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樓村(山東省成武縣白浮圖鎮李樓村)

李樓村(山東省成武縣白浮圖鎮李樓村)

成武縣白浮圖鎮李樓村392戶,1400餘人,地處金鄉縣、成武縣、單縣三縣交界處,與鎮駐地白浮圖行政村一路相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李樓村
  • 外文名稱:Lilou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李樓行政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530
  • 郵政區碼:274205
  • 地理位置:山東省成武縣白浮圖鎮李樓村
  • 人口:1500
  • 方言:魯西方言
  • 氣候條件:溫帶
  • 著名景點:清朝古宅
李樓村史,村內教育,村內景點,清朝古宅,歷史碑刻,

李樓村史

成武縣白浮圖鎮李樓村392戶,1400餘人,地處金鄉縣、成武縣、單縣三縣交界處,與鎮駐地白浮圖行政村一路相隔。曾隸屬單縣,1948年劃歸成武。侯、王兩姓於元代在此立村,明朝萬曆年間,李喦遷此,後侯氏式微,王氏遷出,李氏興盛,遂更名李樓。該村文化積澱深厚,人才輩出,是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地區的歷史文化名村。
李樓村地理位置

村內教育

李氏自立村始,即堅持耕讀並重的治家方略,加強了對後代的文化培養,自康熙中期到清末,李樓村共考中進士1人,舉人4人,優貢1人,拔貢1人,歲貢生7人,附貢生4人,秀才33人,太學生29人。六世李侖,於雍正13年優貢,後考選知縣,稱病不就,以教書著述自樂。李朝儀,道光年間進士,登州府學教授,以教書育人為己任,是遠近聞名的一代鴻儒。科舉停止後,大學生五十餘人,碩士生六人,博士生兩人。
李樓村在清朝和民國時期是遠近聞名的塾師之家,大多數考取功名的李氏族人多以教學為業。進士李朝儀致仕後,於白浮圖文昌閣創辦了“啟文鄉學”,並受聘主講於單縣鳴琴書院;舉人李士鶴選恩縣教諭不就,亦主講於鳴琴書院;舉人李方秀、貢生李濼書、李用樞、李省之等在魯南教壇均享有盛譽,遠近從學之士,入邑庠、領鄉薦者不可枚舉。教學之餘,他們還著書立說,啟迪後世。可惜的是他們的著述,雖有刊刻,但未能傳世,僅民國十八年《單縣誌》和《曹南文獻錄》存有目錄。詩文以及呈文、壽文、祭文、雜文等散文精品,在李氏族譜中還存有一百餘篇。李侖歌唱九女孝行的 “九女行”長篇古詩,一直被後人稱頌。

村內景點

清朝古宅

李樓村現存一座大客廳,是乾隆年間的古建築,距今約270多年。該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一間,高近六米,寬三米,門枕、門框高大厚重,雕有花紋,門框上方為浮雲雕花木板鑲嵌;大門東側倒座房兩間,大門西側倒座房三間,東廂房一處;主房為大客廳,三開間,南北寬10米,東西長15米,高近八米,明柱、硬山、重瓦、單檐,外觀古樸雄厚,氣勢凝重,內為立柱重梁,木框架結構,具有典型的“牆倒屋不塌”的建築特點。後牆與兩面山牆為水磨青磚砌成,前牆為透花木刻隔欞,可前後移動,適度調整房間大小,解放初做糧庫時將隔欞拆除,改為磚牆。後牆左右留有兩個側門。大廳正中上方懸有楷書“惠迪堂”匾牌。1996年,李樓村籌資30000多元對該院落進行了修繕,現為村委會的辦公場所。是魯西南極少見的保存較好的古院落,2007年菏澤電視台和牡丹晚報曾專門對大客廳給予報導。

歷史碑刻

李樓村原有三處大型古墓地,各類墓碑300多統,其中100多統刻有銘文;貞節牌坊一座;旗桿座子三對。碑首有“聖旨”兩字的多雕有透花蟠龍,螭首交額,栩栩如生,對研究清朝的石刻藝術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碑文字型以小楷為主,間有行書、隸書和魏碑等字型,多為魯西南名家撰書。銘文記述了李氏家族艱苦創業,耕讀相續,扶危濟困,抗禦外敵,宦跡孝行等事跡,其間也記錄了三縣交界地的眾多歷史事件及經濟文化和社會變革等情況,是不可多得的民間地方史料。在李又靖的碑文中,曾詳細記載了乾隆五十一年大飢,他傾其所蓄以濟貧乏,救活大批流亡災民,李樓村被譽為“善人里”的事跡;在李方秀的碑文里,記載了鹹豐十一年,受捻軍影響,曹州長槍會起事,張良聚眾千餘,活動於單、成、金、三縣結合部,聲勢日熾,官府驚懼,士庶不寧,駐紮在濟寧的僧格林沁調集重兵,將其鎮壓於白浮圖徐官莊的情況。文革中石碑、牌坊、旗桿座子等被拉散,除部分用於修橋,其餘散落村內,現已收集大部分。碑文多收載於李氏家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