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高頻交易

期貨高頻交易

期貨高頻交易是自動化交易的一種形式,以速度見長,它利用複雜的計算機技術和系統,以毫秒級的速度執行交易,且日內短暫持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期貨高頻交易
  • 見長:速度
  • 簡介:計算機化交易
  • 關鍵因素:交易費用、買賣價差、下單方式
定義,關鍵因素,交易策略,區別,遭到的質疑,國內現狀,優勢與風險,面臨挑戰,

定義

高頻交易是指從那些人們無法利用的極為短暫的市場變化中尋求獲利的計算機化交易。

關鍵因素

交易費用、買賣價差、下單方式和交易速度。這幾個因素中對交易速度的追求可能是高頻交易策略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高頻交易的兩大核心要素,其一是產生高頻交易信號的交易策略;其二是最佳化交易執行過程的算法。這兩大核心要素都對高頻交易平台的運算速度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高頻交易策略的交易速度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指高頻交易系統接收實時行情,分析數據,發出買賣交易指令的速度;另一部分是指交易指令到達交易所的速度。前者需要優秀的算法程式和功能強勁的計算機硬體;後者需要迅速、穩定的網路連線。 高頻交易策略的開發流程。主要的開發流程包括交易時的系統部分和交易後的系統部分,本文將其分為6大模組。
交易時的系統部分包括:行情接受系統、信號計算系統、收益記錄系統、風險控制系統;交易後的系統部分包括:策略評價系統、成本估計系統。
期貨高頻交易期貨高頻交易

交易策略

流動性交易策略
流動性交易策略是為市場提供流動性來獲取利潤的交易策略。做市商們為市場提供不同價位層次的訂單簿,為頭寸接受者提供流動性,因此被稱為流動性交易策略。做市商為市場的流動性做出了貢獻,很多非活躍市場由於做市商的存在,流動性顯著提高,交易成本大為降低。比如在期權市場,做市商幾乎是不可或缺的。
做市商策略的理論基礎是存貨模型與信息模型。存貨模型是Demsetz於1968年在《交易成本》中提出的。他認為,買賣價差實際上是有組織的市場為交易的即時性提供的補償。信息模型在1971年由Bagehot提出的。他認為,買賣價差是由於市場信息不對稱性造成的。做市商們通過對訂單簿、波動性等市場微結構進行研究,提高了市場流動性,同時也從市場中獲利。Automated Trading Desk就是一家做市商機構,其交易份額在納斯達克和紐約證券交易所均占到總量的6%。
市場微觀結構交易策略
市場微觀結構交易策略主要是通過分析市場中即時的盤口數據,根據短時間內買賣訂單流的不平衡進行超短交易的策略。市場中即時的買賣訂單流中潛藏著很多交易機會,通過觀察可見的訂單簿狀況,分析未來極短時間內是賣單流主導還是買單流主導。在賣單流主導的市場中,價格將下跌;在買單流主導的市場中,價格將上漲。
市場微觀結構交易者通過比較訂單簿中買賣單的力量,搶先交易,並快速平倉。這裡有個前提假設是訂單簿上的信息是真實代表投資者的意向,但事實上,訂單簿信息也有可能被干擾。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博弈中的博弈。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國內期貨交易中的炒手,他們的交易策略就屬於這一類,即是通過觀察市場盤口訂單流的變化,尋找交易機會,快速人工下單。炒手在市場裡的資金量不大,但是產生的交易量極大,一天可以進出市場數百次,好的“炒手”獲利能力和資金曲線極為驚人。
這樣的交易策略對人的反應速度要求很高,能脫穎而出者鳳毛麟角。我們從台灣期貨業同行中了解到,在台灣地區,人工的高頻交易,已經完全被計算機自動執行的高頻交易所打敗。
事件交易策略
事件交易策略是指利用市場對事件的反應進行交易的策略。事件可以是影響廣泛的經濟事件,也可以是行業相關事件。每個事件對市場產生影響的時間差異很大,高頻事件交易策略就是利用事件在極短時間內的影響自動進行交易,賺取利潤。
該策略中有兩個環節比較關鍵。一是確定什麼是可以產生影響的事件。這個問題看上去比較奇怪,但是有豐富經驗的交易者都知道,事件對市場產生影響其實是很複雜的,一個完全利好的事件在不同行情和時間視窗下,甚至會產生完全相反的效應。而且市翅對事件產生預期,很多事件未發生時,市場行情其實已經有了預期反應,等到事件真正發生,行情有可能會發生和預期完全相反的走勢,所以首先要確認什麼樣的事件能構成一個未預期的變化。二是確定事件的影響時間和方向。這需要不斷地對歷史數據進行統計挖掘。
統計套利策略
統計套利策略是尋找具有長期統計關係的證券資產,在兩者價差發生偏差時進行套利的一種交易策略。統計套利策略廣泛地套用於各類證券產品市場,包括股票、期貨、外匯等。

區別

高頻交易同傳統買入持有策略的相關性較低,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高頻交易策略作為量化投資策略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基於對交易品種的日內短期判斷形成的交易策略,通過每次交易的微小盈利進行累積來獲取收益。高頻交易和傳統買入持有策略的低相關性,對傳統買入持有策略形成有益補充和分散風險。
高頻交易策略較其他量化策略可靠性更勝一籌。高頻交易策略其理論基礎同其他量化交易策略是完全一致的,即為機率統計中的大數定律。從統計學的意義上講,大數定律要求的樣本的基本條件是獨立同分布,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實驗過程中,樣本分布的同質性越強,大數定律能夠實現的可能性越大。而高頻交易相對量化選股而言,其樣本的噪音數據相對較少,因此從模型的可靠性角度來說,高頻交易的量化模型相對更為可靠。 高頻交易策略主要類型有三種。這裡我們將其分為趨勢性策略、價差策略、做市策略。

遭到的質疑

一項針對部分交易商是否因額外設定而具備不正當競爭優勢的調查正在開展。紐約總檢察官上周向六家高頻交易公司派發了傳票。
《紐約時報》援引知情人士話稱,總檢察官EricSchneiderman辦公室上周向六家高頻交易公司派發了傳票,六家公司包括TowerResearch、ChopperTrading和JumpTrading。另外三家公司的身份暫時還不能確認。另外還有一家高頻交易公司收到了郵件。
紐約總檢察官辦公室正在尋找這些公司是否在黑池和其他交易場所中有特殊安排的細節。在最近的一個演講中,Schneiderman概述了他對於高頻交易商的擔心,尤其是一些交易商將電腦放置在交易場所內,以縮短獲取價格和其他交易信息的時間。他還強調了一些設定如允許高頻交易商有特殊頻寬,以使信息流進一步加快。
上個月,在同一個調查中,總檢察官向NYSEEuronext、NasdaqOMX和其他非傳統交易平台諮詢,是否有向高頻交易公司出售服務。他擔心的是,這些設定會有利於高頻交易商,而損害養老基金和其他普通投資者的利益。
“高頻交易商的這些設備向客戶提供了時間優勢——通常以毫秒計算,從而使得在市場其他投資者還沒反應的時候,高頻交易者已完成了快速和無風險交易。”
交易公司是否提前獲悉市場驅動信息,是總檢察官辦公司優先調查的部分,被稱之為“內幕交易2.0”。雖然不是華爾街的主要監管機構,但總檢察官辦公室有theMartinAct賦予的“武器”,一般會迫使被調查者進行調整而不是提出訴訟。
Michael Lewis的《Flash Boys》出版後,市場對高頻交易的關注被引爆。在該書中,作者稱高頻交易者操縱了市場。最近,大宗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法務部、FBI和SEC都確認在對高頻交易進行調查。

國內現狀

受制於制度的限制,國內的高頻交易與國外的高頻交易有本質的區別,國內高頻交易最多也只是日內快速交易。近些年來,隨著參與高頻交易的投資者數量的增加,這個領域的競爭也是日趨激烈。誰掌握更快的速度就能占得先機,不斷的研發新模型也是保證高頻交易能不斷延續獲利的前提,因為一個有效的模型生存周期是很短的。相對於賬面收益而言,對於創造大量成交量的高頻交易而言,手續費返還帶來的收益似乎更為可觀。因此,高頻交易的盈利模式主要是為了獲得手續費返還。這種程式化的投資方式也受到一些傳統炒手的青睞,既能很大節省精力,又提高了炒單效率,炒手們需要做的就是根據行情的發展變化不時對高頻模型的一些參數進行修改以適應行情保證穩定獲利。當然,對於一些做趨勢的大型機構投資者,通過高頻交易來將大單分割為小單進行建倉出倉,既可以隱藏自身的動機,又可以降低市場衝擊成本,間接提高收益,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投資輔助策略。

優勢與風險

所謂高頻交易,是指投資者設計某種程式,在市場中利用交易對象價格上的波動,反覆買賣以實現收益的一種投資行為。由於這種交易頻率很高,而且往往涉及一攬子交易品種,因此大都是通過程式化操作實施的。在滬深股市,因為實行的是“T+1”交易制度,所以高頻交易還需要藉助跨市場的形式來進行。顯然,海外市場在上世紀末出現的較為成熟的高頻交易模式,融合了現代金融與計算機技術,是金融工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如今已成各大機構投資者的重要盈利手段,也是證券公司證券交易量的主要提供者。有數據顯示,在美國股市的交易中,高頻交易規模一度達到了60%左右。
前幾年,隨著ETF的發展和股指期貨的推出,滬深證券市場也出現了高頻交易,不少證券公司的自營部門以及一些私募基金等介入較多,最近也有一些公募基金對此躍躍欲試。光大證券的烏龍指事件,就是其自營部門的量化策略投資團隊在套利操作時因為系統故障等原因而導致的。
高頻交易有其特有的優勢。證券交易中的盈利模式一般分為獲取公司紅利與股價的買賣差價兩類。前者投資周期比較長,而後者則有可能是在短期內實現。高頻交易在本質上是一種超短期交易,其投資邏輯是並不著重考慮投資對象的價值,只是從可能存在買賣差價的角度入手,利用期貨和現貨之間,ETF模擬值與現貨價值之間的價差,通過快速買入又快速賣出的方式謀取差價收入。雖然就每次具體的交易而言,這種差價並不大,因為是在短時間內反覆進行,累計下來收益也不低。特別是很多高頻交易還是按套利模式對衝進行,所以在理論上其風險是可控的。特別是在平衡市格局中,通常能創造不俗的業績,並且遠遠跑贏大盤。同時,這種交易對成交量的貢獻很大,因此有些證券公司也將開展高頻交易作為提升經紀業務市場占比的重要手段。僅從活躍市場的角度而言,也確實有其相應的作用。
但是,作為一種操作模式,高頻交易客觀上也存在不少缺陷。首先,偏重於短線操作,以尋找買賣差價為目的,這固然沒有錯,但與長期投資以及價值投資的理念還是存在差異的。過度提倡高頻交易,顯然並不合適。其次,高頻交易使得成交量得以放大,有效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但因為純粹是基於投機目的流動,即談不上價值發現,也談不上資金的最佳化配置,很難對實體經濟產生正面的影響,對於股市功能的正常發揮恐怕也起不到什麼作用,其占比過大也非好事。第三,高頻交易需要較高的技術含量,其本身的硬體與軟體投入就不少,因此必然是一種少數人的遊戲,如果管理不嚴,其操作行為也容易對其他投資者構成誤導,成為弱肉強食的手段。因此,怎樣在開展高頻交易的同時維護市場的公平與公正,始終是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在海外老牌市場,高頻交易經常受到各種輿論的抨擊,這幾年其規模也有所下降。特別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後,一些國家監管當局更加強了對包括高頻交易在內的各類金融創新產品的監管,現在高頻交易的市場占比普遍預計回落了30%左右,只有高峰時期的一半左右。在我國,高頻交易還是個新生事物,但從一開始對它就有不同意見,特別是在沒有實施“T+0”交易的條件下,高頻交易本身就存在邏輯上的不足。在市場容量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其運行空間也備受質疑。光大證券“8·16事件”,更是暴露了其在風險控制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使有關方面對此不得不採取更加謹慎的態度。
毫無疑問,現代證券市場是需要高頻交易的,但應適度發展,並且把風險控制放在首位。如果只是為了某個功利性的目的而盲目推廣高頻交易,那只能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對此,光大證券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其教訓應為有關各方牢牢記取。

面臨挑戰

第一,降低行情數據和交易通訊的時滯。在決勝於毫秒級的高頻交易中,行情與訂單的時滯將嚴重影響交易策略的表現,其中最大的影響因素是連結各相關方的網路通訊質量。通常的解決方法是將交易系統託管到交易所附近的機房,以減小網路通訊物理距離的方式來提高外部數據交換速度。
第二,海量數據的快速分析及執行的能力。高頻交易處理的數據通常是基於分鐘以下的數據,其數據量與通常的小時數據、日數據相差很大。舉個例子,滬深300股指期貨一個交易日的成交價格數據就超過3萬條,而一年的日收盤價數據不超過300條,相差超過100倍。在大數據量和高速的雙重要求下,對於分析處理數據的計算機硬體和模型程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硬體上的解決方法是每幾年更換系統設備;模型編寫上選擇高執行速度的語言。
第三,算法交易的能力。這裡所指的算法交易主要集中在訂單的執行方式上,焦點為如何低成本且快速地完成指定數量的交易。在單次執行交易的數量超出了市場深度時,需要以特定的算法對訂單進行拆分後分批執行,從而減低衝擊成本帶來的收益損失。
第四,交易所的限制。高頻交易對於市場的影響在國際市場上仍存在爭議,觀點有正面的肯定,比如增加了市場的流動性、降低了市場波動;亦有負面批評,比如擾亂市場信息、影響市場的公平性等。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異常交易監控指引》中的部分條款對高頻交易做了限制,比如對單一契約的撤單次數限制為500次、單一契約的單日開倉交易量限制為1000手等。高頻交易者需要在滿足交易所限制的條件下,最佳化交易系統並控制參與的資金規模。
高頻交易是高度量化和計算機化的一種交易方式,是程式化交易的高端版本。高頻交易對於市場微觀結構的分析、網路通訊速度、數據處理能力、交易執行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的交易環境對於高頻交易來說雖然還存在一些障礙,但是國內市場上已經湧現出一批成功的高頻交易者。隨著整個市場的不斷發展,國內交易環境的一些管制將會放開,高頻交易的規模將取得更加快速的增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