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葉斯·坎巴拉吉·尼雷爾(朱利葉斯·尼雷爾)

朱利葉斯·坎巴拉吉·尼雷爾

朱利葉斯·尼雷爾一般指本詞條

朱利葉斯·坎巴拉吉·尼雷爾(Julius Kambarage Nyerere,1922年4月13日-1999年10月14日)坦尚尼亞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文學家、翻譯家、國務活動家,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坦尚尼亞革命黨的締造者,也是坦尚尼亞建國後的第一任總統,執政超過25年。1961年5月1日—1962年1月22日任坦噶尼喀自治政府首席部長;1961年5月1日 —1962年1月22日任坦噶尼喀總理;1962年12月9日—1964年4月26日任坦噶尼喀總統;1964年4月26日—1985年11月5日任坦尚尼亞總統。1999年10月14日,尼雷爾在英國倫敦逝世,享年77歲。

尼雷爾是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偉大領袖和非洲社會主義嘗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坦桑國內享有崇高威望,被尊稱為“國父”和“導師”,退休後仍在坦桑政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國際社會特別是非洲大陸也具有重要影響。尼雷爾長期致力於促進南南合作與南北對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利葉斯·坎巴拉吉·尼雷爾
  • 外文名:Julius Kambarage Nyerere
  • 別名:Mwalimu
  • 國籍坦尚尼亞
  • 民族:扎納吉部族
  • 出生地坦噶尼喀布蒂亞馬
  • 出生日期:1922年4月13日
  • 逝世日期:1999年10月14日
  • 職業:政治家、教師
  • 畢業院校馬凱雷雷大學愛丁堡大學
  • 信仰泛非主義非洲民族主義、非洲村社社會主義
  • 主要成就:坦尚尼亞國父
    非洲社會主義理論的締造者和踐行者
    非洲統一組織的發起人
  • 代表作品:《烏賈馬》、《阿魯沙宣言》
  • 配偶:瑪麗亞·尼雷爾
  • 子女:7人
  • 政黨: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聯盟
  • 政黨坦尚尼亞革命黨
  • 學位碩士
  • 宗教:羅馬天主教
人物經歷,早年生活,坦桑國父,為政舉措,個人榮譽,主要著作,人物事跡,與世長辭,後世紀念,

人物經歷

早年生活

1922年4月13日生於坦噶尼喀大陸馬拉省首府穆索馬布蒂亞馬村扎納吉部族酋長家庭。家境貧窮,幼年在家放牧。1934年進穆索馬的教會學校學習,接受了基督教洗禮。幾年後進入塔波拉唯一的中學,1942年皈依天主教
朱利葉斯·尼雷爾朱利葉斯·尼雷爾
1943——1945年在烏干達東非大學馬凱雷雷學院(今馬凱雷雷大學)就讀,讀書期間,參加了“天主教忠誠會”,並組建坦噶尼喀學生聯合會——噶尼喀非洲人協會的支部。1945年回國後在天主教會辦的聖瑪利亞學院教書三年,組織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塔波拉支部,任書記。1946年在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言,反對英國殖民地部策劃建立的由肯亞白人移民占統治地位的東非聯邦(包括肯亞、坦噶尼喀和烏干達)。
1949——1952年在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研修經濟學歷史學,獲文學碩士學位。留學期間,尼雷爾經常與非洲各國的民族主義者討論民族解放運動問題,立志要消滅非洲大陸的殖民制度。與英國工黨成員交往,受到他們宣揚的費邊社會主義思想影響。

坦桑國父

1952年,尼雷爾回國,在三蘭港附近的聖弗朗西斯學院執教。1953年4月被選為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主席。1954年7月7日把已不適應反殖鬥爭需要的協會改組為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聯盟(簡稱坦盟),當選為主席。主張採用非暴力的鬥爭方式,通過內部自治、分階段實現民族獨立。希冀建立一個非洲人、亞洲人和白人互相信任、合作的多民族並存的國家。1955年2月代表坦盟去聯合國就獨立問題向託管理事會陳述意見。回國後辭去教師職務,週遊內地宣傳坦盟通過非暴力方式分階段獨立的主張。1956年再次赴聯合國作獨立請願講演,揭露殖民主義殘酷掠奪、血腥鎮壓非洲人民,提出獨立要求。
1957年8月作為坦盟代表被英國殖民當局任命為立法議會議員。但四個月後即辭職,以抗議英國遲遲不讓坦噶尼喀獨立。1958年在東方省重新當選為立法議會議員。1960年1月獲美國杜克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同年9月坦盟在立法議會選舉中獲勝,僅差一席就囊括了立法議會的全部席位,尼雷爾受命組成責任政府,1960年9月2日——1961年5月1日任首席部長。利用合法權能加緊爭取獨立的鬥爭,並贏得亞洲人和歐洲人的諒解與合作,迫使英國允許坦噶尼喀提前獨立。1961年5月1日坦噶尼喀實行“內部自治”後,任自治政府總理;同年12月9日坦噶尼喀宣告獨立,繼續任總理。1962年1月22日辭去總理職務,全力從事坦盟的領導工作,爭取國家的完全獨立;同年12月9日宣布成立坦噶尼喀共和國,廢除英國總督,在97%選民的擁戴下當選為第一任總統。宣布斷絕與英國王室的一切聯繫,英國女王不再是坦噶尼喀的國家元首
1964年1月20日坦噶尼喀軍隊發生兵變,要求實現武裝部隊非洲化(獨立後坦軍司令官和各級軍官仍由英國人擔任)和改善待遇,並準備接管政府,這場兵變還在烏干達和肯亞引起連鎖反應,震撼東非政局。在尼雷爾的請求下,英國出兵干預,才將東非三國的兵變鎮壓下去。同時,譁變軍人完全是缺乏文化的烏合之眾,始終沒有確切的政治目標,也提不出政治綱領,他們既反對現政府,又不接管政權。而且兵變沒有得到廣大人民民眾的理解和支持,這也是兵變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後,尼雷爾政府對譁變士兵和反對派(反對派頭面人物在兵變期間與譁變者接觸,教唆兵變領導人推翻尼雷爾政府和建立一個新政權)的處置採取了慎重和寬大的政策,沒有一人被處決,既有利於政局穩定,也提高了尼雷爾的威望。在軍事上,尼雷爾完全解散了殖民地時期遺留下來的這支無文化的、沒有政治思想的軍隊,建立了一支以“青年聯盟”(即坦盟青年團)成員為核心的新軍——人民國防軍,使武裝部隊的組成發生了根性的變化,成為一支由執政黨領導的有文化、具有非洲民族主義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的軍隊,即一支政治化的軍隊。在軍事方面比較徹底地肅清殖民主義的殘餘。武裝部隊的非洲化和政治化使之成為執政黨貫徹其政策的有力工具。在政治上,尼雷爾利用兵變事件進一步打擊反對派力量,消滅了所有存在的反對派,使坦噶尼喀成為名副其實的一黨專政的國家。
1964年4月訪問新成立的桑給巴爾人民共和國,會晤桑給巴爾總統謝赫·阿貝德·阿馬尼·卡魯姆,就兩國聯合成一個主權國家達成協定。同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聯合共和國成立,同年10月24日改名為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尼雷爾當選為聯合共和國總統兼武裝部隊總司令(一度兼任外交部長)。1970年11月、1975年11月和1980年11月連任總統。1975年建議坦盟與桑給巴爾和本巴非洲-設拉子黨(桑給巴爾執政黨)合併,以鞏固聯合、加強統一領導。1977年2月5日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聯盟和非洲設拉子黨合併成坦尚尼亞革命黨,尼雷爾當選為革命黨主席。1982年10月、1987年10月繼續當選為黨主席。
尼雷爾總統尼雷爾總統

為政舉措

坦尚尼亞獨立後,尼雷爾著意發展經濟,注意發揮各種經濟成分的作用,經濟持續增長,政府財政收支年年盈餘。1967年2月5日發表《阿魯沙宣言》,宣布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國家發展的指導方針是自力更生,強調發展農業。將大中型工礦企業、貿易商行和金融機構收歸國有,有計畫地建立一批國營企業和準國營企業;限制民族資本發展,以防止財富過分集中和出現人剝削人的現象。建立了聯絡印度洋海岸和港口的鐵路、公路系統,實現了公共企事業的非洲化。在農村大規模建立(一度採取強制措施)烏賈馬村,修建學校、飲水和醫療衛生設施。希圖通過恢復農村傳統社會共同占有土地、集體勞動和分享成果的制度,樹立非洲社會主義的樣板,建成社會主義。在實踐中認識到方針政策有失誤,70年代中期以後強調發展生產,放寬對私營工商業的限制;重視發展農業,恢復烏賈馬村運動以前的農村合作社;調整國營企業、外資、外援等等經濟政策。
在國際事務中積極支持未獨立地區人民反對殖民主義和白人種族主義的鬥爭。1965年12月為抗議英國庇護單方面宣布獨立的南羅得西亞白人種族主義政權而與之斷交。尼雷爾長期擔任非洲統一組織解放委員會主席、非洲前線國家首腦會議主席、對南部非洲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為游擊戰士設立訓練營地,為未獨立國家的民族主義組織提供立足點和辦公處所;儘管是聯合國宣布的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還為非洲民族解放事業慷慨解囊,並中斷了向南非提供勞工的協定,蒙受外匯收入減少的損失。奉行不結盟政策,要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1979年2月在七十七國集團第四次部長會議上倡議第三世界加強團結與合作,用一個聲音同已開發國家談判改革不平等的國際經濟關係。1973年被授予“尼赫魯促進國際理解獎”。1981年獲第三世界社會和經濟研究基金會授予的“第三世界基金獎”。1983年在日內瓦領取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授予的“南森難民獎”。1984年11月當選為非洲統一組織第二十屆首腦會議執行主席,敦促非洲國家利用債務武器,拒絕償還欠西方國家的貸款。1985年7月獲衣索比亞授予的“社會主義衣索比亞民族大勳章”。1986年被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授予塞雷茨·卡馬爵士勳章。1987年榮獲蘇聯授予的國際列寧和平獎。1987年12月又獲非洲統一組織的金質獎章,以表彰他為非洲解放和統一事業作出的貢獻。1986年榮獲辛巴威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同年8月當選為不結盟運動的第三世界經濟南方委員會(現改名為南方中心)主席,為促進第三世界國家間更廣泛的合作,推動開發中國家和北方已開發國家間的對話奔忙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各國。1988年被授予約里奧-居里金質和平獎章。1992年被授予國際西蒙·玻利瓦爾獎。1995年12月獲“國際甘地和平獎”。
尼雷爾平易近人,有時徒步下鄉視察,廉潔奉公,坦尚尼亞人尊稱他為“姆瓦利姆”(Mwalimu),斯瓦希里語意為“老師”,人們稱頌他為“非洲賢人”。為打破總統職務終身制,1984年3月宣布不再擔任下屆總統,1985年10月懇求辭去了總統職務,將總統權力交給他的接班人阿里·哈桑·姆維尼。專任執政黨坦尚尼亞革命黨主席。1990年8月又明智地辭去革命黨主席職務,退出國家政治第一線。自1989年8月3日起任尼雷爾基金會信託委員會主席
1999年10月14日,尼雷爾因病情惡化,在英國倫敦逝世,享年77歲。
朱利葉斯·坎巴拉吉·尼雷爾朱利葉斯·坎巴拉吉·尼雷爾

個人榮譽

尼雷爾曾榮獲塞拉芬皇家騎士勳章(瑞典)、白象騎士勳章(丹麥,1970年)、白玫瑰大十字星勳章(芬蘭)、何塞·馬蒂勳章(古巴,1975年)、阿茲特克雄鷹勳章(墨西哥,1975年)、阿米爾卡·卡布拉爾勳章(幾內亞比索,1976年)、愛德華多·蒙德拉納勳章(莫三比克,1983年)、阿戈什蒂紐·內圖勳章(安哥拉,1985年)、奧利弗·坦博名譽勳章(新南非,2004年)、穆胡姆塔巴王室勳章(辛巴威,2005年)、非洲明珠最高勳章(烏干達,2005年)、卡唐加最高軍功勳章(烏干達,2005年)、全國解放勳章(盧安達,2009年)、反種族滅絕運動勳章(盧安達,2005年)、千歲蘭最高勳章(納米比亞,2010年)、姆瓦里穆·朱利葉斯·坎巴拉吉·尼雷爾勳章(坦尚尼亞,2011年)、共和國民族大綬勳章(蒲隆地,2012年)、牙買加勳章。
尼雷爾的榮譽尼雷爾的榮譽

主要著作

尼雷爾主要著作有《烏賈馬—非洲社會主義的基礎》、《自由和統一》、《自由和社會主義》、《自由和發展》、《阿魯沙宣言》、《鬥爭和解放》等。曾將莎士比亞的《尤利烏斯·愷撒》和《威尼斯商人》譯成斯瓦希里文。曾領導南方委員會完成《對南方的挑戰》一書。
朱利葉斯·坎巴拉吉·尼雷爾朱利葉斯·坎巴拉吉·尼雷爾

人物事跡

指導思想
1967年,坦尚尼亞執政黨將尼雷爾的烏賈馬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載入其政治綱領《阿魯沙宣言》。根據該檔案,坦黨追求的目標和宗旨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消滅貧困、疾病、愚昧,實現人人平等、自由、尊嚴。在經濟上主張國家掌握經濟的命脈;人人勞動,按勞取酬。對外反對新老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種族主義;聯合各國革命政府和政黨,實現非洲統一。規定坦黨是農民和工人的政黨,黨員必須信守黨的信念,恪守黨的原則;黨的領導人不得從事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活動,不得在任何公司擁有股份,不得在私人企業中任經理,不得領取雙份或多份酬金,不得擁有用於出租的房屋。
社會經濟措施
(1)大規模推行國有化。從1967年2月起,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全部銀行、保險公司、主要的工商企業、運輸業和外國農場、出租房產等實行國有化,後來將中小企業和農村私人商店也包括在內。
(2)推廣烏賈馬村,在農村搞集體化運動。根據尼雷爾的構想,由於坦大部分農戶居住分散,村落很少,烏賈馬村運動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將散居的農戶遷移到新村集中居住,逐步實行集體生產和修建必需的公共設施,增強農民的集體觀念;第二階段,提高集體經濟的比重,使集體生產產值超過個體生產產值,並積極發展教育事業,使烏賈馬村成為先進的農業生產和文化教育中心;第三階段,通過並村擴大烏賈馬的規模,使之成為農工商聯合體。
在推行烏賈馬村後,到1975年1月,全國已建立烏賈馬村6944個,人口900萬,占全國農村人口的66.6%。但這些村莊基本上只達到第一階段的要求。
(3)限制特權和縮小城市人口收入差距。為防止產生新的剝削階級,除了限制民族資本和農場主的發展外,坦黨還盡力限制黨政官員的特權。《阿魯沙宣言》中的《領導人守則》對此作了具體規定。此外,坦黨還採取辦法限制高工資和不斷提高低工資,使城市人口工資收入的差距逐步縮小,1960年的1:70降到1974年的1:11。
尼雷爾總統檢閱坦桑人民國防軍尼雷爾總統檢閱坦桑人民國防軍
政治體制
在政治體制上實行一黨制。1977年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聯盟與桑給巴爾非洲設拉子黨合併為坦尚尼亞革命黨。同年4月坦桑議會通過新憲法,規定革命黨為全國唯一合法的政黨,擁有最高權力,領導和監督政府的一切活動,所有議員和軍官都必須是革命黨黨員。從此,坦桑開始實行真正意義上的一黨制(此前也實行一黨制,但由坦盟和設拉子黨分別領導坦桑大陸的聯合政府和桑島的革命政府),並加強了黨的自身建設及黨在各個領域的領導作用。
(1)重視黨的建設。自上而下建立了黨的各級組織,配備了黨的專職幹部;在吸收黨員方面較為嚴格,規定入黨有3個月的預備期;在中央設黨務監督常務委員會,監督黨的幹部並加強中央與地方黨組織的聯繫;健全基層組織活動,嚴格黨小組的會議制度;中央和地方設有黨校,分期分批培訓幹部。
(2)在軍、警中建立會議制度,開展黨的活動,以加強黨在軍隊中的領導地位。
(3)成立革命黨領導下的五大民眾組織即工、青、婦、合作社聯盟和雙親協會,以便協助黨團結各族人民,使黨的政策得以貫徹執行。
採取上述政經措施後,坦桑國內發生了很大變化。執政黨的力量有所增強,截止1978年,黨員人數達150萬人;黨在各個領域都發揮著領導作用,地位和影響提高。在經濟領域,國家基本控制了經濟命脈,加速了工業化進程。
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元老和坦尚尼亞國父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元老和坦尚尼亞國父
偏差和糾偏
在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由於國有化和集體化搞得過激過快,結果嚴重打擊了國內外私人資本,損害了中小企業和農民的利益,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加上國內自然災害頻繁和國際貿易條件惡化,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工農業生產嚴重滑坡,財政赤字國際收支逆差激增,外匯奇缺,物價飛漲,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
面對這種形勢,坦桑領導人進行了反思。1977年尼雷爾承認坦桑搞社會主義有失誤,“國有化實行的太多”,“集體化也實行的太早”;坦桑社會主義的時間比他估計的30年要長得多。70年代中後期,坦桑政府對過激的政策進行“糾偏”,主要措施有:(1)以“村子化”代替烏賈馬運動。1975年承認在烏賈馬村運動中有強迫命令的過激行為,允許農民將烏賈馬村改組為初級合作社式的“村子”,村民對土地有使用權,但土地不得買賣。到1980年,這種村子達8200個,村民1300萬,占農村人口的90%以上。(2)整頓國營經濟。主要是改變國營企業過於集中的體現,對虧損嚴重的國企實行關停並轉,發展小型企業等。(3)放寬對私人經濟的限制。包括鼓勵私人資本經營工農業,允許私人建房出租等等。
但由於尼雷爾對社會主義的基本認識沒有改變。如堅持《阿魯沙宣言》不能修改,必須保持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反對居民間收入差距擴大,決不向西方國家乞求等等,雖然“糾偏”措施糾正了一些過激現象,但由於執政黨的指導方針沒有改變,經濟中的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經濟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進入80年代後,坦桑經濟面臨的內外困難依然存在,經濟形勢持續惡化,人民生活更為艱難。對此,坦桑領導人繼續探索出路,努力使經濟走出逆境。1982年1月,坦桑革命黨召開特別代表大會,通過了《革命黨指導方針》。大會承認國家經濟困難與黨的工作失誤有關;決定重視和發展農業,但同時主張在坦桑混合經濟中擴大計畫經濟的成份。同年10月,坦黨召開“二大”,修改了黨章,通過了《1982—1985年經濟結構調整計畫》。
1974年,毛澤東主席會見尼雷爾總統1974年,毛澤東主席會見尼雷爾總統
此後,尼雷爾急流勇退,將權力逐步移交給務實穩健的年輕一代領導人,順利實現坦尚尼亞領導人的新老交替和平穩過渡。進入90年代後,非洲村社社會主義從思潮到實踐基本上步入沉寂,只剩下坦尚尼亞一國仍堅持社會主義,但其政策已大幅調整,更加趨於緩和和務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以尼雷爾為代表的老一代非洲領導人所開創的非洲社會主義是失敗的。

與世長辭

坦尚尼亞開國元首、前總統尼雷爾於1998年8月被確診患慢性淋巴腺白血病。1999年9月病情惡化,於24日住進英國倫敦聖托馬斯醫院治療。10月14日,坦尚尼亞總統姆卡帕宣布,尼雷爾於當天上午在倫敦逝世,享年77歲。
尼雷爾去世後,姆卡帕總統發表講話說,坦尚尼亞失去了一位重要領袖。他要求人民保持鎮定,繼承尼雷爾的遺志,捍衛祖國的統一。坦尚尼亞總統府隨後發表一份聲明說,尼雷爾的遺體將運回國內,接受人民的崇高敬意。
尼雷爾的靈柩18日運抵坦尚尼亞,在接受公眾瞻仰之後,安葬在其家鄉布蒂亞馬。坦尚尼亞總統姆卡帕下令全國哀悼30天。
尼雷爾出生在一個酋長家庭,曾在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獲得文科碩士學位。回國後在英殖民統治下的坦噶尼喀教書,隨後投入政壇。1964年,尼雷爾推動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實現統一,建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尼雷爾是坦尚尼亞的國父、南方國家委員會主席,但人們更喜歡親切地稱這位平易近人的老人為“姆瓦利姆”(老師),這倒不完全因為尼雷爾年輕時當過老師,獨立後又長期兼任三蘭港大學校長,而是因為他對整個民族作出的獨特貢獻。
作為國家總統,出門坐車理所當然,但尼雷爾卻有徒步下鄉的習慣。穿上休閒服,戴上太陽帽,蹬上長筒雨靴,下鄉了解民情,一走就是幾十公里。他和農民親如一家,一起吃飯,晚上同睡在一張牛皮上。他沒有像其他非洲國家領導人那樣的高薪,沒有國外存款,1981年獲得“第三世界基金獎”10萬美元,也全部獻出來建了國家圖書館。他沒有高級別墅,住在郊外一所普通的公房裡。房子與普通村居沒什麼兩樣,擺設和窗簾舊不堪言,颳起風來沙塵飄揚。尼雷爾卸職時政府要給他在老家建一處住宅,也被他嚴詞拒絕。
尼雷爾從不迴避自己的錯誤,甚至是很大的錯誤,包括某些政策失誤。他常常為沒把國家帶出貧困而自責。但他胸襟坦蕩、克己奉公、廉潔自律的品質始終為世人所稱道,直到暮年他仍然為國事和第三世界的團結與進步而奔波。尼雷爾曾長期擔任非統組織解放委員會主席,作為前線國家的坦尚尼亞則成為南部非洲國家民族解放的堡壘。
非洲戰亂不斷,坦尚尼亞卻始終保持著少有的和平與穩定,被稱為非洲的和平之島,尼雷爾在其中起著最關鍵的作用。年富力強時主動讓賢是他人格魅力中最閃光的部分,不僅人民和執政黨稱他為國父,反對黨也稱他為國父,這在非洲是罕見的。尼雷爾並不欣賞什麼多黨制,當坦尚尼亞在西方壓力下實行多黨制時,尼雷爾警告說:你們願意多黨,我也就不反對了,但有一條,誰把國家搞亂了,我就領著民眾上街示威!
尼雷爾是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元老之一,享有極高的國際聲望。也正因為如此,大湖地區才推舉他作為蒲隆地部族衝突國際調解人,以促進蒲隆地國內和解。但對於一位古稀老人來講,要解決圖西族胡圖族之間的多年恩怨談何容易!尼雷爾既要苦口婆心地說服各派握手言和,又要以尼雷爾基金會的名義籌集資金。蒲隆地談判讓他心力交瘁,加速了這場疾病的提前爆發。據姆卡帕透露,1998年8月醫生髮現尼雷爾患上了慢性淋巴白血球過多症,根據情況暫無需治療,但1999年7月舉行的關於蒲隆地問題的談判讓這位和善的長者頗為窩火。用他的話說談判是胡攪蠻纏,一片混亂。當晚尼雷爾便發現腰部出現帶狀皰疹,經查白細胞驟然增多,但他仍堅持參加完阿爾及利亞非洲首腦會議。隨後病情日益加重,不得不於8月30日啟程去英國就醫。
尼雷爾是中國人民熟悉的老朋友,為加強中坦友誼作出了重大貢獻,一直為中國人民所敬重。他曾先後13次訪問中國,幾乎每次訪華後都要說,來中國能學到很多新東西,還不止一次地強調:事實已經證明中國是可信賴的,它的確是在為第三世界國家說話。
作為中坦兩國關係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尼雷爾把建立中坦友誼看成他政治生涯中重要的的一頁。坦尚尼亞是接受中國援建項目最多的非洲國家之一,尼雷爾在辭去革命黨主席職務前夕作出了一個很不尋常的舉動:對他在任期間中國援建的項目統統視察了一遍。在一次民眾大會上,尼雷爾滿懷感情地回顧說:1965年我去中國訪問時談到希望中國能幫助坦尚尼亞建一個紡織廠,當即得到中方的同意。後來工廠建成後,我們建議取名為毛澤東紡織廠或周恩來紡織廠,但中國表示沒有以人命名的習慣,想來想去就叫友誼紡織廠,這個名字很貼切!我知道那時中國並不富裕,會談中不好意思再提其他項目,可劉少奇主席卻問我:除了紡織廠,就沒有別的了?這時我才提到坦贊鐵路。劉少奇主席聽了後說:如果需要,我們就乾!你們聽到了嗎?如果需要,我們就乾!這個項目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當時西方說中國是在紙上談兵,可事實上中國把它建成了!它是中國在國外最大的援助項目,這是我們的光榮!20世紀90年代初在坦尚尼亞推行私有化的過程中,有人建議把友誼廠賣掉,尼雷爾聞訊大為光火,他一語雙關地說:出賣友誼就是出賣朋友,中坦友誼是不能出賣的!
紀念尼雷爾的坦尚尼亞先令紀念尼雷爾的坦尚尼亞先令

後世紀念

人民網2013年10月15日訊 據聯合國網站訊息,在10月14日“尼雷爾導師日”到來之際,坦尚尼亞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在紐約總部舉行紀念活動,緬懷這位非洲民族解放運動先驅。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代表劉潔一大使等各國代表出席紀念活動並發表講話,高度讚揚尼雷爾為和平和民族團結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坦尚尼亞的國父和導師——尼雷爾坦尚尼亞的國父和導師——尼雷爾
埃利亞松在紀念活動上講話指出,尼雷爾有著偉大的遠見,傑出的智慧、熱情和機智,他為了民族團結和國家主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埃利亞松表示,尼雷爾的崇高理念、道德操守和個人勇氣繼續激勵著全世界人民,包括他自己。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代表劉潔一大使指出,尼雷爾是一位受人崇敬的非洲政治家和堅定的泛非主義信仰者,是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鋒。
劉潔一還指出,尼雷爾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他與當時的中國領導人共同播下了中坦兩國傳統友誼的種子,並促進增加兩國友誼。尼雷爾一生中曾經13次訪華,為中國和坦尚尼亞乃至中國與整個非洲的關係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在任期間,中國和坦尚尼亞以及其他非洲國家緊密合作,建築了坦尚尼亞—尚比亞鐵路。
來自各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的代表、知名人士以及學者出席了這一首次在聯合國舉辦紀念“尼雷爾導師日”活動。特別活動上還正式發行了“朱利葉斯·尼雷爾:全球舞台上的非洲巨人”(Julius Nyerere: Africa’s Titan on a Global Stage)一書。
朱利葉斯·尼雷爾是坦尚尼亞第一任總統,在他的領導下,坦尚尼亞從殖民統治中獲得獨立,尼雷爾一直受到該國人民的愛戴。他也是非洲統一組織(非盟前身)的創始人之一,尼雷爾在非洲同樣享有崇高的聲望。
尼雷爾於1999年10月14日去世,享年77歲。坦尚尼亞將這一天定為“尼雷爾導師日”,每年都在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緬懷這位開國元勛。
尼雷爾塑像尼雷爾塑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