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東(光學專家)

李文東曾兩次出國考察學習,兩次的感受迥然不同。他英語基礎好,口、筆譯均可。德文、俄文均能閱讀。1947年8月,根據工廠1938年和瑞士威特廠簽訂的“讓與製造權契約”,他被派到瑞士威特廠學習,但到達該廠後,對方態度十分冷漠,雖經使館交涉,亦無結果。他深感國家的衰敗,心頭蒙上一層羞辱感。

1958年3月,他作為中國技術代表團的成員,再次赴歐洲學習考察。到瑞士、聯邦德國時,對方均是抱著歡迎和尊敬的態度,熱誠地請他們去參觀考察。在蘇聯等國考察時,看到這些國家的建設速度很快,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他由衷地稱道社會主義制度好。在莫斯科時,因飛機故障,他左腿受傷,在蘇聯得到較好的治療。回到北京後,又被送進協和醫院,受到精心的護理。這一切都深深感動著這個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1958年12月14日,李文東滿懷激情地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決心把自己的一切交給中國共產黨,獻給社會主義祖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文東
  • 別名:未央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臨沂
  • 出生日期:1910年
  • 逝世日期:1970年
  • 職業:光學專家
  • 代表作品:《阿尼瑪》、《不說再見》
個人貢獻,人物生平,人物背景,社會評價,人物履歷,

個人貢獻

李文東,光學專家。中國套用光學的先驅之一。長期從事光學儀器的研製及其加工技術研究。重視培養光學技術人材。在軍用光學儀器產品制式化
、夜視技術研究、自行設計國產光學儀器,組建光學儀器工廠技術管理體系等方面成績顯著,為中國兵工光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李文東,原名李書堂,曾用名李韻齋。1910年12月2日出生於河北省高邑縣西良莊一個地主家庭,父李澄海,母郭氏。
1953年至1956年,在以技術管理為中心搞好生產管理的實踐中,他為工廠技術管理制度和管理體制的建立,提出不少好的建議。1958年至1960年,出現一些違背科學技術規律的現象,廢除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必需的制度,造成技術管理混亂,質量問題嚴重。在1961年的質量整風和貫徹工業七十條工作中,他親自參加了技術資料查定組、綜合生產能力查定組的查定工作。在查定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光學工廠的先進管理辦法和工廠的實際情況,對工廠技術管理制度作了修改和充實。從新產品研製、工藝方案確定、工藝檔案制定、工裝的設計製造、技術檢查、計量檢定、設備管理、工具管理、安全生產、技術革新與技術改造、技術情報、技術檔案管理到原材料的購買、產品的裝箱出廠,都作了明確的規定,使工廠的技術管理走向系統化、制度化、正規化。技術機構在原基礎上增加了計量科、技術檔案室;在各有關科室和車間,也均建立和充實了技術組;原有技術科室作了充實完善,增加了情報室、標準化室,成立了科研組、光電組,初步形成了個以總工程師為首的、分級管理的技術管理體系。
298廠的這套技術管理體系,不僅為本廠的生產發展發揮了作用,它還被許多光學廠及三線廠學習採用。
李文東離開我們已經20多年了。目前,298廠的生產科研和經營管理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對於為雲光廠和中國光學事業作出了貢獻的人,我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培養光學人才
繁忙的研製生產,使李文東更加感到培養光學人才的重要性。對分配到廠的有光學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和中專生,他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積累的經驗和光學設計的要點、要求和方法傳授給他們。在實際工作中信任他們,放手讓他們擔任重要工作,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大批新手迅速成長為光學設計的行家。光學技術專家、全國勞動模範麥偉麟,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脫穎而出,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許多後起之秀,迅速成為獨當一面的技術能手,出現了一批科研成果,通過工作實踐,達到了出人才出成果的目的。
1956年至1965年,298廠先後向全國的光學廠及部隊、科研機構選派了500餘名光學專業人才,為發展中國光學事業作出了貢獻。298廠之所以被人們稱作中國光學人才成長的故鄉,也包含著李文東熱心創辦職工教育、重視人才培養的一份功勞。
致力開發新技術、新產品
二次世界大戰後,夜視技術的研究引起各國的重視。英、美、蘇相繼把夜視技術套用到軍事上,部分產品已裝備軍隊。1956年1月,彭德懷、王樹聲視察298廠時,把從朝鮮戰場上繳獲的一具槍用紅外瞄準鏡交給工廠,並指示工廠:“今後要做紅外線瞄準具。”
1956年3月,李文東在制定《光學設計所計畫任務書》時,在廠里首次把“紅外線瞄準鏡及夜晚照明材料”作為工廠近期科研課題提了出來。
1957年李文東擔任副總工程師後,他根據廠長徐奕培決心研製紅外夜視儀的打算,配合總工程師賴琮瑜,開始了紅外夜視技術研究的準備,派出人員到國內有關科研單位收集資料。1958年初,他和總工程師及工藝科副科長李樹棠一道,對紅外變相管的研製作了周密的組織和安排,派出10名技術人員,分別到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北京電子所、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學習。同年6月,一機部向工廠下達研製任務後,由於準備充分,工廠各方面的工作迅速開展起來,又派出一批工人到上海學習製造光電管技術。1959年,在制訂工廠《1959年科研技術規劃》時,他和李樹棠一道,對紅外變相管研製的各個環節、進度、以及材料的購置、設備的製造,都作了具體的安排。一位外國專家曾說:“你們想在光學廠內生產電真空光電成像器件,是搞不成的。國際上也沒有此先例。”工廠組織了研製組,建起簡易試驗室,自製排氣台、封接機、真空設備,1959年開始了試製,在工廠領導的堅決支持下,研製組突破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關鍵。9月份製成了靈敏度為每流明40~45微安的變相管,並組裝成中國第一架坦克夜間駕駛儀,裝備在坦克上,參加了國慶十周年閱兵式。此後,工廠在系統總結經驗,不斷改進的基礎上,又相繼研製出8種靈敏度、解析度、亮度均比較好的紅外變相管,組裝出10種紅外夜視儀,實現了科研向生產的轉化,填補了中國夜視儀器的缺門。
在紅外技術研究取得成績後,1960年李文東在向廠黨委匯報工廠遠景規劃時,提出了研究微光夜視技術的建議。經黨委批准,正式把微光技術的研究納入2月14日通過的《國營298廠新技術產品發展遠景規劃》,並提出近期目標。
1961年,工廠開始了微光夜視技術資料的收集工作。1963年三機部下達了研究課題後,工廠立即組織了微光夜視儀器研究組,開展了基礎性研究,進行了半透明多鹼陰極的製造和光學系統倒像微光夜視儀的結構設計。1966年,研究小組製成了鑑別率達15~20線對/毫米,有較高亮度增益的原理樣管,裝出兩具樣機。經昆明部隊試用,在晴天無雲的夜間,能基本看清300米左右的目標。由於“文化大革命”,微光技術的研究曾一度暫停,但這一段摸索的經驗,為後來的研製工作奠定了基礎,培養了首批微光技術人才。
60年代初,工廠的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和技術管理工作,在李文東的負責下,繼續向前發展,基本實現了由仿製到自行設計的轉變。先後自行設計並研製成功紅外頭盔夜視儀、1965年式25倍~40倍望遠鏡等產品。尤其是在仿製成功東風1號飛彈地面瞄準設備基礎上,先後自行設計並製造出東風2號、東風3號飛彈地面瞄準設備,填補了國家的重大缺門,對飛彈發射、衛星上天作出了貢獻。
60年代初期在298廠科技學術空氣濃厚,為了推動工廠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他親自批准在廠里創辦刊物《雲光技術》,以發表工廠學術成就和國內外光學技術信息。這個刊物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光學技術刊物。
由於李文東在套用光學和夜視技術方面有多年的組織領導經驗,1963年被國家科委聘為套用光學與紅外技術組成員。
重視標準化建立技術管理體系
50年代到60年代初,全國光學廠較少,光學方面的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束縛著光學加工技術的發展,也影響著光學設計和產品裝配。
1958年,工廠在設計科和工藝科設立了標準化組。1960年,李文東成為工廠技術工作的主要負責人,根據上級的要求,對工廠的標準化工作進行了整頓。1962年,在設計所建立了標準化室,作為全廠標準化工作的歸口單位,統一領導和組織全廠的標準化工作。
1962年至1965年,工廠組織了設計、工藝、試驗、計量、檢驗部門的大批技術人員,根據光學儀器中望遠系統、顯微系統、照相系統、投影系統等的設計製造規律,按透鏡組、稜鏡組、分劃板、目鏡、聚光鏡、前置鏡、平行光管以及光學零件的加工、檢驗和光學材輔料的規格、標準,進行了系統的整理,編定了8冊光學零件及材輔料的設計、製造、驗收的企業標準,編輯了《光學儀器設計手冊》。上述標準推廣後,大大簡化了設計程式,提高了工效。大部分標準還被五機部採用,成為部標準,促進了中國光學工業的發展。
60年代中期,針對工廠出現的新舊標準並存,蘇聯標準和國家標準共存的情況,工廠採納李文東的建議,把標準化工作納入全廠計畫。對機械製造標準,按產品質量標準化、產品品種系列化、零部件通用化的要求,合併簡化品種規格,在設計中實行標準化檢查制度,使產品質量得到提高,生產的產品,滿足了部隊裝備制式化的要求。
李文東進入光學廠後,大部分時間是在技術管理崗位上渡過的。他到過歐洲些國家,也到過不少工廠、學校、研究所、部隊,對國內外技術管理情況較為熟悉,且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長期的管理實踐,使他認識到管理和技術是同樣重要的,再好的技術,如果沒有一套科學的管理辦法去保證實施,還是發揮不出作用。因而,他對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和機構,相當重視。

人物生平

1918年8月至1922年6月,李文東在高邑縣西良莊國小讀初小。1922年8月升入河北省第四師範附小讀高小。1924年8月考入河北省第六中學。1928年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
1930年,其父病故,家道中落,攻讀北大物理系的李文東,被迫兼任家庭教師,以補充學習費用。1934年,他因勞累過度,染上肺病,不得不休學。1935年,迫於生計,經同學介紹,到河北灤縣中學擔任數學兼物理教員。
1936年,他又返回北大,經過考試,取得畢業證書後,又到灤縣中學繼續任教。
1937年1月,李文東經薛培真介紹進入軍用光學器材工廠籌備處臨時修理工場做練習生,不久即晉升為技術員,調光學設計室學習光學設計和研究光學冷加工技術,同時負責資料的翻譯及說明書的編譯。“七·七”事變前,曾被派到國立北平研究院光學工場學習光學加工技術。
1938年7月,他調工廠藝徒學校擔任數學、物理教員。1939年1月,22兵工廠正式成立,又回到光學設計室當技術員,隨室主任方聲恆及設計專員龔祖同,參加了中國第一架6×30雙眼軍用望遠鏡試製工作。
1942年1月,22廠與51廠合併為53兵工廠後,李文東被調到工廠所屬的第七技工學校擔任總教師,負責光學班的教學。1944年1月,光學班教學結束,他被調至光學廠檢驗股任股長。1945年9月,提任光學製造所主任。
1947年8月,他被派往瑞士參觀學習,在伯爾尼城技工學校實習一年。1948年11月回國後,擔任廠主任工程師。
1949年12月9日,53兵工廠參加盧漢起義,李文東隨廠起義。
1950年10月,李文東在光學廠工程師室任主任工程師,協助廠長及總工程師工作。
1956年12月,他被二機部一局任命為局廠共管的光學儀器設計所籌備組副主任。1957年3月,又被二機部任命為298廠副總工程師。
1958年3月,李文東參加中國技術代表團,赴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瑞士、捷克、蘇聯參觀考察,同年10月返回。
1968年7月26日,李文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非法關押審查。
1970年1月6日,他因胃出血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在雲光醫院病逝,終年59歲。

人物背景

李文東出生於封建地主家庭,青少年時期,他嚮往民主,追求自由。他的青年時代,正是中華民族遭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和欺凌的時期,這對他投身中國兵工光學事業有著決定性的影響。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他激於愛國熱枕,參加了北京大學學生南下請願團,到南京國民政府請願示威,要求政府出兵抗日。遊行中被捕,被押送回校。這次被捕,使他深感中華民族正處在十分危險的時刻,亡國奴的陰影籠罩在心頭,對前途和命運憂心忡忡。在河北灤縣中學教書時,由於灤縣已淪入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當他接到薛培貞的信後,出於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和對光學的興趣,立即放棄中學數理教員的工作,攜家帶口,來到南京軍用光學器材工廠籌備處當一名收入低微的練習生,投身兵工事業,報效國家。

社會評價

他勤勤懇懇、積極忘我地工作,得到黨和廣大職工的信任與尊敬。1957年被選為雲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4年又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同與會代表一道,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不幸的是,正當他為工廠發展奮發工作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他受到殘酷迫害。1970年1月6日,終於飲恨而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工廠為李文東同志平反昭雪,召開了追悼會。
熱心培養光學專業人才
30年代末期,中國的光學人才十分缺乏。在周自新、龔祖同的倡導和影響下,李文東也十分熱心光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在工廠創建初期,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工廠的藝徒學校、技工學校度過的,他作為技工學校的總教師和光學班的老師,一方面自己要學習光學設計和製造的理論及技術;另一方面,還盡心盡力地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去啟迪和引導學生。在他和同仁們的努力下,靠工廠自己培養出了中國第一代光學專業技術人才。
新中國建立後,光學專業人才依然稀少。當時,大學沒有光學專業,更無此類專業的技術學校。1950年8月,錢臨照、王大珩受國務院委派來廠調查時,李文東向他們談了關於光學人才培養的看法,建議在靠工廠培養光學專業人才的同時,在大學和中等技術學校中設定光學專業。
1951年,他關於靠工廠自己培養光學人才的建議得到主管機關和廠領導的採納,工廠開辦了技工訓練班。1953年9月11日,經二機部批准,又在技訓班的基礎上發展成中國第一所部屬廠管的兵工光學技工學校,為光學人才的成長,創造了條件。
1956年,他積極參與了職工教育部門開辦的光學冷加工、機械設計班;1959年又自辦工大單科班,對在職的技術人員進行培訓。使職工隊伍素質得到明顯的提高,培養出大批光學專業人才。
從1952年起,工廠根據部的安排,開始接收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和北京工業學院學生到廠實習。李文東從中國光學事業的需要出發,擠出時間,給他們講授光學設計及光學加工技術課,為國家培養光學專業人才。
他還根據自己的實踐,重視在科研和生產工作中來培養光學人才。
抗美援朝中,工廠的生產任務十分繁重,身為主任工程師的李文東,除協助廠領導處理生產技術問題外,還到技術科,和鐘?一起,動手設計了五七無后座力炮瞄準鏡。1951年該鏡試製成功後,立即投入大量生產。配炮入朝後,在戰場上發揮了威力,重創了敵人。緊接著,他又和鐘?一道,在無資料借鑑的情況下,根據兵工總局下達的戰術技術要求,自行設計了七五無后座力炮直接瞄準鏡。投入批量生產後,經過朝鮮戰場上的使用,得到充分肯定。1953年,根據制式裝備要求,他組織領導了七五無后座力炮直接間接合一的瞄準鏡的設計及試製工作。他親自完成光學系統的設計,鐘完成結構設計。該產品試製成功後,被命名為五六式七五無后座力炮瞄準鏡。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具符合制式裝備要求的瞄準鏡,結構富有創造性,能直接瞄準和間接瞄準。它既為我國無后座力炮系列瞄準鏡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我國自行設計瞄準鏡增強了信心。

人物履歷

1910年 12月2日出生於河北省高邑縣。
1918年 高邑縣西良莊國小學習。
李文東李文東
1922年 河北省第四師範附國小習。
1924年 河北保定第六中學學習。
1928年 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
1935年 河北灤縣中學任物理、數學教員。
1937年 南京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南京軍用光學器材工廠籌備處(即後來的22兵工廠、53兵工廠,現在的298廠),練習生、技術員、教員、股長、主任、主任工程師、副主任、副總工程師。
1962年 中國物理學會雲南省分會副理事長。
1963年 被國家科委聘為套用光學與紅外技術組成員。
1964年 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8年 7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審查。
1970年 1月6日逝世於雲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