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秦基偉戰爭日記

本色:秦基偉戰爭日記

本書記錄了從1939年到1953年秦基偉將軍個人及他所在的部隊的一些特殊經歷,是客觀、真實的戰爭記錄。該日記反映了秦將軍個人的成長史、反映了他所在部隊的發展史和戰鬥史,也是我軍在黨的領導下不斷發展壯大、不斷取得戰爭勝利的生動寫照。該書從許多細節上豐富了軍史、戰史,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同時對於弘揚我軍優良傳統、培育戰鬥作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本色:秦基偉戰爭日記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頁數:969頁
  • 開本:16
  • 品牌:新華出版社
  • 作者:秦基偉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118.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日記所記錄的歷史過程,從1939年直至1953年,涉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三大歷史階段。是一條清晰地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鬥爭偉大進程的重要歷史線索;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歷史寫照;是一幅精彩紛呈地展示中國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之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作者簡介

秦基偉,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上將軍銜。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歷任雲南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副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司令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等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副委員長。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至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常委。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圖書目錄

上 冊
作者簡介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下 冊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後記

我受託為老首長秦基偉的《戰爭日記》出版作跋,既激動又惶恐。激動的是老首長寫日記,幾十年如一日,毅力堅強,鍥而不捨,從不間斷,甚至在他指揮作戰的日日夜夜,都在日記里寫下了他當時當地的感受,真是令人驚嘆,傳為美談,均盼早睹“廬山真容”,領略此中的“人生感懷”、“文史寶庫”;惶恐的是老首長曾是我黨、我軍、我國的重要領導人之一,盛名貫耳,功高傳世,而我已耄耋之年,心臟病頻發,力難從心;何況自己只是一名老作家、他的老部下,管中窺豹,恐負厚望。躊躇再三,終感戰友情深,銘心刻骨,決心自不量力,勉為其難。雖不能高屋建瓴、洞察真諦,卻也可高山仰止、暢敘淺見、拋磚引玉,姑且作為我粗淺的讀後感並表達我們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崇敬吧。
秦基偉同志生前曾是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之一,是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是我軍著名的開國將領,更是聞名世界的上甘嶺戰役的傑出指揮員。當然,他也是我革命的引路人,是他在率軍解放我的故鄉井岡山畔的江西省安福縣時,親自把我這個16歲的少年帶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每逢見面總是稱我為“安福小鬼”,親切交談,如同兄長。他是我心目中最敬重和最欽佩的老首長、老前輩。尤其是他的傳奇革命人生,更令我們這些老部下津津樂道、敬仰之極。他,13歲的一個孤兒就拿起梭標參加了1927年著名的“黃麻起義”,1929年8月又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4月就人了黨,並在戰鬥中成長為紅四方面軍總部的手槍營二連連長、總部參謀、軍事教官和補充師師長、後勤參謀長等,參加過“反圍剿”、轉戰鄂陝川、浴血長征路、風雪祁連山等無數次血與火的殘酷戰鬥,並在彈盡糧絕、身陷囹圄的情況下,組織地下黨支部,智斗“馬家軍”,最後逃出魔掌歸隊。1937年9月,隨八路軍129師奔赴抗日前線,從擔任游擊教官,到建立太行山上的游擊武裝“秦賴支隊”,隨後歷任晉冀豫軍區參謀處長、新編11旅副旅長、太行一分區司令員兼中共地委書記、太行軍區司令員等職。敵後抗戰,除奸安民,粉碎日軍圍剿,參加“百團大戰”,英名威震太行山。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千軍萬馬下太行,他率軍出擊平漢線。1946年初,當蔣介石玩弄“假停戰、真備戰”時,他又奉黨的派遣以少將身份斡旋在談判桌上,寸土必爭、寸土不讓。全面內戰爆發後,他率軍區主力部隊“風雲突變戰豫北”,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南渡黃河,挺進中原,由秦基偉擔任司令員、黃鎮擔任政委的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在太行山博愛縣成立,隨即出師南征,開闢豫西根據地,兩克洛陽、鄭州殲敵、攻占宿縣、出擊洽河,後又投入淮海大戰、圍殲黃維兵團。1949年2月奉命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15軍,他任軍長,4月21日作為西集團的第一梯隊,在安徽望江一舉突破長江天險,把“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兩面紅旗,插上了長江南岸的香山和黃山主峰。接著“宜將剩勇追窮寇”,千里追擊,直下閩、贛,揮戈華南,進軍兩廣,解放廣州,殲敵陽江,消滅逃敵於廣西十萬大山之中,後又投入解放大西南的戰役,川滇黔邊剿匪平叛、殲敵安民。1950年6月,韓戰爆發,全民義憤填膺,繼彭德懷司令員率領第一批中國人民志願軍人朝作戰之後,秦基偉立即放棄即將擔任西南公安軍司令員併到軍事學院培訓的機遇,代表15軍將士請纓抗美援朝,正式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下轄29師、44師、45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在出征誓師大會上,他代表軍黨委向大家發出“堅決打響出國作戰第一炮”的號召,並崢崢誓言:“發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英勇作戰,不怕犧牲,做一個國際主義的英雄,為保衛祖國,保衛世界和平,就是馬革裹屍,也是絕頂光榮。”“在朝鮮戰場上,自己的名字,不書英雄榜,便塗烈士碑。”1951年4月至5月,15軍擔任第一梯隊投入第五次戰役,痛殲美軍38團並開展民眾性對空作戰,取得了擊落56架、擊傷27架敵機的輝煌戰果,受到志願軍司令部的通報表揚。隨之在回撤北移途中,又奉命阻敵於芝浦里一線,十天十夜冒雨惡戰,粉碎了美軍用所謂的“磁性戰術”攻占我中部防線,從而截斷我志願軍東線主力兵團退路的狂妄企圖。彭德懷司令員於激動之中給他的愛將發了一份充滿感情色彩的電報:“秦基偉,我十分感謝你們!彭德懷。”彭總致電鼓勵訊息傳開,大家相擁而抱熱淚橫流。
他的傳奇人生中最光輝和更令人們讚嘆的是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1952年10月14日凌晨,敵人發動的“金化攻勢”又稱“攤牌戰役”展開了。當日,美七師和韓二師共七個營的兵力在強大火力支援下,向上甘嶺地區五聖山前沿的59’7.9和537.7高地北山發起了六路進攻。這裡正是15軍45師防守的陣地,陣地上每秒鐘落彈6發、終日落彈竟達30萬發、飛機投彈達500餘枚,陣地上空硝煙瀰漫,塵土飛揚,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從此開始了。與此同時,敵又以四個營的兵力向西側15軍44師防守的西方山陣地發起牽制性進攻。秦基偉在回憶錄中曾經寫道:“這一天,是我一生中又一個焦慮如焚的日子。敵人突然發動進攻,規模之大,火力之猛,都是空前的。”“但我們沒有驚慌失措。之所以‘驟然臨之而不驚’,是因為我們心中有數。儘管時間和方向沒有確定,但這場惡戰遲早要發生,我們的思想準備還是很充分的。一句話,我們是不怕的。”當時,正好軍政委率領英模代表團回北京參加國慶觀禮未回,秦基偉軍政重任一肩挑,與其他領導共商,臨危不懼,調兵遣將,通宵達旦,運籌帷幄,鬥志昂揚,英勇抗擊,在上甘嶺這兩個不到3.7平方公里的小山頭上與敵人展開殘酷、激烈、前赴後繼、視死如歸的反覆爭奪。敵方幾乎是為“爭面子”被迫硬著頭皮往“無底洞”里填,陸續投入兵力競達3個師、步兵11個團、炮兵18個團、總兵力達到6萬人以上,輕重火炮1600多門、飛機1600多架次、坦克170多輛,向這兩個小山頭傾瀉了190餘萬發炮彈和5000多枚炸彈。我方是15軍全軍投入和半個月後,兵團緊急派來增援作戰並歸15軍統一指揮、由李德生副軍長率領的12軍31師和134師共四個團的兵力,雙方十幾萬大軍在上甘嶺地區撕殺得難解難分。敵人挑起來的這場戰鬥,由兩座高地之爭逐漸發展成為規模巨大的戰役,同時也創造了我人民軍隊兩軍親密團結、協同作戰的光輝範例。此時,上甘嶺戰鬥就像一根敏感的神經,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秦基偉在回憶錄中曾寫道:“當時,其他朝鮮地方的槍聲稀落了,板門店談判桌上談判雙方都在等著上甘嶺的訊息,兵團、志司、軍委乃至黨中央、毛澤東主席,都密切關註上甘嶺的一得一失,毛主席在為軍委起草給志司的復電中指出: ‘你們對加強15軍作戰地區之決心和部署是正確的。此次五聖山附近之作戰已發展成戰役規模,並已取得巨大勝利,望你們鼓勵該軍堅決作戰,為爭取全勝而奮鬥。’志司、兵團也不斷打電話詢問情況,探探我的口氣,看看15軍多大決心。我們雖然連日酷戰,艱難重重,但我們心裡清楚,我們困難,敵人比我們更困難。我們必須頂住,頂住就意味著勝利。因此,對上,我們自始至終只有一個回答: ‘請各級首長和毛主席放心,請全國人民放心,15軍只要還有一個人,上甘嶺就要打下去。’’’我們清楚地記得當時陣地上傳遍了秦軍長發出的“婆娘孩子一起上”、“流血不流淚,誰也不許哭”的誓言。他把自己貼心的警衛員王六也派到了前沿戰鬥,最後犧牲在597.9高地上。全軍將士都為老首長鋼鐵般的決心和行動所鼓舞。“人在陣地在”、“英雄好漢上前線”、“讓祖國赴朝慰問團的親人們聽我們勝利的訊息吧!”“一切為前線,一切為勝利”、“不上功臣榜,便塗烈士碑”的口號成為所有參戰人員的豪言壯語。在這場空前殘酷激烈的戰役中,破釜沉舟,同仇敵愾,湧現出黃繼光、孫占元、邱少雲、牛保才、胡修道等44名戰鬥英雄,其中38人英勇獻身,超千名將士立功,我也榮立了二等功。戰鬥期間雙方還各有一支龐大的後勤保障和配合隊伍助戰。這場惡戰整整打了43天,有人形容“真是小山頭上的淮海戰役”。上甘嶺戰役的偉大勝利,不僅打出了國威軍威,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攻不破的防線”奇蹟,並將朝鮮戰場上的戰略對峙有效地穩定在北緯38度線上,加速了朝鮮停戰談判進程。後來有人說,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對於中國人必將刮目相看了。秦基偉在上甘嶺所表現出來的鋼鐵般的戰鬥決心和高超的指揮藝術以及對兄弟部隊的尊重和團結,完成了他從一個赤衛隊員歷經25個春秋身經百戰、出生入死、終於成長為一代名將的歷程,並於1953年6月16日在北京中南海受到毛澤東主席單獨接見的殊榮,以及1984年他擔任北京軍區司令員時,出任國慶35周年大閱兵總指揮,在天安門廣場接受軍委主席鄧小平的檢閱。《秦基偉戰爭日記》正是他七十年傳奇人生中最精華的部分(從1939年至1953年),也是他當時當地的真實信息和心理寫照。
當然,由於秦基偉老首長是位13歲、識字不多就投身革命的老紅軍,剛參加革命時不可能去寫日記,而是隨著他在革命隊伍的成長和工作的需要,日益認識到學文化的迫切性。正如他擔任“晉冀豫軍區八路軍獨立支隊”司令員後,在1939年8月5日的日記中所寫:“自38年7月開始做工作日記至39年7月,在這剛剛的一年過程,自己文化上的進步雖然得到些成績,但我認為是太慢了,還不能趕上我今天的工作需要。確實感到對我工作許多限制,這不僅是對自己工作表現進步慢,而對整個工作上亦會受到極大的障礙,因此我今天仍然是要繼續日常工作日記。它的作用不僅是練習文字上的進步,而是對自己思想意志上的檢查,並希望諸同志時時檢查加以批評,其目的是使這個日記的過程能向著規律而正確的方向發展。”當我有幸全部拜讀他的《戰爭日記》時,肺腑之言,動人心弦,越讀越精彩,越看越受益,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真是一座可貴的學習寶庫。
首先令我讚嘆的是戰爭年代他堅持天天寫日記的堅強毅力。1949年4月21日,15軍作為兵團先遣軍強渡長江的當天,他就在江堤上寫下:“偉大的渡江作戰於今日15時開始炮戰,經過六個鐘頭激烈戰鬥,成功的將紅旗插到江南敵人陣地上。”晚上,他寫了近兩千字的強渡長江記。在長達43天的上甘嶺戰役的日日夜夜,他在指揮作戰連軸轉的情況下,日記一天也未中斷,記下了兩萬多字的戰鬥情況、戰鬥小結和自己的思考。他在行軍作戰中,最忘不了的是日記本。在朝鮮前線,有一次因乘坐的車途中拋錨,他徒步行軍到達目的地。這天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問警衛員:“我的日記本帶著沒有?”“帶上了,小車上只是行李,沒有別的東西。”“好吧,放心了,只要掉不了我的日記就沒關係,行李丟了還可以做,日記丟了可沒有辦法補了。”他堅持寫日記的這種執著精神,真是令人驚嘆。
秦基偉勤於學習、善於思考,這一點從他的日記中能強烈地感受到。他曾對我說過,他參加紅軍時只略識幾個字,當了連長,上級來了作戰命令,得靠文書念,但那時一心想的是如何和敵人拼殺,從未想過學文化有多重要。激發起他學文化的決心緣於抗日戰爭初期他奉命組織一批青年學生上太行山打游擊時的感悟。他在回憶錄中曾這樣寫道:“我這樣一個工農幹部領著一群知識分子,可以說陷入了文化人的重重包圍之中,這又不能不說是一件幸運的事情……我想,他們現在尊重我、服從我,是因為我有作戰經驗。再過些年,他們經過實戰鍛鍊,膽量煉出來了,經驗也有了,再加上有文化,就是棟樑之材。而我們這些人如果繼續沒文化,僅憑匹夫之勇,那不是要被時代淘汰了嗎?所以,從那時開始,我對學文化就有了緊迫感,堅持學文化、寫日記。”從《戰爭日記》中,可以看到他運用文字的飛躍式提高,從簡單的記流水賬式地寫到生動而形象地記述,從粗略地寫體會到長篇地寫自己的思考、感受、學習心得、工作或戰鬥總結,有些日記寫得相當精彩。除寫日記外,他還注意閱讀戰爭環境下能得到的報刊書籍,尤其重視讀《新華日報》,多篇日記都寫下了對《新華日報》的渴望。早在1939年至1941年的日記中就記有:“自出軍區以後對新華日報多未看到,一切訊息和國際的轉變情形是一概不知,使人非常苦悶的。”“午前閱15日至17日的新華日報,上面許多問題我們須研究的,但是我感覺這種報紙不能正常閱讀是我們極大的損失……就是對自己進步上也感受極大的障礙。”“今天接到1月1日至13日的新華日報,一有了新華日報,就能把握住環境上的工作方針。”1948年冬在淮海戰場上,繳獲了本《孫子兵法》,他閱讀後有三篇日記寫下了心得體會,如1949年1月19日寫道:“在許多軍事書籍中,我很少見到像孫子兵法這樣系統而深刻的說明指導戰爭的原理,尤其是說明一個良將應該具備的各種條件。從《孫子兵法》的閱讀過程,使我進一步體會到毛主席和劉伯承司令員是如何運用和發揮孫子軍事學的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相結合。”1946年打下鄭州得到老舍的一本小說,他看後寫道:“這本小說的內容是研究人的特點,我看的目的是想增加若干社會經驗及提高寫作方法和文法,所以我對它的興趣還不小。”關於學習,他在日記中曾像做小結似地寫道:“我曾記得劉師長(註:即劉伯承)告訴我們,學習文化即等於打開門上的一把鎖,其意思就是指不提高文化,要想在政治上軍事上求得提高是困難的,政治上的提高必須同文化提高結合起來才有基礎,所以我寫日記、看小說,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即在於此。”我想,勤於學習,善於思考,正是他能從一個大老粗的赤衛隊員成長為一位具有較高思想文化水平和高超指揮藝術的高級將領的重要原因。
再次是他在日記中處處流露出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戰友、戰士的關愛。他在1953年2月6日、9日的日記中先後這樣寫道:“當我回憶起二十幾年前的家庭生活和不幸遭遇時,不由自己流下了淚,人到半老,想起敬愛的母親,因為我是12歲就沒有母親的人,13歲就獨立掌家,因環境所迫一家七口(註:家人因病亡故),只剩一下我一人,無依無靠獨立生活,那是多么悲痛苦難的日子。我感謝從苦難中引導我走向光明的母親——中國共產黨。”“我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從1927年開始,迄今24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我24年如一日,堅定頑強,鋼鐵的意志,好勝要強進取不止的為黨的事業戰鬥,到今天仍然像一個青年一樣朝氣蓬勃的前進著。在黨和民眾的監督下,不斷的克服著缺點,不斷的學習,勇敢的戰鬥。這又是多么的愉快。”讀來字字句句發自內心,頁頁行行充滿真情。他對戰友、戰士的熱愛,更是處處表現出來。他的日記中留下不少這樣的記載。只要你認真地逐篇讀下去,你就會仿佛看到一個既親切而又待人真誠的摯友站在你的面前,強烈地感受著他那寬廣、坦蕩、熾熱的胸懷和對戰友、戰士的熱愛。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強行軍中,有時他不騎牲口徒步上山下嶺,有時還幫體弱有病的戰士背輕機槍,這對大家的鼓舞很大。行進的隊伍中喊起:“往前傳,軍長背機槍,往後傳,軍長背機槍。”使走不動的戰士也忍受一切地跟上隊,情緒高。他在日記中寫道:“一個指揮員的模範作用對於下級幹部和戰土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特別對於解放過來的戰士,他們更覺得從前當官的對士兵只有打罵,而解放軍的幹部如此愛護戰士,因而感動極大。”“我以為軍隊幹部愛護士兵和照顧士兵的衣食起居是最具體的民眾觀念。”對於犧牲或負傷的同志,他更是表現出發自內心的懷念和關愛,多次在日記中追憶悼念犧牲的戰友,對由於指揮失當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他更是倍感痛心。1947年2月他任太行軍區司令員時,軍區部隊在河南安陽袁莊的一次戰鬥中雖取得了較大勝利,但由於指揮有誤,導致我幾十名指戰員傷亡。5月1日他路過袁莊時,特地到經過戰鬥的陣地上來回觀察,並請當地民眾帶他到掩埋烈士們的地方查看。他在這天的日記中寫道:“我立刻感到痛心的悲傷,雖然他們已成泥土,沒有任何的知覺了,可是他們為祖國人民而英勇犧牲的精神是永遠在我腦子裡是忘不掉的。我立時感到由於我們各級指揮員在這個戰鬥的指揮上犯了錯誤而使數十名英雄犧牲了他們可貴的生命,這是有罪的,很對不起死者。任何一級的指揮員絕不能粗心大意,無數的階級戰士的生命是交給指揮人員對他們負責任的。對他們負責就是更具體的對黨對階級事業的負責。避免無味[謂]的犧牲就是對他們負責,這與愛護人民是一樣的。”在1952年的上甘嶺戰役中,當部隊在坑道里堅守作戰時,他更是著急萬分,他在日記中寫道:“尤其是堅守坑道的幹部戰士,數日喝不上水,吃不上飯;得不到主力支援,獨立的堅守陣地,自動反擊,前仆後繼可歌可泣的事跡是說不盡寫不盡,難以形容的……我沒有別的東西,只將我私人所買的水果糖梨罐頭全部送給最前沿堅守坑道及連續反擊敵人的最可愛的人。”他在日記中寫下的這種質樸真誠的感情往往讓我邊讀邊為之動容。
嚴格的自我批評精神和平易近人、幽默風趣的為人風格是這本《戰爭日記》的又一特點。他在日記中反省自己、責備自己的文字非常多,對來自領導的批評認真反省,對來自民眾的意見也認真聽取。1952年春在朝鮮戰場進行“三反”運動初期,軍里召開歷時三天的幹部大會,向軍領導提意見。我是這次大會的親歷者,當時會上“火力”相當猛,有的發言言辭比較偏頗甚至有傷感情之處,但他在日記中寫道:“不管意見如何,站在個人來說,以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原則,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我是能容人的人,只要我個人經得起考驗,現在乃至將來都要前進的。”這是多么寬廣、坦蕩的胸懷。他又是一個性格活潑、喜歡新鮮事物、喜愛運動、愛熱鬧、愛喝酒、極易與民眾打成一片的首長。這些在他日記里都有生動有趣的記述。特別是喝酒問題,他曾以幽默的筆調寫道:“我的身體是不能多吃酒的,這點自己也了解,可是到了那種場合便不由得自己又吃開了,這大概是沒有決心或決心不夠的原因。除此之外,便是個人的熱情好強好玩好熱鬧,常常是因此而轉入吃酒的陣營中,甚至總是遇到幾個人打我一個人。”“今後必須注意自衛及保存力量,最後進行決戰,這就是說做什麼事都必須靈活的運用策略……這是跟作戰一樣的道理。”
老首長離我們而去已經十幾個年頭了,他的《戰爭日記》再現了他的音容笑貌,他剛毅、豪爽、活潑的性格,雷厲風行、果斷而又細緻的作風和對黨無限忠誠、勇於進取、永不言棄的精神,讀他的日記覺得越讀越受益。我會永遠懷念他。秦基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必將給後輩繼承光榮傳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帶來新的營養和動力。
王精忠
2008年10月28日於武漢
修改於2013年7月26日

序言

這是一部普通的日記,是一位老戰士在血火硝煙的崢嶸歲月中親身經歷及所思、所想、所感的客觀記錄。它行文平實,質樸無華,特別是開始部分受文化基礎的限制,文字表達還不很通順,一些部分讀起來甚至略感吃力。然而,這又絕不僅只是一部普通的日記,由於它記述內容的客觀真實、具體生動,由於它對中國革命鬥爭歷史重要階段大跨度的連貫反映和幾乎每日不斷的連續記錄,同時也由於日記主人在這段決定民族前途命運的特殊歷史中的二些特殊經歷,因此在今天看來,這部日記的內容就已經具有了從個人記憶向國家記憶和民族記憶轉化的重要價值。
《秦基偉戰爭日記》所記錄的歷史過程,從1939年直至1953年,涉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三大歷史階段。內容包括抗日戰爭敵後游擊、百團大戰、反掃蕩和大反攻;解放戰爭國共和談、平漢戰役、挺進中原、洛陽戰役、鄭州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兩廣戰役、進軍西南;抗美援朝五次戰役、上甘嶺戰役等重要歷史親歷。雖受視野所限,日記內容僅反映出這些歷史過程的較小局部,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依然是一條清晰地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鬥爭偉大進程的重要歷史線索;是一個生動地體現人民軍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歷史寫照;是一幅精彩紛呈地展示中國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之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正因為如此,這部厚重的戰爭日記對於黨史、軍史、革命鬥爭史的發掘、補充、驗證研究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在群星璀璨的老一代開國將領中,能在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對其鬥爭經歷留下如此豐富翔實、長期連續自主記錄與深入思考的成果實不多見,因而其特殊的史料價值也更顯珍貴。
同時從另一個角度看,《秦基偉戰爭日記》雖然是個人對戰爭歷史的記載,但從根本上說,它是在民族危亡、國家危難的艱苦歲月中,一支人民軍隊和一代民族精英整體留下的歷史回聲和精神記憶。因此,在今天的時代環境下,細細品讀這部寫於60多年前的戰爭日記,除了對其史學價值的認識外,更令人感奮、感動和感悟的,是這些質樸文字所真實反映的這場偉大革命鬥爭對於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根本影響和深遠意義;是那些生動、翔實的鬥爭經歷所深刻揭示的歷史趨勢和勝利本源;是那種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那些豐富、深邃而嚴苛的心靈自語和靈魂對話所充分展現的那一代人的精神品質、理想信念和人性光輝。一句話:是那些來自昨天的遙遠記憶所喚醒和激活的、對中國今天及未來的深刻思考。
從近代起,中華民族的奮鬥史就是一部沿著救亡、圖存、圖強、崛起、復興的軌跡發展的歷史。而這一深刻改變中國、影響世界的偉大事業,究竟是在怎樣艱難曲折的歷程中完成的偉大奠基,究竟是什麼精神凝聚著無數先烈前仆後繼,用血肉為民族築起新的長城,究竟是什麼因素使中國革命戰勝一個個強大的敵人最終奪取勝利成為歷史的必然……這樣一些重大的歷史課題,雖絕不是這一部日記所能解讀的,但就像一滴水總能反射出太陽的光輝一樣,我們從中無疑會獲得可信的啟示與答案。
中國的昨天,是由日記所記載的這一代人書寫的。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了解了他們的特殊品質就會明白:當年,正是由、也只有由這樣一批人組成的民族先鋒隊,才能擔當起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重任,才能帶領中國人民書寫出如此氣壯山河的歷史華章。勝利必定屬於他們,否則天理不容!因為這個“天理”,是歷史的規律和民心的向背,而符合這個“天理”的就是——共產黨人的本色。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篇章,正等待著我們一代接一代去續寫。在新的偉大征程中,面對紛繁變化的社會環境和時代條件,我們始終不能忘記:老一輩傳承下來的這種本色,既是共產黨人的本質,也是本錢,我們擁有它時所能得到的一切,當失去它時也會隨之失去。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永遠如此。對此,肩負歷史使命的後來者們,必須永遠銘記、萬分警惕。這也許就是這部戰爭日記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精神激勵和思想啟迪。
秦天
2013年11月17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