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田故居

李文田故居

李文田故居泰華樓,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多寶坊27號,為清代鹹豐九年探花李文田的書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李文田故居
  • 地理位置:廣州
  • 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
  • 類型:府第建築群
李文田故居,人物簡介,書法造詣,個人作品,
李文田祖籍廣東順德,後定居佛山,字仲約,號芍農,鹹豐進士,官至禮部左侍郎,其詞章書翰,造詣頗深,國內亦有時名,著有《宗伯詩文集》。於清鹹豐、同治年間建此第,大事鋪張,以至建築群規模較大,且整齊美觀,左、右側還有小巷縱貫首尾,右側有佛堂、廚房和花園。頭進門廳、二進廳堂和三四進住宅坐南向北排列,平面呈長方形,為四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各建築均硬山頂配鍋耳式封火山牆,三開間通面寬10.6米,總面積約500平方米。頭進門廳又稱轎廳,為舊俗停轎之處,其門為“回”字門,以磚牆間成左右門房,外表為水磨青磚,花崗石門框,構築頗具南方特點。二進廳堂進深三間,為造工考究的四柱大廳,前檐廊有軒廊式卷棚頂,廳內梁架為抬梁與穿斗混合式結構,木雕裝飾構件頗多,如花架、隔扇、雀替以及屏風等均工藝精緻,顯示出其官僚宅弟的身價。其兩座住宅建築格式一致,平面均“三間兩廊”式布局,硬山擱檁架構,有側門與小巷相通。目前該建築群雖已改為民房,但基本原貌尚存、在古代大型宅第建築類中頗具特點和代表性,是研究佛山歷史名人及建築史難得的實物資料。
李文田故居
李文田(1834-1895)字畲光、仲約,號若農、芍農,諡文誠,漢族,廣東順德均安上村人。鹹豐九年(1859)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學問淵博,生平嗜學不倦,工書善畫,經史、兵法、天文、地理,無一不曉。公務之餘,勤於治學,對元史及本北水地研究尤精。金石碑帖書籍版本之源流,皆得其要。晚年乞歸故里,主講廣州鳳山、應元書院,在廣州築泰華樓,藏書甚富,著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西遊錄注》、《塞北路程考》、《和林金石錄》、《雙溪醉隱集箋》等。是清代著名的蒙古史研究專家和碑學名家。1874年乞歸故里,在籍十年,主講廣州鳳山、應元書院。收藏有秦《泰山石刻》宋拓本及漢《華岳廟碑斷本》宋拓本,故他把在廣州所築之樓名曰“泰華樓”。
李文田故居
其書法,運碑入帖,筆力酣暢飽滿,意態雍容厚重,功力頗深。李文田篆隸楷諸體皆能。其篆書,筆致溫厚蘊藉;隸書則以楷法及碑法書寫,挺拔有力,富於變化。而在篆隸楷諸體中,李文田最擅長的還是行楷。所作行楷,工穩平和筆畫圓實,渾厚華滋,肥而不胖, 瘦而不削,沒有館閣體肥重之弊,也沒有絲毫纖弱之意,有的是魏晉隋唐以來的風流氣骨。  陳永正先生在《嶺南書法史》一書中對李文田的書法成就頗多讚譽,認為清中葉學者阮元雖然創有“北碑南帖”一說,但阮元所倡導的碑學在廣東並沒有多大的影響。而粵中帖學名家吳榮光晚年所書,也只有略參北碑筆法而已。直到李文田出,廣東的碑派才正式形成。李文田自創的這種碑派書法,對廣東書壇作出了很大貢獻,也應該在中國書學史上大書一筆。
李文田傳世作品較多,廣東省博物館藏有他寫的《楷書軸》、《楷書八言聯》、《行書七言聯》、《隸書四屏》、《書畫團扇》。廣州美術館藏有他畫於同治庚午年(1870)的《仿李營丘筆法團扇》,《與蘇六朋合作風景人物扇面》、《楷書軸》、《楷書八言聯》、《隸書六屏》。廣州博物館藏有他寫的《篆書八言聯》佛山市博物館有他寫的《節錄張猛龍碑楷書軸》等6種書法。此處,東莞市、江門市博物館和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均藏有他的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