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音樂

朝鮮族音樂

朝鮮族是由朝鮮半島陸續遷入中國境內的。朝鮮族的民間音樂和朝鮮半島的民間音樂是一脈相承的。朝鮮族音樂,按本民族的傳統分類,可分為民謠、歌樂、舞樂、器樂、“板嗦哩”(說唱音樂)、唱劇等6類。 民謠是朝鮮族古老的民族文化藝術,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看,是從民間歌謠開始的。典雅的音樂(歌樂)是以民謠作為基石發展起來的朝鮮族音樂,具有清新、柔美、婉轉、明朗、輕快的旋律和豐富多彩的“長短”節奏之美,聞名中外、飲譽八方,在我國民歌歌壇上獨樹一幟。板嗦哩一種敘事性的說唱藝術。朝鮮族民間樂器原有40多種,流傳至今的只有伽倻琴、嗩吶、洞簫、長鼓、片鼓、橫笛、短簫、篳篥等十餘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朝鮮族音樂
  • 表達式:由朝鮮半島陸續遷入中國境內的
  • 套用學科:文化交流
  • 適用領域範圍:文化
民間音樂,傳統分類,長歌結構,民間器樂曲,

民間音樂

朝鮮族是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由朝鮮半島陸續遷入中國境內的,主要居住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以及吉林、黑龍江、遼寧各地,人口1763870人(1982年統計)。朝鮮語屬阿爾泰語系,有自己的文字。中國朝鮮族的民間音樂和朝鮮半島的民間音樂是一脈相承的。本條釋文僅就中國朝鮮族的民間音樂予以概述。

傳統分類

朝鮮族音樂,按本民族的傳統分類,可分為民謠、歌樂、舞樂、器樂、“板嗦哩”(說唱音樂)、唱劇等6類。民謠按音樂的體裁形式可分為農謠、抒情謠、風俗謠、童謠、長歌等5種。農謠即勞動歌謠。在民謠中占有很大比重,幾乎所有勞動都有相應的歌曲。如農田歌一類有《插秧歌》、《薅秧歌》、《農夫歌》、《嗡嗨呀》等;捕魚歌一類有《船歌》、《遠捕歸帆》、《拉網歌》、《撈魚歌》等;家務勞動歌一類有《織布謠》、《紡車謠》、《績麻謠》、《摘桑謠》等。此外還有打獵時唱的《野雞打鈴》,伐木時唱的《拉木歌》,打鐵時唱的《風箱打鈴》等。集體勞動時唱的民謠多為分節歌,節奏鮮明,常用一領眾和的形式演唱,領唱的旋律較為自由舒展,即興編詞,和腔多用襯詞,情緒熱烈;音樂結構短小,多見樂段和帶疊歌的二部結構。家務勞動歌謠多為獨唱,節奏較自由,旋律委婉抒情,音域較寬。抒情謠這類歌數量多,題材廣泛,包括了人民生活的各個側面。如愛情歌一類的《阿里郎》、《呃郎打令》、《銀絲打令》、《姑娘和小伙子》等;生活歌一類的《苦媳婦》、《豐收歌》、《道拉基》等;諷刺歌一類的《老頭打令》、《棍杯打令》;帶有知識性一類的《月令歌》、《釋花圖》、《解字母歌》、《九九乘法解》等。抒情謠大多旋律流暢,抒情輕快,有的帶有訴怨情緒,如《阿里郎》、《哀怨聲》等;節奏、結構比較均衡規整,帶再現的和帶疊歌的二部曲式最為普遍,此外也有三部曲式或迴旋曲式的。風俗謠指和民間娛樂活動、婚喪嫁娶等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相聯繫的歌謠。有青年人邊唱邊舞的輪舞歌,如《快吉那慶慶哪捏》、《敦道兒拉里》、《拉依嗦》等;有遊玩時唱的《打鞦韆》、《拔河歌》、《象棋打令》;婚禮時唱的《結婚儀式歌》、《媳婦之歌》;送葬時唱的《喪殯嗦哩》等。童謠有以下幾種:①遊戲謠:如《摘西瓜》、《小兵出征》、《捉迷藏》、《捉蜻蜓》等;②生活謠:如《太陽、太陽》、《圓圓的月亮》、《雨呀、雨呀》、《燕子》、《想媽媽》、《小木匠》、《挖野菜》等;③諷刺謠:如《戲耍歌》、《我不知道》等。童謠音域較窄,旋律以級進為主,接近口語化,節奏明快,結構短小。

長歌結構

長大的抒情敘事歌謠。主要包括兩類:①長雜歌,由專業歌手演唱。有一定故事情節,其題材一般取自說唱,如《小春香歌》、《執杖歌》、《游山歌》、《楚漢歌》、《孔明歌》等。長雜歌的音樂較為抒情,對故事情節的描述運用了朗誦旋律,歌詞則採用詩歌的形式。②短歌:比普通民謠長,但比“板嗦哩”短,故稱短歌。以寫自然和人生的關係、讚美自然等為題材。常作為板嗦哩的序唱,以渲染氣氛,亦稱“虛頭歌”。其曲調具有板嗦哩的特點,長於抒情敘事。曲目有《竹杖芒鞋》、《萬古江山》、《湖南歌》等。在拍子相同的情況下,“長短”還可以不同。“長短”是朝鮮族音樂中表示節奏的一種概念。它包括節拍形式、節奏型、速度、情緒以及風格等要素形成的節奏體系,是表現朝鮮族音樂鮮明特點的重要手段。它在聲樂、器樂、舞蹈音樂中,往往用杖鼓、鼓等打擊樂演奏。“長短”種類很多,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在旋法上,以二度和四度音程進行作為重要支柱是最為普遍的現象,但在長歌中同音反覆較多。民謠中最多見五聲調式,與漢族的五聲調式相同,只是稱謂不同,如漢族稱徵調式、羽調式,而朝鮮族叫平調、界面調等。歌樂原是為上層階級和市民階層服務的抒情歌謠,由專業藝人創作並演唱,後流入民間,逐漸民眾化,有歌曲、歌辭、時調3種。
歌曲曲調緩慢,同一曲調可配唱不同內容的多首歌詞。多用聯曲體形式。有獨唱,也有男女混聲合唱。用樂隊伴奏,樂器有玄琴、大(朝鮮族橫笛)、短簫、篳篥杖鼓等。今傳有《慢大葉》、《中大葉》、《數大葉》、《中舉》、《平舉》等25首。歌辭獨唱歌曲,曲調比歌曲通俗活躍,一曲一詞。多採用通譜歌形式,今傳有曲目12首,如《竹枝詞》、《春眠曲》、《相思別曲》等。歌辭與歌曲類似常用高腔,旋律跌宕起伏,富於裝飾性,一音多字,多用假聲演唱,常用杖鼓伴奏,有時也用奚琴、大、篳篥等樂器伴奏。
時調曲調緩慢平穩,具有吟誦特點,一曲多詞,也稱“時節歌”。較之歌曲和歌辭更加通俗短小。主要有《平時調》、《中舉時調》、《頭舉時調》、於時調等曲目。舞樂朝鮮族的民間舞蹈形式很多,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它的音樂也較為豐富。農樂舞是朝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其音樂稱為農樂。樂器的演奏者又是舞蹈者,小金(即小鑼)的演奏者是整個農樂舞的指揮。音樂由12段不同“長短”的曲調組成,稱“農樂十二槌”。扇舞,常用民謠《倡夫打令》、《漢江水打令》為音樂伴奏。此外還有長鼓舞、假面舞、鼓舞以及民眾性即興舞等。器樂朝鮮族民間樂器種類很多,常用的吹管樂器有:短簫、篳篥、洞簫、嗩吶等;弦樂器有:玄琴、伽琴、洋琴、奚琴、牙箏等;打擊樂器有杖鼓(長鼓)、鼓、鉦(鑼)小金等。朝鮮族的民間樂種有以下幾種形式:
農樂用於節日、慶豐收以及民眾娛樂時演奏和伴舞的器樂曲。樂隊以打擊樂為主,兼用1~2支嗩吶。農樂由多段音樂組成,每段採用不同“長短”,反覆演奏,音樂情緒極為火熱、歡快,且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散調大型民間器樂獨奏曲。常見的散調為4個段落,每個段落按長短體系,遵循由慢到快、漸趨高潮的規律排列。每個段落既有一定的獨立性,又有機地聯結。演奏時也可靈活地插入不同“長短”。散調的旋律往往採用重複、模進、變奏等手法即興發展,因此結構較自由。樂曲性格內在而深沉,富於戲劇性,吸收了說唱音樂的因素,用杖鼓伴奏。傳統曲目有伽琴散調、玄琴散調、大散調等。“風流”(即“靈山會相”),是多段體的聯曲性質的大型合奏曲。由“長靈山”、“中靈山”、“加樂道里”、“上弦”、“下弦”等10多個段落組成。前3個段落速度緩慢,寬廣。“打令”是優雅的舞曲,“兩請”、“界面”是輕快的舞曲,“軍樂”是進行曲轉為舞曲。曲調即興發展,結構較自由。根據不同的樂隊編制可分為以弦樂為主的“絲風流”,以管樂為主的“竹風流”等。絲風流多用於喜慶節日、春遊活動,竹風流多為舞蹈伴奏。

民間器樂曲

新阿烏以洞簫吹奏的民間器樂曲,用於節日與娛樂活動。曲調樂觀而有力,常採用重複、模進的手法。旋律多見下行,往往向下屬調轉移。和巫俗音樂有著密切聯繫。
板嗦哩一種敘事性的說唱藝術。“板”是指遊戲的場所(舞台),“嗦哩”是唱的意思。“板嗦哩”的內容多為傳說故事,由1人表演,1人用鼓伴奏,伴奏者時以“兒西古”等歡呼聲幫腔,以鼓舞情緒、渲染氣氛。傳統曲目有《春香歌》、《沈清歌》、《興甫歌》、《赤壁歌》、《水宮歌》等。唱劇在板嗦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有故事情節的,包括歌唱、說白、器樂、舞蹈等在內的綜合藝術。傳統劇目有《春香傳》、《沈清傳》、《興夫傳》等。抗日戰爭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朝鮮族人民中廣泛流傳著《游擊隊進行曲》、《赤旗歌》、《決戰歌》、《婦女解放歌》、《少年先鋒隊歌》等抗日歌謠和《得到土地的喜悅》、《支前歌》、《鋤頭歌》、《紡織歌》等民眾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創辦了延邊師範學校藝師班、延邊藝術學校、延邊大學藝術系,有力地推動了音樂事業的全面發展。專業團體有:延邊歌舞團、延邊廣播電視藝術團、牡丹江朝鮮族歌舞團、延吉市朝鮮族藝術團、圖門市歌舞團等。朝鮮族作曲家鄭律成、董希哲、金聲民、崔三明、許元植、金鳳浩;指揮家金正平、俞德秀、朴佑、安國敏;音樂教育家金震;歌唱家方初善、金仁淑、金善玉等,他們的創作和演出,受到人民的喜愛。歌曲《閨女之歌》和大合唱《長白之歌》,在1957年的第4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獲音樂作品銀質獎,方初善獲演唱銀質獎。延邊、遼寧、黑龍江等地都出版了朝鮮文字的音樂作品、民歌集、音樂論著及音樂雜誌等,並經常舉辦民眾性的音樂會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