大學《語言學論叢》21輯,商務印書館1998年10月。在中國語言學會第八次會議上宣讀。中國社科院《中國語文》1995年5期《會議紀要》。
35.南宋孫奕音注“濁上歸去”問題。《慶祝金景芳教授95壽辰論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4月。
36.南宋《示兒編》的俗讀音。《延邊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37.南宋《示兒編》音注“俗讀”的“入注三聲”性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3期。
38.南宋《示兒編》“聲訛”的正音性質。《語言研究》1996年6月刊,中國音韻學會第9次學術年會論文集,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編。
39.南宋《示兒編》音注“濁音清化”問題。《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1期。
40.《九經直音》反切的來源及其相關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1期
41.韋應物詩韻系。《延邊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42.《山海經校注》“珂案”音釋獻疑。(合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4年第2期。
43.《九經直音》反切與《經典釋文》正讀考異。《語言研究》1994年6月。中國音韻學會第8次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編。
44.“圖們”的口語讀音及其來源。《東疆學刊》1993年第3期。
45.《漢字古音手冊》訂誤舉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3年第1期。
46.《晉書音義》的“協韻音”。《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3年第1期。獲吉林大學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獎。
47.王昌齡詩用韻。《延邊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
48.岑參高適詩韻系異同比較。《延邊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在中國音韻學會第六次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上宣讀。
49.岑參詩韻譜。《語言文學論文集》,延邊大學出版社19990年12月。
50.《醒世姻緣傳》詩詞用韻考。《煙臺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51.《<韻鏡>校箋》跋。楊軍《<韻鏡>校箋》,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52. 清末中日學者北京官話“變調”意識。日本早稻田大學《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26輯,2007年5月。
53. 十九世紀末葉北京官話聲調初探——以日本人編《官話指南》為依據。(合作)《近代官話語音研究》,語文出版社,2007年2月。
54.日本傳統漢語音韻學研究的特點。《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第6期。
55. 高本漢用“二手資料”構擬《廣韻》檢討. (合作)《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1期。
56.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語音教科書和工具書。《漢語學習》2007年第6期。
57.日本漢語音義書語音研究。《漢語歷史的探討——楊耐思先生80壽辰慶祝文集》,2011年1月,中華書局。
58.南宋《九經直音》“蕭豪韻”的構成。(合作)《繼往開來的語言發展之路》,論文集,語文出版社,2008年2月。
59.《正音捃言》音系聲母的特點。(合作)《語苑擷英——唐作藩教授八十壽辰祝賀論文集》,2008年2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60.高畑彥次郎對高本漢《切韻》研究的修訂與補充,(合作),中國社科院《當代語言學》2010年4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11年2期全文轉載。
61.南宋《九經直音》“支思韻”問題(合作)。中國語言學會主辦《中國語言學報》第14期,2010年10月。商務印書館。
62.清初韻書《五音通韻》構擬問題(合作)。《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3期。
63.當代日本漢語音韻學研究的特點。《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1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10年2期。
64.日本漢語上古音研究。《古漢語研究》2010年第2期。
65.現代日本漢語音韻學研究的特點。《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2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10年2期。
66.日本漢藏對音譯音研究. 中國社科院《民族語文》,2010年第6期。
67.滿田新造對高本漢《切韻》研究的批評意識。《中國音韻學》第16次會議論文集,九州出版社,2012年3月.
68.《<韻鏡考>:日本江戶後期韻鏡學的構建》,《古漢語研究》2012年第2期。
69.日本《東音譜》(1719)所記漢語方音問題,韓國《中國東南方言與中韓文化》(6),韓國文化社,2013年2月。
70.儲光羲詩韻譜。《延邊教育學院學報》1991年1、2期合刊。
71.《韻鏡》與日本明治人名命運預測。《中國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
72.賀知章《回鄉偶書》詩“衰”字音。《延邊教育學院學報》1992年第1-2期。
73.唐代古體詩的“叶韻”問題。《延邊大學教育》1992年第1期。
74.從用韻看《藥性賦》產生的時代。《延邊大學醫學院學報》(社科)1992年第1期。
75.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學點音韻知識。《吉林教育》1989年第2-3輯。
76.重建清代東北方音史:向混沌求新知——評鄒德文教授《清代東北方言語音研究》。《長春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77.《韻鏡》研究史上的四條“主線”。《中國音韻學》(廈門大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78.清末民初東北官話語音系統——以新發現日本明治漢語課本為依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方言》,2013年第4期。
(二)對外漢語教科書、漢語史、東北方言、古書校勘
1.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會話”課本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第4期。
2.漢語史研究的基本理論範疇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第2期。
3.從中國語教科書“序”“跋”看朝鮮時期的語言教學意識(韓文)。韓國《韓華學報》總46期,2006年2月。
4.《醒世姻緣傳》與吉林方言詞語探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第2期。
5.校點嚴可均《全晉文》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年第4期。
6.《周禮》“諸侯之邦交”斷句正誤。國家圖書館《文獻》1998年第4期。
7.《莊子》“v.o.以.o”句及其變式。《東疆學刊》1990年第1期。
8.走向系統研究東北方言的第一步。(合作)《漢語學習》1989年第3期。
9.談唐詩中的“何事”。《東疆學刊》1988年3期。
10.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教科書研究的基本問題。《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1期。
11.中國學者與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教科書的刊行。(合作)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2007年第3期。
12.19世紀朝鮮漢語教科書語言的干擾。(合作)中國社科院《民族語文》2007年5期。
13. 日本漢語口語語法研究的先聲——讀1877年刊行的《支那文典》。北京大學《語言學論叢》第37輯,商務印書館2008年6月。
14.《滿洲土語研究》與20年世紀30年代東北方言。《東疆學刊》2010年第2期。
15.日本明治後期北京官話語法理論——《清語文典》。廈門大學國學院《國學集刊》第三輯,2011年3月。
16.倉石五四郎對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翻譯的意義。刁宴斌主編《黎錦熙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暨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10年5月。
17.《日本“軍用”東北方言教學意識——讀1933年(增訂版)<日滿會話>》。韓國漢陽大學《漢語方言研究論文集》,2010年4月。
18.清末民初北京官話語氣詞例釋(合作),《漢語學習》2011年第1期.
19.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古今考,《中華讀者報》2008年6月27日。
20.《馬氏文通》與廣池《中國文法》——清末中日漢語文言語法理論體系的建立。《廈門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21.《晚清東北方言詞語考訂》(合作),《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3期。
22.《清末民初北京口語辭彙及其漢語史價值》(合作),《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年第2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12年第7期。
23.《試論漢語史研究史評理論範疇》,《東疆學刊》2012年第1期。
24.《日本明治後期<支那語學>月刊傳播北京官話的歷史意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3期。
25.《漢語史研究系統要素視角理論範疇》,韓國中國言語文化學會《中國言語文化》創刊號,2012年2月。
26《日據初期台灣閩南話會話課本教學和漢語史價值》(合作),《台灣研究集刊》2012年第4期。
27..《日本明治後期北京官話語法教學理論---讀1905年版<清語文典>》,《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三輯),中華書局,2012年7月。
28.《東亞語言學視閾的漢語史研究》,《東疆學刊》2013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14年第1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3年第6期)
29.《岡氏之中國文典》(1887):日本漢語文言語法體系初次構建,《復旦學報》2014年。
30漢語現代語言學理論體系的最初構建——日本《現代中國語學》(1908)的意義(同李遜合作)。《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年第1期。
31朝鮮朝漢語官話質正制度考論(同張輝合作), 《古漢語研究》2014年第1期。
32. 14世紀末至20世紀初東亞國際通語——漢語之套用(第二作者,同張輝合作),《延邊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
(三)古代禮儀制度及其它
1.退溪不諱言“詩以隨俗”解。東方詩話學會編《詩話學》第5、6輯合刊。韓國梨花社2004年10月。第三次東方詩話學國際學術會議(上海大學)。大會報告。
2.西周覲禮初探。《遯亨集——呂紹剛教授古稀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3.春秋聘問的衰變。《金景芳百年誕辰紀念文集》,2002.9.吉林大學出版社.
4.春秋朝覲的衰變。《東疆學刊》2002年第3期。
5.周代朝聘制度簡論。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年鑑》,2001年創刊號,商務印書館,2001年10月。
6.戰國時期朝聘制度的破壞。《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4期。
7.退溪家禮“循俗”問題(韓文)。韓國《退溪學報》第107期,2000年12月。又收入(韓國)柳寧夏編選《退溪先生禮學論文集》(僅6篇),《退溪學報》別刷本。陶雲會社2001年7月發行。
8.略談西周會盟制度。《延邊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9. 《清客新話》:日本對馬藩尉探問清初“新知”——福建“漂海唐船”日記的意義。《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1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明清史》2013年第3期。
10.晚清文人對朝鮮使臣“中華意識”的感知(日文)。日本創價大學《創大中國論集》第14輯,2011年3月。《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7期。
11.《間島教育例規》述略。《延邊文史資料》第6輯,1988年12月。
12.魯褒《錢神論》述考。《河北教育學院學報》(社科)1993年第3期。
13.論李煜詞的時空結構。《延邊大學醫學院學報》(社科)1990年第2期。
14. 商代朝聘及其相關問題。《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1期。
這其中包括少部分與他人合寫論文。還有其它已發表論文近20篇。論文發表後,或被轉載、論點摘編、引用、評述多次。

主要著作

(一) 專著
1.《音韻文獻與音韻學史》,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6月。被列為日本廣島大學文學部中國語史教科書,授課教授狩野充徳。
2.《周代朝聘制度研究》,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書評《揭示周代朝聘制度》,見《光明日報》2006-07-04 。2006年9月獲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圖書獎(太原)。2007年11月獲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歷史學3等獎. 2007年11月廈門市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台灣《經學論叢》專門介紹。《清代朝覲制度研究》等幾十種著作引述.
3.《宋元吉安方音研究》,專著(與李紅合作),2008年6月,中華書局出版。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5年1月完成,2005年2月通過專家鑑定。日本《日本中國學會報》2009年介紹。2009年11月獲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歷史學3等獎。劉曉南《宋代四川語音研究》等論著引述。
4.《中國歷代賓禮》,專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9月。幾十種著作引述。
5.《日本漢語音韻學史》,專著,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日本語學會《日本語研究》、《古漢語研究》、《中華讀者報》、《中國社會科學報》、《辭書研究》、日本中國學研究會《日本中國學會報》(2012)等報刊均有述評。2013年10月12日獲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2等,中國語言學最高獎項,又獲福建省第10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2等獎。2013年12月。同時,獲廈門市第9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2等獎。張玉來、潘鈞、陳東輝、陳寧、耿軍等引用。
6.《漢語史研究理論範疇綱要》,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列為博士生教科書。
7.《東亞視閾漢語史論》,專著,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8.《日本明治北京官話課本語音研究》,合作,專著,商務印書館,2013年12月。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鑑定為優秀,2012年完成。
9.《日本近現代漢語語法學史綱》,專著,商務印書館,2013年12月。
(二)編著
1.《漢語音韻學通論》,教材,編著,主編,列入國家級“十五”教材出版規劃(2002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被國內外多所大學列為研究生教科書或參考書。
2.《古代神童考錄》,編著(與陳家禎合作),延邊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
(三)編\校
1. 《音韻學論著指要與總目》(上、下,140萬字),主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日本權威的《日本中國學會報》2009年介紹,是國內外漢語音韻學論著目錄收羅最為全面的工具書。馮蒸列為學習漢語音韻學必讀書。
2. 《語言文字學論壇》(第一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3.《古代漢語》,教材。合作編寫,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曾被吉林省八所大學中文系採用。
4.《對外漢語教學論著總目》(80萬字),主編(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報》海外版、》、《中華讀者報》等均有書評。
5. 《對外漢語教學論著指要》(70萬字),主編(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報》海外版、《中華讀者報》等均有書評。
6.《黌門鐘呂》,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7.《韓非子》(譯註、校勘,3人合作),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3。
8.《後漢書》(譯註、校勘,3人合作),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6。
9.《全晉文》(點校,2人合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0.《日本漢語教科書彙刊(1912年前)》,主編,四十冊,中華書局,2013年。
11.朱熹口語文獻語言通考(四種,語音、辭彙、語法、修辭。合作),合作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12.《中國歷代禮儀制度文化叢書》(五種,《中國歷代婚禮》、《中國歷代葬禮》、《中國歷代家禮》、《中國歷代賓禮》、《中國歷代祭禮》),第一主編(與張黎明合作),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9月。台灣義守大學列為通識課程教科書。幾十種著述引用。
13.《新編古代漢語》,國家級教材。合作編寫,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
14.《大一中文課堂》,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15.《海洋文明與漢語語言文字書寫》,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
16、《東亞漢語史書系》,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11月。包括《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研究》、《日本明治北京官話課本辭彙研究》、《日本明治北京官話課本語法研究》等4種書。
17.《黃典誠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主編(與葉寶奎教授合作),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
18.《中國音韻學》(廈門大學與中國音韻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
另有其它4種編著。這其中包括少部分與他人合寫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