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澄

李源澄

李源澄(1909.7.7——1958.5.4),四川犍為人,字俊卿,又作俊清。師從廖平章太炎歐陽竟無蒙文通等先生。先後在四川大學西南師範大學任教。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1958年5月4日病逝。出版著作《諸子概論》、《學術論著初稿》、《經學通論》、《秦漢史》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源澄
  • 別名:字浚清,又作俊卿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四川省犍為縣
  • 出生日期:清宣統元年(1909年)七月
  • 逝世日期:1958年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榮縣中學,四川國學專門學校
  • 代表作品:1937年,創辦了雜誌《論學》
少年時期,人物成就,

少年時期

李源澄,清宣統元年(1909年)七月生於四川省犍為縣。祖父李富春系清代秀才,授教於鄉里。父親李昌緒,有子女三人,李源澄居長。他幼年聰潁,跟隨祖父學習,深得喜愛。少年時期入國學大師趙熙主持的榮縣中學,學習成績優異,會考名列第一,畢業後考入四川國學專門學校。

人物成就

隨後,他出川東下,到南京支那內學院、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會進修經史之學,並受聘教授於無錫國專。民國26年(1937年),在蘇州創辦了雜誌《論學》。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回川在國立四川大學、蜀華中學等學校講學,後又去貴州、雲南執教於內遷的浙江大學及大理民族文化書院。民國31年(1942年)再回川大執教。兩年後,因不滿該校派系鬥爭,去西山書院,仍不合意。民國34年(1945年)在灌縣靈岩山自辦靈岩書院。民國36年(1947年)去昆明執教於雲南大學及五華書院。民國37年(1948年 )受大學者梁漱溟之邀,到重慶北碚勉仁文學院作教務長和史學教授。民國38年(1949年)兼任重慶四川教育學院史地系主任。解放後任西南師範學院副教務長兼歷史系教授,1958年去世。
對李源澄先生一生學術架構產生重要影響的主要有四位學者,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這四個人都是中國文化史上的泰山北斗。
李源澄先生遇見的第一位老師是現代傑出的歷史學家、經學大師蒙文通先生(1894--1968),蒙先生原名爾達,四川鹽亭人。與湯用彤錢穆同被學林譽為“歲寒三友”, 他師承經學大師廖季平先生和佛學大師歐陽竟無居士。從20世紀二十年代即執教於成都大學、成都師範大學、成都國學院、中央大學、河南大學、北京大學、河北女子師範學院,後任四川省圖書館館長兼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教授。建國後,任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教授,兼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員、學術委員。一生在中國古代史、民族史、古代學術思想史、道教史、史學史等眾多領域都有傑出成就和精湛造詣。主要著作有《古史甄微》《輯校成玄英老子義疏》《周秦少數民族研究》《經學抉原》《越史叢考》等,輯校李榮《老子注》等道書十種。李源澄先生就讀於四川國學專門學校時,蒙為教務長兼教授,於是李先生得以聆聽蒙先生教授《經學抉原》。
出於對李源澄先生人品的喜愛和才華的欣賞,蒙文通先生將自己的老師、清末與近代著名的經學大師廖季平先生(1852—1932)介紹給了李源澄先生,成為影響他學術架構的第二位名師。廖先生原名登廷,後改名平,字季平,四川省井研縣人,他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天人”思想,為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的研究開闢了一條新徑。早年研究宋學,後專研經學中的今、古文學。其代表作有《今古學考》《知聖篇》《辟劉篇》等。1903年因被劾為“離經叛道”、“逞臆說經”,遭革職。1911年,任《鐵路月刊》主筆,支持四川保路運動。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後,任樞密院院長。1914年任四川國學學校校長,後兼成都高等師範學校、華西協合大學教授。一生著作甚豐,僅出版的就達140餘種,主要輯為《四益館經學叢書》《六譯館叢書》。
民國18年(1929年),廖季平先生在井研老家養病,蒙文通先生認為李系可造之材,專門修函一封,介紹李源澄先生至井研廖家問學。廖季平先生雖已老病不能親為李源澄先生講授,但是猶能解惑答疑,拂去了李源澄先生心中的許多塵埃。這段美好的時光前後長達數月,是李源澄先生一生的重要收穫。兩年後,一代大師廖季平先生去世,李源澄先生則成為他的關門弟子,得窺經學奧堂。
民國22年(1933年),李源澄先生出川東下,進入南京支那內學院,追隨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哲學家、佛學教育家、唯識宗代表人物歐陽競無大居士(1871-1943)。歐陽居士又名歐陽漸,江西宜黃人。青年時代師從佛學大師楊仁山先生。曾提出“佛教非宗教”的重要理論,並於1922年與章太炎、陳立三等成立支那內學院。歐陽競無先生與梁啓超、章太炎、劉師培陳黻宸馬敘倫、陳漢章、謝無量、蔡元培、胡適諸先生等同享大名。他主持的“南京支那內學院”與袁煥仙主持的“維摩精舍”成為民國年間居士弘法的兩大集團。他的弟子如呂澄、湯用彤、梁漱溟、蒙文通、姚柏年、黃樹因、王恩洋、熊十力、黃懺華等,皆一時俊彥,影響深遠。主要著作《唯識抉擇談》《孔學雜著》《竟無內外學》等皆成為近現代國學經典。
同時,李源澄先生又師從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經學大師章太炎先生(1869—1936)。章先生名炳麟,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早年師從樸學大師俞樾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投身變法運動,參加強學會,任《時務報》撰述。1897年任《時務報》撰述,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流亡日本。1900年剪辮髮,立志革命。1903年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並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廷,被捕入獄。1904年與蔡元培等合作,發起光復會。1906年孫中山迎其至日本,參加同盟會,主編《民報》,與改良派展開論戰。1911年回國主編《大共和日報》,並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1913年宋教仁被刺後參加討袁,為袁禁錮,袁死後被釋放。1917年隨孫中山南下護法,任護法軍政府秘書長。1918年退隱上海,後遷蘇州設國學講習所,以講學,著述為業,同時主編《制言》雜誌。晚年曾贊助抗日救亡運動,他學問廣博,研究範圍涉及國小、歷史、哲學、政治等,著述宏富,輯為《章太炎全集》。
章太炎先生乃不世出的天縱奇才,李源澄先生能追隨他實在是一件幸事。
廖季平先生是今文學家,作為他的弟子,李源澄推崇的自然是今文學。這顯然與古文學家章太炎先生的學問不一致。但章先生是一個胸懷廣闊的大學者,不僅不以為意,反而還請李源澄先生在國學講習會演講。據蒙文通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所記,對於李源澄先生的演講,當時章太炎先生曾經說,聽到說廖季平先生的學問是一回事情,看廖季平先生的書情況又不同,聽廖季平先生的學生講廖先生的東西好像又不同。曾經有人向章先生講,就說李源澄講的東西跟你講的不一樣。章太炎先生“並不以為忤”(就是並不認為這樣講不對)。
這充分體現了章太炎作為一個大學者所具備的兼容並蓄的學術品質。也為李源澄先生後來在靈岩書院推崇的“自由讀書,和諧共處”埋下了種子。
據蒙默先生在《蜀學後勁——李源澄先生》中所憶,李源澄先生治學,從經學入,漸及子、史,尤精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前輩學者張孟劬稱他的學問“如開封鐵塔,不假輔翼,直上乾宵”。邵次公說:“李生年少,而其學如百尺之塔,仰之不見其際。”。林山腴贈詩:“愛君經史讀爛熟,推隱鉤沉抉奧義。”1942年,李源澄先生授經學於四川大學,因有《經學通論》之作,其言治經要義皆集於此,雖全編不過四萬言,而其議論則頗精湛且與時賢不同。
李源澄先生著述甚富,據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收集編寫的《李源澄著作目錄》所載,他的學術著作主要有《諸子概論》(1936年開明書店出版)、《經學通論》《李源澄學術論著初編》(1944年路明書店出版)、《秦漢史》(194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等6種,另有發表於《學術世界》《論學》《文史雜誌》《東方雜誌》《圖書集刊》《靈岩學報》等學術刊物的有關經、子、史學論文104篇。
李源澄先生的晚景最是令人傷感。
1949年後,李源澄先生以淵博的學識任西南師範學院副教務長兼歷史系教授,正在他準備憑藉年富力強,再在學術之路上大幹一番時。一場風波不期而至。
1957年的一天,著名學者費孝通到重慶找到李源澄先生,與他在某咖啡館裡長談了一下午。費先生為李先生的學識深深折服,不由擊節讚嘆道“李先生有王佐之才”,意思是說,以李源澄先生的學識與才華完全可以做一個輔佐皇帝的丞相。誰知,費先生的一句溢美之辭,卻為李先生帶來了滅頂之災!
在接下來的反右鬥爭中,李源澄先生因此遭到了批判,雖然只上台批鬥了一次,但使性格剛直的他深感屈辱,因此神情恍惚,一病不起。每天夾著一個公文包在西南師範學院校園內走來走去,不住地自言自語:“我要走了”“我要走了”。
1958年5月,一代學人李源澄先生在病床上鬱鬱而終,時年51歲。
淒風冷雨中,一個可能成為一代大家的學者就這樣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尤為遺憾的是,李源澄先生去世後,院方將其夫人及女兒送回犍為縣農村務農,他的遺稿無人收拾,遂皆散失。本來有一編《魏晉南北朝史》,已清繕完稿,當時李源澄先生自知去日不遠,將書稿託付給摯友、著名學者吳宓先生。誰知,同樣不幸的是吳宓先生在“十年浩劫”中也未能倖免,被遣返故鄉,不久去世。
李源澄的最後一部書稿從此不知所蹤,徒留下一節魏晉風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