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拾遺

本草綱目拾遺

《本草綱目拾遺》,古代中醫藥學著作,清代醫學家趙學敏編著,成書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時距《本草綱目》刊行已近兩百年。其書以拾《本草綱目》之遺為目的,共十卷,載藥921種,其中《本草綱目》未收載的有716種,包含了不少民間藥材,如冬蟲夏草、鴉膽子、太子參等,以及一些外來藥品,如金雞納喹啉)、日精油、香草、臭草等。本書除補《綱目》之遺以外,又對《綱目》所載藥物備而不詳的,加以補充,錯誤處給予訂正。本書對研究《本草綱目》與明代以來藥物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作為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受到海內外學者的重視。

基本介紹

  • 書名:本草綱目拾遺
  • 作者趙學敏
  • ISBN:9787800896712
  • 類別:古籍
  • 頁數:427
  • 定價:24.00元 
  • 出版社: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8年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32開
  • 成書時間:1765年
補遺及意義,內容提要,內容節選,粳粉,甘薯粉,

補遺及意義

本書是繼李時珍《本草綱目》後,對藥學的再一次總結。
本草綱目拾遺
《本草綱目拾遺》成書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又經過卅多年的增訂工作,使之更完備。初刊於同治三年(1864年)。《本草綱目拾遺》實際是李時珍《本草綱目》的續篇。本書體例與《綱目》類似,全書十卷,按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谷、蔬、器用、禽、獸、鱗、介、蟲分類,除未列人部外,另加藤、花兩類,並把“金石”部分為兩部。書中引經據典(涉及的文獻多達六百餘種),對《本草綱目》的藥物加以補充和訂正,增錄了藥物七百一十六種,吸收了不少民間藥物(約有五百一十一種)和外來藥物(部分取自傳教士石振鐸譯著的《本草補》),內容十分豐富,為中醫藥學增添了大量的用藥新素材。還在書首列“正誤”一篇,糾正《本草綱目》中的誤記和疏漏達數十條。

內容提要

十卷,依據《本草綱目》的體例分為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谷、蔬、器用、禽、鱗介、蟲等部,刪去了人部、而增加了藤部、花部。共收載藥品九百二十一種,其中綱目未記載過的有七百一十六種。可以說本書所載藥物絕大部分是綱目未收錄的民間藥,或已見於當時其它醫書上套用的品種,同時也包括一些進口藥,如金雞勒(即金雞納皮),東洋參、西洋參、鴉片煙、日精油、香草、臭草、菸草等。此書不僅豐富了綱目之遺,而且對綱目中已載品種,對其中治療未備或根實未詳者,也詳加補充。在卷首列正誤三十四條,對《本草綱目》中的欠妥和錯誤之處加以訂正。如《本草綱目》中說,粉錫(鉛粉)辛寒無毒,趙學敏則指出有婦人"服鉛粉致死,手足皆黯。"說明鉛粉有毒,糾正了這一錯誤。而且趙學敏對於《本草綱目》中分類不恰當的都加以訂正。趙學敏編寫《本草綱目拾遺》所引據的醫藥書達二百八十二家,引據的經史百家書目也達三百四十三家,包括當時罕見的鈔本和珍秘本。如汪連仕的《採藥書》,李草秘《海藥秘錄》、《百草鏡》,王安卿《採藥志》等。

內容節選

粳粉

甘儲一作甘薯,又名朱薯,以其皮有紅者也。一名金薯,今俗通呼為番薯、或作番茹,有紅皮、白皮二色,紅皮者,心黃而味甜;白皮者,心白而味淡。南方各省俱植之,沿海及島中居民以此代谷。其入藥之功用亦廣,而諸家本草皆未載,李瀕湖特補列綱目中。惜其所言者,惟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而已,他皆未之及焉。乾隆五十一年冬,今上特允閣學侍郎張若 之請,敕直省廣勸栽植甘薯,以為救荒之備。陸中丞耀有甘薯錄之輯,所載衛生一門,實足補李氏所未及,因擇錄之,以補其遺。陸公原序雲∶甘薯,即薯蕷之屬,見於陳祈暢異物志、嵇含南方草木狀。中土之有此物,其來舊矣。第不甚貴重,栽植者少。明季有閩人陳經綸,復自呂宋移其種歸,巡撫金公學曾勸民樹藝,閩人德之,號為金薯;然自是長樂謝肇浙黃州李時珍、新城王象晉,各有論述,皆不及經綸事。而其裔孫世元父子,復為金薯傳習錄盛侈其先世傳自呂宋之功,一似中國素非所產者,此考證之疏也。夫以一物之微,足以備荒療疾,而又不費功力,其為功於民食,實不淺鮮。前任布政使李公渭,嘗舉以教山東之民。其性又喜沙土高地,于山海之區,尤屬相宜。五雜俎∶百穀之外,有可以當谷者,芋也、薯蕷也。而閩中有番薯,似山藥,而肥白過之,種沙地易生而極蕃衍,饑饉之民,多賴全活,此物北方亦可種也。群芳譜∶朱薯,一名番薯,大者名玉枕薯,形圓而長,本末皆銳,皮紫肉白,質理膩潤,與芋及薯蕷自有各種氣香,生時似桂花,熟者似薔薇露。撲地纏生,一莖蔓延數十百莖,節節生根,一畝種數十石,勝種穀二十倍。閩廣人以當米谷,有謂性冷者,非。二、三月及七、八月俱可種,但卵有大小耳。卵八、九月始生,冬至乃止,生便可食。若未大者,勿頓掘,令居土中,日漸大,到冬至須盡掘出,不則敗爛。金氏學曾曰∶薯傳外番,因名番薯。形如王瓜藕臂,如拳如指,如卵如棗,大小不一,實同種別,皮有紫有白,有深淺紅,有濃淡黃,肉亦如之。蒸熟勻膩如脂,甘平益胃,性同薯蕷,海隅人以供饔飧。蔓延極速,節節有根入地即結,每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穀幾倍。徐氏元扈曰∶昔人謂蔓菁有六利、柿有七絕,予謂甘薯有十二勝,收入多,一也;白色味甘,諸土種中特為絕,二也;益人與薯蕷同功,三也;遍地傳生,剪莖作種,今歲一莖,次年便可種數十畝,四也;枝葉附地,隨節生根,風雨不能侵損,五也;可當米,凶歲不能災,六也;可充籩實,七也;可釀酒,八也;乾久收藏,屑之旋作餅餌,勝用餳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易於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種,初冬收入,枝葉極盛,草穢不容,但須壅培,不用鋤耘,不妨農,十二也。陸公薯錄有溉、種、藏、制諸法,雖無關於藥病,而有濟於備荒,故並錄之。種薯宜高地、沙地,起脊尺余,種在脊上,遇旱可汲井澆灌;即遇澇年,若水退在七月中,氣候既不及藝五穀,即可剪藤種薯。至於蝗蝻為害,草禾盪盡,惟薯根在地,薦食不及,縱令莖葉皆盡,尚能發生。若蝗信到時,急令人發土遍壅,蝗去之後,滋生更易,是天災物害皆不能為之損。人家凡有隙地,但只數尺,仰見天日,便可種得石許,此救荒第一義也。歲前深耕,以大糞壅之,春分後下種。若地非沙土,先用柴灰或牛馬糞和土中,使土脈散緩與沙土同,可行根,重耕起要極深。將薯根每段截三、四寸長,覆土深半寸許,每株相去縱七、八尺,橫二、三尺;俟蔓生既盛,苗長一丈,留二尺作老根,余剪三葉為一段,插入土中,每栽苗相去一尺,大約二分入土,一分在外,即又生薯,隨長隨剪隨種隨生,蔓延與原種者不異。凡栽薯須順栽,若倒栽則不生。節在土上則生枝,在土下則生卵。約各節生根,即從其連綴處斷之,令各成根苗,每節可得卵三、五枚。凡藤蔓已遍地不能容者,即為游藤,宜剪去之,及掘根時捲去藤蔓,俱可飼牛羊豕,或曬乾冬月喂,皆能令肥脂。
二、三月種者,每株用地方二步有半,而卵遍焉,每官畝約用薯三十六株;四、五月種者,地方二步,而卵遍焉,畝約六十株;六月種者,地方一步有半,而卵遍焉,約一百六株有奇;七月種者,地方三尺以內,得卵細細小矣,畝約九百六十株,種種疏密,略以此準之;九月畦種,生卵如箸如棗,擬作種,此松江法也。金氏曰∶薯苗入地即活,東西南北,無地不宜,得沙土高地,結尤多;天時旱澇,俱能有秋。養苗地宜松,耕過須起町,高四、五寸。
春分後,取薯種科置町內,發土薄蓋,縱橫相去尺許。半月即發芽,日漸蔓延,長一丈或五、六尺,割七、八寸為一莖,勿割盡,留半寸許,當割處復發,生生不息。若養蔓作苗,須用稍長尺許,密密栽豎,如養蔥蒜法。栽莖使牛耕町,寬二尺許,高五、六寸,將莖斜插町心,約以七分在町內,三分在町外,町內者結實,町外者滋蔓,每莖相去一尺余,十餘日,町兩旁使牛耕開令曬;又七、八日,以糞壅之,乃使牛培土,每町可得薯三、四斤。若雨多,須將蔓掇町上,毋令浮根匝地,然實結地內。蟲不能災,葉如食盡,亦能復發。早栽宜稀,晚栽宜密。三、四月栽者,實粗大;七、八月栽者,實細小。秋末實始加大,冬至前當掘盡,不掘盡,亦不能大。熟時須先割蔓置町下,俟乾捲起,冬月銼餵牲畜。若北地早寒,則遲一個月栽,早一個月掘,宜遲宜早,亦看天氣寒暖耳。甘薯疏雲∶江南田污下者不宜薯,若高仰之地,平時種藍、種豆者,易以種薯,有數倍之獲。大江以北,土更高,地更廣,即其利百倍不啻矣。倘慮天旱,則此種畝收十石,數口之家,止種一畝,縱旱甚而汲井灌溉,一至成熟,終歲足食,又何不可。取種之法,群芳譜雲∶九月、十月間掘薯卵近根先生者,勿令損傷,用軟草包裹,掛通風處陰乾;一法,於八月中揀近根老藤,剪七、八寸長,每七、八根作一小束,耕地作畦,將藤束栽如栽韭法,過月余,每條下生小卵如蒜頭狀,冬月畏寒,稍用草蓋覆,至來春分種;一法,霜降前取近根卵稍堅實者,陰乾,以軟草作襯,另以軟草裹之,置無風和暖、不近霜雪、不受冰凍處;一法,霜降前收取根藤,曬令乾,於灶下掘窖,約深一尺五、六寸,先用稻糠三、四寸,次置種其上,更加稻糠三、四寸,以土蓋之;一法,七、八月取老藤,種入木筒或磁瓦器中,至霜降前,置草 中,以稻糠襯置向陽近火處,至春分後,依前法種。金氏曰∶存薯之法不一,在人變通,或存木斛、草囤、瓷瓮、竹籠中俱可,但性畏寒又畏熱,置避風和暖處,用草浮蓋,俾通氣;若封固,則發熱壞爛。
敏∶前在東甌玉環,見其島民少穀食,多以茹為糧。彼土有地,率多種茹,土人云,其利十倍於谷,以茹糧多者為富。其收茹之法,多曝乾切條,以竹蓆圍如囤儲之,久亦不蛀,用則以水煮代飯。雲食之多力鮮病,蓋其味甘,能補脾土故也。金氏曰∶薯初結即可食,味淡多汁,及時則甜,煨食、煮食、爆食、蒸食、亦可生食,切片曬乾,碾作 粥,磨作粉餌,滾水灼,可作丸;拌麵,可作酒。舂細,水濾去渣,澄曬成粉,其葉可作蔬。范鹹台灣府志∶長而色白者是舊種,圓而黃赤者出自文來國,金姓者攜回,故名金薯。 諸羅縣誌∶他物不種,必用子、用仁,或原物根芽,獨薯不然,取一條片片切之,只留皮一面,種之髮根生苗,亦一異也。
氣味甘平無毒,主治補中活血,暖胃肥五臟。白皮白肉者,益肺氣生津,中滿者不宜多食,能壅氣。煮時加生薑一片,調中,與姜棗同功。紅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敏按∶甘儲俗傳能發諸病,患痔漏者,愈後食之復發,亦以性能下行而滯氣故也。)
痢疾下血 傳習錄雲∶痢疾之起,多因脾胃先虛,而後積滯成痢。其有脾氣虛甚,欲健中焦 者,必宜甘溫之藥;其有命門不暖,欲實下焦者,必宜純熱之藥;至若濕熱所致,煩熱口燥,腹痛純紅、小水黃赤以及下血者,用此薯蒸熟,以芍藥湯頻頻嚼服,或薯粉調冬蜜服,亦愈。
酒積熱瀉 傳習錄雲∶泄瀉之症不一,或水土相亂,並歸大腸而瀉;或土不制水,清濁不分 而瀉;或小腸受傷,氣化無權而瀉;或真陰虧損,元陽枯涸而瀉者,此皆各從其類治之。若酒濕入脾,因而飧泄者,用此薯煨熱食。
濕熱黃膽 黃膽之症有四∶一曰陰黃,由氣血敗也;一曰表邪發黃,即傷寒症也;一曰膽黃 ,驚恐所致也;更有陽黃一症,或風濕外感,或酒食內傷,因濕成熱,因熱成黃者,用此薯煮食,其黃自退。
遺精淋濁 遺精之與淋濁,症有不同,故治亦不同。然大要責在心、脾、腎,故凡遇此症,無論有夢無夢,有火無火,或氣淋、血淋、膏淋、勞淋,總宜調養心脾,每早晚用此粉調服,大有奇功。
血虛經亂 婦人血虛,或遲或早,經多不定,故陽虛補其陽,陰虛補其陰,氣滯順其氣。
其有不宜辛燥寒涼而宜於清和者,用此薯饔飧頻服,調養其脾,使脾健生化,經期自定。
小兒疳積 疳者,乾也。在小兒為五疳,在大人為五勞。其病由於哺食乾燥之品,嗜啖肥濃之物,妄服峻利之藥以致津液乾涸,延而成疳。此薯最能潤燥生津,安神養胃,使常服之,甘薯粳 群芳譜雲∶造粳,將糯米水浸五七日,以米酸為度,淘淨曬乾,搗成細粉;看晴天 ,將糯米粉入生水,和作糰子如杯口大;即將薯根拭去皮,洗淨沙石土,徐徐磨作漿,要極細,勿攙水;將糯團煮熟,撈入瓶中,用木杖盡力攪作糜,候熱得所,大約以可入手為度,將薯漿傾入,每糯粉三斗,入薯漿一斤,攪極勻;先將乾小粉篩平板上,次將糜置粉上,又著乾粉捍薄,曬半乾,切如骰子樣,曬極乾,收藏。用時慢火燒鍋令熱,下二合許,慢火炒,少刻漸軟,漸發成圓球子,次下白糖、芝麻,或更加香料炒勻,候冷極浮脆。每粳二升,可炒一斗,芋漿、山藥漿俱可作。按此物食之,濃腸胃,健腳力,縮痰涎,解毒活血,甚妙。

甘薯粉

功同甘薯。造法∶用薯根,粗布拭去皮,水洗淨,和水磨細,入水中,淘去浮渣,取澄下細粉曬乾,同豆粉用。此粉水作丸,與珍珠沙穀米無異。按∶此粉余前在閩中及玉環俱有,土人造以售客,販行遠方。近 日寧波及乍浦多有販客市粉,價賤於麵粉。近 日餅餌鋪中,率多買此攙和麥面中,作果餌以售。其粉亦高低不同,有曰淨粉,則依前法所造者,滾水沖之,儼如藕粉,故藕粉店中亦多買此攙和,非有識者莫辨;有曰行粉,則連浮渣一切皆磨 細和入,只可作餅餌用,其色亦黃而不白。然其又有甜苦二種,沙土細潔者,則其茹作粉甜;倘先一年種煙,其地次年種茹,則苦澀,人不售之,惟堪作粉,味亦苦矣。但以味甘有清香,化開色如玉者佳。
甘薯酒 和脾暖胃,止瀉益精。造法∶用薯根不拘多少,寸截斷,曬乾,甑炊熟,取出揉爛 ,入瓶中,用酒藥研細搜和按實,中作小坎,候漿到看老,如法下水,用絹袋濾過,或生或煮熟任用。其入甑寒暖,酒藥分兩,下水升斗,或用曲 ,或加藥物,悉與米酒同法。若造燒酒,即用薯酒入鍋如法滴糟成;頭子燒酒即用薯糟造,當用燒酒,亦與酒糟造燒酒同。此酒福建最多,土人名土瓜酒,燒酒曰土瓜燒,其酒味微帶苦,峻烈不醇,不善飲者,食之頭目微有昏眩,亦無大害,閩中紹酒價貴,此酒值廉,土人相率飲此,亦以餉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