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法西

李法西(1916-1985),男,祖籍福建泉州,生於菲律賓。教授,物理化學家與海洋化學家,是中國海洋化學學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學系,1949年獲美國俄勒岡大學化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福州大學化工系主任,廈門大學副教授、教授、海洋系副主任,中國海洋化學學會第一屆理事長。撰有《河口矽酸鹽物理化學過程》等論文,編有《膠體化學》,譯有《海洋化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法西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畢業院校:中央大學
人物生平,個人其他信息,成就及貢獻,中國海洋化學學科代表,主要學術貢獻,人才培養觀,社會評價,

人物生平

1916年8月24日 出生於菲律賓馬尼拉市(祖籍福建省泉州市)。
1936年 回國求學,先後就讀於廈門中學、集美中學。
1937年 考取中央大學,因戰事於廈門大學借讀。
1939-1943年 在中央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1943年 在中央大學(重慶)任助教,並攻讀研究生。
1944-1946年 在廈門大學化學系(長汀)任助教。
1946-1948年 在中央大學任助教。
1948-1949年 在美國俄勒岡大學學習,獲化學碩士學位。
1949-1950年 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1950-1985年 任教於廈門大學化學系、海洋系,先後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5年8月3日 因病逝世於廈門。

個人其他信息

李法西,又名李曦,福建省泉州市人,1916年8月24日出生於菲律賓馬尼拉市一個愛國華僑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同盟會早期會員。少年時代李法西讀過夜校、當過學徒、辦過刊物,家庭影響和“海外孤兒”的異國生涯使他產生強烈的正義感和執著的愛國心。1936年回國求學,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在中央大學和廈門大學執教。1948年經盧嘉錫教授推薦赴美國俄勒岡大學化學系研修,翌年獲碩士學位,並轉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新中國成立後,他雖已通過博士初試,卻毅然放棄學業,回響祖國號召,排除各種阻力,於1950年經香港回到祖國。回國後在廈門大學化學系任教,致力於膠體與表面化學的研究,先後發表了“有機蒸汽在單分子膜上的吸附”等論文,是國內頗具影響的膠體化學家。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成就及貢獻

中國海洋化學學科代表

中國海洋化學學科帶頭人
李法西是中國海洋化學學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58年以後,根據國家發展海洋事業的需要他開始參與中國海洋學科的草創工作:1959年在廈門大學創建了海洋化學專業;1960年在原福建海洋研究所(設於廈門大學,1962年5月改稱中國科學院華東海洋研究所)創建了海洋化學研究室。1965年在李法西和其他科學家的建議和推動下,國務院設立國家海洋局,年底中國科學院華東海洋研究所的建制劃歸國家海洋局,改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與此同時,李法西全身心地投入海洋化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成為中國海洋化學研究的學術帶頭人。他根據海洋化學研究的新動向和中國海域的特點,確定了研究目標,帶領研究集體運用物理化學與膠體化學的理論與方法,對海洋地球化學過程進行比較定量研究。1964年發表的首篇海洋化學論文《河口矽酸鹽物理化學過程研究》是中國河口化學領域開創性的研究工作。

主要學術貢獻

“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李法西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但他對祖國和事業的熱愛之情絲毫不減,在身陷逆境之時仍積極投入教學科研之中。他親自帶領學生深入鹽場、工廠,探索海水化學資源開發的新途徑;悉心指導《海洋調查規範》的編撰;主持一系列國外海洋化學專著的翻譯,為後來中國海洋化學學科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1978年在中央有關部門的直接干預下,“文革”之中加於李法西的罪名得以昭雪。旋即與國家海洋局羅鈺如局長一起率“文革”後中國派出的第一個海洋科學代表團赴美考察海洋科學研究的狀況。他沿著海岸線自東向西地對各重要海洋科研基地進行了認真的考察學習,回國後就中國海洋化學學科的發展方向提出了重要意見。他認為海洋化學的主要研究方向應是研究海洋中的各種化學過程,強調了“化學海洋學”的重要意義。他就中國海洋科學的發展提出了若干構想:開展一些重要海區和河口港灣的綜合性、區域性和專題性的深入調查,有的放矢地解決重要海區的生產建設有關問題、防治海洋石油污染問題、海洋觀測新技術問題。李法西提出,海洋化學工作者應該既有紮實的化學基礎,又有相當的海洋學基礎;還應該經常下海,積累足夠的海上經驗;並且要跟其他海洋學分支學科相互滲透、互相配合,以解決綜合性的海洋問題。後來的實踐證明李法西的這些看法和建議是很有預見性的。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斷多年的研究工作得以繼續,李法西煥發青春,為振興中國海洋化學研究和培養人才而竭心盡力。他領導的研究集體在物理化學和河口化學方面的研究,受到國際同行的矚目。他們所發表的《河口矽酸鹽物理化學過程研究》、《河口矽酸鹽轉移機理的理論分析》等系列河口化學理論論文,曾多次在美國、加拿大、義大利、聯邦德國召開的國際海洋學術會議上交流。由於在河口化學變化過程上的獨到研究,他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著名海洋化學家J.M.Edmond譽為國際河口化學的開拓者。

人才培養觀

李法西極其重視中國海洋化學人才的培養。他和同事們一起在廈門大學海洋系建立了海洋化學博士點。他擯棄門戶之見,先後推薦和選派各地區、各系統數十名訪問學者和研究生出國留學,為他們選擇了世界第一流的海洋科學導師,希望他們能集世界一流科技之大成,熔一爐而冶之,回國後創中國海洋科學之輝煌。他們學成回國之後,在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局和高等教育等系統發揮了骨幹作用,成為中國海洋化學學科的中堅力量。他不僅活躍於國際海洋科學舞台,還推薦多名優秀的海洋科學工作者參加相關國際組織的工作,為確立中國海洋學界的國際地位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社會評價

夜以繼日地工作使李法西積勞成疾,1980年開始他視力急劇下降、身體日見衰弱。為了爭取時間,他多次推遲以至取消身體檢查、休養和住院治療,堅持工作。他始終以案頭“春蠶到死絲未盡,好燭放光淚不流”的座右銘自勉。晚年病重期間,他作為中方的主要科學家參與了中美合作首次長江口調查的組織工作;多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親自指導研究生論文;籌建海洋化學實驗室;並審定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海洋化學部分。李法西經常諄諄教導他的學生:“Life is to give,not to take”,用他的話:“一個人活著是為了貢獻於人民,而不是為了攫取”。這也是李法西一生的寫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