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厚

李士厚

李士厚(1909—1985):回族,魯甸縣原桃源人,今魯甸縣文屏鎮人。畢業於東陸大學,曾執教省立第一中學、省立女子師範學校、昆華工校、公立回族民德中學,參與創辦私立護國中學。歷任雲南通志館助理編輯、《雲南日報》編輯、省政府秘書、省回族救軍協會常務理事。1942至1949年,先後任姚安、安寧、曲靖、宣威等縣縣長。1950年後,任省文史館館員、省政府參事。晚年主要從事鄭和生平、家世、事跡的考證研究,著述頗豐,成就斐然。主要著作有《原本鄭和家譜校注》、《鄭和家譜首序》、《賽典赤家譜新證》、《鄭和的偉大貢獻及其家世淵源和後嗣近況》、《鄭和新傳》等十數種。1985年3月病逝,學界哀輓:“士為鄭和死,厚緣文章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士厚
  • 民族:回族
  • 出生地:魯甸縣原桃源
  • 畢業院校:東陸大學
前期經歷,後期經歷,

前期經歷

1942年至1948年先後任姚安、安寧、曲靖、宣威等縣縣長。李士厚任姚安縣長期間,前任縣長段某因種鴉片,押解省城昆明治罪,被判處死刑。秘書劉某、團防大隊長陳某、縣參議長黃某一夥橫行鄉里,無惡不作,他們放種大煙,被李士厚緝拿歸案後判處徒刑,終於剎住種煙之風。姚安縣農村儲糧備荒,普遍實行積穀制,但鄉上積穀多為鄉鎮長和土豪劣紳把持鯨吞,農民得不到實惠。李士厚派出督導員明查暗訪,將前場鄉盧某、金某鯨吞積穀查清,撤換其職務,追回被吞積穀。其他鄉鎮得知訊息後,紛紛退還積穀。在姚安期間,李士厚將積穀收入提成部分和種煙罰款用來建蓋房屋,修大石棚石堤,疏浚河道,改建南城門橋和小南門橋。同時又辦學校、醫院,成立縣銀行,創辦姚安石印簡報。離任時,老百姓難捨難分,特意贈給這位好父母官“革故鼎新”匾額一面。
李士厚為官清廉,頗有政聲。公餘之暇,潛心史學,雅好詩詞。民國時期,李是昭通地區詩歌創作上較為出名者,曾任金碧詩社名譽社長,著有《李載庵詩選》、《江南遊草》等,並在考釋、文字及其它文學領域有卓越成就。史學研究方面,特別是在鄭和的研究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後期經歷

1982年後,為編寫《鄭和新傳》,年逾古稀的李老先生不顧年邁體衰,數次往返於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尋訪鄭和後裔,考察鄭和遺蹟。經過不懈努力,先後獲得南京《鄭氏家譜首序》《馬氏家乘》《賽氏總族牒》《賽典赤家譜》等珍貴史料。大膽作出鄭和是元代鹹陽王賽典赤·贍思丁的六世孫,而賽典赤又是伊斯蘭教聖人穆罕默德三十一世孫的結論。根據自己掌握的豐富資料,先後寫成《原本鄭和家譜校注》《鄭和的家世宗教信仰及賜姓》《鄭和家譜首序》及《賽典赤家譜新證》《鄭和的偉大貢獻及其家世淵源和後嗣近況》等論著。由於勤奮著述,終於在有生之年完成了20餘萬字的《鄭和新傳》。因其操勞過度,就在該作擱筆之日,溘然長逝。
1985年7月,全國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大會在南京召開,與會者均期盼李仕厚到會宣讀論著,但他已病魔纏身,不能到會,眾表遺憾。由於載庵先生學術業績已為舉世公認,大會決定將他所收集的資料及諸多著述編輯出版。為研究鄭和,李老先生耗盡畢生精力。在哀悼他的輓聯中,有一幅是“土為鄭和死,厚緣文章生”,對其一生作了高度讚揚。
除鄭和研究方面的豐碩成果外,李士厚先生的其他著作還有《中國文學概況》《中國文學概論》《說文部首淺釋》《雲南省通志族姓考》《滇考》《莊譎開滇考》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