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產品的設計

未來產品的設計

《未來產品的設計》是2009年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Donald A. Norman。本書中諾曼用幽默的語言和我們一起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和探討未來產品的互動設計。

基本介紹

  • 書名:未來產品的設計
  • 作者:[美]Donald A. Norman
  • 譯者:劉松濤
  • ISBN:9787121087943
  • 頁數:246頁
  • 定價:39.00元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6月1日
  • 開本:24開
內容簡介,導讀,推薦序一,推薦序二,作者中文版序(譯文),原書推薦序一,原書推薦序二,譯 者 序,目 錄,

內容簡介

《未來產品的設計》是Donald A. Norman繼《設計心理學》和《情感化設計》之後的又一力作,講述的是未來產品的設計,重點在於在人機互動方面的設計,書中對未來產品設計中可能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並探討了解決方法和指導原則。如果您的學習和工作中涉及自動化、機器人、智慧型設備、智慧型環境的研究和設計等,或者您想要了解未來設計的方向和趨勢,這本書都會對您有所幫助和啟迪。

導讀

Donald A. Norman繼《情感化設計》之後,又一設計精品力作!
在未來,你家裡的電器、你駕駛的汽車可能會忽然提出一些你不喜歡的建議,或者乾脆不經過你同意而直接採取了違背你意願的行動。你會感到被騷擾了嗎?感到失去自由了嗎?你是不是想收回一些控制權,可是你控制得多了,付出的勞動也就多了,那還要自動化乾什麼?我們的未來是這樣的嗎?對未來我們有很多期望、想像和疑問。為了美好的未來,我們有必要現在就考慮未來產品該怎么設計。

推薦序一

讀《未來產品的設計》
未來的產品會是什麼樣子?是否會像科幻小說電影或遊戲裡描繪的那樣奇形怪狀和匪夷所思?這的確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我們的產品和科技日新月異,要預知明天的事物談何容易?不過我們仍然會構想未來,因為有一點可以確信:未來的產品一定會更好地為人服務,歷史也正朝著這個方向行進。換句話說,相對於不斷更新發展的產品和技術,我們改造產品與人關係的需求卻始終未變,而這一需求正是驅動產品設計與創新的根本動力。把握住這一動力,我們便能摸清未來的發展方向了。
《未來產品的設計》是一本幫助你構想未來產品的書籍。與其他未來題材的讀物不同,這本書並沒有專注於介紹某種未來產品或技術,而是立足於檢視今天人與人造物的關係,從搭建“共同的立場”出發,對明天的人-機互動提出了一系列構想。這些構想也許還說不上百分之百的“智慧型化”,卻一定是圍繞著“以人為中心”的指導原則。這些構想正是孕育未來產品的種子,其中一部分甚至已經在我們今天的生活里開花結果。
Don Norman博士是一位擅長使用簡單易讀的語句闡釋複雜思想的作者。與之前他的兩部備受歡迎的著作《日常物品設計》和《情感化設計》一樣,本書的閱讀幾乎不需要生澀的專業知識,就像閱讀一本科普讀物那樣輕鬆。但是,書中探討的問題絕對超越了一本科普讀物,這些問題反映出今天產品設計與創新的本質——產品的設計與創新就是對產品與人關係的設計與創新。圍繞著構建(或重建)產品與人的關係,Don Norman博士藉助書中一個又一個幽默風趣的故事與案例將自己睿智的思想展現出來。這些故事與案例來自於其親身的觀察、經歷和反思,使得全書深入淺出,讀起來備感親切。
對於那些致力於創新的中國企業和設計師來講,本書深具啟發性和現實的指導意義。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製造業基地,但中國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價格而不是價值;中國在世界經濟中這一特殊位置,使得中國的產品設計與創新較歐美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當金融危機到來的時候,當價格優勢逐漸消失的時候,當企業和各級政府朝著創新和價值痛苦轉型的時候,本書的學習更顯得尤為重要。正確理解Don Norman博士的思想,正確理解“共同的立場”之於產品創新的重要性,對於我們從“Made in China”走向“Designed in China”將大有裨益。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教授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理事長
教育部高等學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分委會主任委員
中國機械工業教育協會工業設計學科教學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專家委員會委員

推薦序二

年輕設計師之於《未來產品的設計》
一直以來,我認定生命因為勇於發現真理並堅守真理而美好,每個人只有因愛而生的本真的信念在心中根植並在短暫的有生之年去堅守它,我們的生命才擁有了意義。尤其在這段時間我反覆品讀Don Norman先生的這本書之後,這個信念更加堅定地存在於我的思想里了。我想,這是先生更深層次的人格魅力,在透過他的思辨與研究中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很有幸,要為先生的這本新書寫序,這些天我都在反覆發地閱讀書里的每一句話,體會先生的思想,我期望自己客觀地品讀其中的奧妙並將那些思考與反思觀點通過當下正在進行的設計真實地傳達出來。
不過,當我閱讀這本書到第6遍時,我開始意識到,這一篇序我想表達的是更多精神層面的思索,因為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先生對於未來產品設計的原則與觀點本身的研究,而是作為設計者,作為生活觀察者,作為創造者的一種人生態度,我覺得這些態度是更為可貴、更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體悟與學習的。
我是這樣理解這本書的
從先生的研究來看,《未來產品的設計》這本書是他作為一位思辨大師從設計、智慧型機器、互動行為而探討什麼樣的未來的產品能更加自然,協調與人、與機器、與世界優美的互動,更多的是以心理學、社會學,以及哲學家的角度在分析設計,分析我們的思維,因為在我看來,與其說是未來產品所要達到的智慧型,不如說是一種人與人的反思而形成的深度設計過程,是人的反思促進了人的設計的發展,因為不論是什麼樣的產品,都是由人創造所形成的。這樣的思考與探索迫使設計者們必須從更加質樸本質的角度去從事設計工作,從行為本身,從心理需求本身出發而不是以表象出發,才能產生偉大的適用的產品。
Don Norman所歸納的設計原則是非常客觀、精到的,這些原則不僅僅可以看做未來產品的原則,而且現在就可以深深地紮根在所有設計者的腦海與工作中。其中我特別關注“無騷擾的持續知曉”這個原則,雖然它包含有非常的細節或者甚至說不易於發現,但正是這樣的細節充斥在所有偉大的事物當中,它們是完美產生的條件。
同時,尤其在目前的互動體驗設計當中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設計準則,比如說在新媒體設計領域,我們常常在現在的富網際網路運用中等待,當等待時間超過一定限度,這個部分的互動該怎么體現,如何避免由等待所造成的盲區確實是設計師要解決的難題,Norman通過他的研究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另外,我還認為先生所提出的全面、豐富、自然的準則適用於所有的設計,尤其是如何能夠設計出自然而然的設計,並且非常優美且適用,這看起來仍然顯得簡單,而其實是非常難、非常需要摸索的一條充滿險阻的道路,要做到簡約而不是簡單,這應該是每一個設計師的責任。
先生在這裡所說的全面我認為還是強調適用,這種適用就像天地運行,像樹木自然生長,他們是一種存在於宇宙的基本道理,他們從來就存在著,並且非常完美優雅。看過Stephen R. Ellis先生以及Gerard Torenvliet為Don Norman先生作的序,我想讀者可以透過他們的視角去更加多維地理解這些原則。
接下來,我最想說的是透過這本書,通過多年對於Don Norman先生著作的關注所感受到的強大的人生信念。過去先生對我影響最深的書是《情感化設計》,他所提出的反思、行為及本能型設計極大地促進了我對於設計的思考,這些理念已經形成了我的公司以及每次面臨設計時的一個探索和衡量的工具。但我發現,先生這些年一直在試圖超越自己,他的觀點也在隨著他的探索而越來越深入,接近本質,我覺得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謂大師,也正是因為這種不斷深入探索,不畏孤獨,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才能形成的吧。
回到互動設計,創造未來或者說反思我們自身的一切的本原的那個話題: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以及我們的生命的意義。
從大師身上反思
Don Norman先生早期的論著所反映的思想已經影響並促進了我,我身邊重要的幾個設計朋友以及我的公司正在逐漸形成設計哲學觀及人生觀。在我的公司,我們常常在一起探討全球已經出現或者正在為人類所感受的設計作品哪些是本能性的設計,哪些是行為層的設計,哪些是反思設計。
說到反思設計,我不得不提到一個著名世界視覺傳達大師,在我的大學期間,我曾經非常榮幸地成為了福田繁雄先生的學生,很遺憾,今年老師去世了。得知他的去世訊息,我非常難過,因此我和公司的設計師再次回顧了老師的設計作品,在這一次的感知當中,我認為老師的設計屬於反思設計,他是一位大師,他達到了本真,思變,質樸的優美人生境界。
同樣地,多年前曾引導我的另外一位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先生,他所創造的建築語言也是反思設計,設計反思,人卻本真。為什麼我會在這裡如此在意並提起他們?
其一是因為我覺得無論是Don Norman先生、福田先生還是安藤先生,他們都好像是一座橋樑,安靜地用他們真誠的力量感知召喚我們,幫助我們看到這個世界退去浮華的本質一面,並從中產生屬於自我的反思,然後利用我們自己所能運用的利器去開創未來。
其二是因為他們都是不同領域,同樣人生境界的大師。他們反映了一種人的高貴態度,比如長達一生對自我要求近乎完美的苛刻,對生活觀察的深入與細緻,對挑戰自我的一種近乎逆世的堅守。我覺得這是作為人的升華,是最為寶貴的財富。還記得劍橋大學的一位知名教授被訪問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的意義,他說:我並不認為《物種起源》具有多么深的意義,不可超越。但我認為達爾文給我們留下的最重要的財富是:小心翼翼、塌塌實實地研究,勤奮努力地追尋自己的夢想。
致這本書的讀者
我也同意這句話: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是創造未來。特別是年輕人,要有敢於創造未來的勇氣,也應該承擔起創造未來的責任,因為未來一定是屬於那些敢於挑戰和創造的人所開拓的。
當下的全球,日益革新,人類在不斷的前進中創造著各種神話,中國也早已開始了大國崛起之路。而我們,作為中國人,中國的年輕人,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肩負著從個人到家庭到國家的歷史責任。我想,無論我們是設計工作者,還是從事著其他任何行業,都是在為人類,為世界做著自己的貢獻,那么要突破和真正地產生積極的作用,我想只有深刻地體會與學習Don Norman先生身上所體現出的對自我的不斷反思,從不放棄,充滿愛的不畏孤獨,勇於探索並捍衛真理的這些精神,才是閱讀本書所能獲得的最寶貴的財富。
ISGOOD-DESIGN國際 總裁/首席設計總監
北京師範大學國家認知工程與創新設計中心 設計總監
中國幻想藝術設計 副總裁
英國蘇格蘭政府授權大中華地區PR代表
2009-5-4青年節於北京
作者中文版序(原文)
Preface to the Chinese Edition
We now live in a global society, where every person, every country has an opportunity to mak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well-being of the world. In the future, design will be ever-more important, especially as our designs incorporate computers and add intelligence to their other attributes.
Intelligent machines: what a concept. This is a major change in how we develop, use, and even think of our devices. But are machines really intelligent? I think not. The intelligence is in the head of the designer who tries to imagine all the situations the machine might get into, then decides what to do. But will machines become intelligent? I think so: at the end of the book I even print a conversation I had with some intelligent machines.
future is always fraught with difficulties. Someday we will have intelligent machines that operate completely on their own. The difficulties lie in the in-between states, when machines try to make intelligent, sensible decisions and actions but mess up. It is these intermediate states that bother me. This is what causes me to worry. And it is this problem that I discuss in Design of Future Things.
Although the telephone can be the same all over the world, a machine that is intelligent cannot be. It must be sensitive to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es across the world. That is why it is so very important that all people, no matter where they live, be sensitive to these issues. These new machines must be developed in the same cultures where they are to be used. The machines of the future are being developed by the countries of the future, and these countries will be found all over the world, but especially in Asia.
I am very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this book available to the Chinese readers. Christina Li has been a wonderful bridge between our communities, first with her work with the uiGarden website that brings together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ing audiences and now with her able assistance in translating this book.
Today, China is at the forefront of Design. This is an exciting time for everyone as products, services, and talent become truly global, so everyone will have friends and colleagues around the world and products will be developed across the world. That is why I am so delighted to have my books available in China. The challenges in front of us are immense. All of us must work together to meet them.
Don Norman
Evanston, Illinois USA
Palo Alto, California USA

作者中文版序(譯文)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社會中,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為構建這個美好的世界而做出自己的貢獻。在未來,設計越發顯得重要,尤其在我們的設計中包含電腦並加入了智慧型特性的時候。
智慧型機器:很有意思的概念,可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呢?智慧型的加入,讓我們在研發、使用、甚至看待它們時,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但這些機器真的是智慧型的嗎?我並不這樣認為。目前,智慧型還僅僅存在於設計者的大腦中,他們試圖想像出機器可能碰到的所有情形,然後按照這些情形來考慮並設計如何去做。但是,在未來呢?機器會變成智慧型的嗎?我認為是的。在本書的最後,我還列出了我曾經與一些智慧型機器的談話。
通往未來的路總是充滿了困難。但在未來,我們一定會製造出完全自主操作的智慧型機器。現在機器遇到困難存在於不同狀態之間的轉換,當機器試圖進行智慧型的、切合實際的決定和動作時,往往會把事情搞得亂糟糟的。這正是我所困擾的,這也正是我所擔心的。這就是我在《未來產品的設計》一書中所談論的問題。
儘管世界各國的電話機都可以是一樣的,但智慧型機器卻不能如此。智慧型機器的行為必須要能夠“入鄉隨俗”,符合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這就如同世界各地的人們,無論住到哪裡,他們的行為都必須切合當地的實際文化情況。這是很重要的,因此,智慧型機器的設計和開發應該在其將要被使用的地方進行。目前,很多國家都著眼於未來,正在進行著未來機器的設計,這樣的國家很多,但我覺得亞洲的國家將特別引人注目。
我很感謝可以有機會讓我的這本書與中國的讀者見面。李魚女士為我們這個行業搭建了跨越東西方的橋樑。首先是她創立的uiGarden網站讓懂英文的人和懂中文的人可以互相交流;而現在,在她的推動下才得以本書的英譯漢工作圓滿完成,這些工作很值得讚賞。
今天,中國處於設計行業的前沿,設計行業蒸蒸日上。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激動人心的時候,無論是產品部門的、還是服務部門的人。而專業人才也是全球化的,因此每個人在世界各地都可能有自己的朋友和同事,產品也可以跨全球進行設計和研發。因此,對於本書能夠在中國出版,我感到非常的高興。我們面臨的挑戰很大,我們必須團結合作才能戰勝挑戰,達成目標。
Don Norman
Evanston, Illinois USA
Palo Alto, California USA

原書推薦序一

來自Stephen R. Ellis的推薦序
大約25年前,作為面向對象編程和個人信息產品的先驅者,Alan Kay指出“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是創造未來。”然而,預測未來還有一種途徑,那就是去了解那些屬於未來的人們,和他們一同旅行,去和他們聊天。Don Norman的這本《未來產品的設計》,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這樣一系列活動之後的結果。作為1998年出版的《日常物品設計》一書的延展,本書的出版將我們帶到了未來。不過,本書其實也並不完全是談論未來的,而更多的是討論人類使用者如何才能使用、將要怎樣使用、到底應該怎么使用自動化設備和系統。
Don Norman訪問了很多這樣創造未來的人們,在本書中他向我們展示了一系列未來的產品和科技,但他也很清楚地看到這些產品的研發是由科技驅動的。然而,這樣的未來卻並不一定是更加美好的未來。例如,未來技術的使用者們可能必須要學會怎么使用可以互相討論路況的汽車、可以和道路聊天的汽車、可以和駕駛員交談的汽車,並且當出現危險狀態無法正常避免時,它們還可以越過駕駛員的控制自己採取行動。但Norman同時也意識到新型的智慧型設備一定會到來。這些智慧型設備的外表可能並不一定像那些科幻作品中的可以走來走去的機器人,而更有可能是嵌入到我們已經在使用的那些產品中:汽車、腳踏車、智慧型電話機、洗衣機、電冰櫃、PDA、筆記本電腦等所有這些21世紀的設備。我們則不得不去適應未來。
Don Norman感覺到有必要去寫一寫未來科技的困難,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不幸的。正如他在先前一本名為《Things that make us smart》的書中指出的那樣——新型的物理產品和認知產品湧入人類社會,原本是要改善人們的生活,卻反而有可能失敗。這些原本要讓我們變得更聰明的產品,現在卻有可能讓我們顯得很愚蠢。造成這種顯而易見的愚蠢的原因是,使用者不得不調整自己去適應產品。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有一句名言用來描述當時的設計哲學:“科學發現之、產業套用之、人類適應之。”這種現象在工業革命時代的物理產品上似乎是無法避免的。但是現在的產品則越來越多地加入了很多認知的元素。一方面,這些新的元素由於其過於複雜,以及其隱藏在內部的各種狀態,讓科技從本質上就更加難於讓使用者理解;但另一方面也讓靈活的設計成為可能,這樣,產品本身也可以去適應它們的使用者。而其中,擺在設計者面前的核心問題是,如果進行正確的認知設計,則將是很困難的。
本書通過描述這些新困難並提出建議,從而幫助設計師和未來世界的使用者們做好準備。Norman特別希望能夠塑造未來設計者們的想像,從而讓他們設計出來的新產品有用、讓使用者樂於操作、能夠更加吸引操作者,這樣即使是某些自動化部分失效時,使用者也不至於完全迷失。
書的最後,Don Norman總結了用戶界面設計的11個原則,這使得未來的自動化系統可以按照人們的期望進行改善。前5條原則基本上很清楚,儘管相互有些關聯,但目的都是指導如何與自動化系統進行互動。不過,所有這11條原則都很簡潔易懂,無需舉例說明,並且也有具體的目標,可供檢視。而且,它們也可以作為本書的簡明總結。
第1條原則是要提供豐富、全面、自然的信號,這是針對目前新型自動化系統的界面常常去除掉早先科技上使用的那些重要的、緊急的感測信息。這樣的背景信息,比如燒開水時的沸水聲音,是告訴我們此時應該把麵條放到鍋里;行駛中的汽車發出的振動則可能是提示我們汽車可能已經超速了,這些背景信息都提供給使用者一種信息化的情境,幫助使用者了解他們所採取的動作所處的環境的情況。作為結果,自動系統應該能夠提供替代的信息線索。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圖形用戶界面上的軟體開關,我們單擊一下,它就會發出聲音。這種聲音就是傳統物理開關的聲音替代,用來向使用者確認開關的操作是有效的。
這些新型的系統不僅僅需要提供豐富和多樣的反饋,從而告知使用者目前的狀態,而且它們對使用者有意或者無意傳回的各種各樣的信號也有所敏感、有所反饋:比如能夠感知人們說話時的緊張程度,在餐廳里則可能是索要選單。眼睛在開關上快速的移動,則可能意味著使用者在接下來的1秒鐘左右要操作開關了。
接下來的3條原則,也就是第2到第4條原則是相互關聯的。它們指出了必須要給自動化系統使用者提供一個概念模型。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大多數圖形用戶界面中的桌面隱喻。具備可理解的隱喻的系統,在無需指導和學習的情況下,是可以被人預知預測的,也易於理解。使用者習慣於猜測,比如,把一個檔案的圖示拖向一個存儲設備的圖示,就是一個移動檔案的動作,如果移動到資源回收筒圖示,則意味著刪除檔案。在完全不同硬體上設計出類似於桌面那樣的可以成功讓人理解的新型隱喻並不容易,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說Norman的原則是不正確的。實際上,Norman並沒有說這些原則是很容易實現的。
第5條原則是提供無騷擾的持續知曉。這要求設計者能夠猜測到使用者在與系統互動後期待的是什麼,不要讓用戶的搜尋成為徒勞。用戶界面中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是用戶輸入了東西,但界面卻絲毫沒有反應。這種輸入需要有所反饋,並且如果處理時間很長,則應該告知處理的完成時間和現在的狀態。傳輸檔案時的進度條就是這種類型反饋的一個很好的例子。Bruce Tognazzini (2008)在他的設計指南中指出,如果處理過程超過2秒鐘,就必須要提供這種持續的反饋。
本書中儘管Don Norman有些誇大,說他採訪了一個智慧型機器,Don Norman在書後還附加了由機器建議的幾條互動原則,這些原則適用於它們有時要妥協的人類使用者。當然,這些原則也是對機器設計者們的建議。
我們很高興地知道,Don Norman“採訪”過的那台機器認識到了第1條原則是要讓事情簡單。但簡單並不是簡陋,也不是要對周邊環境或者文化環境無動於衷;因此,遵循這條一般性原則可能是相當複雜的。先前討論過的概念模型,以及第2條原則也同樣對簡單有所幫助。不過,Don Norman並沒有諮詢機器,他自己已經想到了。在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是,如何適當地將概念模型表達出來,並且以一種一致的方式實現。這裡的設計隱喻通常是要掌握和了解使用者的共同經驗,而這些經驗本質上說是文化上的;即只有當設計者具備同使用者相當的共同經驗時,才可能設計得好。這可能就解釋了為什麼亞洲人設計的電視遙控器對於西方人來說是十分的神秘。而且更有可能的是,文化上的差異不僅僅存在於國家民族之間,而且存在於設計產品的工程師和使用產品卻不懂技術的使用者之間。此外,史無前例的新型產品帶來的新型體驗,將這個問題進一步複雜化,使設計者難於掌握和了解共同經驗。現在,可以隨時隨地使用的電話系統和遍布地球各個角落的網際網路,就是這樣的一種新產品和新體驗。
Don Norman進一步建議要為行動給出原因,無論是採取的行動,還是可能發生的行動,這是一條更加確鑿的普遍原則。人們做事情是需要原因的,不喜歡獨斷專行或毫無道理的行動。不過,也不是每一次都需要給出解釋的。而且,如果解釋給出得太過頻繁,還可能會讓人產生厭煩。然而,對使用者的知識來說,使用者只有在需要時才想要了解產品動作的解釋,這種對產品的知識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構建產品使用者的信心。這條原則在20世紀70年代晚期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者中已經普遍採用了,當時有一些智慧型醫療建議系統,其中一個叫做“Mycin”,如果有人詢問,它可以提供抗生素治療的相關解釋(Buchanan & Shortliffe, 1984)。
讓人類覺得自己處於控制地位,始終讓人感到安心。這是第4、第5條原則,這兩條原則之間有些共同點,因為處於控制地位自然是感到安心的一個因素。當然,安心也可以有多種形式:比如,微軟感覺應該在電腦圖示上提供幫助系統,儘管已經有了更有意思的進度條:我們希望,未來的設計者可以解決這兩種問題。
不過,我們需要解釋一下控制的感覺。儘管對於讓用戶接受創新科技來說,用戶的控制感覺是十分關鍵的,但也必須要避免感覺上的控制和實際的控制的不匹配。如果商業飛機上不同的飛行控制讓飛行員產生誤解和迷惑,那么可能就會帶來很多飛行事故,因此不同的控制可能會讓飛行員產生感覺上和實際控制上的分歧。某種自動化讓飛行員感到他們是處於掌控地位,並且可以正常加速,可是實際上可能當前的控制模式已經禁止了原來的加速功能。比如,飛機自己可能認為它要準備降落,因此飛行員這個時候向前推動節氣閥就不會產生去加速的效果。
最後一條原則是責備誰的問題,顯然這條原則是Don Norman自己加上的。當使用高度自動化設備有問題產生時,誰應該負責,這是個有趣的話題。如Don Norman指出的那樣,往往人類是被指責的一方,而實際上的根本的原因是自動化設備的設計問題。飛機駕駛艙的自動化是目前最為先進的自動化系統,但錯誤理解操作仍然被認定為是幾起墜機事故的主要原因。在這幾次墜機事故中,主要的墜機原因被認定為人的問題。其中的一起發生在1994年6月30日,地點是Toulouse,一架空客A330墜毀,而飛行員則是非常有經驗的主任試飛員!(Degani, 2004)如果像這樣有經驗的飛行員都可能陷入自動化的陷阱中,那么對普通的飛行員我們又能期待什麼?顯然大眾和法律界對自動化及其設計者的看法,還不能作為責任的認定因素。因此,我們目前還無法把責任推給自動化。或許,當信息技術繼續發展,在使用者群體中有了普遍變化時,這樣的看法才會發生改變。
我們在思考這個責任和指責的問題時,不僅要看直接的使用者和他們所使用的科技,而且還應當從社會的角度去看,從公眾安全和秩序的角度去調整舊工業時代的技術,例如21世紀的私家車的註冊和使用許可,應該考慮其中的認知和信息功能,需要新型的社會認知,這樣才能保護公眾和私人的信息保密和社會秩序。我們要考慮很多具體的因素來平衡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這些因素應當受到歷史的考驗。的確,發展到現在的很多現代認知產品,例如Web和個人計算機都被認為個人力量相對國家力量的不斷增長。然而,新型技術的安全使用需要藉助構築法律法規來保護公眾免受劣質成品的損害。計算機病毒、蠕蟲、特洛伊木馬和惡意軟體帶來的困擾網際網路的問題,要求我們必須通過立法來建立社會保護。然而,這些保護不僅僅要寫在書本上,而且還要有靈活的強制實施,從而達到法律和精神上的目的,同時還要避免出現過度訴訟帶來的問題。
關於自動化產品用戶界面的問題本書中沒有強調,這是因為智慧型技術的智慧型對於信息處理的依賴要少於對感測器製造和使用的依賴。未來的智慧型系統,比如烤麵包的機器、煮咖啡的機器,甚至是收拾家務、幫你駕駛的汽車等自動化設備,本質上都要有可靠的新型的信息來源。在這方面,也許最具革命性的應該是GPS系統,通過GSP系統人們可以精確地確定地理位置。發明家和未來主義者Ray Kurzweil (1985)在《American Scientist》上撰文,描述了感測器的關鍵作用。他指出:AI=I/O!這個偽等式指出,新型互動感測器和制動器的發展將帶來新型的信息來源,進而持續推動未來自動化的智慧型。
Don Norman間接提到的最後一個問題是我們可稱之為“自我表達界面”的用途。這種界面不一定在一開始就易於使用,但經過培訓之後其功能就可以變得異常強大。這種界面的發展和Don Norman發現的一個特別的困難是有關係的,這個特別的困難發生在當使用者從一種自動化狀態轉換到另一種自動化狀態的同時需要豐富的系統反饋。樂器,比如小提琴,就是自我表達界面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對於初學者來說,小提琴幾乎沒有什麼用處,因為初學者很難控制各種奏樂控制技術。但一旦使用者學會了順從小提琴的各種約束並且可以運用控制的方方面面,使用者就可以拉出非常豐富的聲音,可以自如地演奏。雖然鍵盤也可以合成出和小提琴一樣的聲音,但是鍵盤演奏者卻無法達到小提琴演奏者的控制自如。
像小提琴那樣的自我表達界面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學習掌握,但這是值得的,因為最終的結果是操作者和系統更加親密、聯繫也更加快速。小提琴的這個優點和缺點兼備的特點,從古到今都沒有發生過改變。這種一成不變是有益的,因為它提供的目標是固定的,而且通過持續的努力是可以達到的。不好之處在於它並不靈活。優秀的系統應該具備靈活的、可調整的自我表達界面,可以了解使用者的技術水平,從而調節顯示和控制,讓使用者可以逐步學習掌握,而不是過於困難讓使用者泄氣。不過,先不考慮這種可調整的能力,當使用者人數增加時,自我表達界面的表達性、豐富性和互動細節也會增加,這時自我表達界面本身也會變得難於使用,其結果仍然會阻礙新手使用者。Don Norman比較了最初的牛頓手寫識別系統和後來的PalmPilot,發現系統報的錯誤必須是讓人可以理解的。可被理解的錯誤會鼓勵人們持續同系統進行互動,進而增加使用者適應該產品的能力。PalmPilot識別系統是一個成功的、自我表達界面的很好的例子,儘管入門時比鍵盤輸入系統要困難一些,但卻提供了非常好的長期效果。
總的來說,我們應該承認本書的書名有些“歧義”。表面上看起來,本書是一本對現代和未來技術發展的詳盡描述,但實際上它是一本嚴謹的、參考分析性的書籍,非常適合作為大學自動化課程的介紹。作者並不是記者,而是科技工作者,他專注閱讀、研究和理解各方面的參考資料,推薦閱讀和圖書摘選可以幫助入門者了解用戶系統互動。實際上,為自動化系統設計未來用戶界面的工程師們如果不緊密關注本書中討論、推薦閱讀和參考資料,很有可能會走向不好的方向。要想很好地了解這些方面,可以先閱讀本書,之後可以閱讀Tom Sheridan的《Human’s and automation》(2002),裡面包含了很多有用的技術資料。實際上,Don Norman的這本書相對於自動化和未來技術,類似於Fredrick Brooks的那本《Mythical man-month》(1975)之相當於用戶界面編程課程,該書多年來一直是編程課程的補充材料。
在準備寫這篇序時,我僅僅拿到了Norman這本書的電子版。既然這是一本關於未來的書,我決定只看電子版。我並沒有把它列印出來。我頭一次做這樣的決定是因為每次閱讀重要材料時,我都會把它們列印出來。儘管Acrobat裡面有很好的注釋和做筆記的功能,但我不得不說,對著螢幕上的內容進行分析性的思考還是比較困難的。螢幕上的信息始終是鼓勵反應而不是鼓勵反思的。同時,電子版的各種注釋評論工具都是要通過單擊、彈出、拖曳來完成的,這也影響了我的閱讀過程。至少對於我來說,電子版文字處理系統的界面還需要改進。對於未來產品的設計者們來說,這仍然是一個有待進一步開發的領域。
Stephen R.Ellis
2009年1月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原書推薦序二

來自Gerard Torenvliet的推薦序
我認識Don Norman有很長很長時間了。早在我開始思考人類和技術為什麼不能很好配合的原因的時候,他的著作和文章就陪伴著我,鼓勵我從更新的角度和更有深度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和其他很多人一樣,我對人因概念的最初理解是從他早先撰寫的《日常物品設計》這本書開始的。之後,Don Norman伴隨著我度過了大學生活和到目前為止整個的職業生涯。儘管到現在我還沒有見過他本人,但從他所撰寫的文章中——無論是網站上的、還是他的書籍和文章,我都覺得我已經認識他很久了。
如果你曾經閱讀過Don Norman以前的著作(無論是英文還是中文的),你可能會像我一樣,覺得你見過他。如果這是你第一次與Don Norman交流,我希望你能夠通過本書享受認識他的過程。你會發現他熟知他所鑽研的領域,是一個可以將複雜道理講得深入淺出、簡單明了的人。他展開內容的節奏也非常合適,儘管是世界知名的學者和作者,他總是把你當做是他的同事來講話,形成你和他之間非常美妙的關係。
在寫作方面,Don Norman知道如何構造與讀者的良好關係,這是一種優秀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為什麼他在人因學——一個關於人類關係的技術領域——方面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現在你手上拿的這本書,可從根本上幫助我們改善與技術之間時不時充滿了問題的關係。Don Norman從自己對於“兩個獨白無法構成對話”的深刻理解開始,幫助讀者了解人類同技術之間關係的本質局限性。這些局限是各種可能的跳板,可調整我們的設計思路,保證和未來產品建立可預測的、有生產力的和令人滿意的關係的可能。Don Norman知道,無論你喜歡不喜歡,我們未來的生活都將不可避免地和複雜的技術聯姻。既然無法離婚,不妨閱讀這本如何保持良好婚姻的指南。
如果Don Norman講述的僅僅是我們與技術之間關係的一些平庸的思想,當然也就不會有很大的影響力。幸運的是,這本《未來產品的設計》遠遠超出了平庸。這不是一本學術教科書,而是由一位受人尊敬的學術泰斗所撰寫的。Don Norman博士從事未來產品設計方面的學術文獻研究和撰寫已經有30多年了。你即將閱讀的書中的文字是針對多年來大家所關注的研究課題的廣泛而又統一的評論。這樣的成就是令人佩服的,無論是商業人士、熱衷未來的人士,還是研究未來的人們,本書都很值得閱讀。
隨著本書中文版的問世,我很高興Don Norman的思想和觀點將會被更多的讀者所看到。在這個仍然充斥著大量糟糕設計的產品的市場上,Don Norman的思想將推動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來幫助人們從日常產品和未來產品中獲益更多。
Gerard Torenvliet,
2009年1月於加拿大渥太華

譯 者 序

作為英國無限互動設計公司的設計諮詢師和uiGarden互動設計網路雜誌的編輯,面對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我深深地感到要特別處理好產品和人的互動。剛好在2008年初的時候,李魚給我介紹這本Don Norman的《未來產品的設計》,講述了很多關於未來產品互動的新鮮東西,覺得非常值得閱讀,也非常值得把它翻譯成中文,推薦給大家。
本書翻譯完成的時候,我在作者Don Norman的個人網站jnd看到了他的最新撰文《People Are From Earth, Machines Are From Outer Space》(人來自地球,機器來自外太空),很有意思。其中有兩段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據調查,每個家庭擁有大約73件不同的家用電器。其中有7件從來都沒有從包裝盒裡拿出來過;有14件被收藏起來,放在廚房抽屜、浴室櫥櫃、或者儲物室中。剩下的那些電器則散布在家裡的各個角落中,每個電器都差不多有三個小紅燈和一到幾個藍色或者綠色的小燈,沒有人能記住電器上所有指示燈的含義。喔,天吶,它們還會神秘地閃爍,似乎相互之間在傳送著精妙的信號,也可能是傳送給隱藏在角落裡的機器。
Don Norman定律:每天花費在維護管理設備的時間將每隔18個月翻倍一次。摩爾定律已經驗證無誤有幾十年了,Don Norman定律也將如此,因此不久的將來,我們雖然每天只有24小時,但卻要花費32小時來維護管理我們的設備。
其實,不用Don Norman說,我們每個人也都有過很多次被家電和設備折磨的糟糕經歷。我們現在已經如此了,我們的未來還將是這樣的嗎?還是會更加惡化?而這本《未來產品的設計》中,Don Norman已經把目光投向未來,和我們一起探討未來事物的設計。
關於書的內容
未來是什麼樣的,歷來是人們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毋庸置疑,在未來,科技會越來越發達,機器越來越智慧型,產品越來越自動化。我們通常也認為只有科技越來越發達,機器才能越來越智慧型,產品才能越來越自動化。可是,僅僅有科技進步是不夠的。
我們先來把產品做個分類。按照產品與人類的關係,可以分成三類:
 第一類是極少或者不和人類打交道的產品。
 第二類是和人類打交道的機器。
 第三類則是機器和機器之間需要打交道的機器。
第一類產品,比如說隱藏在機器里的零件、站在窗下的暖氣散熱片、自動洗衣機。它們始終靜悄悄地待在那個地方。人類科技不斷進步,可以發明並設計出越來越好的零件、暖氣散熱片和洗衣機。
然而,除此之外,科技不斷進步卻不一定讓第二類、第三類產品變得越來越好。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科技以及科技產品在協作和交流方面的缺陷也越來越凸現出來,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而且,設計師和工程師依然喜歡將注意力放在科技的運用上,較少考慮產品或者系統如何和人協作和交流。
本書中講述的主要是第二類和第三類的產品。這些產品沒有生命和感情,但又要與人類協作和交流,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此外,就像很多科幻故事中描述的那樣,機器越來越強大,人類會不會變成機器的僕人?即便沒有那么嚴重,人類會不會受累於機器,或者成為機器的工具呢?
針對這些問題,Norman首先從人類和機器的心理學入手(第2章),認為人類與機器在目標、行動和感知上存在著鴻溝,而且最根本的問題是人類和機器之間缺乏共同的立場。這就好比兩個人如果沒有共同的立場或者共識,那么他們之間的談話和交流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Don Norman還提出了用自然的互動(Natural Interaction)來解決人類和機器交流的問題。正如我們人類不斷地從大自然中、從動物那裡學到各種各樣的技術和本領一樣,仍然可以借鑑大自然,使用最為自然的東西來“自然而然”地解決機器與人的交流問題。這包括自然的對應,隱式的信號和交流,作為交流的啟示,以及自然的安全等。
Don Norman還指出,我們和機器之間需要有控制權的來迴轉移。當我們需要控制得多一些,我們就收回一些控制權;而當我們要控制得少一些,希望機器能多幹些工作,我們就放給機器一些控制權。這種關係,類似於騎手和馬之間的“松韁繩、緊韁繩”的控制關係。此外,Don Norman還強調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味自動化的智慧型,而是在功能上有所強化的智慧型。
閱讀Don Norman的這本書,與其說是在看書,倒不如說是和大師對話。他用探討的方式,娓娓道來未來事物的設計。儘管篇幅有限不能涉及目前科技發展的方方面面的熱點,但他指出了目前的設計以及為了未來的設計所存在的問題,並總結出針對未來的設計的一些通用原則。
譯者感言
翻譯書是一件很艱苦很費時的事情,而且翻譯本書時,正趕上我工作也比較繁忙。為了精確表達作者原義,還要儘量讓文字不晦澀難懂,經常要細細斟酌。儘管如此,Don Norman詼諧且深刻的話語讓我感受到一種輕快而廣博的智慧。而且,看到英文變成了中文,想到中國的讀者在閱讀時也可以更加輕鬆自如些,這便讓我很欣慰地覺得自己做的這一點點工作有了意義。
感謝
首先要感謝英國無限互動設計公司的李魚,是她聯繫了Norman,並引進了此書。感謝我的朋友馬立和齊婧妍,他們認真負責地翻譯了本書的部分章節。
特別要感謝博文視點的策劃編輯孫學瑛和責任編輯顧慧芳,在她們周密的計畫和細心推動下,完成了本書出版。
感謝原作者Don Norman本人、Don Norman的朋友Gerard Torenvliet和Stephen Ellis,他們專門為本書的中文版寫了序言。
此外,非常感謝各位讀者和同行,希望本書對您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幫助。
最後還要補充一下,若您對本書的觀點有任何的評價或者意見,作為Don Norman的朋友和合作夥伴,我們也可以幫助您轉達。如果您在這本書中發現了翻譯上的錯誤,或者想要給我一些翻譯上的反饋,歡迎來信,請發信到我的個人電子信箱中。
關於英國無限互動設計公司和uiGarden
本書由英國無限互動設計公司和博文視點一同引進。
英國無限互動設計公司(Infinite Interactive)專門從事用戶體驗的設計、研究、戰略諮詢。團隊由來自歐洲和中國的熟悉東西文化的顧問和設計師組成,旨在為企業和用戶提供能夠帶來更好體驗的產品和服務。UiGarden是Infinite Interactive的一個項目是國內外知名的網路雙語雜誌,致力於中西方互動設計領域的文獻和思想方面的交流;同時也積極推動著國內該行業和學科的發展。
2009年2月於北京

目 錄

第1章 謹慎的汽車和愛嘮叨的廚房 1
機器如何接管控制 1
本節核心論點:任何只能部分實現自動化的任務,都需要雙方——也就是人和機器——知道對方當前在做什麼,以及接下來想要做什麼。
兩個獨白無法構成一個對話 5
本節核心論點:有的時候我們得服從動物或者機器,有的時候它們得服從我們。
我們將何去何從?誰是主控者? 10
本節核心論點:人類同科技的關係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將由現在的人類控制著科技變成機器將逐步取得主控制地位。當機器運行正常時一切都很好,但當它們失靈時,人類卻不得不修理和維護機器。
聰明機器的出現 18
本節核心論點:智慧型系統可以為我們和機器的互動過程中增添快樂和價值。
機器思考是容易的;物理動作是困難的;邏輯是簡單的,
情感是難以捉摸的 24
本節核心論點:對事物的困難和容易,人類和機器的感覺有所不同:對於關於邏輯以及細節的思考,機器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而物理動作,則人類較為容易。情感在人類的行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機器的情感則比較簡單。
和機器交流:我們是兩個不同的物種 31
本節核心論點:現在,自動的智慧型設備還得受控於人類:最糟的情況下,這可能會導致衝突;最佳的情況下,人和機器可以構成共生系統,運轉自如
第2章 人與機器的心理學 34
人與機器的心理學的簡單介紹 37
本節核心論點:動物和人類已進化出複雜的感覺、動作、情感和認知系統,機器也需要類似的系統,它們需要感知世界並對其產生作用。
新生物體的崛起——人機合體 40
本節核心論點:當機器具備了認知和情感能力後,神人同形同性論可能不再顯得那樣荒謬,這種將信仰、情感和個性特性賦予機器的做法也許是非常恰當和正確的。
目標、行動和感知的鴻溝 44
本節核心論點:人和機器的目標、行動和感知有著很大的不同,許多人甚至否認機器具有目標。可是當機器越來越聰明時,會具有一些自己所希望完成的獨特的目標。
共同立場:人機互動的根本問題 46
本節核心論點:人和機器成功互動的根本限制在於缺乏共同立場。共同立場的缺乏使得許多會話型的互動難以進行。
第3章 自然的互動 51
自然的互動:需要我們了解的一些東西 52
本節核心論點:自然互動讓人能夠持續地獲得提示信息。由聲音、顏色和互動構成的自然世界是最令人滿意的。
沸水的聲音:自然的、強大的和有用的 54
本節核心論點:自動化系統如果有問題發生,會把任務交給人類,而且通常是在沒有警告的情況下;然而,自然的、持續的反饋中,一定是會有警告的。
隱式信號和交流 56
本節核心論點:隱式交流是智慧型物品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能夠不間斷地、不使人厭煩地、甚至不需要被刻意注意地告知信息。
作為交流手段的啟示 60
本節核心論點:啟示,其實是產品的設計者和使用者之間的一種交流。
同自主、智慧型的設備進行的交流 63
本節核心論點:研究小組提出了讓所有參與者都共享“戰術本”的建議,即將該領域內的任務模型共享出來,此模型提供了人和自動化設備之間的一種交流手段,交流的內容是計畫、目標、方法和使用資源等。人可以根據需要為自動系統選擇不同的戰術本,讓自動系統去遵循該戰術本。
荷蘭代夫特的腳踏車 68
本節核心論點:荷蘭代夫特的腳踏車,給我們展現了一個設計的要點:要有能被預見的特點。並且讓機器的行為可以預見,而讓人來做出適當的回響要更好一些。
自然的安全 71
本節核心論點:環境因素可以對駕駛者的反應產生影響,這樣可以很自然地促使正確的行為:事物越是看起來顯得危險,身處其中的人也就會越小心。
反應式的自動化 79
本節核心論點:協作機器人比較好地實現了人和機器間的自然互動,它和人的關係,是似於馬和騎手的關係的。而這些自然的,有回響的互動,向我們展示了如何營造出真正的“機器+人”的共生系統,即實現最佳的人機互動
第4章 機器的僕人 84
駕車者被困環島14小時 84
本節核心論點:我們的產品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智慧型、要求也越來越多,這種趨勢帶來很多特殊的問題和很多套用心理學中不曾接觸到的領域。
我們成了我們自己工具的工具 87
本節核心論點:人們變成了科技的奴隸、工具的僕人,但高科技也會帶來很多意料不到的事情發生。
撞擊會議怪圈 91
本節核心論點:儘管在全球範圍內有許許多多的相關(人工智慧)的會議,但我們目前還無法實現讓機器真的可以同我們人類順暢的打交道。除物理上的原因外,還因為我們創造自然互動的能力還很有限。
汽車可以自行駕駛,馬匹可以自己洗澡,娛樂系統可以替你決定如何娛樂 97
本節核心論點:理論上,人們是需要監督自動化系統的,時刻準備著出現問題時的介入;但如果自動化非常出色,則這種監督可能會變得很困難。
鳥群和人群 100
本節核心論點:車隊可以提速交通、降低擁堵,還可以降低燃料消耗;但問題在於,如何保證車輛安全加入和離開車隊,以及如何強制檢查試圖加入車輛的通信控制系統是否滿足要求。
不適當的自動化所帶來的問題 105
本節核心論點:如果某個系統或設備無法實現完全的自動化,那么我們就必須要非常小心地對待這種自動化,甚至在有些情況下乾脆不要採用,或者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工參與,這樣才能讓人們了解當前的狀況並做好準備。
第5章 自動化所扮演的角色 109
智慧型工具 111
本節核心論點:Mozer建造的智慧型之家系統能夠為主人提供良好的服務,但房子不能推斷人們的意圖,所以系統有時也會失敗。
讓人們變得聰明的家 115
本節核心論點:英國劍橋微軟研究中心設計的帶有能夠強化人工智慧的設備的家,而喬治亞理工大學設計的“意識之家”中則展示了多種相關的設計案例。這兩個系統都擁有先進的技術,但其指導思想是強化智慧型工具而不是自動化。
智慧型工具:自動化還是強化 120
本節核心論點:對未來智慧型工具的研究有兩個不同的方向:一個是智慧型自治的設備,其系統嘗試推斷人的意圖;另一個是系統強化設備,為人提供有用的工具。而某一個系統到底向哪一個方向發展,則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
未來的設計趨勢:強化的智慧型工具 123
本節核心論點:未來設計的發展方向將是那些能為我們開車,做飯,監控我們的健康狀況,告訴我們該吃什麼,什麼時候該運動的智慧型設備。
第6章 與機器交流 125
反饋 128
本節核心論點:當在各種環境中添加智慧型自主的設備時,我們也必須要設計出更具輔助性的雙向互動。這是因為我們需要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狀況並指引我們如何回響,或者告訴我們不需要回響的信息。
應該責備誰?科技還是我們人類 132
本節核心論點:通過“牛頓”手寫識別系統由於無法給出有意義的反饋而導致市場上失敗的反面例子和“Palm Pilot”個人數字助理產品獲得成功的正面例子說明:反饋是人們成功理解產品的必要因素,是人們可以和諧使用機器的必要因素。
自然的、人為的信號 137
本節核心論點:進行平靜和自然交流的關鍵是可以隨時引起注意,卻不產生過重的負擔的自然和人為的信號。
自然對應 138
本節核心論點:人與機器間自然交流有六條簡潔的原則,遵循這些原則設計出來的產品,人們才可以享用自動化帶來的好處,達到和機器有效的互動。
第7章 日常事物的未來 143
機器人又是什麼情況 148
本節核心論點:機器人開始是作為玩具、娛樂設備和簡單的寵物的,之後它們變成生活中的夥伴;現在家裡的電器和汽車就將成為智慧型網路的一部分,專用機器人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功能也在增強;而最後將出現的通用機器人,則是幾十年後的事情。
科技在改變,但是人類沒有改變——還是有所改變 152
本節核心論點:科技在發生著快速的改變,而人類的行為和文化的變化則要數十年的時間。但當我們向前發展時,整個社會必須解決和處理這些改變對個人和社會造成的影響。
適應科技 154
本節核心論點:人類適應技術的概念並非是新生事物,每件工具的推出都在改變著人類的行為,但宣稱人類必須適應機器是有危險的,因為它可能被作為不恰當設計的藉口。
設計的科學 158
本節核心論點:通常人們把設計當作一門藝術或工藝來學習和實踐,而現在我們應該把設計變成科學,一種可以將商業的恰到好處和工程的嚴格結合在一起的方法。未來則對設計提出了新要求,我們需要和產品一起合作,不僅是我們監督和照看產品,而且產品也會監督和照看我們。
後記 機器們的觀點 162
推薦閱讀 181
感謝 189
附錄 (本書精彩觀點) 19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